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城市道德體系該如何興起

中國的城市道德體系該如何興起

發布時間:2025-02-06 08:37:50

Ⅰ 如何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高社會的道德水平

「重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傳統倫理文化,歷來有「重德」的傳統。早在西周時期,《周易》就指出「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明確說明人文道德建設對國家的興衰有著決定性作用。孔子說過:「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將思想道德建設看作關乎個人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可見,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整個社會乃至國家長久發展的層面,成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關鍵所在。當代社會,重視思想道德建設是對優秀中華傳統美德、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仍是需倡導的基本道德。
強化思想道德建設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強調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既豐富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又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公民道德建設既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和指標體系,又是培育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征程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社會現狀迫切要求推進思想道德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社會思想道德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人民群眾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風貌。這在我國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中得到生動反映,在近年來舉辦大事喜事、應對急事難事的成功實踐中得到有力印證。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社會道德領域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扭曲,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以權謀私、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無不沖擊著社會道德底線,考問著人們道德良知,敗壞社會風氣,擾亂正常經濟社會秩序,攫取得之不易的文明成果。所以,面對諸多社會現實問題,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勢在必行。
強化措施、濃厚氛圍,促進思想道德建設釋放正能量、樹立新風尚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長期的重要工程,需要多措並舉、群策群力。黨的十八大報告突出了道德建設的重要地位,為進一步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目標、指明了方向。報告對道德建設作出四項重要部署,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更為具體、具備可操作性的方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堅持宣傳引導、實踐養成、示範帶動相結合,促進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加大宣傳引導,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知行統一。「知」是基礎和前提,只有內心認知、認同才能自覺踐行。道德的主要特點正是以個人的內在自覺性為基礎,達到對社會規范的認可和個人行為的約束。因此,道德建設重在對公民道德意識的培養。大眾傳媒、文學藝術對公民道德意識的培養具有特殊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可以激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對不道德行為和認識的抨擊,可以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良好的輿論氛圍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保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就是要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義利觀。只有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義利觀,才能使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什麼是應該忠誠篤行的,什麼是應該堅決反對的。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就是要把遵守道德規范的意識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公民的道德意識成長,為各種道德實踐活動真正落實奠定了思想基礎。
注重風氣培育,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需要長期的教育和培養,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也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導。我們要積極推動「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等活動,引導人們把道德原則、道德規范轉化為道德實踐。堅持從一言一行做起,從一點一滴改起,從身邊事開始,不斷革除各種社會陋習,自覺追求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道德風尚。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實踐活動,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念。堅持利用國際性節日及民間傳統節日、重大歷史事件等,舉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慶祝活動,使人們增強對祖國、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陶冶道德情操,同時開展必要的講禮儀、禮節、禮貌活動,不斷提高公民道德修養。
培育先進典型,樹立社會新風尚。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要想真正實現「移風易俗」,在全社會形成良好道德風尚,需要突出營造「四風」。一是突出培育學習模範之風。積極培育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不斷深化「做文明有禮贛州人」活動,開展好「最美贛州人」評選活動,將群眾引領到學習道德模範的行列中,通過效仿道德模範,使典型效應擴大為社會效應。二是突出培育勤謹節約、自覺抵制奢侈浪費之風。重點抓好賓館酒店、單位食堂的文明餐桌,積極倡導「光碟行動」。聯合教育部門,在全市廣大青少年中開展「勤儉節約反對浪費」主題教育活動,努力使勤儉節約的美德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三是突出培育孝老敬老之風。傳播孝道文化,宣揚當代孝子,用經典文化和榜樣力量引人長孝心。會同婦聯組織,把「孝」作為文明家庭創建的前置條件,探索建立孝道「紅黑榜」,讓孝敬父母成為人們自覺行為。四是突出培育助人為樂志願服務之風。不斷推動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常態化、制度化,積極打造贛州「樂幫」志願服務品牌,圍繞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愛他人主題積極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在全市形成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助人潮流。
健全機制、部門聯動,凝聚思想道德建設強大工作合力
建立黨員幹部示範機制,讓「好樣有人帶」。作為道德建設的倡導者,黨員領導幹部應率先垂範,身體力行。我們黨選拔領導幹部,強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只有黨員幹部帶頭示範,以共產黨人的先進覺悟身體力行,更加自覺地追隨雷鋒的腳步,爭當價值標桿、發揮示範作用,國家的道德基石才能堅實穩固。
建立部門聯動協調機制,讓「好事大家做」。思想道德建設不僅事關個人、國家,也與每個部門息息相關。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重要陣地,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引導教師以高尚情操、豐富學識和人格力量引導和影響學生全面發展。文化與公安等部門要繼續保持「掃黃打非」斗爭的高壓態勢,把查處色情口袋書、黃色卡通畫和暴力游戲軟體等列入「掃黃打非」的重要內容,依法嚴懲製造傳播反動、淫穢、邪教、迷信出版物的違法犯罪行為,為凈化社會文化環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一切宣傳文化媒體、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
完善道德獎懲激勵機制,讓「好人有好報」。積極探索建立公民思想道德建設評議評價、典型推薦、激勵表彰等體制機制,切實抓好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困難幫扶工作,探索補助資金的渠道,將困難補助資金納入市、縣財政預算。此外,對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嘗試在就醫、就學、就業、住房、創業以及幹部選拔、任用等各方面出台更加優惠、具有可操作性的獎勵政策,在全社會形成「好人有好報」的價值導向。
推動道德建設制度化、機制化、常態化,讓「好事做一生」。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兩次活動上,要通過相關制度創新,推動道德建設制度化、機制化、常態化,使其成果得到鞏固。要通過長期的對道德建設的引導和激勵,使道德建設逐步成為一種社會思想的長期培育過程。
如今,我們正身處一個大轉型的時代,也都存在普遍的道德焦慮。時代變遷,但我們為之奮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標應矢志不渝,肩負的崇高使命和責任要一以貫之。只有人人心中懷有一份道德之心,行文明之舉,才能建成文明家園、美麗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建設精神家園,尋找心靈動力,吸取道德力量,是一個永恆的課題和系統的樂章,需要國家、社會和每個公民共同參與,並為之努力。

Ⅱ 如何看待分析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准則。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道德價值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天經地義的神聖道德觀。

第三,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的意義上說,在於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

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託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第四,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

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准,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模範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幹部道德風貌的主流。道德理論發展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道德考驗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道德議題的熱度持續走高,對道德問題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各類媒體常說常新的話題。無論是贊美道德模範的感言,還是抨擊敗德現象的批評,似乎都在印證這樣的評論: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論辯各方對道德問題超乎尋常的關注和唇槍舌劍,折射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底蘊和中國人濃重的道德責任心結。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隨,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風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旅遊景區等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積極變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總之,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資料來源——

求是理論網(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Ⅲ 中國道德水平滑坡的原因是什麼

1,城市化進程太快,教育沒有跟上城市化和經濟的步伐。
2,經濟發展嚴重不均衡,以及暴發戶的大量出現;
3,國內動亂的後遺症;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城市道德體系該如何興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本土貓怎麼分辨 瀏覽:308
英國巫婆成什麼樣子 瀏覽:80
義大利人簽證被拒怎麼辦 瀏覽:116
中國球員有多少人去nba 瀏覽:816
義大利好的學校在哪裡呢 瀏覽:731
中國四大行哪個行免費辦不收費 瀏覽:706
義大利米蘭傢具展都有哪些形式 瀏覽:995
伊朗事件專家怎麼看 瀏覽:625
中國有哪些牌子的毛線 瀏覽:319
印度疫情怎麼不增加 瀏覽:664
保定哪裡有印度人吃飯 瀏覽:372
西安印度菜有哪些 瀏覽:732
一元中國人民幣可以換越南多少錢 瀏覽:770
到湛江哪裡有印尼貓屎咖啡賣 瀏覽:681
義大利虹橋有什麼好吃的 瀏覽:748
伊朗航運服務怎麼樣 瀏覽:69
印尼有什麼持久的葯買 瀏覽:550
從江蘇運貨到英國海運走哪裡 瀏覽:249
英國富人區租房多少錢 瀏覽:180
香道是如何從中國來的 瀏覽: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