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蒙沖意思
蒙沖的意思是古代戰船名。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
蒙沖的簡介:
中國古代具有良好防護的進攻性快艇。又作艨沖、艨艟。東漢劉熙《釋名·釋船》載:「外狹而長曰蒙沖,以沖突敵船也。」可見蒙沖船形狹而長,航速快,專用以突擊敵方船隻。艨沖是古代水軍的主力船。
蒙沖有3個特點:
以生牛皮蒙背,具有良好的防禦性能。開弩窗矛穴,具有出擊和還擊敵船的作戰能力。以槳為動力,具有快速航行的性能。
蒙沖的造句如下:
1、最後的結果,同意介入調停俄蒙沖突,並與美國進行秘密溝通,通報以色列關聯信息,其他工作等會議結束後,由領導集體進行決策。
2、蒙沖緊緊握著紫參看著瘸子的匕首掉落到地上叮鈴作響,緩緩的噓口氣,等瘸子再無聲息,蒙沖上前去又在瘸子、刀疤咽喉各補了一刀。
㈡ 中國古代的戰艦(火器時期)
三國時期,長江戰艦系列又添新的艦種,即有油船、蒙沖、斗艦、走舸、鴨頭船、柴宮船 、升進舟、曜陽舟、飛龍舟、射獵舟、鳴鶴舟、指南舟、雲母舟、華泉舟、常安舟等15種。
西晉以後,長江水戰硝煙不散,又有王浚的軍用舫船,祖沖之的「千里船」先後問世。
入兩宋,徐世譜獨創的拍艦,王彥恢研製的車船入水參戰。
到明代,長江上的戰艦陣容已空前壯觀,見於史籍的即有戰座船、巡座船、哨船、神正火輪船、三板船、鷹船、連環船、兩頭船、唬船、開浪船、清淺便利舟,子母舟等12個艦種。
現將長江戰艦的幾個主要艦種分述於下:
樓船:是水軍的主力戰艦。西晉時期的樓船全長173,寬66米,高30米,上下5層,能載水軍將士3000多人。甲板以下為動力層,兩舷牆板開孔設槳,可容納數百軍士奮力劃水。甲板以上為作戰層,四圍鐵甲相護,牆板開孔,可供弓箭手對外攻擊。這種戰艦進可攻,退可防, 相當於現代航空母艦。
舟余舟皇:是水軍統帥的座艦。體形寬大,首尾高聳,一般可載將士千餘人。艦上設塔樓,供哨卒瞭望,觀察敵情或信號卒搖旗,傳達統帥號令,相當於現代的指揮艦。
大、中、小翼:是水軍的進攻型戰艦。這種艦首部高翹,迎水面繪有青面猛獸以威懾敵軍 。大翼長15米,寬3米,上下三層。底一層劃槳,上兩層攻戰,可載將士90多人,相當於現代陸戰中的重型裝甲車。中翼略小,運兵60餘人,相當於現代陸戰中的輕型裝甲車。小翼船 型更小,僅載10餘人,航速更快,行駛更靈活,相當於陸戰中的沖鋒車。
軍用舫船:是水軍的又一主力戰艦。這種艦是在民用舫船的基礎上改建的,即將兩艘單體船拼接起來,上鋪戰用甲板,長寬各百餘米,「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 ,開四齣門,其上皆可騎馬往來,又畫益鳥首怪獸於船首,以懼江神。」
車船:是各水軍的快速反應戰艦。中型車船長108米,寬123米,高225米。這種戰艦 的特性在於,採用全新的動力裝置,運用機械原理,在船的左右兩舷各置若幹部水車,每車 通過旋轉軸的傳動,帶動兩部車輪,每個車輪上裝有擊水楫片8葉,各由4名士卒踩踏,以輪擊水,其行如飛,相當於現代的驅逐艦。
拍艦:是宋代才投入使用的新型艦種。艦上裝備有新型殺傷器械,攻擊性很大。這種器械名為「拍竿」。即在船上豎起若干支桅桿,於桅桿頂端橫接一根活動杠桿,杠桿的一端伸出船舷外,吊以巨石;另一端以繩索連接轆轤,由數名軍士操作,「每迎戰,敵船逼近,則發拍竿擊之,當者立碎。」相當於現代艦對艦導彈發射艇。
古代戰艦系列中,還有隱蔽近敵的哨船,呈「品」字型進攻,交替掩護的子母舟;可分可合的連環舟,兩頭裝舵,進退自如的兩頭船,搶灘登陸的輕淺便利舟等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總之,長江上的戰艦,自古以來,艦種齊全,數量繁多,性能良好,展示了我國軍用造船 工業的輝煌歷史。其大規模的建造,以戰國時期吳楚爭霸為第一次潮起,是時,僅吳國一方 就有戰用船隻1萬余艘,一次軍事行動,動輒出動千艘以上戰艦已是常事。戰艦的建造,又以清代為最後一次潮落。滿清王朝時期,大清一統天下,海防甚而江防微,長江戰艦自此退出歷史舞台。
二、荊楚輕舟斗舟余舟皇
古代長江戰艦,是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軍閥混戰,群雄割據的戰爭產兒。交戰雙方, 飲馬長江,爆發了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水上戰爭。
公元前770年,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徹底分裂,強凌弱,眾暴 寡,兼並之戰,狼煙不散。霸主長江中游流域的是楚國,楚國利用江漢川澤便利的航道網路 和高超的造船駕舟技能,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舟師水軍。
公元前549年,楚莊王首次向吳國下戰表,派遣舟師10萬眾,在長江下游的巢湖水域,與 吳軍擺開決斗戰陣。前545年,楚吳雙方各出動戰艦千餘艘,在長江下游今安徽裕口一帶江 面擺開廝殺戰場,遼闊的江面旌旗遮日,桅檣如林,殺聲震天。此役,吳國公子光親任水軍 統帥,保家衛國。光乘坐舟余舟皇大艦指揮吳軍迎戰 ,全軍將士眾志成城,但抵擋不住訓練有素,饒勇善戰的楚國舟師。尤其是楚國的戰艦、艦 種齊全,性能良好,戰用裝備先進。投入戰斗的大翼、中翼、小翼如同現代陸戰中的重型、 輕型坦克群,向吳軍水寨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梯次進攻,機動靈活,勢不可擋。吳國公子光的 指揮船舟余舟皇艦雖有鐵甲護衛,刀槍不入,號稱「 水上壁壘」,但航速緩慢,調頭不靈,在無數大、中、小翼如蜂似蝗的圍攻之下,腹背受 敵。那舟余舟皇如同一隻受到攻擊的鴕鳥,藏頭而不 能顧尾,被跳幫而來的楚國士卒一舉擒獲,所幸公子光在混戰中乘輕舟逃離。
前504年,吳國再派出強大舟師雪洗家仇國恨,「沿江六七百里戰船相接」,討伐楚國水 軍,俘獲楚軍主帥潘子臣以下將士7萬余眾,大獲全勝。從此,楚吳舟師之戰,暫時鳴金收 兵。
三、周瑜火燒連環艦
東漢末年,漢獻帝大權旁落,漢丞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問鼎長江流域。公元208年冬 ,曹操親率水步軍16萬,再加荊州降兵8萬,號稱83萬人馬,出動戰艦兩千餘艘,從江陵順 流東下,前鋒直指吳國老巢。吳主孫權與蜀國軍師諸葛亮組成孫劉聯軍,共同御曹。交戰雙 方共投入兵力30多萬,艦只數千艘,在今湖北嘉魚縣赤壁山一帶江面擺開戰場。兩軍隔岸對 峙數日,江南為孫劉聯軍營壘,江北為曹軍水寨,千船待發,人不解甲,箭在弦上,大戰一觸即發。
時有諸葛亮運籌帷幄,根據曹軍士卒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且水土不服,染疾患病的弱點,使人向曹操虛獻「連環」計,曹操果然中計,令人連夜趕造鐵索、鐵環,「方連船艦, 首尾相接」,盡管其上可操兵縱馬,但嚴重地喪失了舟船在混戰中的機動性,為赤壁大敗留下了悲劇性的伏筆。在曹軍中計後,吳軍都督周瑜與部將黃蓋合謀「苦肉」計,以詐降之策 ,騙得曹軍敝開寨門。是日,黃蓋按約定時辰,率領蒙沖,斗艦10餘艘,遍插降旗,上載蘆葦,灌油其中,駛抵曹軍水寨兩余里時,藉助東南風,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曹軍水師方寸大亂,數千艘連環戰艦陷入火海,檣櫓灰飛煙滅, 士卒戰馬被燒溺者不計其數,「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
赤壁大戰後,曹操敗退許昌稱魏;劉備進軍川康立蜀;孫權固守長江中下游號吳;魏、蜀 、吳三分天下。〔8〕
四、王浚樓船下益州
公元256年(西晉泰始元年),先期三國鼎足的局面,隨著蜀國的覆滅,而呈現出晉王朝 與吳國殘余勢力交惡的格局。
公元272年,晉武帝司馬炎降旨滅吳,統一長江中下游半壁河山。是年春,武帝拜王浚為 益州刺吏,在四川成都征調工匠軍卒1萬餘人,趕造樓船戰艦。凡方園百餘里的成材林木, 無一不被砍光伐盡。王浚所造樓船長120米,上設城壁、櫓樓,四層樓台,高30多米,可載 運軍士2000多人。經5年備戰,完成了伐吳的一切准備工作。而此時偏安長江下游金陵(今 南京市)的孫皓,自恃佔有長江天險,面對上遊方向造船時蔽江而下的木屑刨花,渾然不覺 。
公元279年,晉武帝調發20萬大軍,分六路伐吳。其中長江水上一路由王浚統領8萬樓船水 師,從宜賓順流直下,鋒芒直指金陵。
翌年正月,王浚的樓船艦隊攻入長江三峽,遭遇吳國太守吾彥的憑險阻擊。吾彥從三峽口的夔門起,兩岸以杯口粗細的鐵鏈橫空攔江,組成一道道鐵鎖防線,並在沿途航道中遍插鐵錐,試圖阻截王浚艦隊。王浚聞報步出船艙,但見三峽峽谷內,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蒼蒼兩崖間,鐵鏈鎖一江。他思謀片刻,乃令軍士趕制排筏,冒著兩岸傾盆而下的滾木雷石 ,強行開道。士卒們以火炬熔化鐵鏈,排除了一道道攔江鐵鎖,貫通長江三峽,直抵川鄂門戶宜昌。
同年二月,王浚的8萬樓船水師攻克宜昌,一路順流鼓棹,號角齊鳴,「舳艫相接百餘里 」,沿程攻擊前進,連陷漢口、武昌。三月,兵臨金陵城下,吳王孫皓眼見城下樓船浮江,旌旗蔽日,大軍壓境,只得打開城門,伏地而降。對此,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句: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金陵陷落後,天下歸晉,中國有了短暫的半個世紀的統一,社會得以安寧生息。
五、楊么車船戰洞庭
南宋末年,王室偏安江左、苛政猛如虎,加重了長江中下游流域人民的負擔,階級矛盾日 趨激化。
公元1130年夏初,(建炎四年)先有湖南農民鍾相聚眾揭竿起義,被官軍孔彥舟部殺害。這支農民起義軍的另一首領楊么繼起,登高一呼,率領義軍堅持斗爭。起義軍以洞
庭湖為根據 地,修築了堅固的棚寨30座,「據陸向水,維舟岸側。」斗爭矛頭直指南宋王朝。王朝上下一遍惶恐,急調重型戰艦車船,鎮壓的楊么義軍。
公元1132年春,官軍車船統帥覃敵率8車戰艦2艘,小型車船虎鰍戰艦20艘,自金陵始發,溯流西上,一路搖旗吶喊,進剿洞庭湖區。而此時楊么義軍已在八百里洞庭以逸待勞,張網 布陣,一俟官軍船隊進入伏擊圈,隱蔽處一聲號角聲響,剎那間,殺聲四起,彈矢如蝗,成百上千艘木劃子從四面八方鼓噪而來,義軍將士駕駛輕舟,手持弓箭,長矛,將官軍車船分 割包圍,以多勝少,圍殲掩殺,官軍抵擋不住,紛紛跳水逃命,20多艘大小車船,連同造船匠師高宣,一同被義軍俘獲。
義軍獲勝,士氣大振。仿造了大小車船數百艘,還製造了車船史上船型和動力最大的「大德山」號車船36艘,每輪配有24車,可載軍千餘人。每艘車船上還配置有拍竿裝置」,其制如大桅,高十餘長,上置巨石,下置轉軸貫其鎖頸,遇官軍船近,即倒拍竿擊碎之。」楊么義軍在廣闊的洞庭湖區,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車船艦隊,高揚起「等貴賤,均貧富」的理想主義旗幟,誓與南宋王朝不共戴天。
公元1133年11月,南宋朝庭再遣崔增,曾於督率水師3萬眾,戰艦近百艘,長途奔襲洞庭 湖區。楊么義軍奮勇迎戰;一艘艘車船拚死近敵,船與船相逐,人與人相搏。伴隨著一塊塊 高懸在拍竿頂端的巨石凌空落下,雷霆之聲不絕於耳,官軍船毀人亡,但見八百里洞庭,鼓號震天,殺聲動地,屍首橫陳,血染湖水……。此役,楊么義軍大捷,全殲官軍首領崔增、曾於以下1萬餘人。〔10〕
楊么車船戰洞庭,敲響了南宋王朝覆滅的喪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