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養蠶技術是怎麼傳入西方的
在歷史上外國商人來往於東西方之間販運中國生產的絲綢,逐漸形成了溝通歐亞大陸和"絲綢之路".後來中國的養蠶技術傳到了西方,大約在4世紀時傳到了中亞、西亞.6世紀傳到了東羅馬人建立的拜占庭帝國.關於養蠶技術西傳的經過歷來說法不一.
古代中國的養蠶技術對外嚴格保密,因而其西傳過程也染上一些神秘色彩.據拜占庭歷史學家普洛科庇阿斯在《查士丁尼戰史》中記載,有幾個印度和尚在6世紀時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當時波斯商人以高價在那裡出售絲綢,居間牟取暴利.這些印度和尚向查士丁尼皇帝獻策,說他們有辦法讓拜占庭不再向波斯和其他國家購買絲綢.他們曾在一個叫賽林達(大約是新疆一帶)的地方住了很久,發現產絲的是一種蟲,絲從蟲的口中吐出.
要從該國帶走蟲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可能把蟲產的卵帶來孵化.查士丁尼答應事後重賞他們.後來印度和尚果然取來蟲卵,依法孵化,得到許多蟲,以桑葉喂養,於是拜占庭境內能養蠶繅絲.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則波斯人為查士丁尼取來蠶種的史料.7世紀時另一位拜占庭歷史學家梯俄方內斯記載,皇帝召見曾在中國住過的波斯人,他們答應為查士丁尼尋找蠶種.他們繞道南高加索地區去中國,過了兩年,大約在553或554年左右,帶著蠶種返回拜占庭.蠶種是藏在空心手杖中帶來的.在他們的指導下,拜占庭成功地養出了蠶,並結出了蠶繭.至此,拜占庭帝國首次使用在西方生長的蠶所吐的絲作為紡織絲綢的原料.在英國歷史學家吉本所著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也記述了與此相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