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流失原因
一是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字的顛覆。
中國文化注重以文載道,而道都承載在文言文中,新文化運動一大成就就是將文言文顛覆,白話文占據主流地位,這雖然使文學走入平民間,但無疑使傳統文化受了致命的一刀,割斷了文言文,同時也割斷了文言文所蘊涵的前人哲學、文藝精髓。
二是建國初期文化大革命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那場全民族浩劫讓人不堪回首,那個年代的人都經歷過那場焚書坑儒似的浩劫。從名義上挖祖墳挖到批孔,從實際挖祖墳到將中國許多文化遺跡破壞殆盡,把各方面的人才通通下放到牛棚到田地,使得中國文化出現了一個斷層,導致了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人腦中已少有傳統道德文化的理念。
(1)中國傳統文化遺失了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新時代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鋒或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命脈,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呈現出光明的前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銀孫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凱運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
㈡ 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失清單
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失清單
忠孝仁義信禮智勇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軼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
「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
道德
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現在的教育還有多少是關於道德的東西。正如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蒙曼所言,「我們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的東西太多,比如審美情趣、傳統智慧等,但我個人認為從中要汲取的最重要的內容還是道德。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而今天的我們對經典的了解,還剩下多少?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是四書五經了。
現在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了解甚少了。
任俠之氣
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
民風民俗
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放花燈扭秧歌,端午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中元盂蘭盆會驅儺……隨著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這些節日離我們漸行漸遠,孩子們的非物質所獲得的野趣,也就逐漸稀釋。
有多少孩子還知道飄色?有多少孩子還知道台閣?90年代生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里過生日。他們不知道阿福,沒放過風箏,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沒爬過大門檻,所以,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的。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社會負責......這是古人給我們的最好的教育。《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
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
《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
琴棋書畫
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復制,甚至強化。
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等。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孔融讓梨
「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古執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裡跳起來。是的,傳統的道德範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
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