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都是人口大國,為何印度向全球出口糧食,而中國要滿世界買糧食
印度作為中國的鄰國,國家人口總數量和中國不相上下(13-14億之間),具體誰是第一還有待新一輪的權威統計。但是同樣是人口大國,目前中國在糧食方面,仍然在選擇進口,反觀印度,早就已經成了世界上的糧食出口大國,造成如此之大的區別究竟是因為什麼,難道中國的糧食產量還不如印度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從整體上來看,印度和中國在糧食進口和出口的方面並沒有可比性,印度整個國家的糧食產量也只不過是中國的三分之一,而且中國要照顧到的人口遠遠要比印度多,畢竟印度是不需要理會底層「賤民的」,只要能夠滿足上層群眾,剩下的糧食都是「盈餘」。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作為人口大國,印度仍然能源源不斷地向外輸送糧食的原因。
⑵ 為什麼印度俄羅斯曾和中國同一起點中國取得重大成果而其他國家卻沒有
你好,印度,俄羅斯,中國從來就不是同一起點。中國剛剛建國的時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一窮二白,而當時的印度號稱「第八大工業國」,俄羅斯就不多說了,蘇聯,桐岩枝超級大國。現在中國取得的成就是來源於,中華民族本身的那種勤勞和智慧,以及小平爺爺等幾任領導人給中國指出的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
印度現在經濟發展也局敏很迅速,今年的GDP增長率首次超過中國,但是印度存在種種的發展桎梏(種姓制度導致的社會分化;婦女社會地下,生產力沒有得到解放;農村大量土地集中在少許地主手中,印度沒有進行過土地改革),印棗吵度的經濟發展是以IT,服務員為主的第三產業為核心,這一點跟發達國家很像。但是製造業跟不上,
⑶ 印度無論是人口還是基礎條件都和我國差不多,為何卻遠遠落後我國
主要是因為印度沒有完成過徹底的土地改革。而且印度還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種姓制度問題。所以這些都制約了印度的發展。而且印度各地語言文化差異都非常的巨大。使得各地的交流非常的不順暢。雖然印度官方語言被定為英語,但是這也僅是少數一部分人才能學習得到。當然還是有印度巨大的人口壓力也使得遠遠落後於中國。
當然還有印度越來越大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多的人口就意味著越來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以及環境污染。所以很多的國際投資者對於印度這個地方望而卻步,因為印度政府並沒有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因為印度人的受教育水平還是非常的低,再加上基礎設施不完善,也使得印度發展非常難。
⑷ 為什麼印度人那麼貧窮
種姓制度太嚴重了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種姓制度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⑸ 印度和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有什麼不同
1、印度繼承了英國殖民當局遺留下來的財產的基礎設施,尤其鐵路非常發達。而新中國則沒有那麼良好的基礎,除了東北的部分重工業和沿海少量輕工業外,整體工業水平比印度差。
2、印度的土地政策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雖然曾經實行過土地改革,但作用甚微,目前仍然實行著地主土地所有制。中國的土地政發生過多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廢除,分田到戶,後又實行集體公社制度,改革後實行分產到戶的土地承包制度,近些年又在探索實行土地的流傳與集中。可以中國的土地政策在不同時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3、印度的私營工商業一直存在,大量家族企業長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中國建國初就開始了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大量私營工商業轉變為國營或合營,改革開放之後,又恢得了私營經濟的運作,但國民經濟中國有企業仍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4、中國較早的認識到人口過快增長對經濟的拖累作用,從七十年代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計劃生育政策,著力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經過三十年的努力,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徹底改觀,全國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而印度長期以來放任人口的過快增長,全國人民的教育水平長期處於低水平上緩慢爬行,嚴重拖累了印度經濟發展。
5、中國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實行了漸近式的開放政策,積極引進外資,促進經濟發展,成為繼日、韓、中國台灣之後又一個外向型經濟模式的典範。而印度雖然開放較早,但長期有低水平徘徊,真正意義上的全面開放在九十年才真正開始,至今經濟開放程度仍然不高,外向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依然很低,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很弱。
6、中國政府自改革開放之後,全力提高基礎設施水平,使國內的投資環境大幅改觀,而印度雖然也希望大力建設基礎設施,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受制於體制障礙,全國基礎設施水平一直在低水平上爬行。
7、經過六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已經具有了很高的工業化水平,徹底擺脫了農業國的帽子,成為近工業化國家,而印度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國。
⑹ 獨踞南亞的大國印度,為何至今難以成為一個世界性強國
這是因為印度並沒有注重國內的工業發展,這也導致印度並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工業體系,對於一個世界大國來說如果想要取得長足的進步,就必須擁有自己的工業基礎,但是對於印度來說想要完成現代化的工業改革可以說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印度的大部分土地資源都掌握在了私人手裡,這也使得印度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內都沒有完成土地改革。
如果印度能夠解決國內的這一系列矛盾以及問題的話,那麼印度的國際地位一定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也需要一個實力非常強大的印度。
⑺ 為什麼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大,而中國的糧食產量卻遠遠
1. 自然條件:印度作為熱帶國家,其自然條件看似有利於農業發展,災害相對較少。然而,印度國土面積有限,氣候帶的跨度較小,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容易造成全國性的影響。與之相比,中國雖然氣候多樣,自然災害頻發,但其龐大的國土面積和多樣的氣候帶,以及多條主要河流流域的保護,使得全國性的大災難較少發生。
2. 技術條件:中國的農業技術雖然不一定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在技術推廣和應用方面做得比印度好。中國的農業機械化、電氣化程度較高,種子技術和化肥、農葯的使用量均超過印度,且農業技術人員的數量也更多。
3. 基礎建設:中國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巨大,自建國以來一直致力於此,這對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至關重要。相反,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廣為人知,尤其是在農業領域,缺乏水、道路和整治過的土地,這些是農業發展的基礎。
4. 文化和政策支持:中國農民的平均文化水平高於印度,且中國有著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中國政府對農業的財政和技術支持使得農產品的市場更加活躍。
5. 土地改革:印度尚未完成土地改革,無論是地主還是佃戶,都缺乏農業投資的積極性,這對印度農業產出的提高構成了重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