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為全球抗疫做了哪些貢獻
中國為全球抗疫做的貢獻有中國第一時間向世衛組織和有關國家通報疫情;中國用8天時間確定病原體,16天研發成功檢測試劑盒;2020年,中國向世界各國提供了2000多億只口罩,20億件防護服,8億份檢測試劑盒;截至目前,中國正向80多個國家提供疫苗援助。
連日來,中國新冠疫苗運抵多個國家,受到熱烈歡迎。中方積極兌現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承諾,努力提高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正向80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提供疫苗援助,向40多個國家出口疫苗。外國政府和人民紛紛對中國表示感謝,認為中方提供的疫苗對其抗擊疫情非常重要,中國為國際抗疫合作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1)中國什麼時候向世衛組織報告疫情擴展閱讀
蒙古國對中方助力抗疫和恢復經濟表示感謝:
4月2日晚,蒙古國政府采購的首批中國新冠疫苗運抵蒙首都烏蘭巴托。蒙古國外交部長巴特策策格在交接儀式上致辭說,在蒙古國抗疫嚴峻時期,中國先是無償援助蒙方疫苗,為蒙古國重點人群疫苗接種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此次,中方又在短時間內提供蒙方所購的首批中國疫苗,助力蒙古國抗疫和恢復經濟,蒙方對此表示衷心感謝。
Ⅱ 新型肺炎簡稱為什麼是「COVID-19」
這個名字COVID-19來源於corona(冠狀)、virus(病毒)以及disease(疾病)三個詞,而19則代表這個疾病出現的年份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在2019年12月31日上報至世界衛生組織的。
新冠疫情之初,世衛組織曾建議使用2019-nCov(2019 novel coronavirus),但被不少媒體吐槽過於拗口。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助理教授克里斯汀·沃森(Crystal Watson)告訴BBC,「2019-nCov用起來一點也不方便。沒有正式名稱的危險是,人們就會開始使用諸如『中國病毒』之類的術語。在社交媒體上,一旦一個名稱流傳開來,很快就會占據主導地位,並且很難收回。」
Ⅲ 中國會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被確定為疫區嗎
截止至2020年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沒有把中國列入疫區,但是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即PHEIC,「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宣布並不意味著中國成為「疫區國」。
世衛組織早就取消了「疫區國」的概念,將「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經濟制裁相提並論,是不正確的。事實上,世衛組織此次在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同時,強調不建議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根本上來說是警報機制,用以預警其他國家加強防控,而且發布後有效期為3個月,可根據疫情發展隨時撤銷或修改。一個不遠的例子是,2016年2月,巴西寨卡病毒疫情也被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這並沒有影響8月巴西奧運會的正常舉辦。
(3)中國什麼時候向世衛組織報告疫情擴展閱讀
PHEIC歷次事件
2009年以來,WHO共宣布了六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第一次是在2009年,隨著H1N1豬流感大流行的爆發。
第二次是在2014年5月,當時小兒麻痹症似乎再次激增,威脅著根除工作。
第三次是2014年8月,當時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逐漸失控。
第四起事件與2016年的寨卡病毒有關。
第五起事件發生於2019年,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爆發的另一起埃博拉疫情。
第六起事件發生於2020年1月,中國境內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