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拜登的對華政策和看法
日本《產經新聞》8月20日發表題為《美國民主黨政綱滲透著對華融合成分》的文章稱,若民主黨的前副總統拜登當選,下一屆美國政府可能回歸奧巴馬政府的「對華融合路線」。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美國民主黨在18日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新政綱。11月將舉行的美國總統選舉在即。如果來自民主黨的前副總統拜登當選,則下一屆政府的對華政策將何去何從?通過對政綱等進行解讀可以發現,下屆政府可能回歸奧巴馬政府的「對華融合路線」。
關於下一屆政府的對華政策,政綱宣稱,將明確、強有力且切實地消除中國政府在經濟、安保和人權方面帶來的重大擔憂。政綱還指出,將在氣候變化問題和核不擴散問題等美中利害一致的領域推進合作。
另一方面,政綱指出「民主黨相信,來自中國的挑戰基本不是軍事上的」。針對特朗普政府增強與中國全面對決的姿態,政綱強調:「民主黨不會訴諸自我毀滅式的單方面關稅戰,也不會陷入『新冷戰』陷阱。」
拜登提出的外交和安保政策目標是,重振和激活美國外交。其認識是,提出「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政府導致美國在世界上的立場減弱。拜登曾在採取對華融合政策的奧巴馬政府擔任副總統,所以他上台後「回歸」對華融合路線的可能依然存在。
(1)如何評價拜登對中國態度擴展閱讀:
拜登上台後對華政策的三個轉變
1、中美關系將會緩和,這是拜登上台後的第一個重要轉變。
首先,拜登的個人特質決定了他的對華策略將在很大程度上有別於特朗普式的反復無常。在他超過長達41年從政生涯中,拜登有很多「高光」時刻:30歲就當選參議員;外交天才,曾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並與多國政要有廣泛的個人聯系;前美國副總統等。
無怪乎多家美國主流媒體認為,歷史上沒有哪個總統候選人比拜登的從政經驗更多。豐富的參政和外交經驗使拜登在制定對華政策時將更有可能「按套路出牌」,遵循一般的外交決策和國家互動的基本原則。這無疑將緩解中美雙方的緊張關系,降低兩國戰略誤判的風險。
2、第二個重要變化是,拜登及其對華團隊將調整美國對華政策優先次序。從以經貿問題為絕對核心,到多議題並重。
特朗普一直將經貿問題作為其對華政策的核心,而對其他議題並不太看重。而拜登則明確表示要從多角度來構建新一屆美國政府的對華戰略。例如,在環境保護方面,拜登表示不會將氣候目標排除在貿易政策之外,承諾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並提出要進一步提高全球減排目標。
拜登也強調中國碳排放方面的責任,認為中國不但應保證本國的碳排放達到巴黎協定的要求,還應使包含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符合相關的環境標准。
3、第三個變化對中國而言不是一個好消息,那就是拜登將更加強調傳統西方聯盟體系的內部團結,以及通過聯盟來塑造整體性的對華戰略。
拜登及其團隊認為,通過削弱美國在其傳統同盟體系和國際組織內的影響和地位,特朗普正在「幫助」中國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而他將會採取多邊主義的方針,修補並強化美國在全球民主同盟中的領導地位,甚至希望重構這個聯盟的關鍵要素,使之在面對所謂的「非民主國家」威脅時,更能促進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
『貳』 如果拜登當選美國總統,中美關系會有什麼新變化
美國即將在2020年的11月開始總統大選,彼時呼聲較高的拜登最近頻頻登上社交舞台。如果拜登當選美國總統,中美關繫上是否會有新的變化呢?其實從今天的美國對華的態度上來看,不管是誰任總統這一職位,美國對華的基本政策不會改變,頂多是態度上不會那麼激進,雙方溝通會有緩和。
拜登作為美國民主黨的代表人物,他歷來主張和中國進行對話合作,不進行對抗。白帶認為中美之間的政策應該是盡早推動中國遵守法律和政治方面的國際准則,其目的在於訪中國異常侵犯美國與其同盟國的利益。拜登對於中國的態度是相對中立,他認識到中美之間的關系是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所以他在對華關繫上主張與中國對話,認為積極溝通協調才是解決中美分歧的關鍵因素。如果拜登上台,他的態度應該不會像時任總統那樣激進,中美之間的關系會處在一個良性的發展之中,作為競爭對手和利益的共同體,拜登應該會處理“表面”的和諧。
『叄』 拜登好戰嗎
拜登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好戰分子。
拜登曾經為美國向伊拉克發起戰爭投了一個很重要的一票,導致很多人在那場戰爭中喪命。拜登同意發起伊拉克戰爭,他親自參與了這場慘絕人寰的戰爭,讓很多人的性命都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光芒。
此前,拜登對中國的態度也很溫和,不支持暴力相見,提倡和中國保持友好,互得互利的大國關系。但為了對抗特朗普競爭拉選票,拜登競選團隊放出消息:如果拜登成為了新一屆總統,將會對中國進行制裁。競選團隊還認為特朗普現在對中國心慈手軟,中國應該得到進一步的制裁。
(3)如何評價拜登對中國態度擴展閱讀
拜登個人簡歷
1942年11月20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出生,1970年踏入政界[1],畢業於特拉華大學及雪城大學,特拉華州律師和政治家,第46任美國當選總統。
曾任特拉華州資深聯邦參議員,1972年當選美國參議員,是美國歷史上排名第五的最年輕的參議員。也是特拉華州在任時間最長的參議員(1973-2009年)。
1988年和2008年兩度競選美國總統,都沒有成功,2008年和2012年兩度作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競選搭檔。曾任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和對外關系委員會主席,在奧巴馬執政時期任美國副總統。
2020年11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約瑟夫·拜登,祝賀他當選美國總統。
『肆』 為什麼說拜登親華
拜登親華這一說法可能源於他在多個場合表現出的與中國進行積極溝通和合作的意願。然而,要全面理解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需要考慮到多個因素,包括美國的國家利益、全球戰略以及與其他大國的競爭關系。
首先,拜登政府在多個領域與中國開展了合作。例如,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拜登積極推動中美兩國共同應對全球氣候挑戰,通過雙邊和多邊渠道加強合作。此外,在公共衛生、科技研發等領域,拜登政府也表達了與中國合作的意願。這些合作舉措有助於增進兩國人民的福祉,促進全球和平與發展。
其次,拜登政府在處理對華關系時表現出了務實和靈活的態度。他強調,美國應該與中國進行競爭,但這種競爭應該是建設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拜登政府也認識到,中國在全球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美國需要與中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完全親華。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和安全問題上,拜登政府表現出了堅定的立場。例如,在人權、民主、貿易等方面,拜登政府對中國持批評態度,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維護美國的利益。
總的來說,拜登親華這一說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過度解讀和簡單化的傾向。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是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形成的,既包含了合作與溝通的元素,也體現了競爭與防範的方面。因此,我們應該以客觀、全面和理性的態度看待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既看到其中的積極面,也要關注其中的挑戰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