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堤與堤壩的區別
1、作用不同
大壩:指截河攔水的堤堰,水庫、江河等的攔水大堤。一般水庫大壩主要由主壩、副壩、重力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靈正渠涵管及電站組成。
大堤:防禦洪水泛濫,保護居民、田廬和各種建設;限制分洪區(蓄洪區)、行洪區的淹沒范圍;圍墾洪泛區或海灘,增加土地開發利用的面積;抵擋風浪或抗禦海潮;
約束河道水流,控制流勢,加大流速,以利於泄洪排沙。在河流水系較多地區,把沿幹流修的堤稱為干堤,沿支流修的堤稱為支堤,形成圍垸的堤稱垸堤、圩堤或圍堤,沿海岸修建的堤稱海堤或海塘。
2、結構不同
大壩:混凝土壩,分為重力壩、拱壩和支墩壩3種類型。
重力壩,依靠壩體自重與基礎間產生的摩擦力來承受水的推力而維持穩定。
重力壩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施工較容易,耐久性好,適宜於在岩基上進行高壩建築,便於設置泄水建築物。但重力壩體積大,水泥用量多,材料強度未能充分利用。
拱壩,為一空間殼體結構,平面上呈拱形,凸向上游,利用拱的作用將所承受的水平載荷變為軸向壓力傳至兩岸基岩,兩岸拱座支撐壩體,保持壩體穩定。拱壩具有較高的超載能力。拱壩對地基和兩岸岩石要求較高,施工上亦較重力壩難度大。
支墩壩,由傾斜的蓋面和支墩組成。支墩支撐著蓋面,水壓力由蓋面傳給支墩,再由支墩傳給地基。支墩壩是最經濟可靠的壩型之一,與重力壩相比具有體積小、造價低、適應地基的能力較強等優點。
大堤:世界各國堤防以土堤最多,就地取材修築,結構簡單,多為梯形斷面。為加固土堤,常在堤的臨河或背河一側修築戧台,以節約土方。為加強土堤的抗沖性能,也常在土堤臨水坡砌石或用其他材料護坡。石堤以塊石砌築,堤的斷面較土堤為小。
在大城市及重要工廠周圍修堤,為減少佔地有時採用漿砌塊石堤或鋼筋混凝土堤,稱為防洪牆,堤身斷面小、佔地少,但造價高。強潮區的海堤,地基處理是築堤成敗的關鍵,護坡常採用抗沖能力強的圬工結構。
3、歷史沿革不同
大壩:歷史上最早見於記載的壩是公元前2900年埃及人在尼羅河上修建的考賽施干砌石壩,壩高15米。中國於公元前 598~前591年在安徽壽縣南修築堤壩形成芍陂灌溉水庫。
19世紀後期開始用混凝土築壩。
大堤:堤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應用最廣泛的防洪工程措施。埃及人民在公元前3400年修建了尼羅河左堤。中國先秦已有關於堤防的記載。到秦漢時期,黃河下游的堤防已逐漸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