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八大後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和理解的論文。要求3000字。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35年來的偉大歷程,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些重大論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國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是繼續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路線還是徹底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事關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命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人民願望,毅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35年來,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國民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明顯提高。回顧35年改革開放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沒有改革開放,我國不知還要在封閉半封閉和停滯不前的狀態下徘徊多久。深深體會到,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時代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呼喚進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眾期待進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決不能停頓,更不能倒退。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並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反復強調必須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進。這必將開啟我國新一輪改革浪潮,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已經走過35年的歷程,再過35年,大約就到了新中國成立100周年,也就是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時候。黨的十八大著眼於確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兩個全面」的重大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在未來7到8年的時間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新的全面提升,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全面提升,涉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涉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涉及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創新,涉及城鄉區域發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構建,涉及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這些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勢頭,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逐步深化的。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但還有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同時還要看到,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當前,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問題,社會矛盾多發易發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互相交織、互相影響,復雜性、艱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如何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如何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為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如何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如何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如何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通過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如何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都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以推動。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旺盛活力。
② 如何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論文
(1)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2)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3)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