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除了叫「九州」外,還有哪些說法
賽里斯(Serice),即「絲國」。公元前古希臘、羅馬等地,以賽里斯稱中國。
支那(Cina),即「秦國」。古代,粟特語(「Cina」)、印度、波斯語(「Sinai」、「Chin」)、希臘、羅馬等語言中最早開始稱中國為「支那」。
古印度孔雀王朝和中國秦朝大體同期,在孔雀王朝統治階層(雅利安人)的文字--梵文里,稱中國為「脂尼」(Chini)或「支那」(Cina)。這兩個發音,源於對「秦」(Chin、Cin)的音譯。
在中國唐朝以前翻譯成漢文的印度佛經里,中國還有「脂那」、「至那」和「震旦」(Cinisthana)等稱呼。震旦,一種解釋為:「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另一沖閉解釋為:「震」為「秦」的音譯轉變,「旦」,乃「斯坦」之意,震旦即「秦斯坦」(秦國)。
阿拉伯帝國和中國唐朝大體同期,阿拉伯人將梵文對中國的稱呼傳到歐洲,成為拉丁文中的「Sina」。盎格魯.薩克森人、德意志人從拉丁文中翻譯了對中國的稱呼,成為「China」。由於英文母音字母的發音規則,「China」同「秦」的發音也就大相徑庭了。
其他如印度的印地語、法語(Chine)、義大利語、阿拉伯語(as-Sin)中對中國的稱呼,通常也都認為是從「秦」的發音轉化而來的。由「秦」的音譯演變而為「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馬秦尼」、「秦那斯坦」。
也有人認為「支那」是「荊樂」一詞的音轉,「荊樂」是楚國音樂(荊樂)流傳國外而得名。
中國南北朝時期,鮮卑入主中原,西方又稱中國為「桃花石」(Tabgac),即「拓跋氏」。
有遼以後,西方又稱中國為「契丹」,如俄語稱中國為「Kitai」,即從「契丹」音轉而來。
17世紀末,彼得大帝派往清帝國的特使伊台斯則說,對中華帝國,鄰近的民族稱為「Cina」或「Tsina」,韃靼人稱為「中國」或「漢」,交趾稱為「支那」,日本人稱為「唐」,其他人則稱為「高亞」。
多少世紀以來,支那和震旦一樣,是對中國的溢美之稱。梁啟超曾稱呼自己為支那少年。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實行「大化改新」,全面學習中國唐朝文化,稱中國為「唐土」。「明治維新」後,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支那」本是從佛經里翻譯來的,對中國「物華天寶」含有尊敬之意。但從「甲午戰爭」到二戰結束,日本軍國主義者別有用心地把中國叫做「支那」,是對中國的侮辱之詞。甲午戰爭後,在「日本勝利,支那敗北」的狂呼中,和「chankoro」(清國奴)一起,「支那」代替了「Morokoshi」成為日本人對中國人蔑視的稱呼。從此「支那」成了中國恥辱的代名詞。二戰結束後,應中國政府的要求,取消了這一稱呼。現代日語正式稱中國為「Chugoku」,是「中國」一詞的音譯,書寫亦為「中國」。
另:古代中國和印度的高度文明和興盛發達,處於兩國中間地帶的越南、寮國、柬埔寨一直被西方國家稱為「印度支那」。這個稱呼也被中國人所接受,當年毛澤東就有過「印度支那人民加強團結」的宣言。近代,英國在海外瘋狂擴張,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大英帝國」演變成「日不落國」,英語便成為世界性的語言。而後,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China」又在一些後來獨立的國家,如慶返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扎了根。
至於英文「中國」和「瓷器」同音,又有一番典故。一說是歐洲人見到精美的中國瓷器,立即嘆為觀止。他們不知道怎樣稱呼它,只好以其產地代替,最初稱其為「chinaware」。另一說是中國江西昌南鎮(現景德鎮)以出產瓷器聞名遐邇,英文以「昌南」(china)的發音來稱呼瓷器,「中國」和「瓷器」同為一詞,純屬巧合。這兩種說法都了否譽判飢定「中國」音譯源出「瓷器」的論點。
中國名稱的讀音,還有源出「絲綢」的「絲」,或閩南話的「茶」等等其他說法,但大都考據或單薄或牽強。
「支那」最初來源於秦代周邊各國對中國的稱呼,日本侵略中國後才帶上了侮辱的政治色彩。其實,過分的應該是「Chinese」,英語中後綴「-ese」表示「低等的」、「不重要的」、「弱小的」、「怪異的」、「帶有疾病的」、「從蟲子演變而來的」民族,如中國人、日本人(Japanese)、越南人(Vietnamese)、葡萄牙人(Portuguese)。後綴「-an」表示「優等」民族,如美國人(American)、加拿大人(Canadian)、英國人(Britain)、德國人(German)等。
B. 為什麼中國叫China
1. 梵文(或者說泛印度文化圈)在很早就把蔥嶺以東的某大國叫 Cīna (音近普通話「基那」)。據說書證可以早到先秦時期。很多人認為這是「秦」的對音,或者也有如音韻學家鄭張尚芳「支那」真正的來源一文所說,是晉的對音。都認為此詞原本就是指中原王朝的。但是看玄奘記錄的唐代印度各地關於支那的傳說,如「漢日天種」、「漢持來」什麼的,沒事就送個公主王子往北印度,感覺並不一定是中原王朝。
2. 不管怎麼說,隨著印度文化圈的擴張,Cīna 一詞在後漢六朝之際,肯定已經固定指中原王朝了。所以印度文化圈或者曾為印度文化圈的南亞、東南亞各國,歷來都把中國叫 cina 或者其語音變體。並且隨著佛教在東亞盛行,反過來進入漢字文化圈中成為支那、脂那、至那、震旦(來自 Cina 派生詞 Cin(a)stan(a) ,又是支那又是斯坦的)等詞形。
3. 雖然印度佛教學者並不對中國有什麼特殊的感情(高看之便是象、寶、馬、人四世界主之一的「人主」,低看之就是 mleccha,也就是「邊地」),但是 Cina 的音譯詞,在漢字文化圈始終是富含褒義的,比如「文物昌盛之大國」之類意蘊,這種褒義在現存的「震旦」用法中還可以管窺;不過,因為是帶有異文化性,又是固定指地理-文化區域,自然不存在王朝國名帶有的帝國政權與文化地區裹絞不清的缺點,或者「中國」一詞帶有的儒家傳統「天下」觀、「華夷」觀的潛台詞。
4. 在早期,印度文化圈幾乎完全隔開了東北亞與世界其他地區,因此其他地區了解中國幾乎必然經過其中介。又因為伊朗語缺乏c(如上所說,讀拼音j)這種塞擦音,所以他們就把Cina讀成了Sina,並作為中介借給了希臘語、拉丁語等歐洲地區。這就是英語高階表達中,漢的、中國的一意常用Sino-這一詞根的來源。
5. 物換星移,當馬可·波羅順著已經突厥化的絲綢之路到達大汗之國的時候,他並沒有關於 Cina 或者Sina的任何知識。他只知道汗八里附近的國土叫 Cathay,大江以南的新征服國土叫 Manji。前者來自契丹,Qitay;後者來自北方漢語對南方人的蔑稱「蠻子」。
6. 又數百年後,耶穌會士從海路來到廣州灣,深度接觸了這個東南亞向導稱作 Cina 的國家。這些西儒游歷南京、北京以及帝國腹地,知道他們自稱大明國,或者中國,也就是 Middle Kingdom。Cina 這個詞又一次傳入西方,成為現在泰西各國使用的 China 等詞形。不過他們還面臨一個問題,應該在歐亞大陸東端出現的,那個馬可波羅記錄的大汗之國在哪裡?莫非那個富饒的大汗之國,只是大明北邊韃靼人的一部分?南來的利瑪竇等人不禁猜測。
為了尋找 Cathay,葡屬印度派遣另一支探險隊從中亞出發尋找,隨著突厥人的商團,他們在北京與利瑪竇會合了,並且,當時的突厥人還按其傳統稱北京為汗八里,叫中國人黑大衣。
7. 這樣,歐洲世界對東亞地區的地理知識終於基本理清。馬可波羅的Cathay就是現在耶穌會兄弟所在的 China,Sina 顯然是 China 一詞的希臘形式,在學術使用中也得到了復興。歐洲各國之稱呼中國為 China,就此定型。
C. 老外們都怎麼稱呼中國
1、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逐漸開始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維新變法運動時期主張學習西方的人士中,也出現了以「支那」自稱的一部分。
雖然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梵文,但在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便開始帶有辱華的色彩。日本戰敗後,「支那」這一詞從日本的政府公文、教科書中消失,重新稱呼我國為「中國」。
2、契丹:來源於我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契丹。12世紀,遼國被金所滅,遼國貴族在西北地區建立了西遼,並與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國家有文化交流,這些國家也將契丹當成了整個中國的代表。
在英文的古詩中,也有意為「契丹」的「Cathay」一詞出現,代指中國。後來,隨著蒙古人的西征,「契丹」這個稱呼傳到了中亞、東歐的部分地區。因此,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東歐國家,今天仍將中國稱為「契丹」。
3、如今比較普遍的稱法為China,中國人則為Chinese。China其實來自「秦」(chin)的發音,加上的a是表示地域,China其實是指秦朝,同理Chinese則為秦人。名字的來源於我國古代影響力相當大的大秦帝國。
4、越南稱中國人為船夫,船夫是尊稱,在宋明時期,中國人常常乘坐大船,越南人羨慕中國有這么多船,更羨慕中國先進的造船技術,於是用船夫稱呼中國人。
5、印度則稱中國人為震旦人,有可能是在翻譯「支那」,即china的時候帶一點自己的口音,所以就翻譯成為了「震旦」。
D. 中國人在中間所以叫中國人
「支那」來自「China」的音譯。 日本人在甲午戰爭以前稱中國為「中國」或「清國」。前一名稱雖然比較少用(因為日本國內本州中心地帶也稱中國),但顯得更加尊重。 日本在甲午戰爭以後開始較多地用「支那」來稱呼中國,這在當時的是含有貶義的,就像英語中的「Chinaman」。 不過「支那」這一名稱本來是沒有貶義的,它來自西域、印度等地對「秦」的音譯。 戰國時期和秦朝,秦國在西部威名赫赫,所以在印度西方國家等稱中國為「Cina」,乃秦的音譯(後綴-a表示國家)。英語中的China就是這樣來的。 玄奘等人翻譯佛經時,將「Cina」按梵語的發音音譯為「支那」或「旨那」。 「支那」到了日本人嘴裡之所以成了貶義詞,是因為日本人本來可以將西方文獻中的「China」一詞譯為「中國」卻故意譯為「支那」,這是顯然認為中國不配用「中國」這個名稱。
E. 為什麼中國的英文名字叫China
先需要糾正一下:瓷器china其實是得名自中國China。英文中早就有瓷器一詞(porcelain),為了突出這種瓷器來自中國,後來就由porcelain of china簡化成了china。並不是說中國China得名於瓷器。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China一詞並不是起源自英文。二十世紀之初,學界就曾討論過China一詞的起源。精通英、法、日、韓諸文的文僧蘇曼殊指出,China一詞起源於古梵文。就是古印度的語言,支那就是古梵文Cina的音譯。
最早見於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摩羅衍那》和《摩奴法典》中。蘇曼殊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對黃河流域的商朝的美稱。Cina的意思是智巧,因為古印度人羨慕商朝繁榮昌勝的文化。這點在中國古代佛教的一些論述里也有提及。
除此外,古印度還用Chinasthana來稱呼秦地。Cina已經和China很接近了,而Chinasthana的前面更是一模一樣。古代印度畢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對歐亞都是有很高影響的。
從古印度的梵文Cina慢慢發展出法語的Chine和英文以及德文中的China,同時在《牛津英語大詞典》中,也認為China作為國名是起源於古印度人指稱鄰國中國的,但並無確切把握,因此同時認為該問題尚不明朗。畢竟幾千年的事了。
(5)什麼叫中國支那擴展閱讀
除上面起源於古梵文之外,可信度較高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起源於秦朝。通過戰爭,民族遷徙,文化傳播啊這種途徑,在波斯語中出現了Chin一詞來代指秦國(秦朝)。
後來印度也受到了波斯這一詞語的影響,比如上面提到的Chinasthnana一詞就有可能受到了波斯語的影響。而且古印度很清楚在東亞有秦國這個國家,佛經中的震旦一詞指的就是秦國。關於這一種說法,有個例證就是俄羅斯至今在俄文中還在用契丹來稱呼中國。
但有一點很值得懷疑的就是,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賜賞了秦(今天水),在古梵文中出現Cina這個詞的時間要比秦國的誕生年代還早700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