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是以什麼樣的模式發展的
中國是以「中國模式」發展。
「中國模式」(或曰「中國道路」、「北京共識」等),特指中國經濟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不足3千萬,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關注。「中國模式」、「北京共識」的說法在國際上流行。
中國模式是指在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市場經濟制度主要不是依靠從外部(西方)「引進的」政策和規則,而是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和改革進程中形成的政策、規則、路徑和方式,逐步實現國家的新制度安排。也可以指走中國特有的社會主義道路。如果從制度變遷的視角審讀「中國模式」的意義,它意味著中國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的制度創新道路,這就是:「 中國模式」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制度內生性,即中國轉型的「內生性制度安排」。中國模式豐富和發展了世界發展模式,也必將為人類文明不斷地走向繁榮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淵源與發展
「中國模式」一詞開始越來越多地躍入人們的眼簾。最先提出這一用語的,彷彿是西方人,後來俄羅斯學者也使用了這個用語。西方人提出「中國模式」,給人的感覺,好像他們是印象式的。他們主要認為中國不同於世界近現代史上其他東西方大國,突然崛起,而且是和平崛起,並像發動機一樣帶動了亞洲乃至世界的經濟,視其有不同於其他大國的突出特點,因而稱為「中國模式」。俄羅斯學者使用「中國模式」一語,就不同了;他們採用這種提法是從自己的體驗、認識中來的,是從他們與蘇聯模式的區別、對比中得出來的,因此,他們使用這個字眼和術語,尤其使人注目。對他們這種「內行人」、「過來人」使用「中國模式」這一提法,應當引起我們中國學界的重視。相比之下,倒是我們中國人、中國學者,使用「中國模式」十分謹慎,到目前為止,認可和使用「中國模式」者,還為數寥寥;倒是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屬於蘇聯模式者,大有人在,直到不久前還有同志發表文章認為,蘇聯模式和斯大林體制的「內涵」、「內容」,就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這實際上是把「四項基本原則」混同於蘇聯模式,隨而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即「中國模式」,與斯大林體制和蘇聯模式混同了。
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對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蘇聯模式論和斯大林體制的區別,可以毫不含糊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蘇聯模式的突破,而且是全面的突破。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它作為一個科學理論體系,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紮根於我國國情和時代賦予的鮮明中國特色。我們堅信,這一理論體系作為當代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將與我國國情更加密切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日益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這實際上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模式」即「中國模式」的正式誕生。
Ⅱ 什麼是中國模式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走出一條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踐基礎的新型發展道路。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盡量降低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把影響降到最低,實現經濟全面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模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模式為基礎,實行雙調控模式即國家調節為主導,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雙重調節模式。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努力探索出來的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走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Ⅲ 什麼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模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模式為基礎,實行雙調控模式即國家調節為主導,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雙重調節模式。
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努力探索出來的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走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中國模式怎麼進行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中國經濟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國模式」也可以說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模式。從基本經濟制度上看,中國由過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四統」的單一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並存交融的混合經濟。
由過去分配方式單一、平均主義傾向嚴重的分配製度轉變為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公平與效率並重、既有差別而差別又不能過大、既鼓勵部分人先富又強調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的分配製度。
從經濟體制上看
中國已經根本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不同於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主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市場、價格、競爭作用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合理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戰略指導的作用,沒有完全放棄必要的國家管理經濟的作用。
從經濟結構上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結構根據國情和國際環境,在不斷的調整中趨向合理化。在輕工業快速發展、農業得到加強之後,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落後的畸形產業結構已經改變,重點發展的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協調、城市化嚴重滯後的局面已經改觀,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出現部分拉美國家和印度等國那樣的過度城市化;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以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地區平衡協調發展。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以粗放型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發展經濟,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變,新模式強調要依靠技術進步、加強管理,以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方式為主。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中國已經成功實現戰略轉換,由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轉變成現代化戰略;由重速度、重數量、輕效益、輕質量的傾向轉變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效益、質量、合理實在的速度;由片面強調自力更生、閉關鎖國轉變成對外開放,掌握兩套本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