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錕為什麼說,別說我是中國人
都是謠言,高錕先生09年獲獎的時候已經老年痴呆很久了,絕不可能說這些話。另外他擔任中文大學校長時還因為受聘中科院外籍院士而受非議,但他仍然頂住輿論壓力為國家服務,無論國籍如何,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② 繼去年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得諾貝爾獎後,今年又一位華裔科學家高錕獲得諾貝爾獎說明了什麼
說明人才都加人別國國籍了。
③ 諾貝爾獎獲得者高錕是純中國人嗎
高錕擁有英國、中國香港和美國國籍,香港允許雙重和多重國籍
④ 高鯤 的國籍是
新華網快訊: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科學家高錕以及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3名得主的成就分別是發明光纖電纜和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
中新網10月6日電 據諾貝爾委員會網站6日報道,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高錕(Charles Kao), 韋拉德-博伊爾(Willard Boyle)和 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三人分享。
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注意到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有一句專門的說明:
「Titles, data and places given above refer to the time of the award.」
完全可以解讀成諾貝爾獎還計算獲獎單位。由於高錕院士掛名還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就算一個獲獎單位了,哈哈!香港中文大學賺翻了!
————————
可是他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不會給一個中國人外籍院士,是否當時高錕先生並沒有中國籍或者中國香港籍?
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
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wjysmd/200906/t20090624_1808902.html
院士信息
高錕
高錕;(Charles; K.Kao),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美國國籍。生於中國上海,原籍上海金山。1957年、1965年先後獲英國倫敦大學電機工程學學士、博士學位。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1987-1996年任該校校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高錕教授1966年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中開創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訊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同時開發了實現光通訊所需的輔助性子系統。在單模纖維的構造、纖維的強度和耐久性、纖維連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擴散均衡特性等多個領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號在無放大的條件下,以每秒億兆位元傳送至距離以萬米為單位的成功關鍵。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經過權威認定: 高錕院士擁有美國和英國雙重國籍,沒有中國國籍。Charles Kuen Kao, British and US citizen.
⑤ 高琨是不是中國籍
額,算是香港行貨吧
附:高琨簡歷:被稱為「光纖之父」
高錕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住在法租界。高教授的父親是律師,家境還算富裕,住在一棟三層樓的房子里,而三樓就成了高錕童年的實驗室。起初,他對化學最有興趣,嘗試自製炸彈。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和,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濕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干之後扔下街頭,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途人。
一九四四年,隨父移居香港,入讀聖約瑟書院,之後考入香港大學,但由於當時港大還未有電機工程系,他只好遠赴英國倫敦大學進修。大學畢業後,他進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做工程師,後被聘為研究實驗室研究員,同時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九六五年畢業。從一九六三年開始,高錕就著手對玻璃纖維進行理論和實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並設想利用一種玻璃纖維傳送激光脈沖以代替用金屬電纜輸出電脈沖的通訊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錕教授發表了利用極高純度的玻璃作為媒介,傳送光波,作為通訊之用的基礎理論。
⑥ 光纖之父是高錕還是趙梓森
高錕是「世界光纖之父」,趙梓森是「中國光纖之父」。
1966年,高錕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大膽設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質,使用光來傳送信號。他當時的出發點是想改善傳統的通訊系統,使它傳輸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對這個設想,許多人都認為匪夷所思,甚至認為高錕神經有問題。但高錕經過理論研究,充分論證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不過,他為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也費盡周折。為此,他去了許多玻璃工廠,到過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及日本、德國,跟人們討論玻璃的製法。那段時間,他遭受到許多人的嘲笑,說世界上並不存在沒有雜質的玻璃。但高錕的信心並沒有絲毫的動搖。他說: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
後來,他發明了石英玻璃,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使科學界大為震驚。
高錕的發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發展,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獲得了巨大的世界性聲譽,被冠以「光纖之父」的稱號。美國耶魯大學校長在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的儀式上說:「你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模式,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與玻璃結合後,影像傳送、電話和電腦有了極大的發展……」高錕此後幾乎每年都獲得國際性大獎,但由於專利權是屬於僱用他的英國公司的,他並沒有從中得到很多的財富。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深的高輥 ,以一種近乎老莊哲學的態度說:「我的發明確有成就,是我的運氣,我應該心滿意足了。」
趙梓森,電信專家,1932年生,廣東中山人,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中國光通信的發展史上,趙梓森院士留下了極為重要的足跡。他拉出我國第一根實用光纖,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由他作技術帶頭人的武漢郵科院,建成了我國第一條光纜通信工程,開創我國光纖通信應用的歷史;全部採用自製設備建成世界上最長的架空通信工程;最先開發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PCVD光纖製造技術和設備;在國內首次研製出SDH全系列產品。作為我國光纖通信領域的開拓者,他在我國光纖通信技術的研究、形成、發展和應用推廣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使得我國光纖通信在高新技術中成為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最小的領域之一。(完)
你要看是「中國光纖之父」還是「光纖之父」,雖然他們都是中國人,但是稱號還是有區別的!
⑦ 高錕接受的是哪裡的教育
華人高錕「光纖之父」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華人科學家高錕的發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發展,因此獲得了巨大的世界性聲譽。不過,由於技術的專利權是屬於僱用他的公司,他並沒有從中得到很多財富。一次,在接受電視采訪時,華人科學家高錕說,我心裡覺得,一個人有這樣的好運,能做一件前所沒有的事情,而且做出來的影響是非常非常大,這對我自己個人說,很滿足。就像印刷機讓所有老百姓都可以拿到印刷出來的書,可以增加知識,光纖把我們的知識時代,把我們所有的信息,所有要傳送的資料,都可以很快地送給人家。所以華人科學家高錕很滿足,我拿不拿獎,完全對華人科學家高錕是沒有甚麼意思。華人高錕「光纖之父」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果將光比成水流,那麼通過「管道」輸送它的科學嘗試,早有先例。其理論基礎就是光在兩種不同的透明介質中傳播時,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會發生折射,當入射角超過某個極限值,折射的光再也無法躍出邊界,透明介質的邊緣就會形成鏡面,束縛原先四散奔跑的光,成為一道圍欄;自此稍作變化,「圍欄」便可形成一條輸送光的管道。
由此,從1841年開始,有科學家嘗試利用玻璃棒甚至是水柱,製造傳輸光的管道。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一條條傳導著光線的水流組成一道繽紛的瀑布,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其後,玻璃光纖被用於胃窺鏡,傳輸光的游戲由此擁有了更實際的意義。
光,也許是最平常卻最不平常的東西。它時刻在人身旁,很久以來卻又一直無法捕捉、稱量。高錕,也許就是又一個與光游戲,並作出巨大成就的人。
中國香港科學家高錕後來離開英國,1987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1996年退休。同年,中國香港科學家高錕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沈學礎告訴記者,10多年前,中國香港科學家高錕就被公認是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之一。
但直到高錕之前,光纖的實際價值也僅限於醫療等有限領域。
科學家曾經考慮過將光作為通信信號的傳輸載體,因為制備玻璃光纖的材料幾乎就源於砂石,那遠比銅廉價。那是在1960年代。但幾經努力,結果卻讓人失望。光在玻璃光纖中傳輸,會劇烈衰減,1公里之後就會衰減到100億分之一——按此計算,如果經過一條1公里長的輸水管,「水立方」滿滿一池的水將只剩下一滴。
剛過而立之年的高錕,就面對著這樣的局面——主流的科學家都認為,基於如此高的損耗,光纖雖然可用在短短的胃鏡導管上,但用於長距離通信根本不可能。華人高錕「光纖之父」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偉大的發現,往往就蘊藏於對於「不可能」的否定。
高錕1933年生於中國上海,家境應該屬於不錯。他小時候住在法租界,父親是位律師。據報道,童年的高錕對化學最感興趣,小小年紀的他曾經自己做土炸彈。後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小小年紀就曾成功地裝了一部收音機。
1948年,高錕 國籍離開上海,舉家遷往香港。他曾考入香港大學,但當時的港大沒有他感興趣的電機工程專業,於是高錕 國籍輾轉到英國,就讀倫敦大學。畢業後加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任工程師,同時攻讀倫敦大學的博士學位。在公司,高錕 國籍帶領著一個只有幾個人的小團隊,選擇了光纖通信研究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高錕的這篇具有歷史意義的論文於1966年7月發表。不過,當時人們還無法製造出可以達到高錕要求的那種「超純凈玻璃」。為此,這位物理學家不得不擔當起一個「佈道者」的角色。他四處拜訪玻璃工廠,宣揚他的理論,激勵大家一起開發超純玻璃。
高錕以及通信界都沒有等待太久。4年後的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發明了一種特殊的玻璃製造工藝,首次邁過了「20分貝/公里」門檻。之後,技術不斷進步,到後來,每公里光纖的衰減被控制在5%之內。
成名之前,高錕曾遭受到許多人的嘲笑,但高錕的信心並沒有動搖。他說: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
在他成功之後,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為什麼初出茅廬的他能扛下當時條件下那股強大的質疑。2004年,他在接受馬可尼基金會采訪時說,那時公司里的氛圍十分寬容:只要你別花太多錢,就可以繼續下去。而他,這個從小對各種事情充滿好奇心的人,則開始了對傳統思維的挑戰,這種探索的過程給他帶來了大量的樂趣。
圍繞如何降低光在光纖中的劇烈衰減,高錕做了大量研究,排除了一系列影響因素。最終,他證明,玻璃中的離子雜質對光的衰減起到決定性作用,發現了最適合長距離傳輸的光的波長、或者說顏色。他預言,只要每公里的光衰減量小於20分貝,也就是只要保留1%,就可以用於通信。
華人高錕「光纖之父」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的價值,在於揭示出某種技術的極限,如果這種極限是可以實現的,那就意味著為新技術開啟了一扇大門。
⑧ 為什麼每次拿諾貝爾獎都是華裔而非華人
其實我們比誰都在乎諾論 關鍵字:諾貝爾獎,諾獎,楊振寧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先生7日在香港說:「我覺得在20年內,中國本土包括香港、澳門一定會諾貝爾獎級的科技成果出現。從高錕獲獎引出「中國離獲得諾獎又近了一步」之論,證明中國人其實非常看重諾貝爾獎。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先生7日在香港說:「我覺得在20年內,中國本土包括香港、澳門一定會諾貝爾獎級的科技成果出現。」(10月8日中新網)
「20年內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這話楊振寧先生反復說了很多遍了,我記得,他最早說這話的時間是2000年。那一年,在中科院舉行的一次座談會上,楊先生語出驚人:「20年內,中國本土的科學家有望實現這一夢想。」而且,楊先生當時還預測,說是數學、生物兩個領域最有希望率先得獎(2000年8月9日《甘肅日報》)。2000年到現在,9年過去了,如果准確點,楊振寧先生今年應該說「11年內中國人一定會獲得諾貝爾獎」。
楊振寧先生每年都重復「20年內」,其實和我們說的「總有一天」,是一個道理,以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期盼力度,「總有一天」會把諾獎盼到手的。
這不,又有人說「中國離獲得諾獎又近了一步」。其根據是,去年獲得諾獎的錢永健雖是華人,還是錢學森的堂侄,可錢永健既不是中國生,也不在中國長,中國話一句都不會說。今年就不同了,獲獎的高錕不但出生在上海,任過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而且在1996年就被聘為了中科院的外籍院士。
我們期盼中國人獲獎,這一心理可以理解,可說高錕獲獎,比錢永健獲獎,讓中國人離諾獎更近一步,還是過於矯情了,因為二人終歸都屬於「美籍華人」。如果要說「更近一步」,為何在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二位先生獲獎後,中國人離諾獎沒有「更近一步」?楊振寧先生在大陸生活的時間不是比高錕更長嗎?
從高錕獲獎引出「中國離獲得諾獎又近了一步」之論,證明中國人其實非常看重諾貝爾獎。這些年,每到諾獎頒發,我們都只是遠遠地觀瞧,心裡不免感覺免酸溜溜的。為了掩飾這種失落感,有人指責諾貝爾獎有缺陷、不合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評不上),有人建議不要緊盯著諾獎(沒有諾貝爾獎我們照樣發展)。
諾貝爾獎評審是否存在問題,根本不必多說。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至今無人獲獎,這一缺憾無法讓我們不給予關注,畢竟它的權威性無可替代。我們對諾獎的期待無需掩飾,如果我們在期待中能正視自己的差距,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楊振寧先生斷言的「20年內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一定會成為現實。
⑨ 為什麼獲諾貝爾獎的只有華裔而沒有中(國)人
這個問題還得從最根基說起,中國目前較為落後。
落後導致很多方面受限制,比如說實驗室的設備,備用金,體制保障等等綜合原因導致人員流失,大量的優秀人才不得不前往國外尋求自己的人生。
而外國人也不是傻子,不可能義務的為你提供良好的軟、硬體條件和資金供你為其他國家做貢獻,研究成果必然進入他們的囊中。而國籍正是一個很好的制約方式。就拿高錕為例,如果他當時是我們中國國籍的話,他完全可以把研究成果帶回來而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而他恰恰入了英國國籍,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把研究成果帶回中國的話,那麼英國方面就可以法律制裁他了,這屬於叛國罪。
還有就是我們中國方面的大環境還不成熟,如果你有一項研究計劃,請問誰支持你的想法?誰給你出資金?誰給你提供最先進的設備?
從以上不難看出為什麼諾貝爾獎為何至今沒有中國籍人士獲此殊榮。
⑩ 高錕算不算是中國第一個得諾貝爾獎的人
高錕是英籍華人,不是中國籍,所以不算是中國第一個得諾貝爾獎的人。
(10)高錕為什麼不是中國人擴展閱讀:
漢語姓名:高錕
英文名:Charles K.Kao
性別:男
出生年代:1933年
出生地:上海市金山縣(現金山區)
居住地:香港和美國輪流居住
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物理學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10年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大紫荊勛章。2018年9月23日,高錕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