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歷史
戰國
戰國末期,秦國國力殷實,重視水利,及至統一中國,生產力更有較大發展。四川的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見鄭白渠)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傑出水利工程。國家的昌盛,使秦漢時期出現了興修水利的高潮。
漢武帝瓠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等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河套,也都興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餘年間,是中國水利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水利建設遍及全國各地,技術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溝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把全國廣大地區通過水運聯系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證糧食的北運外,還在北方和南方大興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較大的工程共250多處。唐末以後,北方屢遭戰亂,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農田水利迅速發展。水利法規、技術規范已經出現,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議》等。
元明
從元明到清中期,中國水利又經歷了六百年的發展。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了京杭運河。黃河自南宋時期奪淮改道以來,河患頻繁。明代大力治黃,採用"束水攻沙",固定黃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蓄清御黃"保證漕運。
這些措施對明清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淮河水系留下嚴重的後患。在長江中游,強化荊江大堤,並發展洞庭湖的圩垸,促進了兩湖地區的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有很大發展。但從整體而論,自16世紀下半葉起,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趨緩慢。
清朝
清末民國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區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處於衰落時期。但是海禁漸開,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成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水利院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在這一期間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雲南建成了石龍壩水電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蘆苞閘,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和陝西的關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國范圍內,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1)中國著名的溝渠有哪些擴展閱讀:
「治國必先治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水利建設放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毛澤東主席先後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華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設熱潮。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水利擺到了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首位,標志著我國水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堤壩設防標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減災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屏障。
⑵ 中國的鹽湖有哪些
中國四大鹽湖分別為青海茶卡鹽湖、青海察爾汗鹽湖、山西運城鹽湖、新疆巴里坤鹽湖。
1、茶卡鹽湖
位於中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境內,湖面海拔為3059米。該湖湖水富含鈉鹽,鹽層較厚,貼近湖面,湖水已經趨於乾涸。湖邊有鐵路支線連接青藏鐵路。
鹽湖的形成過程:
1、地殼運動和地形演化:地殼的隆起、沉降和構造活動會影響地表形態,形成盆地、坳陷等地質形態,這些地形有利於鹽湖的形成。
2、水系形成:在低窪的地勢中,水源通過河流、溝渠等逐漸聚集,形成一定規模的水體。
3、水循環和濃縮:由於鹽湖所在地區氣候乾燥,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湖水逐漸蒸發濃縮,而水中的鹽分逐漸積累。隨著水的蒸發,湖中的鹽濃度逐漸增加。
4、鹽類沉積:隨著湖水的蒸發,鹽分濃度逐漸達到飽和點,導致鹽類開始從水中析出沉積,逐漸堆積在湖底。
5、鹽分聚集:隨著時間的推移,鹽類沉積不斷積累,逐漸形成了鹽床,其中鹽分含量非常高。
6、氣候變化影響:地質歷史中,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湖泊水位的變化,從而影響鹽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巴里坤湖
⑶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坎兒井是怎麼建造的
新疆的坎兒井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由於在新疆吐魯番的獨特地形區,坎兒井正好適應了當時這樣的環境,其工作原理我覺得還是挺復雜的。坎兒井也成為了吐魯番地區主要的水資源的來源,關於坎兒井的起源也是有很多說法的。
可以說坎兒井是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吐魯番發現現存的坎兒井多是清代以後陸續建造和維修的老井,都有百歲的高齡了,如今雖然吐魯番已有了現代化的飲水手段,但坎兒井仍然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