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何中國古代一直沒有產生出民主、平等的思想呢
我們中華文明有著5000年的發展歷史,我們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居於世界前列。但是民主思想卻沒有最早在中國出現。這背後的原因我們要從地理位置、社會發展、教育缺失三個方面來探討。
首先天地理形勢影響,中國的地理位置是在山川高原包圍之下的。西面是青藏高原,西南是橫斷山脈,北部是寒冷的西伯利亞,古時候與大陸國家交流的很少。與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國家相比,我們距離海分距離是很遠的。這就意味著我們很遲才會開始與海的接觸,在交通技術相對落後的古代,人們往往是居住分散,思想上也較為保守。所以先天的地理環境就決定了我們民主思想的產生是很困難的。
國家統治者對於教育上的偏執也導致了教育下移的困難性,在專制統治下,民主思想幾乎是很難生存。
㈡ 為什麼西方資產階級能夠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而中國資產階級不行
中國資產階級未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原因在於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為一次較為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起初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並為後來的民主思想傳播和民眾解放奠定了基礎。然而,由於民族資產階級在面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座大山時,表現出了妥協性和軟弱性,這場革命未能持續推進。
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特性表現在革命實踐中:對帝國主義的恐懼使其不敢公開反抗,反而寄望於帝國主義的支持;革命遭遇挫折時,輕易選擇妥協,有時甚至倒向反革命勢力;同時,由於害怕民眾的力量,民族資產階級未能深入動員農民等群眾參與革命,錯失了鞏固革命力量的機會。
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確立,民族危機加劇。此時,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倡導三民主義,試圖通過革命手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盡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國,但勝利果實最終被封建勢力代表袁世凱篡奪,革命未能成功。
其根本原因在於資產階級的妥協性,他們既不願意也不可能徹底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影響。因此,辛亥革命未能建立強大的革命政權,也沒有徹底摧毀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和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基礎。盡管綱領中提出過「平均地權」的口號,但未能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也未能有效動員農民參與革命,最終導致革命未能在農村取得實質性進展。
革命失敗後,盡管孫中山領導下的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了多次抗爭,包括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等,但都未能改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也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因此都以失敗告終。
㈢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民主政治的思想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中華民族的成長環境所決定的,沒有開發的環境,就難以產生開發的思想。古代中國發展所依賴的地理環境是從返戚富饒廣闊的大陸內部逐漸延伸到海邊,並且自始至終主要在內大陸上,這樣的環境比較穩盯攔定,產生的部族、國家之間的思想和文化比較趨同,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主要有兩種:1、區域統一後所形成的成熟的統一的社會,思想、文化結構穩定,一切以維護穩定的有效的統治為目的;2、長久的部族混亂,難以形成有效漏則陵統一的社會文化結構。古代中國屬於前者,而古朝鮮、日本屬於後者(輸入中國思想文化後才開始形成穩定的社會文化結構),古美洲也是如此。當形成穩定的統一的統治後,統治者是沒有競爭對手的,所以他不需要民主來確保自己的權利,因為他擁有一切的權利。
而西方民主社會的發源,是由海洋環境催生的,因為海洋的阻隔,各個區域的聯系和征戰要比在陸地上困難,難以形成大一統的局面,即使形成也很難長久。各個勢力為了確保自己在不能方便控制的地區的權利和利益,相互制定協議約束,盡管這些協議到最後都是空文。而這種協議的習慣逐漸成為一種思想,延伸到各自勢力內部,邊形成了所謂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