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以現金形式保存起來還是放在外國的銀行裡面
中國的外匯儲備既不以現金形式保存起來,也不放在外國的銀行裡面。而是以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的形式儲備起來。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1)中國那麼多的外匯儲備怎麼辦擴展閱讀:
中國外匯儲備的使用:
1、通過外匯儲備規模的減少實現部分外匯儲備的市場化的民間運用。基本思路是中央銀行向公眾賣出外匯儲備,收回人民幣,賣出的外匯儲備留在公眾手中,由專業公司、部門或民間自主進行管理運作。
2、對屬於非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合理拓寬投資渠道。基本思路是在保持外匯儲備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採取更為積極的投資組合策略,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
保守的投資是歐美的主權債和金融債,相對積極的投資會涉及其他信用評級一般的證券,更為積極的投資可涉及企業股權和不動產。在進行投資組合拓展時,要借鑒國際經驗,謹慎選擇。列舉幾個重視程度不夠的資產運用方式。
3、對屬於財政性資金的外匯儲備部分,探索進行財政性使用,可以消費或者劃撥。基本思路是讓央行「鑄幣稅」性質的外匯儲備轉化為財政資金。操作辦法有兩種:
(1)中央銀行向公眾出售外匯儲備(雖然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公眾持有外匯儲備的意願下降,但公眾為了資產多元化目的,仍然會對外匯有需求),然後用所得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財政部獲得人民幣資金,作為財政資金花掉,但這一辦法要保證不會出現二次結匯。
(2)中央銀行直接用外匯購買財政部發行的特種國債,財政部由此得到的外匯,可作為財政資金花掉。我國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府投入相對較低,財政可以利用得到的外匯進口相關物資和設備。
4、財政性地使用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部分直接表現為財政收入,可以當作財政資金使用。
『貳』 中國外匯儲存在哪裡
中國外匯儲存在外國銀行或者購買外國的國債。這里的外國銀行包括本國的境外銀行,也包括國內的外資銀行。
外匯
從廣義上講,外匯是指一個國家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更具體一點就是貨幣在各國間流動,將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成另外一個國家的貨幣,用這種貨幣去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的經營活動。換一種說法,就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以及財政部)採用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使用的債權。這些債權主要是在國際收支逆差時使用。
『叄』 中國賺的美元怎麼處理
一部分投資,一部分作為外匯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中國賺的美元,一部分是得益於我們的貿易順差,有更多的美元結余產生。
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得益於外國的直接投資,我們一直都走的是和平發展之路,互利共贏,所以中國也成了資本世界中的一片凈土,所以我們吸收到了更多的資本。
『肆』 中國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如何花
有專家預測,本月中國的外匯儲備有望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儲備達到這個驚人數字的國家. 中國是否需要這么大的外匯儲備?瑞信區域經濟學家陶東認為,按保守估計,中國有3,600億美元外匯儲備就足夠應付短期進口和債務的需要了.中國外匯儲備投資於美國國債,或其它流動性強的證券,它們可以隨時變現,但投資回報不高. 不僅如此,中國目前資金過於充裕的問題也和龐大的外匯儲備有關.由於目前政策要求出口商結匯,人民銀行從他們手裡買入外匯的同時向市場投放人民幣,進一步加重了資金過剩的問題. 龐大的外匯儲備,雖然給中國築起了一道經濟萬里長城,但也使得中國損失了大量的潛在收益,甚至在流動性過剩的大環境下成為了燙手山芋.有專家學者建議,不如想辦法花掉一部分外匯儲備,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投資,除壞賬和買黃金** 有人建議把這筆錢投入國內建設.中國還是個窮國,為何要自己勒緊褲帶,把錢以低廉的利率借給美國消費者?但是,中國的投資佔GDP的比例已經高達40%左右,進一步增加投資只會造成經濟過熱. 還有人提議,撥款清理中國企業的壞賬.瑞銀的區域經濟學家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認為這么做沒有必要,中國銀行系統的壞賬已經清理得差不多了,國有企業最壞的日子也已經過去. 購買黃金,建立石油儲備是否可行?根據安德森計算,中國只要拿出不到兩個月新增的外匯儲備,或者是目前外匯儲備總額的2.5%,就可以買下全球一年的黃金產量,因而買黃金對目前外匯儲備影響不大.購買石油儲備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增加社會保障** 花旗集團的區域經濟學家黃益平建議,可撥出部分外匯儲備,用來提高社會保障.中國內需不振的關鍵因素就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老百姓不願花錢消費. 最近幾年來,財政部投入教育衛生等社會保障項目的經費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並沒有下降.但因為過去欠帳過多,因此投資顯得不足.如果要補上過去的欠賬,必須投入比其它國家多幾倍的錢.政策制定者明白增加社會保障能夠解決中國經濟的根本問題,但他們未必願意為了長期效益,而犧牲短期經濟增長. 最近傳出的上海社保基金被挪用的丑聞更提高了加強社會保障的緊迫性."社保最終國家要花一大筆錢,而現在正好有這個錢,何必不劃一點過去?"黃益平說.劃錢給社保,原來放在美國國債的美元,劃去後還是投入於在美國國債,不過從一個口袋轉到另一個口袋.這么做可以維護國家外匯儲備的穩定性,也不至於造成國際市場的大幅波動.最重要的是,此舉有望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值得政策制定者權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