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米格29好 還 是蘇 27好
蘇-27和米格-29是高低搭配的,類似與美軍的F-15和F-16,蘇-27是高端機,作戰半徑大,載彈量高,作為主力和核心力量,而米格-29是低端機,相當於前線戰斗機,作戰半徑較小,但價格便宜,便於大量生產和部署。所以蘇-27比較好。一般蘇聯出口的都是米格機而蘇霍伊系列是自用的。後來解體前夕因為經濟上的困難才允許向中國出口,後來俄羅斯也因為經濟原因,開始大量向外出口蘇霍伊戰斗機換錢。
我國沒有米格-29,當年我們想進口三代機的時候,蘇聯給我們推薦米格-29,我們比較精明,沒有上當,要求購買更好的蘇-27,由於他們比我們需要三代機更迫切地需要錢,所以答應提供基本型蘇-27,並允許我們自己組裝。
目前空軍的蘇霍伊戰斗機有蘇-27,國內代號殲-11,主要是單座的戰斗型(Su-27SK),還有30多架雙座教練型(Su-27UBK首批28架);在其基礎上改進和換用了國產設備的國產型,代號殲-11B,性能有所提高。海軍因為缺乏三代機(三代機優先給空軍,海軍還在用殲-8),進口了一批蘇-30MK2.
『貳』 蘇27怎麼賣給中國的
在沙波什尼科夫的「提點」下,中國代表團表示對米格-29不感興趣,要看蘇-27。可以想見,蘇聯一度明確地拒絕了這個要求——這種遠程戰斗機一旦出口,毫無疑問是雙刃劍。但經濟上的困局是壓倒一切的大事,蘇聯無論如何不能放過中國的訂單。
就在代表團結束訪問即將回國的時候,蘇聯主管軍事工業和經濟工作的領導人別洛烏索夫又和劉華清進行了一次小規模會談,表示蘇聯政府原則上同意向中國出口蘇-27戰斗機。
俄國向中國出口當時最先進的蘇-27戰斗機,表明了俄方恢復對華關系的巨大誠意。這一方面即是出於對華貿易所能獲得的實際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地緣政治平衡的考慮。
而裝備了蘇-27的中國空軍飛行員們迅速掌握了這種新的機型並迅速形成了戰鬥力,受到了中央軍委的表彰,以師的建制榮立集體一等功。
1990年12月,中蘇雙方在北京簽署了軍售合同。中國首批購買26架蘇-27(其中2架為教練型),總價30億元人民幣。當時的中國還缺乏外匯,合同金額的大部分以「以貨易貨」的方式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