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那個皇帝的墓沒被盜過
清朝的孝陵(順治),清福陵(努爾哈赤),清昭陵(皇太極),清泰陵(雍正),清昌陵(嘉慶),清慕陵(道光)都沒有被盜。
明朝的祖陵被軍隊盜過。皇陵在南京和北京,這兩個地方是被清朝佔領了的,清代對文物保護得很完善,所以基本上保存完好。
定陵,也就是萬曆的墓地在新中國被官方發掘了。明代的帝陵最有名的是明代十三陵,只有其中萬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在1956年5月考古發掘中被打開當時參加的人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歷史學家吳晗。
定陵在後來的文革時期遭到紅衛兵的破壞,崇禎皇帝的思陵(即田貴妃墓)至少被盜兩次。
清東、西二陵在規制上基本沿襲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聖德神功碑」,而清東、西二陵中則有數通。
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也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門等大小建築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後和嬪妃的園寢。
⑵ 十三陵有那個陵沒有被盜過
在中國古代帝陵中,只有明代帝陵墓葬保存完整。
中國古代帝王陵寢被盜記錄很多。特別是漢、唐、宋三朝陵寢被盜情況非常嚴重。清朝的東西陵也有好幾座陵園被盜掘。南京的孝陵、湖北顯陵均未被盜。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在民國年間被土匪盜掘外,其餘十二陵也都沒有被盜。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帝陵中是非常罕見的。出現這一奇跡的原因,分析起來與陵園建成後,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對這些陵墓進行保護有關。明朝時,每建一陵,必設一衛,有官兵駐守於昌平城。明朝中期,又設有昌平鎮,有總兵官統率上萬名官兵,守衛在陵區西北的黃花鎮、居庸關等地,以確保天壽山陵區和京師的安全。各陵還有神宮監、祠祭署等內外官員作為陵寢的管理人員常駐陵下實施管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各陵墓室不會被人盜掘。 明朝滅亡之際,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從關溝和德勝口溝進入昌平,由於他們急於攻打昌平城,並進而攻取北京城,推翻明朝統治,所以,起義軍僅防火燒了定陵的裬恩殿、祾恩門、左右配殿和康昭二陵的明樓,並沒有對十三陵進行盜掘和大規模的破壞。清朝時,朝廷對明代陵寢也採取了保護措施。終清之世,明十三陵各陵均設有若干陵戶,負責巡查保護陵園。從順治元年(1644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間,各陵還設有守陵太監(又稱司香內使)。雍正二年(1724年)又封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簡王後裔,正定府知府朱之璉為一等候,令其世世代代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清朝滅亡後,國民政府將明十三陵作為古物管理,早期沿用清代管理方式,後裁革陵戶,改設明陵警察所對十三陵進行保護。由於明清兩朝及民國年間都對十三陵採取了必要的保護措施,所以,天壽山陵區內設置比較集中的前十二陵都免遭了被盜掘的命運。
⑶ 歷史上的帝王陵墓幾個沒有被盜
秦始皇墓沒被盜過。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