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主人是如何准備和供應食物的
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食」被天下。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但是如果要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飲食文化,可以操作的辦法是把握住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作為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國家,飲食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中具有深厚的根基。當你作為一名遊客或者客人在中國的家庭或是飯館用膳時,你會發現,用膳儀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表現出得體的禮遇,會大大的增加你用膳的樂趣,並且,會令你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首先要會尊重人 在用膳時,曉得先尊重人是一個非常值得欽佩的傳統習慣,包括尊重晚輩、老師、客人,同時還要關照到孩子。中國人一直都很強調孝道。把最好的食物先留給家庭中更年長的成員這種行為已經在無數代人中約定俗成。在遠古的時代,一般人生活的物資都比較緊缺,但是,他們仍然盡最大努力供養他們的那些認為被兒孫供養是理所當然的老母親或老父親。
雖然,中國的主人家都是很熱情好客的,但是,你也必須先向他們顯示你的敬意。在用膳之前,主人家一般都會先說一些客氣話。在主人說「不客氣,盡情享用」之類的話前,客人不應該私自開始用膳,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恭,並且會令主人不高興。
主人在飯桌上放置剩菜的盤子,都會把主菜放在飯桌的中間,其他的菜均勻的圍著主菜的。如果主菜是以裁減或其他方式來裝飾准備過的,主人會把主菜對著主要客人或者長輩放在飯桌上。這也是一種美德的表現。
筷子的學問 中國是筷子的故鄉。筷子的文化在中國有著悠長的歷史。以筷子作為餐具的傳統還被推廣到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譬如:越南、北韓、南韓。筷子的發明反應了中國人的智慧。一雙筷子,看上去很普通,卻能撥動、夾住、攪拌食物。現今,筷子還被認為是一種結婚或其他重要儀式的吉祥禮物。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長時間離家遠行之後回到家,是意義非凡的。同時,也有一些食物與這個相關。遠行回家一般是以面條作為迎接的食物;而當有家人准備出門遠行,對一些小康家庭來說,則會以餃子作為餞行。這種風俗在中國的東北地區特別流行。在龍舟節期間,雖然很多人都不能去到河岸的旁邊觀看龍舟比賽,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吃一種很特別的食物――粽子,一種用糯米做的,用竹或者蘆葦葉子包裹著的金字塔形狀的餃子。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人們擔心他在黃泉下缺少糧食,所以,特別做了這種食物給他。現在,這種食物已經演變成了很多其他的形狀和種類。
在中國農歷的最後一個月的第八天,人們會吃一種叫做「臘八粥」的粥。在遠古時代,就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和尚們會友善的和人們分享各種糧食,並以這些糧食做出這種美味的粥。人們至今還保留著這種傳統。除了這些之外,在除夕晚的年夜飯中,魚一直被用作象徵繁榮和富裕。
② 家裡來客人應該怎麼做
1. 客人抵達後,應熱情引導他們入座,確保他們感到舒適。
2. 主動為客人提供飲品,如水或水果,表達主人的細心關懷。
3. 坐下後,要真誠地與客人交談,展現友好態度,積極聆聽他們的談話。
4. 若客人留下來用餐,應安排家庭成員輪流陪伴客人,確保交流不斷,氣氛融洽。
5. 用餐時,要通過言語和行動表達出對客人的歡迎和感激,營造溫馨的共餐環境。
6. 客人准備離開時,應適當表達希望他們再次光臨的願望,並表示真摯的留戀。
在接待客人時應注意:
1. 對於到訪的客人,不論是熟悉的還是初次見面,不論其社會地位或經濟條件如何,都應熱情接待,主動迎接。
2. 當家中已有客人時,如有新客人到來,應進行適當的介紹,並確保平等對待,避免給任何一方造成冷落的感覺。
3. 家中如有客人,應避免大聲播放電視或音樂,不要在客人面前責罵孩子,避免家庭內部的爭吵,以免影響客人的情緒。
4. 對於客人帶來的禮物,應真誠地表示感謝,如果因特殊原因不能接受,應明確並禮貌地解釋原因,避免誤會。
5. 客人告辭時,應等到客人起身,主人再起身相送,並握手道別,避免在客人離開後立即關門,以示尊重。
6. 在共同進餐時,如有同學或朋友來訪,應主動邀請他們一同用餐,並為他們提供閱讀材料,使他們感到賓至如歸。
7. 客人來訪前,應做好准備工作,保持房間的整潔,並准備適當的接待物品,如茶點水果等,以展現主人的周到和熱情。如父母不在家,應自覺承擔起主人角色,妥善接待客人。
③ 家中待客禮儀
家中待客禮儀
家裡來客人了,你懂得如何招待嗎?下文就介紹一下在家中招待客人的一些基本禮儀:
1.客人敲門或門鈴響時,應盡快答應,開門後應對客人說「請進」。
2.客人進來,應起立熱情迎接。如果是家中不夠干凈整齊,顯得凌亂,要做些必要的整理,並向客人致歉。
3.若是吃飯時來客人,要熱情邀請客人一同進餐。客人吃過飯後,要送上熱毛巾,並另換熱茶。
4.客人來時,如自己恰巧有事不能相陪,要先打招呼,致以歉意,並安排家屬陪著,然後再去干自己的事。
5.和客人喝茶時,敬茶須用雙手端送,並放在客人右邊。
6.介紹客人時,須先將家屬向客人介紹。
7.客人要回時,應挽留,客人如堅持要回去,則不要勉強挽留。
8.送客應到大門外,分手告別時,應招呼「慢走」「再見」。
一、准備
如果知道有客人來訪要提前做些准備工作,以免客人到來時,手忙腳亂。如果客人突然臨門,室內來不及清掃,應向客人致歉,但不宜急忙打掃。
二、迎接問候
客人在約定時間到達,主人應提前到門口迎接,見到客人後,應熱情打招呼,以示歡迎。
三、讓座與介紹
1、如果是家中不夠干凈整齊,顯得凌亂,要做些必要的整理,並向客人致歉。
2、或者如果客人突然造訪,也要盡快整理一下房間、辦公室或書桌,並對客人表示歉意。
3、客人進門後,要及時請客人就坐,如果是長者、上級或平輩,應請其坐上座;如果是晚輩或下屬則請隨便坐。
4、如果客人是第一次來訪,或接待現場有家人、親朋好友或同事,也應一一給予介紹,以製造友好的氣氛,並互致問候。
四、敬茶遞煙
客來敬茶是中國人的待客傳統習俗,敬茶時要將茶杯放在托盤上,用雙手奉上,茶杯應放在客人右手的上方,如果客人不止一位時,第一杯茶應敬給德高望重的長者,當然,熟人可以不必過於講究。
遞煙也是我國待客的一種傳統習俗,一般情況下,來客坐下後應馬上遞煙,尤其是男士。
遞煙時要注意,盡量不要用手指直接接觸煙嘴,如果客人不吸煙,不必強行遞送。
五、陪客交談
客人坐下,遞煙敬茶後,應立即與客人交談,交談的`內容根據來訪者的目的、身份、職業、興趣而定,不要談些對方不太熟悉或不感興趣的話題,不能讓客人獨坐一隅,有冷清之感。
六、客人坐定後上茶
1、注意喝茶時不要使用一次性紙杯,而應盡量在客人視線之內把茶杯洗凈。即使是平時備用的潔凈茶杯,也要再用開水燙洗一下,使客人覺得您很注意講衛生,避免因茶具不潔而出現不願飲用的尷尬局面。
2、端茶時,應雙手給客人端茶。對有杯耳的杯子,通常是用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水送給客人,隨陪,要先打招呼,致以歉意,並安排家人陪著,然後再去干自己的事。
3、切忌用五指捏住杯口邊緣往客人面前送,這樣敬茶既不衛生,也不禮貌。
4、茶杯要輕放,不要莽撞,以免茶水潑灑出來。
5、斟茶時動作要輕,要緩。不要一次性斟得太滿。
6、斟茶應適時,客人談興正濃時,不要頻頻斟茶。
7、客人停留時間較長時,茶水過淡,要重新添加茶葉沖泡,重泡時最好用同一種茶葉,不要隨意更換品種。
8、如果家中准備的是水或飲食,可以使用一次性紙杯,但一定要准備好漂亮的杯座托兒,這樣正式一些,也能顯示出對客人的尊敬。
七、共同進餐
如果到了進餐的時候,要請客人一起進餐,客人同意後,主人及其家屬要進行合作,一人陪客,一人准備飯菜。在進餐時,可以根據條件聽聽音樂等,以增加歡快氣氛。
八、客人准備告辭應婉言相留
這雖是客套辭令,但也必不可少。客人告辭時,要在客人起身後再起身。然後,最好叫家中成員一起送客人出門。分手時應充滿熱情地招呼客人「慢走」、「走好」、「再見」、「歡迎再來等等。切忌強行挽留客人。
九、送客
客人告辭時,主人應婉言相留,若客人執意要走,也要等客人起身告辭時,再站起來相送。送客時要把客人送到門口或樓下,親切道別,待客人走遠後,再回身關門或上樓。
十、送畢返身進屋後應將房門輕輕關上
那種在客人剛出門的時候就「砰」地關門的做法是極不禮貌的,並且很有可能因此而「砰」掉客人來訪期間培養起來的所有情感。
愛家提醒:對來訪客人,無論職位高低、是否熟悉,都應一視同仁,熱情相迎,親切招呼。也許有些來訪者並不是主人所歡迎的對象,但就禮儀或美德而言,來者都是客,主人不能根據自己的好惡而下逐客令,而必須採取一些合乎禮貌的做法。否則,不僅對方怨恨,自己也會丟失道義和身份。
;④ 中國人有哪些待客之道
中國的傳統待客之道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社會禮儀,以下是一些顯著的特點:
1. 對親朋好友的客人,中國人講究以禮相待,力求營造一個賓至如歸的氛圍。尊重和溫暖是待客的根本,旨在讓客人感到舒適和重視。
2. 對於有業務往來的客人,如商人、媒體人士或執法人員,中國人會表現出職業的友好和合作態度。在交流中尋求互利共贏,同時盡力為對方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
3. 對於素不相識的臨時訪客,中國人會根據情況靈活應對,但總體原則是保持禮貌和熱情,使其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友好。
在待客的具體實踐中,還有幾個注意事項:
1. 細心周到的安排:得知客人來訪後,主人應提前做好准備,確保接待過程中無疏漏,讓客人感到方便和被重視。
2. 迎送禮節:對待客人的態度直接反映了主人的教養和修養。客人到來時,應熱情迎接;客人離開時,應禮貌送行,體現主人的尊重和感激。
3. 熱情周到的款待:在餐飲環節,主人應盡顯地主之誼,注意茶水或酒水的適量供應,體現出對客人的關心和尊重。例如,倒茶時不宜過滿,以免燙傷客人;敬酒時則應斟滿,以示尊敬。同時,應避免將茶壺嘴對准客人,這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和關懷的表現。
中國素來被譽為「禮儀之邦」,這一美譽並非空穴來風。在待客之道中,不僅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延續,也體現了國人在日常交往中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