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什麼是中國人的字

什麼是中國人的字

發布時間:2025-04-10 19:18:44

『壹』 古人的名字中的「字」和「號」是什麼意思

我國古代,名和字不是一回事,名是名,字是字,號是號,都為一個人的稱呼,規矩卻不一樣。字又稱表字,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名字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號按其來源可分為自號,贈號,謚號,綽號。

一,字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二,號

1,自號,自號就是自己為自己所取的號。

2,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其一,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其二,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如王安石稱王臨川;其三,以封爵、謚號為號,如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鄭板橋集題畫。靳秋四索畫),所以近代以後,尤其建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

3,謚號,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 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稱為謚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謚號。

4,綽號,也稱諢名、混號、諢號,它和別號、齋號的初級性區別,似在於幾乎全部為他人所取,然後得到公認,使用性完全不取決於擔當者本人的意願。

(1)什麼是中國人的字擴展閱讀: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

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

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

避諱的對象有四類:

一是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後之名,如呂後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

二是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

陸游編著的《老學庵筆記》記有一故事:一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準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寫布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笑話。

三是避聖賢,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讀書讀到「丘」字的時候,都應讀成「某」字,同時還得用紅筆在「丘」字上圈一個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從此以後,都要加個耳字旁,改姓「邱」字,並且不許發音為「邱」,要讀成「七」字。

於是,天下姓「丘」的,從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來的「丘」字了。

四是避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

『貳』 中國人的名、字、號各有什麼特點和意義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系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游」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系,如宋代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有以號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私謚」),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謚號,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岳武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里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准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1、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宋代蘇轍稱為蘇欒城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做稱「地望」。

2、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援稱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戒的班超稱班定遠(曾封定遠侯),三國嵇康稱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3、以室名、齋名、軒名、堂名為號的。如王夫之號姜齋取自他的室名;辛棄疾的號稼軒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詩人蘇舜欽,流寓蘇州,築滄浪亭,自號滄浪翁。

4、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被稱為大、小謝。唐代詩人中老杜(亦作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老蘇、大蘇、小蘇則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5、以幾個姓並稱特定的幾個人。如「馬班」(或「班馬」)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唐詩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韓柳」是韓愈、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加上南朝號一詩人謝朓又合稱「三謝」;「二程」專指宋代學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又合稱「三蘇」。

6、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王維有詩題《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詩中屢見《答王十二》、《問劉十九》之類的題目,都是以行第稱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韓愈是韓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還有此風習,如秦觀稱秦七、歐陽修稱歐九、黃庭堅稱黃九等。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中國人的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亞運會印尼金牌多少錢 瀏覽:275
10公斤傢具運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239
去伊朗坐什麼飛機 瀏覽:985
義大利與德國手風琴哪個好 瀏覽:111
侶行3為什麼沒走伊朗 瀏覽:67
伊朗100元值中國人民幣多少元 瀏覽:366
送印尼客戶什麼好 瀏覽:327
印尼亞運會在什麼台播放 瀏覽:489
伊朗的航母是什麼號碼 瀏覽:409
從英國到越南航運需要多少天 瀏覽:604
印尼每年進口多少成品油 瀏覽:81
小棕瓶印尼買多少錢 瀏覽:298
愛爾蘭和伊朗有什麼關系 瀏覽:444
為什麼美國的工廠建在印度 瀏覽:79
中國換泰幣去哪個銀行 瀏覽:667
印度人怎麼看待紅旗 瀏覽:768
美國與伊朗現在是什麼戰局 瀏覽:343
義大利面的牛柳炒麵怎麼做 瀏覽:761
伊朗新型飛機有多少架 瀏覽:238
為什麼從伊朗回國要經過莫斯科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