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官方語言有哪些呢
中國官方語言有:
一、夏、商時期的雅言。
從中國第一個朝代夏、商開始,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是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地帶。由於時代久遠,語言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所以具體形式已無可考,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就是以《詩經》的語言為基礎,即雅言。
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據專家稱,周代文字學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學習的。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
夏建都在洛陽,然後殷代建都也在洛陽周邊。所以歷代雅言標准音的基礎就是在洛賀野陽一帶,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洛陽話為標准音的。
二、秦漢兩朝的洛語。
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漢朝的漢語標准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
自古以洛陽讀書音為正音,以洛陽為標准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頃蘆通用全國的雅言,進而發展成為揚雄《方言》提及的 「通語、凡語」。
三、兩晉與南北朝的吳音。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在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東晉、南北朝以來,漢人回遷,中原洛陽又稱為通用官方語言。
四、隋唐時期的中原雅音。
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讀書雀拍帶音仍然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
北宋都汴梁(今開封),開封話和洛陽話極其近似,便同時作為標准語,洛陽讀書音仍然被稱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於杭州,中原雅音也隨之在杭州擴大了影響,以至於今天的杭州話還同中原官話有許多相似之處。
五、元朝的天下通語。
元朝建立之後,實行蒙古語教育,有很多蒙語詞彙進入漢語體系,形成漢蒙相成的形式,後來元大都以漢語語音為標准音,稱為「天下通語」。
2. 在歷史上,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統一了語言的
周朝時就有「普通話」了,叫做「雅言」。乃漢民族最早的普通話。孔子給學生講課用的就是雅言。 我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於是出現了「雅言」。
《辭海·雅言》條說:「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孔穎達在《正文》中說:「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周以後,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但多數仍以京城語言為標准。
實際上就是「官話」!!如果秦朝之後統一的語言,怎麼史書中沒提初秋戰國有「翻譯」這個高級職業呢?!
3. 台灣話(又叫河洛話)真的是古代中國的官方話嗎是哪一朝代呢
是的,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閩南話就是泉、漳、廈、台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台灣。
寶島台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
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3)早期中國用什麼語言擴展閱讀:
河洛話歷史:
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根據史書記載,北方的中原漢人在不同歷史時代因避戰亂、平叛亂或逃災荒等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他們不僅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秀的北方文化,同時也帶來了中原漢語,為閩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不能排除當時閩地土著語言(古越語)對閩南方言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但是,不管是從當時漢人人數上的優勢看,還是從閩南方言語音、詞彙和語法所表現的特點看,可以說,在北方漢人帶入的中原漢語跟本地土著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
中原漢語是占絕對優勢的,雖然也吸收了土著語言的若干成分(從現有材料看,那是很少很少的),但最後形成的無疑是以中原漢語為主體的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的一致性很高,雖然各地一致性的比例不完全一樣。據初步統計,語音方面(聲調只計調類,不計調值),至少有85%左右是相同的。
詞彙方面,有人選擇了2500個常用詞語做比較(不考慮語音形式,只從詞源角度比較),至少90%是相同的。所以,泉、漳、廈三地的人們口語交際一般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4. 中國古代語言是什麼
一、先秦時期
古代的雅言(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陽,然後殷代建都也在洛陽周邊。所以歷代雅言標准音的基礎就是在洛陽一帶,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洛陽話為標准音的。
二、秦漢兩朝
秦朝具體用什麼語言無法考證。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漢朝的漢語標准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
三、兩晉與南北朝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四、隋唐時期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五、明朝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准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