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是怎麼參加一戰的
中國沒有參加一戰。
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
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和義大利王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1)中國為什麼參加一戰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
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
『貳』 中國參加一戰的背景是什麼
中國參加一戰主要還是看當時的國際形式而參加的,在參加一點的主要幾個國家中在中國都有租借,還有很大的勢力。而中國是在戰爭形式非常明朗的情況下才加入形式非常有利的一方。這樣的話,等戰爭結束中國政府就能奪回戰敗一方在中國的租借進一步對他們進行驅逐。其實一戰中國軍隊沒有直接參加,只是名義上宣戰,凍結同盟國在中國的資產,扣留同盟國的船隻這些,據說還有數十萬的民工到俄國的一戰東線戰場去幫助俄軍修建工事。中國軍隊沒有真正打過。同盟國中在中國勢力最大的就是德國,所以中國主要是針對德國。
如意算盤打進來就挺不錯的,結果慕尼黑會議上中國代表進去沒有給談判的權力,直接將同盟國在中國的租借交給了日本。
『叄』 請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是如何捲入戰爭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慘敗宣告結束,中國是戰勝國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一些民族工業得到發展,興起了新文化運動,進行了一系列反對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的斗爭,最終導致了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英、法削弱,美、日地位上升,從而促使了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這次大戰導致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出現,同時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空前高漲。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結果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中國參戰
中國2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為了獲取利益,於是便投向較有利的一方 - 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五四運動
中國作為戰勝國,舉國上下頃刻之間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盛大的慶祝活動頻頻舉行,人們齊呼協約國的勝利是"公理戰勝強權。"在國人的眼裡,中國從鴉片戰爭時代開始的漫長寒冬就要過去,在這"公理戰勝強權"的時代,即將召開的巴黎和會必將還中國一個公道,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列強強加在中國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然而,巴黎和會迅速把國人的夢想擊得粉碎。幾個大國無視中國的反對,也無視他們曾鼓吹的"公理",將中國山東的權益出賣給了日本。消息傳回國內,1919年5月4日,憤怒的青年學生率先走上街頭,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由此拉開了序幕。發展到6月3日,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國內愛國運動風起雲涌,而在巴黎,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團最終拒簽喪權辱國的《凡爾賽和約》,中國第一次對列強說"不"。
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中國勞工
清朝末期,中國勞工輸出達千萬人之多,但自願出去的很少,大部分是被拐騙、掠販出洋的。拉丁美洲的開發,美國和加拿大橫貫大陸鐵路的建設,巴拿馬運河的挖掘,南洋的墾殖,以及沙俄西伯利亞大陸的建設,金礦、鋁礦和煤礦開采,均有華工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英法戰場,東線沙俄戰場,西亞美索不達米亞戰場,亦有幾十萬華工直接參加戰爭勤務,或直接參加戰斗。華工遍布世界,但絕大多數出國後受盡苦難。不堪非人的待遇,華工的暴動、罷工彼伏此起。對華工慘絕人寰的迫害,也引起全世界正義的譴責。
『肆』 作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中國為什麼要參加一戰
中國是形勢比較明朗的時候選擇參加的,目的當然是混到戰勝國的身份,參與瓜分勝利果實。結果證明太天真了。
『伍』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中國為什麼要參戰
在一戰爆發的最初階段,袁世凱曾經提議通過對德國宣戰,收回得到在青島和膠州半島的主權。但這個提議,並沒有實現。因為當時國內對宣戰的意見不統一,再加上日本為了強占青島與膠州半島,屢次反對中國參戰。於是,這件事到最後,便不了了之。但到了戰爭的後期,日本跟美國,卻開始不斷的游說中國,希望中國的加入戰爭,並對德國宣戰。美國的駐華大使多次游說時任民國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希望中國能夠參戰。並且日本跟美國都允諾,如果中國參戰,願意給中國提供財政上的援助。
圖為張勛
因為在張勛復辟的時候,黎元洪不僅解散了國會,而且還一直躲在醫院,假裝養病。而段祺瑞則帶軍聲討張勛,並最後趕跑了張勛,阻止了滿清復辟,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一時間,國內聲望極高。黎元洪也因此下台。段祺瑞可以更加順心如意的推行他的參戰計劃。當然,段祺瑞也不想出軍參戰。所以,才會有一戰時期,中國派遣14萬勞軍,遠赴歐洲戰爭。
『陸』 中國是怎麼被捲入一戰的
中國自己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為什麼還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捲入帝國主義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爭斗?中國參戰後,發揮了什麼作用?
從帝國主義角度而言,美、日都曾希望通過慫恿中國參戰,一方面加強協約國方面力量,孤立同盟國,另一方面,加強對華控制,進而把中國變為自己的殖民地。(當掌握實權的段祺瑞決定聽從日本,參與戰爭後,美國見達不到原有目的,又一反常態,反對中國參戰。)從北洋軍閥角度來看,自從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四分五裂,各派系都希望以參戰為名,向帝國主義大量借款,從而擴充自己勢力,消滅異己,實現「武力統一」,尤其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這種動機幾乎暴露無遺。 中國參戰後,段祺瑞政府並沒有派軍隊赴歐作戰,只是派出十餘萬勞工,輸出勞務,到法國、俄國等協約國打工,客觀上增強協約國集團的力量,加快「一戰」的結束,也使中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
所以,當協約國勝利消息傳來時,蔡元培曾接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振臂高呼「勞工神聖!」「勞工萬歲!」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為主的國家聯盟。還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歐洲國家。它與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一戰中後期,美國、日本、中國等一些國家也先後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柒』 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中國參戰的直接目標是利用戰後參加和平會議的機會,爭取收回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取的山東主權。為此,中國給協約國送去大量糧食和槍炮,有近20萬中國勞工到歐洲和中東為協約國服務,有數千人因此失去生命。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的共和政體,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特別是甲午戰爭屈辱與失敗的中國人渴望向西方學習,以實現國家自強和民族復興。
恰在此時,一戰的爆發導致國際體系發生巨變,為中國調整與西方國家的關系、躋身國際社會提供了動力和機遇。梁啟超就認為,如果中國能恰當地利用國際局勢,就能完成創建「完全合格的民族國家」的目標。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也積極呼籲中國參戰。
從外部形勢看,一戰爆發使中國面臨新的危險。侵吞中國是日本的既定政策,然而1895年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使日本認識到,西方列強不會坐視日本單獨吞並中國,因此一度收斂對中國的侵略。然而,一戰的爆發使帝國主義列強的視線聚焦於歐洲大陸,日本在東亞得以橫行無阻。
在1914年底日本佔領山東之後,中國參戰的願望更加強烈,因為只有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戰後和平會議,才有收回山東主權的一線希望。
中國參戰的另外一個動機是獲取經濟利益。英國曾表態,如果中國採取任何不利於德國利益的行動,英國將考慮中國要求延期償付庚子賠款的要求,並確保給予其他的財政援助。
總之,當時的中國選擇參戰利大於弊。可以說,希望借參戰靠近西方及融入國際社會的願望,是甲午戰爭和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探索走西方道路的一種表現。
(7)中國為什麼參加一戰擴展閱讀:
戰爭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在主要戰區展開的生死搏鬥,這場戰爭,各方都大量使用現代化戰爭裝備,以給敵人最大的殺傷,戰況空前慘烈,人員傷亡慘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3000萬,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另一方面,戰爭促進了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捌』 中國為何參加一戰
關於中國參戰和參加巴黎和會
1.關於中國參戰問題
(1)「日本影響說」:吳瑞認為,一戰期間北洋軍閥內部在中國參戰問題上的爭執即「府院之爭」,其實質是美日兩國爭奪對中國控制權斗爭的反映,其結果是以段祺瑞為代表的參戰派取得了勝利,即日本侵華勢力取得了勝利。〔9〕
(2)「美日共同影響說」:李子雄認為,中國參戰是美日兩國共同影響的結果。美國的外交活動打破了中國在參戰問題上的外交僵局,美國參戰給中國參戰打下了客觀基礎;日本則通過政治上操縱中國軍閥和經濟上收買中國軍閥使之同意參戰。美日兩國在中國參戰問題上都起了重大作用。〔10〕
2.對中國參加一戰和參加巴黎和會的評價
在此問題上,史學界多持否定態度。袁繼成、王海林則認為對此不能一概否定,冷靜地把中國參加一戰和巴黎和會這兩件事放到中國近代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爭取國家獨立的歷史長河裡考察,就會覺得中國參戰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有失亦有得:第一,收回了德、奧在華特權;第二,簽訂了對奧、對匈、對保條約,成為國際聯盟成員;第三,中國代表在和會上的抗爭,既是中華民族義憤的反映,也反過來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和新抗爭。〔11〕
關於戰爭與革命的關系
「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的公式能否用來解釋一戰與革命的關系問題,史學界存在不同意見。
1.肯定意見:石森認為,不能否定革命斗爭對制止戰爭的重要作用。戰爭與革命都是階級斗爭的形式,戰爭雖不是產生革命的根本原因,但戰爭往往是加速革命的一個重要條件。革命力量強大時,就有可能推遲和制止戰爭的爆發,德國和其他國家的革命運動雖未能制止一戰,但對加速大戰的結束起了重要作用。〔12〕姚海認為,十月革命道路的最基本特點是由一戰造成的〔13〕。潘黎明認為,一戰是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得以順利實現的首要因素,兩次革命均發生於一戰期間,國際帝國主義無暇他顧,因而使革命獲得成功。〔14〕
2.否定意見:茅海建認為,革命和戰爭之間沒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關系,一戰並非是被革命制止的,而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各國革命運動高漲的情況下結束的,這些革命對加速戰爭的結束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大戰主要是以軍事上的勝負而告終的。〔15〕夏季亭認為,十月革命後蘇俄退出一戰,這對蘇俄來說是正確的,但其客觀後果之一不是加速而是推遲了戰爭的結束。一方面蘇俄為換取德國停止進攻而作出許多讓步,使德國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大受優惠,協約國的處境則艱難起來,延緩了德國的投降;另一方面,致使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德國軍隊戰場上的失敗,十月革命只是對德國人民的反戰斗爭產生了一定影響,它與蘇俄退出戰爭給德國帶來的惠益相比只佔第二位。〔16〕
關於一戰的影響和地位
1.一戰的世界性
龔敏認為,一戰是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對國際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具有世界性的深刻影響。〔17〕李植枬認為有四個原因使一戰成為世界性的戰爭:第一,統治世界的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控制著一批殖民地和附屬國,一國參戰也意味著其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參戰;第二,一戰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交戰雙方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爭奪;第三,為了戰勝對手,交戰雙方都極力拉擾別國入伙;第四,世界已從經濟上聯成一氣,資本輸出和經濟利益必然影響各國對待戰爭的態度。〔18〕
2.一戰的影響:
盧文璞認為,一戰對世界現代歷史進程的影響決不亞於十月革命,而且十月革命與之緊密相聯,因此,這兩個事件可同視為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標志。〔19〕夏季亭、張欽賢認為,一戰對世界現代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廣泛的,應該將一戰列入世界現代史的范圍之內。〔20〕
除上述幾個問題外,一些學者還對一戰參戰國的數目進行了考證。有人認為參加一戰的國家是39個〔21〕,有人認為是36個〔22〕,還有人認為應為37個〔23〕。
中國自己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為什麼還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國自己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為什麼還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捲入帝國主義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爭斗?中國參戰後,發揮了什麼作用?
從帝國主義角度而言,美、日都曾希望通過慫恿中國參戰,一方面加強協約國方面力量,孤立同盟國,另一方面,加強對華控制,進而把中國變為自己的殖民地。(當掌握實權的段祺瑞決定聽從日本,參與戰爭後,美國見達不到原有目的,又一反常態,反對中國參戰。)從北洋軍閥角度來看,自從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四分五裂,各派系都希望以參戰為名,向帝國主義大量借款,從而擴充自己勢力,消滅異己,實現「武力統一」,尤其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這種動機幾乎暴露無遺。 中國參戰後,段祺瑞政府並沒有派軍隊赴歐作戰,只是派出十餘萬勞工,輸出勞務,到法國、俄國等協約國打工,客觀上增強協約國集團的力量,加快「一戰」的結束,也使中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所以,當協約國勝利消息傳來時,蔡元培曾接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振臂高呼「勞工神聖!」「勞工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