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宣揚中國的國際形象
1、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宣傳思想戰線積極作為、開拓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2、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彰顯時代創新、體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當代中國故事也引來八方喝彩。
3、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
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責任擔當,也要遵循規律、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注、認同與日俱增,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噪音雜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1)中國公民如何樹立中國國際形象擴展閱讀:
國家形象的重要性: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
② 公民能為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做些什麼
2)①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③投身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做新時期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④加強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文明出國行出國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要點①4分,後面三個要點各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賦分)
③ 如何內外兼修塑造國家形象
我們不能直接改變中國國家形象外部建構者的主觀意圖及其所處的客觀環境,但作為被塑造的對象,無論政府還是民眾都可以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如何認識和利用國際主流媒體。我們需要了解國際傳媒的發展和運作規則,在以事實說話的同時,還要注意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語境,以受眾能體會和理解的語言來說話。在這方面,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女士是一個楷模。筆者在曼徹斯特大學擔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期間,曾有幸協助安排她以中國駐英大使的身份訪問曼徹斯特大學,了解如何在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吸收英國的經驗。其間,她既談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也沒有迴避這一過程中的許多問題。她的誠懇和客觀態度贏得訪問對象極大的好感。她還在《獨立報》《金融時報》等英國主流媒體發表長文或接受專訪,全面而客觀地介紹了中國的巨大變化和仍存在的不足,並以她女兒為例,說明中國年輕人如何了解世界。這種平等對話塑造的不僅是一個開明的外交官形象,而且對國家形象的塑造發揮著直接作用。
在機制上,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宣傳或推廣模式,在堅持主體性的同時,也應嘗試更多地站在海外受眾的角度,了解他們對中國知識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筆者曾多次以曼徹斯特大學孔子學院院長的身份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和《獨立報》的訪問。我感覺到,比起通常所說的「推廣中國文化」,強調中英文化的雙向交流以及孔子學院在其中的作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為前者是單向進程,而後者是雙向交流。
其次,國內的媒體有責任向國內民眾介紹一個客觀和全面的世界以及中國在其中的地位,這也有助於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雖然我們處於日益全球化和資訊爆炸的時代,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度與日俱增,但我們了解國際社會的窗口還是有選擇和有限的。這就需要國內的媒體對外部世界及其中國形象有盡可能全面而客觀的報道,避免誤導。例如,華僑華人在歐美報刊中的言論經常被介紹到國內,但是,它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反映所在國家的觀點?筆者近日讀到一則題為「《論語》讓英國人著迷」的新聞報道,其實只是講《論語》的一個英文譯者的個人看法,不明就裡的人還真的以為孔子學說漂洋過海,在英國找到了自己的「粉絲」。這就像前幾年國內媒體熱炒美國西點軍校學習雷鋒並建有雷鋒塑像的新聞一樣,更多的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中國國家形象的主體性建構應當從國內做起。當今世界新聞信息流中,2/3的內容來源於只佔全球人口1/7的發達國家。我們在批評和抵制西方文化和媒體霸權的同時,有時卻在有意無意地強化西方的論說霸權體系。
近年來,國內出現不少分析和評論俱佳的新聞刊物,成為海外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這些刊物每期均有外刊主要內容介紹。但是,所引內容幾乎清一色的都是歐美日的刊物,筆者從未看到對非西方世界,包括印度、巴西、印尼、南非等重要的非西方國家的刊物及其觀點的介紹。因此,我們了解的世界是通過西方的視角看到的。在國際政治經濟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仍顯不足。
第三,中國民眾也是國家形象建構過程的主體之一。在資訊閉塞和改革開放之前,很多外國人只能通過當地的唐人街和海外華人間接地了解中國和中國人。隨著中國國民以旅遊、學習和工作的方式大規模地走出國門,以及外國訪華遊客的日益增多,每個民眾的行為都在塑造著國家形象。最近智利礦難中的民眾和政府行為就是該國國家形象最好的廣告。
2006年,國家有關部門頒布了《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然而,部分中國人的大聲喧嘩、不排隊、在非吸煙處「吞雲吐霧」等現象仍時有所聞。當然,杜絕這類不文明行為的最終目的不是給外國人看,而是為了建立一個文明、和諧與自信的中國社會。因此,從國內做起,在實現社會公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同時,我們已經在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