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攪渾水」危害亞太安全,中國該如何「破局」
美國攪渾水危害亞太安全,由於中國是最大的經濟夥伴,而美國是最大的軍火商。雙方具有不同的優勢。美國的比較優勢在於軍事能力和聯盟體系,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經濟發展能力和經濟輻射能力。美國不會增加在印太地區的投資,不會增加資源和資金。印太經濟框架的吸引力是有限的。中國仍然是經濟合作的首選夥伴,美國明確將台灣視為其戰略“支柱”。台灣成為一個地區的問題。加劇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它不涉及國際問題或任何第三方。世界其他國家普遍認為台灣問題對他們來說不太重要。
2. 為什麼中國反對薩德的部署
美國在韓部署薩德系統,名為朝鮮導彈威脅,實際上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消除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威懾能力,美國利用韓國對朝鮮導彈的恐慌心理,意圖快速加強其在東北亞的綜合控制能力,在這一點上,也完全符合其重返亞太的戰略目的。
一,「薩德」導彈防禦系統的雷達觀測范圍,遠達數千公里(3500千米),足以覆蓋中國的沿海和內陸地區,中國的戰略隱蔽性受到嚴重挑戰。美國把「薩德」部署到韓國,卻使中國相當一部分地區成為「透明」區域,該系統配備的X波段AN/TPY-2雷達具備探測起飛階段洲際導彈的能力,以對後續的導彈攔截提供預警支持,中國東部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部署的彈道導彈發射還未出大氣層就會被韓國境內的AN/TPY-2雷達系統直接「監控」。那麼,中國軍事上的有關試驗和部署,對於美國來說,近乎無密可保。
美國智庫宣稱,薩德系統的「眼睛」的AN/TPY-2雷達,主要警戒方向是朝鮮。美國還宣稱中國近來年抓緊建設通化、登沙河、萊蕪、韓城等彈道導彈基地。薩德系統的雷達的部署方向略微調整,就可以覆蓋中國這些導彈基地。實時監測到任何發射跡象,並有能力對從這些基地發射的「越境」彈道導彈實施截擊。
二,「薩德」是戰略武器,這就決定了任何部署這種武器的行動,都會帶來戰略性影響。美國在韓國部署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正是遏制和對付進攻性導彈核武器的有效戰略武器,盡管美國聲稱這種部署並非針對中俄,其實戰使用的概率也很低,但把這種戰略武器部署到中國的「家門口」,無疑打破了戰略平衡,對中國構成了潛在戰略威脅。
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可專用於攔截射程為3500千米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其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可以高達2000千米,這足以為薩德提供遠程預警能力,薩德導彈系統的最大攔截高度為150千米,這一區域正好是位於外大氣層的低層和大氣層的高層,打擊對象正是射程在3500千米以上彈道導彈的飛行末段,或者射程3500千米以內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由於薩德作導彈射高較高,中程導彈甚至在中段飛行時,就可能會被薩德打擊。
三,韓國同意美國在其境內部署「薩德」,對中國的感情造成極大傷害,這種背後「捅刀子」的行為,怎能不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作為接納薩德導彈防禦系統的韓國,當然知道一旦該系統的進入會帶來哪些後果,中國多次明確反對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表明如果韓國允許美國在本國部署該系統,將加劇地區緊張局勢,損害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也將損害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安全利益。但是,此次韓美兩國不顧中國多次反對,強行推進該導彈的部署進程,除了韓國確實面對朝鮮導彈的現實威脅外,還有強化美韓軍事同盟的意思,在這一點上,韓國很清楚,一旦戰爭爆發,韓國必須高度依賴和美國的協同作戰,因為,只有美國才能確保韓國再戰時的安全。
從常理上講,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既無必要,也無道理;韓國在明知這種情況的背景下,一意迎合美國同意部署「薩德」,既是對中韓關系的嚴重破壞,也是對半島穩定製造新的麻煩。相反,中國在戰略平衡被打破,自身安全無端受到威脅的形勢下,被迫做出的強烈反應和強硬反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正當的。
從全球戰略層面,美國在歐亞大陸兩端同時以反導擠壓中俄,對世界范圍的安全平衡構成了威脅。在歐洲大陸,美國利用歐盟與北約東擴正對俄羅斯西大門進行擠壓,以所謂伊朗發展遠程導彈為借口而在俄羅斯家門口部署反導系統,俄羅斯則對美國的戰略意圖洞若觀火,其反擊言行十分犀利,甚至導致雙方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嚴重較量。在東亞,俄羅斯和中國同時受到來自太平洋方向的美國軍事壓力,部署在韓國和日本的「薩德」系統對中俄在遠東的軍事訓練和未來實戰均構成了嚴重威脅,這是我們絕對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