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向沙漠進軍》原文誰有
《向沙漠進軍》原文
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有史以來,人類就同沙漠不斷地斗爭。但是從古代的傳說和史書的記載看來,過去人類沒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區反而為沙漠所並吞。
地中海沿岸被稱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埃及、巴比倫和希臘的文明都是在這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但是兩三千年來,這個區域不斷受到風沙的侵佔,有些部分逐漸變成荒漠了。
中國陝西榆林地區,雨量還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是個天然草原區,沒有多少風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和山西北部許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關外去開墾。當時的政府根本不關心農業生產事業,生產技術又不高,墾荒伐木,致使原來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曬風吹,塵沙就到處飛揚。由於長城外的風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襲擊,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區關外30公里都變成沙漠了。
沙漠逞強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風和沙。風沙的進攻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可以稱為「游擊戰」。狂風一起,沙粒隨風飛揚,風愈大,沙的打擊力愈強。春天四五月間禾苗剛出土,正是狂風肆虐的時候。一次大風沙襲擊,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連根拔起。沿長城一帶風沙大的地區,農民常常要補種兩三次才能有點收獲。一種可以稱為「陣地戰」,就是風推動沙丘,緩緩前進。沙丘的高度一般從幾米到幾十米,也有高達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進並不是整體移動的。當風速達到每秒5米以上的時候,沙丘迎風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隨風移動,從沙丘的底部移到頂部,過了頂部,由於風速減弱,就在背風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動速度雖然相當快,每天可以移動幾米到幾十米,可是整個沙丘波浪式地前進,移動速度並不快,每年不過5米到10米。幾個沙丘常常聯在一起,成為沙丘鏈。沙丘的移動雖然慢,可是所到之處,森林全被摧毀,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抵禦風沙襲擊的方法是培植防護林。防護林的主要作用是減小風的力量。風遇到防護林,速度就減小70%~80%。到距離防護林等於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風又恢復原來的速度。所以防護林必須是並行排列的許多林帶,兩列之間的距離不要超過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蓋地面,即使有風,颳起的沙也不多,這就減少了沙粒的來源。
抵禦沙丘進攻的方法是植樹種草。中國沙荒地區,有一部分沙丘已經長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轉移陣地了。這種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護草皮和灌木,防止過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來。根據近年治沙的經驗,陝北榆林、內蒙古磴口、甘肅民勤地區的流動沙丘,表面干沙層的厚度一般不超過10厘米。10 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漸增大,到40厘米的深處,水分含量達到2%以上,這就是濕沙層了。濕沙層的水分足夠供應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動沙丘上植樹種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類成長以後,沙丘就可以固定下來了。
僅僅防禦風沙襲擊,固定沙丘陣地,還只是採取守勢,自然是不夠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無論植樹還是種草,土壤中必須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進軍的勝利,必須有充足的水源。
中國內蒙古東部和陝西、山西北部有足夠的雨量。就是西北乾旱地區,地面徑流和地下潛水也是很大的。有些沙荒地區,如河西走廊、柴達木、新疆北部准噶爾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圍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積雪。這樣看來,只要能充分利用這些水源,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有收復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開辟出若干綠洲來。普通河流愈到下游,水量愈多,河流愈大。但在沙漠中,因空氣的蒸發,泥土的浸潤,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終至於乾涸不見,一部分水被蒸發到空中,一部分浸入到土壤岩隙中成為地下水。如地質構造是一個盆地,則能匯成地下海,可以作為建立綠洲的水源。據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的調查,只要有水源,單新疆尚有1億畝荒地可以開墾。
沙漠是可以治理的。中國在治理沙漠方面已經取得了若干成績。新疆建設兵團在天山南北建立國營農場,開溝挖渠,種麥種棉植樹,那裡原是不毛之地,現在一片蔥蘢,儼然成為綠洲。內蒙古沙荒區的治沙工作也獲得不少成績。
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保護了農田,開辟了綠洲,而且對交通線路也起了防護作用。包蘭鐵路從銀川到蘭州的一段,要經過騰格里沙漠,其間中衛縣沙坡頭一帶,風沙特別厲害。那裡沙多風大,一次大風沙就可以把鐵路淹沒。有關部門在1956年成立了沙坡頭治沙站,進行固沙造林。這一工作已經提前完成。包蘭鐵路通車以來,火車在沙漠上行駛,從來沒有因為風沙的侵襲而發生事故。
風是沙漠向人類進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為人類造福。沙漠地區地勢平坦,風力很強。如新疆的星星峽、托克遜、達坂城都是著名的風口。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在托克遜地方試制了半徑兩米的風力車,可以供發電、汲水、磨面之用。
沙漠地區空氣乾燥,日光的照射特別強烈。那裡日照時間又特別長,一年達到3000小時,而長江流域只有1500小時,華北地區也不過2500小時。日光可以用來發電,取暖,煮水,做飯。沙漠湖水含鹽,日光使水蒸發,可以取得蒸餾水和鹽。把日光變為熱能和電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導體,估計將來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導體做屋頂,人住在里邊冬天不冷,夏天不熱。
從上面介紹的一些情況,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只要我們正確地認識沙漠的危害,找出對付它的辦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紹興市人。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和愛國教育家,當代聞名的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代表作:《物候學》《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