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周國平中國人缺少什麼

周國平中國人缺少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11 06:51:19

① 求周國平的資料

周國平簡介

出生年月:1946年 籍貫:上海人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哲學系
代表作:《愛與孤獨》 《歲月與性情》 《人與永恆》等
主要經歷

周國平:著名詩人、哲學家。曾著有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學術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銷量均突破十萬。另有《守望的距離》、《人與永恆》等散文集,以及《悲劇的誕生》、《偶像的黃昏》等多部譯著。部分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

出生年月:1946年 籍貫:上海人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哲學系 代表作:《愛與孤獨》 《歲月與性情》 《人與永恆》等 主要經歷周國平,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 在我們使用的教材語文版的第六冊有他的一篇叫《家》的文章!
周國平,1946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自傳《歲月與性情》等。
可到以下網址查看他的著作!
周國平,1946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自傳《歲月與性情》等。
周國平,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結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大學里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獲智慧和超然。
主要作品有: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守望的距離
\妞妞\歲月與性情
參考資料:作家導讀周國平的個人資料:
1945年生於上海
1950年入學於上海市紫金小學
1956年入學於上海市成都中學
1959年入學於上海市上海中學
1962年入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
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
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結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周國平有讀書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時代便已見端倪。因為「那是一個求知慾洶涌勃發的年齡」,無須名著佳篇,隨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周國平對書籍的強烈好奇:「回想起來,使我發現書籍之可愛的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裡面講述了一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他眼饞心癢。
周國平在考上北大哲學系後,盡管哲學是「凌駕於一切科學的科學」,但他對課外書還是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上課時,課桌上擺著艾思奇編的教科書,課桌下卻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文學家的著作。與此同時,他還醉心於寫詩,寫日記,積累感受。「現在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並非徒勞。」周國平平靜地說,「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
周國平不但嗜愛讀書,而且有購書和藏書的癖好。他說:「事實上,在書的樂趣中,購和藏佔了相當一部分。愛書的朋友聚到一起,說起自己購得一本好書時的那份得意,聽到別人藏有一本好書時的那股羨慕,就是明證。」談及逛舊書店的種種樂趣,周國平興致盎然:「當我偶爾從舊書店或書市廉價買到從前想買而錯過或嫌貴而卻步的書時,感到有過節一般的快樂,那份快樂簡直不亞於富賈一舉買下整座圖書館的快樂。」由於在購書過程中傾注了心血,交織著情感,因此,愛書的周國平即使在別的方面慷慨大度,對於書卻總不免有幾分吝嗇。他說,這緣於「每個愛書的人想必都體會過借書與人時的復雜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一旦借出,就朝夕盼歸,萬一有去無回,就像死了一位親人一樣,在心中為它築了一座緬懷的墓。」
因此,周國平總喜歡把書比作「友人」或「伴侶」。他說常置案頭的「座右書」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說翻開新書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為自己搜尋新的伴侶,而隨手打開一本熟悉的書則像是不期而遇一位老友。他還借吉辛之口嘆息那些無緣再讀一遍的好書如同從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臨終時記起它們,「這最後的訣別之中將含著怎樣的惋惜」!
當今有不少愛讀書的人,讀到後來,有一天自己會拿起筆來寫書,周國平也是其中之一。由於勤奮筆耕,他現已成為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周國平告訴記者:「我承認我從寫作中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並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佔了我的讀書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寫作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發願,今後要少寫多讀,人生幾何,我不該虧待了自己。」
這里是他的博客:http://book.sina.com.cn/nzt/1095142697_zhouguopingzxj/ http://blog.sina.com.cn/m/zhouguoping

推薦您去看看~~

以下是您要的資料:

1945年生於上海

1950年入學於上海市紫金小學

1956年入學於上海市成都中學

1959年入學於上海市上海中學

1962年入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

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

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結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周國平有讀書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時代便已見端倪。因為「那是一個求知慾洶涌勃發的年齡」,無須名著佳篇,隨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周國平對書籍的強烈好奇:「回想起來,使我發現書籍之可愛的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裡面講述了一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他眼饞心癢。

周國平在考上北大哲學系後,盡管哲學是「凌駕於一切科學的科學」,但他對課外書還是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上課時,課桌上擺著艾思奇編的教科書,課桌下卻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文學家的著作。與此同時,他還醉心於寫詩,寫日記,積累感受。「現在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並非徒勞。」周國平平靜地說,「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

周國平不但嗜愛讀書,而且有購書和藏書的癖好。他說:「事實上,在書的樂趣中,購和藏佔了相當一部分。愛書的朋友聚到一起,說起自己購得一本好書時的那份得意,聽到別人藏有一本好書時的那股羨慕,就是明證。」談及逛舊書店的種種樂趣,周國平興致盎然:「當我偶爾從舊書店或書市廉價買到從前想買而錯過或嫌貴而卻步的書時,感到有過節一般的快樂,那份快樂簡直不亞於富賈一舉買下整座圖書館的快樂。」由於在購書過程中傾注了心血,交織著情感,因此,愛書的周國平即使在別的方面慷慨大度,對於書卻總不免有幾分吝嗇。他說,這緣於「每個愛書的人想必都體會過借書與人時的復雜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一旦借出,就朝夕盼歸,萬一有去無回,就像死了一位親人一樣,在心中為它築了一座緬懷的墓。」

因此,周國平總喜歡把書比作「友人」或「伴侶」。他說常置案頭的「座右書」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說翻開新書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為自己搜尋新的伴侶,而隨手打開一本熟悉的書則像是不期而遇一位老友。他還借吉辛之口嘆息那些無緣再讀一遍的好書如同從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臨終時記起它們,「這最後的訣別之中將含著怎樣的惋惜」!

當今有不少愛讀書的人,讀到後來,有一天自己會拿起筆來寫書,周國平也是其中之一。由於勤奮筆耕,他現已成為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周國平告訴記者:「我承認我從寫作中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並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佔了我的讀書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寫作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發願,今後要少寫多讀,人生幾何,我不該虧待了自己。」
周國平
中文名稱: 周國平
性 別: 男
職 務: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生 卒 年: 1945~
國 別: 中國
作品(未發表): 尼採的哲學貢獻
省 : 上海市
生平簡介
周國平 1945年7月生,上海市人,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現代外國哲學。1967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學習,先後取得哲學碩士學位、博士學位。
主要代表作有:《尼采:在世紀的轉捩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專著)、《只有一個人生》(專著)、《人與永恆》(專著)、《博士論叢》(合編)、《胡塞爾的意義理論》(論文),譯有《尼采美學文選》……。

周國平簡歷: 1945年 7月25日生於上海 1950年 入學於上海市紫金小學 1956年 入學於上海市成都中學 1959年 入學於上海市上海中學 1962年 入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8年 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 1978年 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 1981年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院工作至今 周國平著譯年表 1986年 著:<蘇聯當代哲學>(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台灣版1992) 譯:《論辨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三聯書店 《尼采詩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年 著:《詩人哲學家》(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著:《人與永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著:《尼采與形而上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譯:《謝林傳》(合譯),商務印書館 1991年 著:《憂傷的情慾》,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2年 著:《人與永恆》(增補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個人生》,四川大學出版社(台灣版1992) 《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賞》,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著:《今天我活著》,安徽文藝出版社 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商務印書館(香港商務版1993) 1995年 著:《迷者的悟》,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 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廣東教育出版社 《愛與孤獨》,天津人民出版社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合著)三聯書店

周國平簡介和精彩語錄
周國平簡介:
周國平,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結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等。
周國平精彩語錄:
*在現實中,愛往往扮演受難者的角色,因為受難而備受贊美
*無止境的浪漫會產生另一種審美疲勞,頻繁地換性伴侶也會喪失性經驗的新鮮感
*沉湎於網路不能自拔,在我看來是無能的表現。有種的去找真男人真女人面對面過招
*關於好女人,我提過兩個標准——靈性和彈性,現在仍覺得對。這主要是講性格,如果這兩個特徵表現在身體上,也就是性感了。我崇拜的是女性,而不是每一個女人
*不論是誰,不論他(她)多麼痴情或多麼崇高,如果他的愛長期沒有回報,始終不被愛,他的愛是堅持不下去的
*對於人的情感,科學永遠只能解釋局部,不能解釋全部
*在真實的愛中必定包含痛苦。脆弱往往是由太依賴別人造成的
*戀愛是人生最美妙的時光之一,是神的賜予,可遇而不可求。如果真正相愛,就應該爭取一種比較穩定的結合這里是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zhouguoping

推薦您去看看~~

以下是您要的資料:

1945年生於上海

1950年入學於上海市紫金小學

1956年入學於上海市成都中學

1959年入學於上海市上海中學

1962年入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

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

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結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周國平有讀書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時代便已見端倪。因為「那是一個求知慾洶涌勃發的年齡」,無須名著佳篇,隨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周國平對書籍的強烈好奇:「回想起來,使我發現書籍之可愛的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裡面講述了一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他眼饞心癢。

周國平在考上北大哲學系後,盡管哲學是「凌駕於一切科學的科學」,但他對課外書還是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上課時,課桌上擺著艾思奇編的教科書,課桌下卻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文學家的著作。與此同時,他還醉心於寫詩,寫日記,積累感受。「現在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並非徒勞。」周國平平靜地說,「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

周國平不但嗜愛讀書,而且有購書和藏書的癖好。他說:「事實上,在書的樂趣中,購和藏佔了相當一部分。愛書的朋友聚到一起,說起自己購得一本好書時的那份得意,聽到別人藏有一本好書時的那股羨慕,就是明證。」談及逛舊書店的種種樂趣,周國平興致盎然:「當我偶爾從舊書店或書市廉價買到從前想買而錯過或嫌貴而卻步的書時,感到有過節一般的快樂,那份快樂簡直不亞於富賈一舉買下整座圖書館的快樂。」由於在購書過程中傾注了心血,交織著情感,因此,愛書的周國平即使在別的方面慷慨大度,對於書卻總不免有幾分吝嗇。他說,這緣於「每個愛書的人想必都體會過借書與人時的復雜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一旦借出,就朝夕盼歸,萬一有去無回,就像死了一位親人一樣,在心中為它築了一座緬懷的墓。」

周國平簡歷: 1945年 7月25日生於上海 1950年 入學於上海市紫金小學 1956年 入學於上海市成都中學 1959年 入學於上海市上海中學 1962年 入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8年 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 1978年 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 1981年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院工作至今 周國平著譯年表 1986年 著:<蘇聯當代哲學>(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台灣版1992) 譯:《論辨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三聯書店 《尼采詩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年 著:《詩人哲學家》(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著:《人與永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著:《尼采與形而上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譯:《謝林傳》(合譯),商務印書館 1991年 著:《憂傷的情慾》,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2年 著:《人與永恆》(增補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個人生》,四川大學出版社(台灣版1992) 《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賞》,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著:《今天我活著》,安徽文藝出版社 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商務印書館(香港商務版1993) 1995年 著:《迷者的悟》,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 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廣東教育出版社 《愛與孤獨》,天津人民出版社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合著)三聯書店

周國平簡介和精彩語錄
周國平簡介:
周國平,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結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等。
周國平精彩語錄:
*在現實中,愛往往扮演受難者的角色,因為受難而備受贊美
*無止境的浪漫會產生另一種審美疲勞,頻繁地換性伴侶也會喪失性經驗的新鮮感
*沉湎於網路不能自拔,在我看來是無能的表現。有種的去找真男人真女人面對面過招
*關於好女人,我提過兩個標准——靈性和彈性,現在仍覺得對。這主要是講性格,如果這兩個特徵表現在身體上,也就是性感了。我崇拜的是女性,而不是每一個女人
*不論是誰,不論他(她)多麼痴情或多麼崇高,如果他的愛長期沒有回報,始終不被愛,他的愛是堅持不下去的
*對於人的情感,科學永遠只能解釋局部,不能解釋全部
*在真實的愛中必定包含痛苦。脆弱往往是由太依賴別人造成的
*戀愛是人生最美妙的時光之一,是神的賜予,可遇而不可求。如果真正相愛,就應該爭取一種比較穩定的結合這里是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zhouguoping

推薦您去看看~~

以下是您要的資料:

1945年生於上海

1950年入學於上海市紫金小學

1956年入學於上海市成都中學

1959年入學於上海市上海中學

1962年入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

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

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結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周國平有讀書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時代便已見端倪。因為「那是一個求知慾洶涌勃發的年齡」,無須名著佳篇,隨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周國平對書籍的強烈好奇:「回想起來,使我發現書籍之可愛的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裡面講述了一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他眼饞心癢。

周國平在考上北大哲學系後,盡管哲學是「凌駕於一切科學的科學」,但他對課外書還是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上課時,課桌上擺著艾思奇編的教科書,課桌下卻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文學家的著作。與此同時,他還醉心於寫詩,寫日記,積累感受。「現在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並非徒勞。」周國平平靜地說,「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

周國平不但嗜愛讀書,而且有購書和藏書的癖好。他說:「事實上,在書的樂趣中,購和藏佔了相當一部分。愛書的朋友聚到一起,說起自己購得一本好書時的那份得意,聽到別人藏有一本好書時的那股羨慕,就是明證。」談及逛舊書店的種種樂趣,周國平興致盎然:「當我偶爾從舊書店或書市廉價買到從前想買而錯過或嫌貴而卻步的書時,感到有過節一般的快樂,那份快樂簡直不亞於富賈一舉買下整座圖書館的快樂。」由於在購書過程中傾注了心血,交織著情感,因此,愛書的周國平即使在別的方面慷慨大度,對於書卻總不免有幾分吝嗇。他說,這緣於「每個愛書的人想必都體會過借書與人時的復雜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一旦借出,就朝夕盼歸,萬一有去無回,就像死了一位親人一樣,在心中為它築了一座緬懷的墓。」

② 周國平文章讀後感

讀周國平《面對苦難》有感

最近,我閱讀了周國平的《面對苦難》一文,頗有感觸。文中說到: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所謂苦難,是指那種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個人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例如遭遇亂世或災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絕症,摯愛的親人死亡,也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戀、婚姻破裂、事業失敗。有些人即使在這兩方面運氣都好,未嘗吃大苦,卻也無法避免那個一切人遲早要承受的苦難——死亡。因此,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
《面對苦難》是一篇富於精神性的哲理散文。文章分為三部分,分別以三個小標題標出。它的特點不是追求分析論證的層層相扣,而是採用詩一般跳躍的思維,充滿哲理意味的句子,以及具象性的闡發來直接點明思考的主題。
第一部分:論述人生中「苦難」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第一句便開門見山點明主旨:「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接下來,便對「苦難」進行定義,並以具體例子加以說明。在這樣的基礎上,作者進而指出:「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因為「人生在世,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難,世上並無絕對的幸運兒」。這就不僅提出了問題,而且道出了苦難的普遍性。唯其如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去面對』去思考。從寫作的角度看,這一部分側重於立論。
人的一生,總會遭受各種各樣的苦難。沒錯,誰都得學著面對人生的苦難。逃避不了的現實,就要學著坦然面對。苦難之於人生,既然無法改變,不如想著怎麼去解決。
苦難的價值,在每一個人的心裡。你覺得有意義,你就會坦然,你覺得黯然,苦難就無限擴大。學會怎麼樣去面對,與其說是一種做法,不如說是一種心態。這個過程,方向遠比你的努力重要:看不看得開,決定了你的前路!
作者先將苦難和人格聯系起來,指出「苦難是人格的試金石,面對苦難的態度最能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內在的尊嚴」。雖然苦難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質,甚至有的苦難可以將一切價值毀掉,即便如此,我們仍應以尊嚴的方式采承受苦難,就如飽嘗人間苦難的老年貝多芬唱起了《歡樂頌》。因此,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人類的一項巨大成就,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還是整個人性的高貴的尊嚴。接下來,文章又具體描述了現實社會中的苦難和大自然降之於人類的各種苦難。的確,在許多苦難特別是大自然的災難面前,人類是渺小的、脆弱的。因而人類的反抗註定要失敗,然而人類未必就因此倒下。在大自然,在神的面前,人類仍然有自己的尊嚴。所以,既然活著,還得朝前走。因為「經歷過巨大苦難的人有權利證明,創造幸福和承受苦難屬於同一種能力,沒有被苦難壓倒,這不是恥辱,而是光榮」。
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並且都牽涉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如果說幸福是靈魂的巨大愉悅,那麼,苦難之為苦難,正在於它撼動了生命的根基,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我們生活在外部的世界上。忙於瑣碎的日常生活,忙於工作、交際和娛樂,難得有時間想一想自己,也難得有時間想一想人生。可是,當我們遭到厄運時,我們忙碌的身子停了下來。厄運打斷了我們所習慣的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迫使我們與外界事物拉開了一個距離,回到了自己。只要我們善於利用這個機會,肯於思考,就會對人生獲得一種新眼光。古羅馬哲學家認為逆境啟迪智慧,佛教把對苦難的認識看作覺悟的起點,都自有其深刻之處。人生固有悲劇的一面,對之視而不見未免膚淺。我相信,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
苦難不僅提高我們的認識,而且也提高我們的人格。苦難是人格的試金石,面對苦難的態度最能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內在的尊嚴。每個人的人格並非一成不變的,他對痛苦的態度本身也在鑄造著他的人格。不論遭受怎樣的苦難,只要他始終警覺著他擁有採取何種態度的自由,並勉勵自己以一種堅忍高貴的態度承受苦難,他就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著自己的人格。
凡苦難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質。不過,在多數情況下,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喪失了某種重要的價值,但同時人生中畢竟還存在著別的一些價值,它們鼓舞著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難。譬如說,一個失戀者即使已經對愛情根本失望,他仍然會為了事業或為了愛他的親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種苦難,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著其餘一切價值的毀滅,因而不可能從別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氣。在這種絕望的境遇中,如果說承受苦難仍有意義,那麼,這意義幾乎唯一地就在於承受苦難的方式本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一個名叫弗蘭克的人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凡是被關進這個集中營的人幾乎沒有活著出來的希望,等待著他們的是毒氣室和焚屍爐。弗蘭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確實都遭到了這種厄運。但弗蘭克極其偶然地活了下來,他寫了一本非常感人的書講他在集中營里的經歷和思考。在幾乎必死的前景下,他之所以沒有被集中營里非人的苦難摧毀,正是因為他從承受苦難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他說得好:以保持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證明了人在任何時候都擁有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終歸要面對一種沒有任何前途的苦難,那就是死亡,而以保持尊嚴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確是我們精神生活的最後一項偉大成就。
看完《面對苦難》,我感覺又一次得到了精神食糧,它彌補了我內心的又一片空白,精神最重要,它是人的支柱,有了它,人才能幹好每件事。從參加工作到現在,我細細地回想自己的經歷,發現我在外界的困難最多、壓力最大的時候,取得的成績卻是最顯著的。此時,我想到了我身邊的許多人也正是如此,在失敗和悲痛中奮起,在困難和絕望中奮起。我的一個朋友,雖然得了絕症,可是她很堅強,幾個月來,一直在與病魔作斗爭。精神狀態非常好。我真為她高興!我們的許多同事又何嘗不是這樣?在感悟了苦難後,更多的是獲得了一種拼搏的精神和毅力。
我們的下一代人絕大部分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遠離困苦、無憂無慮的環境中,他們不了解苦難,或並未親生感受過苦難,未真正體會過苦難的滋味。許多時候,家長,社會,乃至心理學家們,一次次感嘆於我們的下一代,太脆弱,經受不起風吹雨打、苦難挫折,像一株株幼苗,風一吹即折斷或倒下。現在有的學生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裡,自控力很差,有的甚至看輕自己的生命。我是多麼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個個都能經受得起困難的考驗!這需要我們從苦難中去感悟人生,在苦難中樹立起人生的堅強意志和奮斗目標。

③ 周國平散文的讀書筆記

周國平曾經是我最喜歡的作家和重要的思想啟蒙者。他的書大部分我都讀過,在那段青澀懵懂的歲月里給了我許多精神上的慰藉與啟發。
心靈上的共鳴首先來自於性格上的相似。同樣是內向而又敏感,所以常會對他的想法深有感觸,有著雖然素昧平生卻可以靈犀相通的默契。不過,另一方面,也因為愛看他的書,性格變得更加內向自閉,喜歡獨處。這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
周國平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哲學感悟。哲學從死亡開始。當混沌的心觸不及防地被死亡震撼到,一種巨大的無力感與悲傷開始翻騰,從此留下一片再也揮之不去的陰影。作為一枚硬幣的另一面,隨著對死亡的感傷的加劇,對生的疑惑也不斷擴大。而這時,周國平用他的哲學視角給了我許多啟發。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不同的。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為什麼活?或者說,活著有什麼根據,什麼意義?這是一個人面對宇宙大全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追問的是生命的終極根據和意義。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靈魂哲學,是宗教。中國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怎麼活?或者說,怎樣處世做人,應當用什麼態度與別人相處?這時一個人面對他人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要尋求的是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道德哲學,是倫理。」(安靜)
這一番中西的對比,表現出我們國家歷來對靈魂的漠視。在這樣的一個國度里,周國平作為一個有性靈的人,和我們分享他的內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對靈魂的探尋與執著深深地感染著我。
周國平還熱誠地把他喜愛的人推薦給我們:蒙田,尼采,愛默生。由此我開始了解西方哲學。現在還記得他引用的一句愛默生的詩,大意是在安慰一個失戀的小夥子「你應當知道/半人半神走了/神就來了」一次失戀的挫折也可能引發一個人內心的覺醒。多麼美妙的句子。
當然,最令我扼腕感慨,也是周國平最為喜愛並且極力推薦的人還是尼采。這個超越了他的時代,宣布「上帝死了」的世人眼中的異端。他的結局一直是深埋在我心中的隱痛,每每觸碰到都會讓我欲哭無淚,黯然神傷。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馬車夫在狠狠地抽打著一批老馬,突然情緒失控沖上前去抱著那匹馬痛哭不已,從此精神失常,再也沒有作品問世。十年後,這個痛苦的靈魂終於安息了。這個天賦異稟,思想深邃,目光銳利的人,終生都在思考著如何才能啟蒙普通大眾,卻不被周圍的人理解,飽受孤獨與痛苦的折磨。這是作為先知的悲哀。也許死對他來說真的是一種解脫。不知道在他瘋了之後,終於不再思考那些問題時,是否感受到了一絲幸福和來自人間的溫暖?如果我可以穿越時空,來到他面前,我一定會抱住他,就像那天街頭他抱著那匹馬。我會用我的體溫溫暖他,即使他已經沒有了意識。
最後談談周國平的不足之處。不知道是因為性格上的相似還是已經被他的思想同化了,看到他的標題便可想見他的觀點,因此覺得他有些老生常談。一開始被深深地吸引,看多了不免覺得有些缺乏新意。而且我不太喜歡他談論愛情與婚姻。因為愛情本來就是人的激情的產物,非要上升到理論便覺得有些迂腐,就像詩一分析就無味一樣。婚姻則更多涉及到責任,而他對婚姻的看法完全暴露了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尤其是一個普通男人的弱點,他的評論就像在為男性開脫。
和別的作家相比,比如他提過的愛默生,他的散文確實太散了。文字的凝練度和思想深度都遜色很多。大家畢竟是大家。周國平的文字在愛默生面前頓時變成了生活小感悟。和同時代的另一位致力於向大眾傳播哲學的傅佩榮相比,又不夠有邏輯性。可能與周國平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哲學,全靠自學與自身的悟性有關。傅佩榮則接受過系統的哲學訓練,所以他認為應該:「澄清概念,設定判准,建構系統」。我覺得他的觀點更全面而有條理。
我從周國平的書里吸取了許多精神上的養料,是他帶我走進哲學的世界,給了我尋找自己的勇氣。這個世界是沒有盡頭的,從遠處而來的光亮照耀著我,指引著我繼續前進。

④ 周國平的《中國人缺少什麼》原文

太長了,分兩個發
一,對百年文化反省的一個反省:什麼逃脫了反省反而成了反省的前提?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從尼採的一篇文章套用來的,那篇文章的題目是《德國人缺少什麼》。遺憾的是,尼采講這樣的題目用不著做譬如說德國與東方或者德國與英國之 類的比較,他只是把德國的現狀與他心目中的標准做一個比較,然後直截了當說出他的批評意見來。而一個中國人講《中國人缺少什麼》這樣的題目,似乎就理所當 然地成了一個所謂中西文化比較的題目。事實上,中國人也的確是在西方的沖擊下才開始反省自己的弱點的。我們本來是一個沒有反省習慣的民族,從來以世界的中 央自居,不把夷狄放在眼裡。如果不是鴉片戰爭以來不斷挨打,我們到今天也不會想到要反省。不過,挨打之後,我們也真著急了,反省得特別用力,以至於以中西 比較為背景的文化反省成了20世紀中國思想界說得最多的話題。該說的話好像都說過了,再說就不免老調重彈,所以我從來不參加這類討論。

也許由於我始終與這個話題保持著一個距離,因此,當我現在來面對它的時候,我就獲得了一個與身在其中的人不同的角度。我在想:百年來的文化反省本身是否也 是一個需要反省的對象呢?我發現情況確實如此。我已經說過,我們是因為挨打而開始反省的,反省是為了尋找挨打的原因,改變挨打的狀態。之所以挨打,明擺著 的原因是中國貧弱,西方國家富強。所以,必須使中國富強起來。於是,富強成了20世紀中國的主題。為了富強,中國的先進分子便向西方去尋求真理。所謂尋求 真理,就是尋求西方國家富強的秘訣,尋求使中國富強起來的法寶。這種秘訣和法寶,在洋務派看來是先進的技術和武器,所謂「西洋奇器」和「堅船利炮」,在維 新派和革命派看來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憲或共和,在新文化運動看來是科學和民主。當然,你可以說認識是在一步步深入,但是,基本的出發點未變,就是 把所要尋求的真理僅僅看做實現國家富強之目標的工具,與此相應,反省也只局限在那些會妨礙我們富強的弱點上。我不能說這樣的出發點完全不對,不妨說是形勢 逼人,不得不然。可是,在這樣的尋求真理和這樣的反省中,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嚴重弱點不但逃脫了反省,而且成了不可動搖的前提,這個弱點就是重實用價值 而輕精神價值。

二,以嚴復為例:用實用眼光向西方尋求真理

我以嚴復為例來說明我的看法。嚴復是一個適當的例子,他是百年來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先行者和傑出代表,其影響覆蓋了世紀初整整一代中國知識分子。他的 高明之處在於,他首先認識到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憑空建立的,而有其哲學上的根據,應該把這些哲學也引進來。但是,即使是他,或者說,特別是他,亦是用實用 眼光去尋求真理的。

大家知道,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嚴復翻譯了8部西方名著。關於他的翻譯,我想提示兩點。第一,他引進的主要是英國的社會哲學,之所以引進,除了他在英國留 學這個經歷上的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因為他有強烈的社會關切,在他看來,斯賓塞的進化論社會哲學是警醒國人起來求富強的合適的思想武器。第二,他翻譯的方式 是意譯和節譯,通過這個方式,他舍棄乃至歪曲了他理解不了的或不符合他的需要的內容,更加鮮明地貫徹了求富強這個意圖。

舉一個例子。在他的譯著中,有約翰"穆勒的《論自由》,他譯做《群己權界論》。這部著作的主旨是要確定社會對於個人的合法權力的限度,為個人自由辯護。在 書中,穆勒反復強調的一個論點是:個人自由本身就是好的,就是目的,是人類幸福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使得人類的生活豐富多樣,生氣勃勃。書中有一句話准確表 達了他的出發點:「一個人自己規劃其存在的方式總是最好的,不是因為這方式本身算最好,而是因為這是他自己的方式。」

事實上,肯定個人本身就是價值,個人價值的實現本身就是目的,這個論點是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核心。無論是洛克、約翰"穆勒以及嚴復最信服的斯賓塞等人的古典自由主義,還是以羅爾斯、哈耶克為代表的當代自由主義,都是把個人自由看做獨立的善。羅爾斯正義論的第一原則就是自由優先,他認為較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 利益不能構成接受較小的自由的充足理由。他還強調,自尊即個人對自己價值的肯定是最重要的基本善。哈耶克則反復闡明,個人自由是原始意義上的自由,不能用 諸如政治自由、內在自由、作為能力的自由等具體的自由權利來混淆它的含義。

可是,在嚴復的譯著里,這個核心不見了。在他所轉述的英國自由主義理論(見約翰"穆勒《群己權界論》和斯賓塞《群學肄言》)中,個人自由成了一種手段,其價值僅僅在於,通過個人能力的自由發展和競爭,可以使進化過程得以實現,從而導致國家富強。

與德國哲學相比,英國哲學本來就偏於功利性,而嚴復在引進的時候,又把本來也具有的精神性割除了,結果只剩下了功利性。只要把真理僅僅當作求富強的工具, 而不同時和首先也當作目的本身,這種情況的發生就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樣一來,一方面,必定會對人家理論中與求富強的目的無關的那些內容視而不見,另一方 面,即使看見了,也會硬把它們塞進求富強這個套路中去。

這個例子十分典型,很能說明當時中國思想界的主流傾向。究其原因,只能從我們重實用的文化傳統和國民性中去找。由於重實用,所以一接觸西方哲學,就急於從 裡面找思想武器,而不是首先把人家的理論弄清楚。中國人是很少有純粹的理論興趣的,對於任何理論,都是看它能否盡快派上用場而決定取捨。在世紀初的這班人 里,嚴復算是好的,他畢竟讀了一些西方原著,其他人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輩基本上是道聽途說(只看日本人的第二手材料),然後信口開河(將聽 來的個別詞句隨意發揮,與佛學、中國哲學、西方其他哲學片斷熔於一爐),為我所用。也由於重實用,所以對於西方哲學中最核心的部分,即涉及形而上學和精神 關切的內容,就讀不懂也接受不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般沒有精神價值的地位。無論什麼精神價值,包括自由、公正、知識、科學、宗教、真、善、美、愛情等 等,非要找出它們的實用價值,非要把它們歸結為實用價值不可,否則就不承認它們是價值。

我不否認,中國有一些思想家對於人的精神問題也相當重視,例如嚴復提出要增進「民德」,梁啟超鼓吹要培育「新民」,魯迅更是孜孜不倦地呼籲要改造「國民性 」。但是,第一,在他們那裡,個人不是被看做個人,而是被看做「國民」,個人精神素質之受到重視只因為它是造成民族和國家素質的材料。第二,他們對於精神 層面的重視往往集中於甚至局限於道德,而關注道德的出發點仍是社會的改造。因此,在我看來,其基本思路仍不脫社會功利,個人精神的獨立價值始終落在視野外 面。

三,王國維:重視精神價值的一個例外

那麼,有沒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說幾乎是唯一的一個例外。正因為此,他不是一個幸運的例外,而是一個不幸的例外,不是一個成功的例外,而是一個失敗的 例外。在世紀初的學者中,只有這一個人為精神本身的神聖和獨立價值辯護,並立足於此而尖銳批評了中國文化和中國民族精神的實用品格。但是,在當時舉國求富 強的吶喊聲中,他的聲音被完全淹沒了。

我想從一件與北大多少有點關系的往事說起。兩年前,北大熱鬧非凡地慶祝了它的百年大典。當時,純種的北大人或者與北大沾親帶故的不純種的北大人紛紛著書立 說,登台演講,慷慨陳詞,為北大傳統正名。一時間,蔡元培、梁啟超、胡適、李大釗、蔣夢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貫耳,人們從他們身上發現了正宗的北大傳統。可 是,北大歷史上的這件在我看來也很重要的往事卻好像沒有人提起,我相信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歷史從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算起。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張之洞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這個章程就成了辦學的指導方針。章程剛出台,就有 一個小人物對它提出了尖銳的挑戰。這個小人物名叫王國維,現在我們倒是把他封做了國學大師,但那時侯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雜志的一個青年編 輯,而且搞的不是國學,而是德國哲學。當時,他在自己編輯的這份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評張之洞擬定的章程雖然大致取法日本,卻惟獨於大學文科中削除 了哲學一科。青年王國維旗幟鮮明地主張,大學文科必須設立哲學專科和哲學公共課。他所說的哲學是指西方哲學,在他看來,西方哲學才是純粹的哲學,而中國最 缺少、因此最需要從西方引進的正是純粹的哲學。

王國維是通過鑽研德國哲學獲得關於純粹的哲學的概念的。在本世紀初,整個中國思想界都熱中於嚴復引進的英國哲學,唯有他一人醉心於德國哲學。英國哲學重功 利、重經驗知識,德國哲學重思辯、重形而上學,這裡面已顯示了他的與眾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對德國哲學經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華的主要著作都讀 了。《辨證理性批判》那麼難懂的書,他花幾年時間讀了四遍,終於讀懂了。在我看來,他研究德國哲學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些枝節問題上,諸如把叔本華美學思想 應用於《紅樓夢》研究之類,許多評論者把眼光集中於此,實在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過對德國哲學的研究,他真正進入了西方哲學的問題之思路,領悟了原 本意義上的哲學即他所說的純粹的哲學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王國維所認為的純粹的哲學是什麼樣子的呢?簡單地說,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即對宇宙人生做出解釋,以解除我們靈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學的這個性質得出了兩個極 重要的推論。其一,既然哲學尋求的是「天下萬世之真理,非一時之真理」,那麼,它的價值必定是非實用的,不可能符合「當世之用」。但這不說明它沒有價值, 相反,它具有最神聖、最尊貴的精神價值。「無用之用」勝於有用之用,精神價值遠高於實用價值,因為它滿足的是人的靈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遠得多。其二, 也正因此,堅持哲學的獨立品格便是哲學家的天職,決不可把哲學當作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廣之,一切學術都如此,唯以求真為使命,不可用做任何其他事情的 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學術之發達」。

用這個標准衡量,中國沒有純粹的哲學,只有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從孔孟起,到漢之賈、董,宋之張、程、朱、陸,明之羅、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當而沒有當 成的人。不但哲學家如此,詩人也如此。所謂「詩外尚有事在」,「一命為文人,便無足觀」,是中國人的金科玉律。中國出不了大哲學家、大詩人,原因就在這里。

尤使王國維感到憤恨的是,當時的新學主流派不但不通過引進西方的精神文明來扭轉中國文化的實用傳統,反而把引進西學也當成了實現政治目的或實利目的的工 具,使得中國在這方面發生改變的轉機也喪失了。他沉痛地指出:政治家、教育家們混混然輸入泰西的物質文明,而實際上,中國在精神文明上與西方的差距更大。 中國無純粹的哲學,無固有之宗教,無足以代表全國民之精神的大文學家,如希臘之荷馬、英之莎士比亞、德之歌德者。精神文明的建設無比困難:「夫物質的文 明,取諸他國,不數十年而具矣,獨至精神上之趣味,非千百年之培養,與一二天才之出,不及此。」精神文明原本就弱,培養起來又難,現在只顧引進西洋物質文 明,精神文明的前景就更加堪憂了。

四,中西比較:對精神價值的態度

這么看來,對於「中國人缺少什麼」這個問題,在本世紀初已經有兩種相反的答案。一種是王國維的答案,認為最缺的是精神文明。另一種是除王國維以外幾乎所有 人的答案,認為最缺的是物質文明,即富強,以及為實現富強所必需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武器。至於精神文明,他們或者還來不及去想,或者乾脆認為中國已經充分具 備。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或早或晚都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說西方是物質文明發達,中國是精神文明發達,甚至是全世界最發達的。直到今天,還有人宣 布,中國的精神文明全世界第一,並且承擔著拯救世界的偉大使命,21世紀將是中國世紀雲雲。

當然,在這兩種不同答案中,對於精神文明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在王國維看來,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對精神價值的尊敬,承認精神有物質不可比擬的神聖價值和不可 用物質尺度來衡量的獨立價值,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成就體現為它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所說的精神文明,基本上是指儒家的那一套 道德學說,其成就體現為社會的穩定。

你們一定已經想到,我是贊成王國維的答案的。在我看來,中國人缺少對精神價值的尊敬,從而也缺少對守護和創造了精神價值的人的尊敬,這是明顯的事實。我暫 時先提一下這方面最直觀的一個表現。在歐洲國家,任何一個城鎮的居民最引以自豪的事情是,曾經有某某著名的哲學家、藝術家、學者在那裡生活過,或者居住過 一些日子,他們必會精心保存其故居,掛上牌子註明某某何時在此居住。我在海德堡看到,這個僅幾萬人口的小城,這樣精心保存的故居就有數十處。在巴黎先賢祠 正廳里只安放了兩座精美的墓,分別葬著伏爾泰和盧梭。如果不算建祠時葬在這里的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些政治家和軍人,進入先賢祠的必是大哲學家、大文學家、 大科學家,總統之類是沒有資格的。想一想即使在首都北京保存了幾處文化名人故居,想一想什麼人有資格進入八寶山的主體部分,我們就可知道其間的差別了。 五、 從頭腦方面看中國人缺少精神性

說我們不重視精神本身的價值,這是一個婉轉的說法。換一個直截了當的說法,我要說中國人、中國文化缺少精神性,或者說精神性相當弱。所謂精神性,包括理性和超越性兩個層次。理性屬於頭腦,超越性屬於靈魂。所以,精神性之強弱,可以從頭腦和靈魂兩個層次來看。

精神性的一個層次是理性。通俗地說,有理性即有自己的頭腦。所謂有自己的頭腦,就是在知識的問題上認真,一種道德是否是真理,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知,一定要追問其根據。從總體上看,西方人在知識的根據問題上非常認真,而我們則比較馬虎。

熟悉西方哲學史的人一定知道,西方哲學家們 極關注知識的可靠性問題,尤其是近代以來,這方面的討論成了西方哲學的主題。如果要對人類知識的根據追根究底,就會發現其可靠性面臨著兩大難題:第一,如 果說與對象符合的認識才是真知,可是對象本身又永遠不能在我們意識中出現,一旦出現就成了我們的認識,那麼,我們如何可能將二者比較而判斷其是否符合?第 二,我們承認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同時我們又相信在人類的知識中有一種必然的普遍的知識,它們不可能來自有限的經驗,那麼,它們從何而來?康德以來的許 多西方哲學家之所以孜孜於要解決這兩個難題,就是想把人類的知識建立在一個完全可靠的基礎上,否則就放心不下。相反,中國的哲學家對這類問題不甚關心,在 中國哲學史上,從總體上懷疑知識之可靠性的只有莊子,但基本上沒能有後繼者。知識論是中國傳統哲學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即使討論也偏於知行關系問題。宋明時 期算是最重視知識論的,可是所討論的知識也偏於道德認識,即所謂「德行之知」。程朱的格物致知的「知」,陸王的盡心窮理的「理」,皆如此,分歧只在悟道的 途徑。

在哲學之外的情況也是這樣。在西方,具有純 粹的思想興趣、學術興趣、科學研究興趣的人比較多,他們在從事研究時只以真知為目的而不問效用,正是在他們中產生了大思想家、大學者、大科學家。中國人則 少這樣的人。以效用為目的研究是很難深入下去的,一旦覺得夠用,就會停下來。同時,唯有層層深入地追問根據,才能使理論思維趨於嚴密,而由於中國人不喜追 根究底,滿足模稜兩可,大而化之,所以理論思維不發達。此外,本來意義上的熱愛真理也源於知識問題上的認真,因為認真,所以對於自己所求得的真知必須堅 持,不肯向任何外來的壓力(政府,教會,學術權威,輿論,時尚)屈服。中國曾經有過許多為某種社會理想獻身的革命烈士,但不容易出像蘇格拉底這樣為一個人 生真理獻身的哲學烈士,或像布魯諾這樣為一個宇宙真理犧牲的科學烈士。

⑤ 周國平語錄怎麼樣

幾年前,我去老師家做客的時候,老師推薦給我幾本書以供閱讀,其中一本便是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在此之前,我從未接觸過周國平的作品,也不曾閱讀過這樣的題材。就像他本人在後記中提及的那樣,此書既不像報告文學,也不能歸為紀實作品。可我卻真真切切地被妞妞的故事打動了。這位父親也許能從尼采,海德格爾的著作中不斷探求靈魂超脫的精神追求,然而當他面對自己的女兒被病魔折磨,幾乎每天都在進行死亡倒計時的時候,卻顯示出了一個最普通的父親的柔情甚至是人性的脆弱。 從最初獲知噩耗時的悲慟到慢慢從哲學的奧義中獲取坦然的態度,我讀到了他作為哲學學者的豁達。而最近讀到世紀文睿出品的《周國平語錄——人生50個關鍵詞》時,我似乎又從字里行間窺見了他詩人般的靈性。自然、生命、安靜、獨處、寫作、人性……50個關鍵詞收錄了零散的短章和碎句,充滿了哲思感悟。 比起大部頭的哲學典籍,或許它更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在速讀時代,停下來細細評味一番這些靈動的文字,能夠找到心靈的一種皈依。這種安定出自於自我的審視和對自我的追問。然而每天穿梭在涌動的人潮中,最缺少的恰恰是這樣一種自省的勇氣。 有時候我不禁想,哲學之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究竟有何意義。然而,當我看海時,我想起了「看海,必須是獨自一人。和別人在一起時,看不見海的真相。瞥見了海的真相的人不再企圖談論海,因為他明白了康德說的道理:用人類理性發明的語詞只能談論現象,不能談論世界的本質。」原來當我們用人類的語詞定義世界時只是表象,要除去外衣談論本質,便要向哲學大師去探尋。如果你擔心殿堂級的哲學著作太過深奧,那麼周國平那結合生活的闡釋也許能讓你醍醐灌頂。 雖然培根在《論讀書》中說道「讀詩使人靈秀」,但是當下人們越來越少閱讀詩歌。甚至在高考的作文題中也常常會看到「詩歌除外」的特別提醒。我卻依然堅信,詩歌與音樂一樣,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如果說音樂能夠表達語言所不及的感受,那麼詩歌就能營造音樂和畫面結合的藝術。在《周國平語錄》的50個關鍵詞中,能夠時常感到彷彿在閱讀詩歌。「我愛人世的不幸勝過愛天堂的幸福。我愛我的不幸勝過愛他人的幸福。」 「喜歡談論痛苦的往往是不識愁滋味的少年,而飽嘗人間苦難的老年貝多芬卻唱起了歡樂頌。」一個具有悲憫情懷的詩人才能感知最細膩的情感。亦如對生活有觀察力的作者才能還原生命最本真的姿態。 如果一口氣讀完這20萬字的語錄,恐怕難以下咽,囫圇吞棗不如細嚼慢咽。如果某天當你開始思考時,腦中忽然浮現了語錄里的某些碎句或是某個篇章,會心一笑也許就是最好的回應了。

⑥ 周國平的資料不要多哦

大學里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獲智慧和超然。
編輯本段周國平簡介

周國平,1945年7月生於上海。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蘇聯當代哲學》(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與永恆》《尼采與形而上學》《憂傷的情慾》《只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其散文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生平: 1945年7月25日生於上海。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學讀小學,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學讀初中。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高中。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本科。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軍隊農場勞動一年半,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任縣委宣傳部理論幹事和縣委黨校教員。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讀碩士研究生課程。198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開始時受聘為助理研究員。1984~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在職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後獲哲學博士學位。1988年受聘為副研究員。1994年受聘為研究員。
編輯本段周國平簡歷

1945年7月25日生於上海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學讀小學
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學讀初中
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高中
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本科
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軍隊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任縣委宣傳部理論幹事和縣委黨校教員
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讀碩士研究生課程
1981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開始時受聘為助理研究員
198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在職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後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8年受聘為副研究員
1994年受聘為研究員
周國平,1945年7月25日生於上海。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學讀小學。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學讀初中。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高中。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本科。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軍隊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任縣委宣傳部理論幹事和縣委黨校教員。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讀碩士研究生課程。198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開始時受聘為助理研究員。1984~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在職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後獲哲學博士學位。1988年受聘為副研究員。1994年受聘為研究員。
編輯本段周國平出版年表

1986 著:《蘇聯當代哲學》(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三聯書店。
《尼采詩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 著:《詩人哲學家》(主編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著:《人與永恆》,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著:《尼采與形而上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譯:《謝林傳》(合譯),商務印書館。
1991 著:《憂傷的情慾》,四川文藝出版社 。
1992 著:《人與永恆》(增補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個人生》,四川大學出版社。
《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賞》,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台灣林郁工作室。
《只有一個人生》,台灣林郁工作室。
1993 譯:《理性邊緣的哲學——尼采論哲學之源》,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4 著:《今天我活著》,安徽文藝出版社。
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 著:《迷者的悟》,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6 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廣東教育出版社。
《愛與孤獨》,天津人民出版社。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合著),三聯書店。
《守望的距離——周國平散文集》,東方出版社。
《周國平文集》(1—5卷),陝西人民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湖南文藝出版社。
《對世界的認識》,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偶像的黃昏》,光明日報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華齡出版社。
1997 著:《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周國平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國平散文》(上,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精神的故鄉》,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 著:《精神的故鄉》,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 著:《周國平哲理美文》,廣東人民出版社。
《周國平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
《各自的朝聖路——周國平散文二集》,東方出版社。
《人生圓桌》(主編和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0 著:《周國平小語》,廣東人民出版社。
《人生哲思語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插圖珍藏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人與永恆》,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人生圓桌》(主編和合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悲劇的誕生》,台灣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 著:《安靜的位置——周國平散文生命感悟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愛與孤獨——周國平散文情感體驗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朝聖的心路——周國平散文靈魂守望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經典的理由——周國平散文讀書趣味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另一種存在——周國平散文寫作情懷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無用之學——周國平散文哲學家園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街頭的自語——周國平散文人間隨筆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自由風格》(與崔健合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享受生命》,浙江文藝出版社。
《周國平文集》第6卷,陝西人民出版社。
譯:《悲劇的誕生》(插圖珍藏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著:《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海南出版社。
《安靜》,北嶽文藝出版社。
《靈魂只能獨行》,海南出版社。
《愛情不風流》,海南出版社。
《智性時光》,海南出版社。
《風中的紙屑》,海南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台灣上游出版社。
譯:《瘋狂的意義》,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著:《守望的距離》(修訂本),北嶽文藝出版社。
《妞妞》(日譯本),日本PHP出版社。
2004 著:《各自的朝聖路》,北嶽文藝出版社。
《周國平自選集》,海南出版社。
《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長江文藝出版社。
《我的心靈自傳》,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修訂本),北嶽文藝出版社。
2005 著:《周國平作品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
《燈燈亮了——我的女兒妞妞》,台灣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國平哲理美文》,吉林文史出版社。
《人生哲思錄》,上海譯文出版社。
編輯本段周國平文章摘錄

周國平:盼望重新踏上這條心靈之路
7月9日,參加去年體驗之旅及今年戈壁挑戰賽的學者和商學院學員重新匯聚一堂,重溫那段歷經風雨的日子。在活動現場,我們看到了著名學者周國平先生並進行了一次簡短的采訪。
在今年參加戈壁挑戰賽的隊員手記中了解到,這一路的地形基本上是荒灘戈壁鹽鹼地,遍布駱駝刺,還經常受到草兵和螞蟥的騷擾,可以說是環境惡略困難重重。那是什麼動力讓您堅持走完全程的呢?
周國平:首先我並不覺得特別艱苦,四天一路走下來雖然有點累,但是我覺得不是特別的需要很大的毅力來完成,自己還是能勝任的。要說動力嘛,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對我而言,對我本身來說,這種經歷是比較少的,徒步走戈壁這件事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而且這是玄奘走過的道路,這肯定是有文化含量在裡面的。
您曾經談到,最優秀的人身上都有著一些獨特的特性,那麼玄奘法師的身上也具備這樣的特性嗎?
周國平:不管怎麼說,玄奘身上具有最優秀人的品質,他有毅力,專注,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這種勇氣、這種力量是很強有力的,而且他這個人還很細致,很細心,他翻譯了許多經文著作,這是很多人無法做到的。
在您的博客中有一篇叫做「忘記玄奘是可恥的」文章,對於這個觀點,一些網友說,我不信佛教,玄奘拯救的是印度文明,忘記也好,了解也好,玄奘對我沒有什麼意義,也談不上什麼可恥,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看法?
周國平:關於「忘記玄奘是可恥的」這個話題,有些網友也問過我,覺得這個詞用的太狠了。我是故意用的狠一點的,我就是想要引起人們注意這個問題。這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一個是在亞洲很多地方,包括日本、印度這些國家,很多老百姓都是知道他的,在印度,據說玄奘是家喻戶曉,我相信這一點。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在書雲的那個書里看到,她到了吉爾吉斯斯坦,去走玄奘的道路,想讓當地人了解她的目的,又不知道怎麼跟他們說,這個時候小旅店的老闆娘拿出一幅吉爾吉斯斯坦的地圖,那個上面有玄奘的拓像,說那是我們的英雄。
這樣一對比,我們中國的很多人不知道玄奘,或者僅僅知道唐僧,電視上的唐僧,我覺得這個很可悲。電視上的唐僧和吳承恩筆下的唐僧還是不一樣的,那實際上是一個娛樂化的形象,只知道這樣的一個娛樂的形象而不知道我們民族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人物,這是很可悲的。
我就要講到這一點,玄奘不僅僅是一個佛教徒,意義不僅僅在佛教,雖然他對佛教有很大的貢獻。我對他的定位是一個偉大的信仰者和一個偉大的學者,他在學術上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他代表著一種民族的偉大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民族特別需要的,實際上這種精神我們是缺乏的,但是我們當中一些偉大的人物具備這種精神,玄奘就有。這是一種認真的追求真理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缺少的,象玄奘這樣的偉大人物有,而我們把它忘記掉,不去發揚它,那麼這就是可恥的。
您去年已經參加了一次「重走玄奘路」的活動,那麼是什麼吸引您再次踏上玄奘路呢?
周國平:去年走的「玄奘路」畢竟是很小的一段,只是玄奘離開中國內地走的一小段,這個多的是感受行走的感覺,但是玄奘他走的路是很長的,他的目的是要去印度取經,如果我僅走這么一小段,那麼我的感覺是遺憾的,我想,把這條西行路完整地走一下的話,我對玄奘當年的經歷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體會。而且,走這條路不僅是走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之路,同時也是走我們的心靈之路!
《白兔和月亮》講解(周國平)
這篇寓言旨在說明,對於事物的審美態度和功利態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們要能夠發現和欣賞對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種佔有的態度。
開始的時候,白兔之所以會是「賞月的行家」,覺得「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就因為在她和月亮之間不存在一種功利關系。這個時候,她的心態是輕松自由的,「無憂無慮」的。可是,在諸神之王宣布月亮歸屬於她以後,她與月亮之間的關系完全改變了,變成了一種功利關系。在這種關系支配下,她的心態也由無憂無慮變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裡,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財產,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讓她的財產遭到侵犯和損害,如何還能欣賞月亮的美呢?
對於美的本質,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不過,有一個占上風的認識,便是認為美的欣賞和利益的計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學史上,德國哲學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無利害關系的快感。還有人用游戲說和距離說來解釋美感,強調審美狀態是一種游戲狀態,審美主體必須與對象保持一定距離,這些說法都蘊涵著無利害關系這一觀點。中國的審美傳統主要來自道家,也是強調一種「游於物之外」的超脫態度和閑適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總是計算利益,貪圖佔有,生活在焦慮之中,有些人則比較超脫,心胸寬闊,能夠真正享受生命的樂趣。所以,審美和功利不僅是看事物的兩種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那麼,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釋美感的性質了,它的更深的涵義是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
《落難的王子》講解(周國平)
這篇寓言是有感而寫的。在寫作時,我自己正遭受著一個災難。當時,我有了一個女兒,出生不久便被診斷患有絕症,註定夭折。我確實聽到了旁人的嘆息,說如果這樣的災難落在他們頭上,他們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別人遭受災難時,我自己也會有類似的心理感受。於是,產生了這篇寓言的構思。
在寓言中,別人對我的災難的嘆息是一個事實,完全是來自生活的。我虛構了一個王子,通過王子對別人的災難的嘆息,我對王子的災難的嘆息,銜接上別人對我的災難的嘆息,揭示了這樣的嘆息的普遍性及其沒有道理。
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每天都在發生著災難。可是,通常的情況是,當災難沒有落到我們自己頭上時,作為旁觀者,我們往往不敢設想這災難落在自己頭上怎麼辦。然而,事實上,一旦這種情形發生——它完全可能發生——你就必須承受,往往也就能夠承受。王子說的話是一個真理:「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為什麼呢?因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會迫使你正視和迎戰災難,不讓自己被災難打倒。
所以,這篇寓言講的是應該如何對待苦難的道理。這道理有二:第一,苦難是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切不可懷僥幸的心理,認為苦難只會落在別人頭上,而應該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精神准備;第二,一旦遭遇苦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以有尊嚴的態度來承受。
我曾寫過以下這段話,可做理解這篇寓言的參考:「定理一:人是註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難的。由此推導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
按:我最近四年的散文結集《善良 豐富 高貴》將在6月份出版,以下是該書的自序。


本書收入了我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寫的文章,是《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之後我的第四個散文結集。我一向不高產,前三次結集,間隔是三年上下,這次超過了四年。四年多的文字往這里一堆,內容顯得蕪雜,我自己看了也慚愧。
這四年多里,含我的一個本命年,而且是歲滿甲子的大本命年。有一天,我去單位,人事幹部把一個嶄新的退休證交給我,沒有讓我填任何錶格、辦任何手續,我欣賞這不同尋常的效率。我也欣賞我那個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氣,免去了例行的嗑瓜子、講客套話的告別會。總之,我清清爽爽地退休了。常有人不平,說我這樣的學者,精力正旺盛,不該這么早讓退休。他們真是不了解國情。其實,在現行體制下,如我之輩,對學術機構里的官場規則、潛規則不感興趣也一竅不通,單位里早已沒有我什麼事了,從這一點講,我早已退休。另一方面呢,既然我一如既往地做著我喜歡做的事,從這一點講,我又未嘗退休。在我近年的生活中,退休實在是對我影響最微小的一件事。
不過,本命年到底是本命年,讓我這個不曾上過法庭的人一下子遭遇了三個官司。其中一個,我當原告,贏了,但被告躲了起來,無法執行,沒有嘗到贏的快樂。另兩個,我當被告,也贏了,人家不依不饒,都上訴,最終仍是我贏,但耗掉了許多時間和心情,也沒有嘗到贏的快樂。打官司費錢又累心,絕無快樂可言,只是落到了我頭上,不得不承受,據說是做名人的代價。收獲自然是有的。從大里說,官司分別涉及與偽書作斗爭和捍衛言論自由,是盡一份社會責任。從小里說,接觸了從前陌生的人和事,長了見識,比如與品行各異的律師打交道,感觸良多。曾經有寫一部《本命年紀事》的打算,事過境遷,現在只是把若干資料收在了本書中,留一份簡單的記錄。
讀者會發現,與以前比,本書中批評社會現實的文字多了。部分的原因是,《新京報》約我為「時事評論」版面寫專欄文章,促使我更多地關注社會上正在發生的「時事」,書中這類文章基本上緣此而寫。當然,前提是我自己有話要說,尤其對於今天的教育界和學術界,因為身在此界之邊緣,耳聞目睹的怪現狀太多,便把心中的憤懣喊了一些出來。不過,我自己對這些文字並不滿意,不認為它們能夠對革除弊端起多大作用。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仍是靜心讀大師們的書,在其引領下深入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問題,從精神層面上關注今天的現實。這決不是自私,因為我相信,中國的前途最終將取決於中國人的精神狀況。
通過閱讀經典,我始終生活在人類偉大心靈所建造的那個世界裡。這些偉大心靈使我堅定地相信,人的心靈應該是善良、豐富、高貴的。我最不能原諒今天教育界和學術界的,也正是本應以傳承這些心靈品質為主要使命的領域,現在竟也不把它們當一回事。然而,不管現實多麼令人失望,每次重溫歷史上偉大心靈的榜樣,我便恢復了對未來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詩所說:「人的榜樣教我們相信神的存在。」他所說的「人的榜樣」,就是指擁有善良、高貴品質的人,這樣的人的存在證明了人是有神性的。在今天的時代,有一些人的靈魂已經徹底墮落,我們不能再指望他們,但是,我們必須指望善的種子會在廣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這便是希望之所在。
本書的書名原是書中一篇文章的標題,我以之為全書的總題,因為這六個字是我這些年思考的一個總結,表達了我在本書出版時最想說的話。

⑦ 《周國平人文講演錄》txt全集下載

周國平人文講演錄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自序
第一輯 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人身上最寶貴的三樣東西
尊重生命
人文精神和醫生的人文素質
在鳳凰衛視講人文精神
第二輯 談教育和文化
人文精神與教育
居住文化的哲學解讀
中國人缺少什麼
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對尼采和歐洲哲學的接受
與中學生談寫作
第三輯 談人生
人生的哲學難題
信仰和人生的意義
現代人的幸福觀和財富觀
哲學與人生
第四輯 談哲學
哲學是永遠的追問
哲學與精神生活
哲學的精神
尼採的哲學貢獻
尼采偉大在哪裡
與企業家談哲學
哲學的世界與企業家的世界
第五輯 **四講
第一講 談愛情
第二講 談婚姻
第三講 談女性
第四講 談孩子
第六輯 言論和訪談
中國沒有真正的尼采研究
要有追求但不要強求
無止境的浪漫也會產生審美疲勞
哲學是棄婦又是夢中情人
父愛是永恆的
搖滾在中國從來沒有興旺過
在我的寫作之國中,我是不容置疑的王
談教育片斷
沒有什麼我不能面對
重要的是對自己的經歷的態度
第一要看做事情的質量
我……

⑧ 周國平人文講演錄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周國平人文講演錄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自序
第一輯 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人身上最寶貴的三樣東西
尊重生命
人文精神和醫生的人文素質
在鳳凰衛視講人文精神
第二輯 談教育和文化
人文精神與教育
居住文化的哲學解讀
中國人缺少什麼
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對尼采和歐洲哲學的接受
與中學生談寫作
第三輯 談人生
人生的哲學難題
信仰和人生的意義
現代人的幸福觀和財富觀
哲學與人生
第四輯 談哲學
哲學是永遠的追問
哲學與精神生活
哲學的精神
尼採的哲學貢獻
尼采偉大在哪裡
與企業家談哲學
哲學的世界與企業家的世界
第五輯 **四講
第一講 談愛情
第二講 談婚姻
第三講 談女性
第四講 談孩子
第六輯 言論和訪談
中國沒有真正的尼采研究
要有追求但不要強求
無止境的浪漫也會產生審美疲勞
哲學是棄婦又是夢中情人
父愛是永恆的
搖滾在中國從來沒有興旺過
在我的寫作之國中,我是不容置疑的王
談教育片斷
沒有什麼我不能面對
重要的是對自己的經歷的態度
第一要看做事情的質量
我……

⑨ 中國人缺少什麼 周國平 閱讀題

缺少敢於做錯閱讀題的勇氣,尤其是周國平這一類的

⑩ 關於周國平的北大演講 中國人缺少什麼

很顯然,周國平的說法是錯誤的。什麼是功利性的哲學?這是以什麼為判斷標准,是你的標准還是我的標准?
像希臘的人文哲學不就是張揚人的個性嗎,這是人的慾望那是不是也是功利性的呢?
溯本求源,追溯到哲學的誕生,哲學是怎麼來的,沒有思考會有哲學嗎?又為什麼要思考,難道不是因為人類存在的本質,也就是說沒有思考人類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那麼為了人類的存在就要思考,哲學就是為了人類的存在服務的,這可不可以說是一種功利呢?

閱讀全文

與周國平中國人缺少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有什麼寨 瀏覽:564
印尼巴士怎麼裝中國地圖mod 瀏覽:9
印尼豆腐都有什麼牌子 瀏覽:158
伊朗試劑用的哪個公司的 瀏覽:273
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義大利語范讀 瀏覽:118
印度的乘法算式怎麼算 瀏覽:697
伊朗出多少錢刺殺 瀏覽:172
義大利窮人怎麼吃飯 瀏覽:177
伊朗醫療技術怎麼樣 瀏覽:160
印度logo怎麼轉 瀏覽:997
在印尼BO什麼意思 瀏覽:444
伊朗和英國怎麼了 瀏覽:924
印度現在的環境如何 瀏覽:409
印度為什麼獎牌這么少 瀏覽:339
印度有什麼經商機會 瀏覽:606
英國預科一年學費多少錢 瀏覽:337
中國人豪門自信來自哪裡 瀏覽:354
印度種族有哪些姓 瀏覽:349
美國憑什麼制裁伊朗央行 瀏覽:804
印尼有多少礦洞 瀏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