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文明影響了哪些國家

中國文明影響了哪些國家

發布時間:2025-04-29 22:45:56

A. 中國古代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 中國古代文化對亞洲的影響
早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國已發展出系統的甲骨文。公元前500年,方塊漢字的雛形——青川木牘文字已出現,四川博物館收藏。同時,指南針被發明。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高級造紙術和高質量的紙張。公元5世紀,中國人掌握了煉鋼技術,而西方直到1864年才在某種程度上掌握這種技術。唐朝(公元618-906年)時期,中國成為亞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邊國家如朝鮮、越南和日本,自然融入中國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明為代表的大中華文化圈。
大約在公元1000年,中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代(1078年)已生產出11.4萬噸生鐵,比歐洲早了近兩千年。中國發明火葯後,又發明了爆竹、煙花、火葯包、火彈、地雷、水雷、火箭、炮彈和火炮等。公元1250年,中國第一門真正的火葯炮投入使用。鄭和七下西洋,從公元1000年至1433年,在這近500年中,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王國。鄭和率領的船隊遠航,訪問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與東南亞、東非國家的友好關系。
中國的文字、文化傳到亞洲各國,促進了各國的文化發展。雕版印刷術在公元1000年左右傳入日本和朝鮮,後來又傳到印度、越南和阿拉伯一帶。
2. 中國古代文化對歐洲的影響
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葯、印刷術和造紙術,促進了歐洲科技的發展。歐洲人運用和發展了黑色火葯,製造了威力強大的洋槍洋炮;科學家惠更斯嘗試利用火葯的爆炸力作為動力機的原動力,後來這個原理被用於蒸汽機,並取得成功。
歐洲在1300年仍不會造紙,只能夠使用樹皮和羊皮書寫。1450年以後,歐洲出現雕版印刷術。1472年以後,西方首次出版紙張書籍。1499年,西方出現了專職紙張印刷所。
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知識也促進了歐洲的發展。16世紀,馬可·波羅有關中國奇跡的報道傳遍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維護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主張擺脫宗教思想枷鎖,擺脫教會的禁慾主義的束縛。他們需要一種新的思想文化來作為推翻教會專制文化的依據和輿論。
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魁奈等,非常崇拜中國文化,將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人道主義價值觀、民主觀、平等觀、自由觀、博愛觀等視為他們建立理想秩序的重要思想來源。
中國被表述為,所實施的倫理道德規范以及政治制度是與歐洲完全相反的原則,是歐洲應該學習的。歐洲重農學派的奠基人弗蘭策斯·魁奈在他1767年發表的有關中國國家體制的文章中進一步證明:中國國體與政體的持續、穩定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建立在自然秩序的基礎上。
歐洲啟蒙哲學家們對中國的崇拜,引發了一個文化知識界以及上流社會對中國的崇拜熱。直至19世紀初,中國一直作為現代文明的巨人籠罩著歐洲。

B. 舉例說明中國古代文化對東方國家的影響

中國文化對東方世界的影響,最先表現在物質文化方面。這是因為物質文化的影響,直接關繫到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關繫到受影響者的基本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因此,物質文化的影響,是最容易被人們廣泛接受的文化影響。

最早受到中國物質文化影響的國家,是朝鮮。據傳說,周武王滅殷商後,殷王族箕子率領5000族人避居朝鮮,就已帶去了中國文化。戰國時代,燕趙等國的許多人為避戰禍遷居朝鮮,就不是什麼傳說。而是確鑿無疑的歷史事實了。他們最早把中國的金屬器具和工具,包括青銅器和鐵器,帶到朝鮮。兩漢時期,中國的絲綢、漆器和銅鏡輸入朝鮮。魏晉南北朝時期,朝鮮半島高句麗諸國居民的生活習俗,也明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高句麗貴族的服飾為寬衣博帶,婦女的發式亦多仿南朝。隋唐以後,中朝物質文化交往的規模更大。也更為頻繁了。

由於中朝物質文化交往開始得早,而且,越到後來就越為頻繁。中國古代的一些重大發明,往往首先傳到朝鮮。朝鮮是世界上最早從中國引入蠶種和養蠶技術的國家之一。早在漢代,朝鮮人就學會了養蠶制絲,中國的造紙方法,在公元4世紀時,就已傳入朝鮮。中國的印刷術,在發明後不久,在唐末傳入朝鮮。11世紀時,朝鮮的印刷術已相當發達。在60年間雕印了《大藏經》1040部、4740卷。中國的活字印刷在11世紀發明後,也很快傳入朝鮮。朝鮮人民又以他們的智慧,改進了泥活字。在13世紀中葉發明了銅活字,並把它傳到中國。中國的陶瓷技術,特別是中國宋代的清、白瓷技術,給予朝鮮陶瓷業很大的影響。10世紀以後,朝鮮已有窯廠,仿製中國瓷器。中國的又一大發明——火葯,在元代傳入朝鮮,到14世紀後半期,朝鮮已能製造火器和各種火炮。朝鮮從中國引進植棉技術,也是在元代。此後,棉花成為朝鮮重要的經濟作物。到15世紀時,朝鮮的棉布已輸出到日本。

朝鮮古代的建築,也深受中國影響,新羅的都城平壤,就模仿隋唐的長安、洛陽,分宮城、皇城和外部城。

日本也是最早受中國文明影響的國家。秦代中國已發展了高度的物質文明,而日本文明還處於黎明階段。秦代已有中國人越海到達日本,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藝。日本傳說著,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實際上到了日本不再返回,並說徐福帶著的1000餘人,是在紀伊熊野浦(現在的和哥山縣新宮祠)登陸的。秦漢以後,移居日本的中國人更多。應神天皇(公元201—301?年)時代,由於樂浪、帶方二郡的秦漢遺民移居日本,日本的養蠶、絲綢等業開始發展起來。《三國志·倭人傳》已有倭人種桑養蠶的記載。雄略天皇(公元457—479年)時,接納中國移民,請他們傳授絲織技術,從秦漢到隋代,從中國移植到日本的原始工業。除上述養蠶、織絲外,還有制陶、造船、煉鐵、皮革、香料、漆器、琉璃、油脂、釀酒、造紙等。在器物方面,中國的銅鐵器、金銀器和陶器,大量輸入日本。作為日本皇權象徵的三種神器——青銅鏡、劍、琉璃、制勾玉,都是由中國傳去的。在農業上,日本的水稻種植,也是由中國傳入的。

隋唐時期,中國物質文化更大規模地傳入日本。日本的遣隋、遣唐使和中國唐代鑒真和尚的東渡,在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總計唐朝時,日本所派出的「遣唐使」共十三次(一說十四次),迎送唐朝到日本使節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有六次,合計共有19次。大規模的入唐使團,一次就有500多人。中國的鑒真和尚,743年到748年六次東渡,最後一次成功地東渡到日本,帶去了「玉作人、畫師、雕檀、刻鏤、鑄寫、綃師、修文、鐫碑」等手工藝人近百人。中國絲綢、瓷器、銅鏡、刀、尺、筆、墨、硯、紙張大量輸入日本。漏刻、測影等儀器,印刷、水車製造、瓷器、銅鏡鑄造等技術,均在唐代傳入日本。在農業上,中國茶種傳入日本。到10世紀時,日本寺院和宮廷的飲茶之風已頗為風行。當時日本人的服飾衣裝,也深受唐朝服飾影響。和服的花紋圖案,與唐代的花紋有著明顯的淵源關系。至今和服中的名詞如「唐草」「唐花」「唐錦」,都反映了這一關系。
在城市建築中,日本的飛鳥、奈良時代的都城,如藤原京、平城京,就是模仿唐長安城、洛陽城建造起來的。寺院建築也往往仿唐,如奈良法隆寺,從平面布局到細部構造,都無不模仿唐代寺院式樣,其台基、殿身、梁架、斗拱、屋頂以及裝飾,幾乎都與唐代式樣一致。至於奈良的唐招提寺,更是由鑒真大師及其弟子依據唐代寺院的風格式樣建造的。

中國的圍棋,也在唐代傳入日本,並在日本民間流傳發展,盛行不衰。

宋代以後,中國物質文化繼續傳入日本。日本人在消化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注意給予發展和創造。12世紀時,日本榮西禪師來華,當時宋朝人飲茶之風甚盛。榮西回國後,著《吃茶養生記》,提倡飲茶養生益壽之道,對於唐式茶會在日本復興,起了很大的作用。到16世紀時,千利休居士(公元1521—1591年)在日本創茶道。1223年,日本加藤四郎來中國學習制陶,長達六年,回國後在日本尾張、瀨戶製造黑粙瓷器。14世紀中葉,又有日本人伊勢五郎,專門到景德鎮學習青花瓷技術,到70歲才回國。後來他在日本製造的瓷器「紙薄磬聲」。宋元時期來中國學習醫學的日本人更多。吉田意休到中國七年,學習針刺,回國後著有《刺針家鑒》。葯物學家阿部照任在福建18年,精於本草學,後來被日本人尊為葯物學的鼻祖。元明以後,日本的造園藝術,也受到中國影響。明末中國學者朱舜水到日本,傳去了中國江南風格的園林藝術。

在東南亞,最早受到中國物質文化影響的,是越南,而且這種影響不亞於朝鮮和日本。實際上,從秦始皇置象郡到公元939年吳權建國前,越南北方一直是中國封建王朝統治下的地區。早在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中原的鐵制農具、牛耕和手工技術,就開始傳入越南北方。秦末漢初,用轉盤制陶的技術傳入越南。養蠶繅絲的技術,也至遲在漢代傳入越南。公元3世紀,造紙技術也傳到越南。越南人用密香樹皮等,製造出「交趾密香紙」,質量很高,且帶有香味,很受中原士人歡迎。魏晉時期,在中國制陶術的影響下,越南已能生產精湛的彩釉陶和羊陶半瓷的過渡性陶瓷品。越南的印刷術,也是從中國傳去的。前黎朝應天14年(公元1007年),越南黎朝皇帝黎龍鋌派遣使團到宋朝,求得雕印本的《九經》和《大藏經》。以後宋朝和元朝所刻印的《藏經),都曾送給越南。越南人學到印刷術後,也刊刻了不少漢譯佛經和儒家經典。

在器物方面,中國的產品通過貿易大量進入越南。宋朝時輸入占城(今越南中部)的商品有草席、涼傘、絹扇、漆器、瓷器等。中國的器物如瓷碗、綾絹、紵絲等,都深受當地居民歡迎越南的古建築,如城市、宮殿、亭台樓閣等,也深受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越南古都升龍,就是在古代城市龍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代設交州刺史冶龍編,公元866年,唐將高駢築大羅城於龍編。後來的升龍,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近代稱為河內。

中國物質文化傳入柬埔寨,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公元3世紀初,吳國孫權曾派遣康秦和朱應到扶南國(在今柬埔寨境內)。由於康泰和朱應的建議,當地居民的一些習俗有很大的改變,腰間開始圍「橫幅」。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紡織品、麻織品、陶器、金屬製品,已大量輸往柬埔寨。唐宋時期,中國又向柬埔寨出口金銀、瓷器、緞錦、涼傘、皮鼓、酒、糖等,這些物品豐富了當地居民的物質生活,極受歡迎,以致追逐「唐貨」(中國貨)成為一時風尚。元代中國與柬埔寨的物質文化交流,規模更大。溫州人周達觀在1296年到1297年到真臘(今柬埔寨),目睹了中國物質文化對柬埔寨的影響。他說,柬埔寨人以中國的金銀飾物為第一等珍品,其次是五色縑帛、江蘇的錫鑞。其他物品如溫州的漆盤、泉州的青瓷、明州的草席,以及紙張、麻布、雨傘、鐵鍋、木梳、簸箕、硫黃、硝石、桐油、針線雜貨等,都無不受當地居民喜愛。當地人盛飯,也喜歡用中國的瓷盤和銅盤。明代皇帝以回贈禮品的形式,把大量的絲、棉織品和瓷器,交流到柬埔寨,僅在朱元璋當皇帝時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使團就給真臘國王帶去金文綺32匹,瓷器19000件。

中國的物質文化傳入緬甸,也是相當早的事情。距今兩千多年前開辟的由四川經雲南進入緬甸、印度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對於中國文化傳入緬甸曾起過重要的作用。中國絲綢很早就輸出到緬甸,用中國絲綢縫制的衣服,在古代就為緬甸人民所喜愛。中國唐代的古籍中就已有「驃國(公元1至9世紀的緬甸古國)婦女披羅緞」的記載。古代緬甸手工業不發達,鋼、銑、銅鏍、鐵鍋、剪刀、縫衣針、瓷器等,也大量從中國輸入,尤以明清兩代為盛,直接方便了緬甸人民的生產、生活。兩國人民頻繁交往,許多瓜果蔬菜,如石榴、辣椒、捲心菜等,都由中國傳入緬甸。有的瓜果蔬菜,還直接冠以緬語「德由」(意為「中國」),以示來自中國,如芹菜、韭菜、油菜、蠶豆及荔枝、紅棗、枇杷、楊梅、柿子等。「包子」「餌鈌」「米線」等食品的名稱,則借用了雲南方言,說明其傳自雲南。從中國傳入的這些瓜果、蔬菜、食品,大大地豐富了緬甸人民的物質生活。

泰國也在很早就受到中國物質文明的影響。從元代到清代,中泰海路貿易的規模一直很大,超過同期中國與越南、緬甸的貿易。泰國宮廷和民間所需的物資,特別是絲綢、瓷器和銅,都從中國輸入。泰國古代的手工業技術,也在多方面受到中國的影響。元代,中國工匠到泰國,傳入燒制瓷器的技術。後來泰國有名的宋加祿瓷器,就是在吸收中國燒瓷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初至清中葉,中國造船工業發達,高超的運船技藝由華僑傳到泰國。當時泰國的木船設計和製造都模仿中國。泰國民間使用的器物特別是銅器,也特請中國廣東等地的工匠代為加工打制。'

中南半島上的內陸國家——寮國,也在多方面受到中國物質文明的影響。在古代中老貿易中,中國的絲綢、瓷器大量輸入寮國;釀酒、養蠶、烘茶、絲織等技術,也從中國傳入寮國。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物質文化,也受到中國文明的廣泛影響。19世紀以後,中國福建、廣東兩省的居民,大批來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帶去了中國的物質文明。現在,在新加坡總人口中,華人佔了3/4,馬來西亞華人也占人口總數的1/3。

對東方制度文明的影響

古代中國在制度文明方面,也是先進的,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的文明,特別是中國唐代所確立的制度文明,包括官制、學制、法制、禮制、田制和稅制,為周邊國家主要是日本、朝鮮和越南所欣賞、羨慕、學習和模仿。中國制度文明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是中國文化對東方文明影響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對被影響國家的歷史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最早較為全面地學習和模仿中國唐代制度文明的國家。日本大化革新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習唐代的先進制度,確立適應當時日本封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個方面的制度。這次革新從公元650年(大化元年)開始,到701年(大寶元年)頒布《大寶律令》才告完成。大化革新所確立的各項制度,明顯地受到唐代法令、制度的巨大影。

在官制方向,日本在大化革新後所形成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中央設置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相當於唐朝的太師、太傅、太保;中央設有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宮內八省,也採納了唐朝的三省八部制而又有改進。此外,大納言、彈正台、五衛府、國司、郡司等,都直接根據唐制移植到日本。地方官員如國司、郡司等,都由中央政府任命。

在教育制度方面,早在公元3世紀末,朝鮮半島上百濟國的漢學家王仁到日本,帶去《論語》等著作,入日本宮廷為漢學教師,日本古代比較正規的宮廷教育由此興起。但比較完整的學制,形成於大化革新時期。大中兄皇子即位(天智天皇)後,始設大學於京都,隸屬於式部,入學者稱博士學生;國有國學,隸屬於國司。大學內設明經道和紀傳道等課程,教育內容從漢文書籍如《禮記》、《春秋》、《左傳)、《毛詩》、《周禮》、《周易》、《論語》、《文選》、《史記》、《漢書》等為主。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以後,漢文教育曾趨衰落,但在江戶時期(公元1603——1868年),儒學特別是朱熹的理學,對日本教育仍有很大的影響。

日本中古時代的刑罰分笞、杖、徒、流、死五等,又有六議(議親、故、賢、能、功、貴)八虐(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義)等,均由唐代的五刑、八議、十惡蛻化而來,不過較為簡約。

大化革新所確立的田制與稅制,也力效唐制,規定全國土地為天皇(國家)公地,實行班田收授法,受田者負擔租庸調:租為田租,交納稻米;庸為徭役,調為貢物,一般交納絹布。
日本中古時代的禮制,也仿唐制。嵯峨天皇在公元818年下詔說,「朝會之禮,常服之制,拜跪之等,不分男女,一準唐儀。」

古代朝鮮的制度,也深受中國制度文明的影響。早在三國時期,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就開始學習中國的制度文化。公元6世紀,百濟曾派人見梁武帝,請求梁朝派遣講授《三禮》、《毛詩》的博士。唐時,這三個國家更加主動地學習唐朝的制度文化。公元648年,新羅女王真德派子文王、侄春秋來中國,「請改章服,從中國制。」來唐的朝鮮留學生也絡繹不絕。僅在840年,新羅在唐學成回國的留學生就達105人。10世紀高麗統一朝鮮半島後,在各方面都積極吸收中國唐、宋時代的制度。

在行政制度方面,新羅也仿效唐朝,實行中央集權制,朝官有宰相、侍中、司農卿、太府令等。高麗時期,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權制。中央機關的核心是三省,即內史門下省、尚書都省和三司,執行機關為六部,即吏部、兵部、戶部、刑部、禮部、工部。地方行政為道、府、郡、縣四級制,分別以按察使、府使、郡守、縣令為各級地方官。這套中央集權的行政制度,幾乎完全同於唐制。

在教育制度方面,公元4世紀時,高句麗就設太學,教貴族子弟學漢字和懦家經典。公元682年,新羅在首都設立國學。高麗王朝時期(公元918——1392年),儒學成為教育的基本內容,科舉制度成為基本的教育制度。公元930年,太祖王建在西京創立學校,設立學博士,實施儒家教育。958年,王建採納留居朝鮮的後周武勝軍節度巡官雙冀的建議,開科取士,施行科舉制度。此後數百年,科舉制度成為選拔人才官員的主要方式。992年,高麗又在首都開京設立最高學府國子監。1109年,又擴充國子監,設立7個專業。1392年李朝建立後,基本上承襲了高麗時的教育制度。

朝鮮封建社會的田制和稅制,也深受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影響。公元722年,新羅對國家直接管轄的農民實行丁田制(以丁授田)和租庸調制。高麗立國後,竭力加強國家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用法律固定下來,於926年起實行田柴科制度,對全部耕地和山林進行登記,統一規定了各級官員和其他吏員的收租權,也規定了授予每個服兵役者的府兵團為十五結(三十三步見方為一結)。

越南中古時代的許多制度,也是在中國的影響下形成的,而且,中國制度文明對中古越南的影響,在某些方面超過了對日本、朝鮮的影響。這種情況,與越南北方地區在公元10世紀之前一直是中國封建王朝統治下的郡縣,也不無關系。

C. 歷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比較深的國家有哪些

文化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字、語言、記年、制度等方面。中華文化圈,我們先定義為以漢文明為主的儒家文化圈。依據這個標准,以下國家受中華文化影響比較深。
1、韓國、朝鮮:用漢字直至七八十年代。太監制度、官品制度、科舉制度都,學自中國。而且大量保持了明代衣冠,直接用中國年號記年,明亡後依然用明崇禎記年。
2、日本:用漢字至今,建築、衣冠、制度等大量師從中國,但自己改的比較多。
3、越南:用漢字至法國殖民者禁止,經常性的名義上臣服於中國。
4、琉球:17世紀前,正式文件用漢字。
5、新加坡:中國移民建立的國家,但除語言、文字以外,是直接學習西方的。
以上五個國家或地區,屬於第一文化圈。在古代世界,漢文明的對這些地區的影響甚至遠超今天的新疆、西藏、東北地區。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明影響了哪些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有多少國產手機 瀏覽:81
福清義大利面哪裡能買到 瀏覽:46
三星電子在中國產值有多少 瀏覽:435
印度的護肝片怎麼樣 瀏覽:714
外國人在中國注意什麼 瀏覽:124
歐洲打款到中國多久 瀏覽:708
越南米其林餐廳在哪裡 瀏覽:678
伊朗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瀏覽:189
五百萬越南盾合人民幣多少 瀏覽:772
印度出境有什麼規定 瀏覽:779
伊朗電視禁樂器為什麼 瀏覽:749
越南天然大理石多少錢一塊 瀏覽:521
簽證去印尼需要什麼 瀏覽:730
越南公攤多少錢 瀏覽:217
中國阿修羅神殿在哪裡 瀏覽:79
為什麼三亞離越南近 瀏覽:997
怎麼分辨義大利楊樹的樹苗 瀏覽:410
印度達利特人怎麼分辨 瀏覽:990
印尼利群多少錢 瀏覽:464
中國傳統業有哪些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