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代中國姓氏的特點
江蘇蘇州出了個姓「點」的小孩兒,這個孩子既是父系的獨生子女,也是母系的獨生子女,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都希望能跟他們姓。於是各執己見,相持不下。最後由外公拿出了最佳方案,這就是不隨任何人姓而是另取一個新姓――「點」。其理由是:姓名本是一個人的特定符號,突破傳統姓氏是完全可行的;「點」字下有四點,分別代表全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個姓,「點」字上為佔有的「占」字,姓「點」即表明這個孩子為「全家四姓共同佔有」。更多資料:百姓通譜 另據2007年8月教育部召開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新聞發布會」介紹:據2006年調查,全國姓氏有2.3萬個,其中129個常用姓氏占總人口的87?。現在的姓名結構已逐漸發生變化,出現了四個字以上的姓名,還出現了「趙一A」、「奧斯銳娜王」等極端個性化的名字,有個小孩的名字竟然叫@,取其音近「愛他」。(《光明日報》2007年8月21日)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定勢,姓是祖先所傳,名是父母所授,名字不合意,或可自取一個,但這個姓是萬萬不能變更的。而如今,卻對祖先傳承下來的姓氏採取如此輕率的「否定」,不但可以棄之不傳,而且居然可以另造一個。假如孔老夫子在世,必定要大聲嚷嚷「禮崩樂壞」了!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中國的姓氏制度自先秦發展至今,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且不說經過秦漢姓、氏合一,由氏成姓,姓氏世系已難以考辨;也不說歷史上因民族融合,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姓氏互相轉化混淆,或因避諱、避禍、避事、音訛、省文、復音姓氏單音化等改為新姓,致使中國的姓氏已變得十分錯綜復雜。
今天要在中國大地上,找出一個自黃帝以來一直是百分之百的純本宗本姓血統的姓氏,恐怕是不會有的事了。穿過幾千年風風雨雨的時光隧道,經過幾千年天翻地覆的歷史變遷,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作為生命個體象徵的專有符號的姓氏,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呈現出既不同於傳統模式而又與傳統有著密切聯系的新形式
B. 簡述百家姓的特點
以下特點:
第一,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是指姓氏外延的擴大以及名字系統內涵的完備和豐富。由於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在社會的發展過程,在各民族的融合進程中,姓的數量幾乎是跳躍式地增長。
開放性的另一個方面是名字系統的日趨完備和內涵的漸趨豐富。
第二,等級性。
最早給姓氏打上人為印記的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拓拔(元)宏用強制的手段使自己的鮮卑族兄弟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至少表面漢化的過程。而且還進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的一項是姓氏改革,拓氏(元)宏將天下的姓氏分成三、六、九等。並且給每個等級制定了標准。在拓拔(元)宏開了先河的情況下,以後,誰掌握政權,誰的身份就高貴,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到了唐代,李世民直接下詔,將原本第二等級的李姓,提升為第一等級,把王姓擠入第二等級。以後歷朝君主基本如此。這種姓氏的等級制,造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現象,譬如改姓、賜姓、諱姓等。這些所涉及到的姓氏絕對不在少數,拓拔(元)宏的姓氏改革就牽涉到一百多姓
第三,地域性。
所謂地域性是指在全民族的范圍內,姓氏往往按地域分布。例如,唐代形成的「五家七姓」,即李(隴西、趙郡)、崔(清河、博陵)、盧(范陽)、鄭(滎陽)、王(太原)。人類學家、文化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文中,曾經引用過他的朋友羅伯特·哈特給他的信說:「在中國許多地方遇到很大的村莊,全村只有一個姓。比方說,在一個地區見到三個村莊,每一個村住三千人。第一個村莊全姓馬,第二個村莊全姓楊,第三個村莊全姓牛。」這種現象在中國極為普遍,這種自稱村落的姓氏帶有排他性。
第四,多源性。
所謂多源性,是指在中國的常見姓氏中(按照國家自然基金會研究劃定:人口佔0.1%的姓氏稱為常見姓氏,現有129個。占人口總數87%),大多數有多個源頭。為了便於說明起見,用列圖表的方式,藉以表達。
C. 姓氏的特點和作用
縱觀中國姓氏的發展史,中華民族的姓氏發展如同咆哮奔騰的長江,由涓涓細流形成的壯麗宏大的巨瀾匯聚到浩瀚的大海;俯視中華民族姓氏的分布,中國姓氏猶如一株巨大無比的榕樹,其冠如蓋,鋪天蓋地,其根如須,盤根錯節。梳理以下中國姓氏的發展,人們可以發現其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是指姓氏外延的擴大以及名字系統內涵的完備和豐富。由於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在社會的發展過程,在各民族的融合進程中,姓的數量幾乎是跳躍式地增長。炎黃時期為16姓,唐代姓的數量是293個,宋初的姓是503個,明代的姓最多達2635個。到了現代,據最新資料統計,中國的姓共有11969個(其中有些姓氏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不少消亡的)。其中單字姓是5233個,雙字姓為4329個,三字姓為1615個,四字姓為569個,五字姓為96個,六字姓為22個,七字姓為7個,八字姓為3個,九字姓為1個。
開放性的另一個方面是名字系統的日趨完備和內涵的漸趨豐富。姓和氏在上古社會就產生了,為了區別社會成員,作為標志,名也就隨之產生了。《儀禮·喪服傳》記載:「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 《儀禮·檀弓》曰:「人女三月而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之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人對人的稱謂,除名字之外,還有號,大致可分為自號、別號、法號、室號、綽號、謚號等。姓氏和名字系統的各個部分各有其作用,姓用來明血緣,氏則別貴賤;字的作用是正體,「字以表德,號以美稱」。這種名字系統最早形成於商和西周時期。顧炎武的《日知錄》就有明確的論述。
第二,等級性。
最早給姓氏打上人為印記的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拓拔(元)宏用強制的手段使自己的鮮卑族兄弟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至少表面漢化的過程。而且還進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的一項是姓氏改革,拓氏(元)宏將天下的姓氏分成三、六、九等。並且給每個等級制定了標准。在拓拔(元)宏開了先河的情況下,以後,誰掌握政權,誰的身份就高貴,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到了唐代,李世民直接下詔,將原本第二等級的李姓,提升為第一等級,把王姓擠入第二等級。以後歷朝君主基本如此。這種姓氏的等級制,造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現象,譬如改姓、賜姓、諱姓等。這些所涉及到的姓氏絕對不在少數,拓拔(元)宏的姓氏改革就牽涉到一百多姓氏。
第三,地域性。
所謂地域性是指在全民族的范圍內,姓氏往往按地域分布。例如,唐代形成的「五家七姓」,即李(隴西、趙郡)、崔(清河、博陵)、盧(范陽)、鄭(滎陽)、王(太原)。人類學家、文化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文中,曾經引用過他的朋友羅伯特·哈特給他的信說:「在中國許多地方遇到很大的村莊,全村只有一個姓。比方說,在一個地區見到三個村莊,每一個村住三千人。第一個村莊全姓馬,第二個村莊全姓楊,第三個村莊全姓牛。」這種現象在中國極為普遍,這種自稱村落的姓氏帶有排他性。
第四,多源性。
所謂多源性,是指在中國的常見姓氏中(按照國家自然基金會研究劃定:人口佔0.1%的姓氏稱為常見姓氏,現有129個。占人口總數87%),大多數有多個源頭。為了便於說明起見,用列圖表的方式,藉以表達。
因此,我國姓的來歷,幾千年來變化多端,說法不一,但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傳說上古時代神農氏的母親叫女登,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媯、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
三、以古國名為姓。虞、夏、商朝都有個汪芒國,汪芒的後代乃姓汪;商朝有個在涇渭之間的阮國,其後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趙城,他的後代便姓趙;周昭王的庶子被封於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邢侯,他的後代便姓邢。
五、以官職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為姓。
六、天子賜氏,以 號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個寵姬,為了表示哀痛,賜她的後代姓痛;周惠王死後追 為惠,他的後代便姓惠。
七、以祖輩的字為姓。如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游;魯孝公的兒子子 ,字子臧,其後代便姓臧。
八、因神話中的傳說為姓。傳說舜時有個納言是天上龍的後代,其子孫便以龍為姓;傳說神仙中有個青鳥公,後人便也有姓青鳥的。
九、因避諱或某種原因改姓。比如戰國時代田齊襄王法章的後代本姓田,齊國被秦滅了,其子孫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漢明帝諱「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嚴」。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並當了皇帝(即明成祖),當時號「靖難」,而太監馬三保因「靖難」有功而被賜姓為「鄭」;後他改名為鄭和。
十、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復雜化,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於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於。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聖。
1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14)以鄉、亭之名為氏。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1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1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1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1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1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2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21)以謚號為氏。
2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作用一:姓氏暗藏遺傳密碼
「此次的姓氏調查,目的並非僅局限於統計姓氏數量,實際上,姓氏是連接文化遺傳和生物遺傳的一個橋梁。」
袁義達解釋說,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男,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體,因此,Y染色體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男性後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類型的Y染色體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
「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遺傳疾病只在同樣姓氏的人群中傳播,統計好姓名的數量和分布,對於研究人類遺傳學就有了很大幫助。」袁義達告訴記者。
作用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國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會倍感親切,認為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上這並不可信,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有些是來自『嬴』姓,有些是來自『趙』姓,唐朝時『李』姓被李世民分賜給了開國元勛,甚至在後魏時期,鮮卑的復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卻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劑,「很多海外華僑要出錢修補自己的家譜,他們要尋找自己的根,而在他們修家譜的過程中,通過與內地的聯系,也對當地經濟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作用三:中國姓氏最有內涵
袁義達說,實際上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完整而且有內涵。
「比如說日本,雖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內涵極少。」袁義達解釋,在日本明治維新前,只有少數的幾個姓,明治天皇為了改革,要求全國人民都要有姓,於是短短幾年時間里,出現了8萬多個姓,而且沒有源頭及意義,多數是以位置名來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學者很難把日本的姓氏與人類遺傳聯系起來。
在美國,雖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區區200多年的歷史還不能形成文化的傳承,因此,美國學者對本國人的考證主要從膚色、毛發顏色和眼球顏色來確定。
而在英國,姓氏則比較穩定,其來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統關系的詞綴等來表示某某之子或後代,還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詞綴。還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環境特徵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職業的,至於後來出現的由雙姓合並而來的姓氏,雖然出現較教名晚,但數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舊時採用「愛德華」作為姓氏,後來還出現了較新的「溫莎」。
在歐洲大陸,姓氏通常是用來區分出生地的標志,二戰時,歐洲軍隊曾把同一姓氏的軍人分為一組,用以增加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北宋編撰、流傳最廣的《百家姓》,僅收錄438個姓;明代編纂的《千家姓》,共收錄1968個姓;而據《中華姓氏大辭典》記載,目前中國56個民族的姓已達11969個;竇學田所編《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中收錄的古今姓氏更多達12000個;最新數據 中國共有4100個姓
D. 簡答中國古代姓氏制度的特點
在先秦時代,姓與氏有區別,姓是不變的,而氏則不斷變 化。春秋時晉國叔向說,「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貴族,卻存許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宗」的十一個氏族之一。姓和氏的產生和區別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決定的。
姓與氏來源於原始時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稱。那隊每 一個氏族都有一個用圖騰物作標志的名稱。圖騰物既是氏族感生 神靈,又是族名。當氏族經過發展,逐漸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構成的胞族集團,每一個新氏族都為自己想了新的名稱,原先的氏族名稱就成為胞族的名稱了,胞族繼續 發展,分成若干胞族,構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稱(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稱)又轉化為部落的名稱。部落中的每一個氏旅既有自己 的氏稱,又有據以聯系血緣遠近的胞族稱(舊氏)和部落稱 [更早的氏)。這種不同層次的氏稱,大體相當於先秦時代姓與氏 的關系。如《左傳》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兩個胞族八個氏族,叫 伯奮氏、仲堪氏、叔獻氏、季仲氏(此四氏為一個胞族),伯 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為另一個腦族), 而 八個氏又都屬於高辛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是繼承原始社會的氏族名稱制度產生的,但 又有區別,主要表現在舊氏(指嫡系)不僅—L升為「家」(相當 於腦族或宗族)或「園」(相當於部落)的名稱,而且始終仍作 為氏族名稱。如吝秋營目的「季孫氏」不僅是以征公子季友為姑 祖的宗族的名趴而且是這個宗族的嫡系氏族的名稱。這是出周 代宗法制決定的。拄周代的宗氏氏族分菜之後,原氏族的爵位 型地財產連同氏族名稱都由嫡族繼承,旁支五世而遷,嫡系百灶 不定,所以,氏族名稱將出嫡系氏族世世代代沿用下去。
由於周代貴族是技姓氏采區分血緣關系之遼近的,所以姓氏成為統帥同宗同族成員的旗幟。周王所在的氏族是絕對的大宗樂 族,E此天於的姓也成為整個民族〔用族)的旗幟。於是產生了 顧炎武總結的「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取勝》) 66局面。如因周人是姬地所以周公旦長於伯離封於各魯囤公 室從所有公族也都是姬蜘不可能變處。但新的氏則冬斷產—已 5n減氏、鄖氏、柳氏出自魯孝公,費氏、郎氏出自紀公,施氏出 自桌公,孟氏、叔孫氏、享孫氏出自桓公,為氏出自咽公,魯氏 副出白宮國滅亡後的公室遺民,等等。
姓與氏的區別,由「姓」「氏」本身的意義也能看出來。 《說文》: 「眾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故稱天子。因生以為烴。」 『感天而生」招始祖所感生助圖騰物,西周 以後被附會為「天」。 「因生以為烴」實指因圖路稱號作為姓。 可見「姓」本義指所感生之物,如「姬」得名於熊跡, 「擬」得 名於蔻隊 「子」得名於燕卵等(參閱本書《圖房》)。
「氏」本義指氏族,氏族即文族,指分菜的各族。從語音看, 「氏」與「支」古音同。氏既是文族名執當然每當分氏都要產生新的氏了。 春秋時代,貴族通常以祖父的名號[如名、字、謹、封邑 等)為氏。這是什麼道理呢?原抵那時並非人人都有氏稱,只 有代表氏族的族長才被稱為某氏。而這個氏名,又是氏族始祖的 名號。假設那時王常壽命為三代同堂,而氏族又是岡一始祖的無 代以內子孫所構成,不難算出,任何人在世時都不可能成為氏族 始祖並且以他的名號作氏族名,只有當她的第五代孫出現以後,他的後代才成為獨立的氏族而以他的名號作氏稱。
E. 中華姓氏文化的文化特質
漢語姓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它在民族同化和國家統一方面起到重要的凝聚力作用,主要表現為不變性、民族性、政治性、宗族性和多元性等特質。
其一,不變性。中國人在姓氏傳承方面極其嚴肅正統,姓氏在人們心中神聖不可侵犯,作為一個氏族群體成員共同擁有的符號體系,相對穩定,輕易不改,顧炎武先生在姓與氏的內在關系論證方面所談及的:「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顧炎武,卷23)充分驗證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中國古話。
其二,民族性。中國人遵循「禮樂教化」的道德傳統,重視祖先的教導,強調宗族的延續,血脈的傳承。甚至可以通過姓氏將身在異鄉、遠離故土的炎黃子孫凝聚在一起,激勵每個中華兒女,作為民族的一分子,血脈延續的一個環節,為祖國效忠,為民族爭光。其三,政治性。中華姓氏經歷春秋戰國的皇姓是尊,皇族至上,到門閥等級的姓氏高低、貴賤差別,姓氏體現了「別婚姻」、「明貴賤」( 王泉根, 2000: 189)的政治特點,其中「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是古代姓氏等級制度的鮮明體現。其四,宗族性。中國姓氏從一開始就是宗族的產物。從氏族家長制的產生,到國家一體化的完善,各朝天子大規模地分封同姓嫡系及有功之臣,層層相襲,世代相傳,形成龐大的宗族網。宗法意識和宗族組織無不給姓氏增添了深刻的民族烙印。
其五,多元性。眾所周知,「夷夏交融,胡漢互化」是中華姓氏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也是中華姓氏豐富發展的過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是民族融合、兼容並存的結晶。每一次民族交融,不僅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增添了異民族特點,而且極大地拓展了中華姓氏的文化內涵,因此,透過漢語姓氏的剖析可以探究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質。
F. 中國姓氏的基本特點
中國姓氏基本特點:1、多源流,2、有郡望,3、有堂號,4、對中國歷史都有過貢獻,5、在歷史長河均名人輩出。
G. 了解中國姓氏有多少,有什麼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極大的大國,漢族占絕大多數。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
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在今天的社會里,它沒有什麼意義了。但是,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樣產生、發展的?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
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蒙昧狀態的一個標志。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現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
一、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志符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程、、杜、雷、廖、刁、彭、韋等姓。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後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四、以鄉、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七、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八、以官職為姓。有籍、監、庫、倉、將軍等姓。九、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後代便姓巫。從事冰凌的人,後代以凌為姓,還有卜、陶、匠等姓。十、以謚為姓。十一、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十二、爵位稱及爵系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十三、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來歷,也在上述這十幾種范圍之內。
張、王、李、趙、錢、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這些姓氏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個。一些復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謚為氏。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發表評論》》
H. 簡答古代姓氏制度的特點
特點
1、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
2、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朝婚姻制度的規矩。
3、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到了西漢,姓和氏的區別已經不再顯現。
4、是傳統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強、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結,是認同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基石。
中國姓氏的應用
1、中國歷朝都有帝王賜自己的姓氏給功臣寵臣的情況,吳人俞韶為孫策所喜,賜姓為孫;西魏王傑因戰功卓著,賜姓宇文氏;唐代羅藝因歸順李淵,賜姓李氏。
賜姓其實是帝王用建立擬血緣關系、結成假定意義上的「同姓」的辦法,對臣子進行褒獎的一種方式(對叛臣逆臣則以剝奪賜姓進行懲戒),以激勵臣子效忠。姓氏在這里與金銀玉帛等有形物質本質上相同,成了政治手段的一部分。
2、中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少數民族姓氏漢化和漢姓少數民族化的現象,進入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實行姓氏漢化,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為著名,當時曾一次就將一百四十四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拓跋氏改姓元、獨孤氏改姓劉等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例子。
其實漢姓少數民族化也不罕見,北周時期蔡、張、周等漢姓改為大利稽氏、叱羅氏、車非氏,宇文泰賜李弼姓徒河氏,賜趙貴姓乙弗氏,賜楊尚希姓普六茹氏,都是漢姓少數民族化的例證。少數民族姓氏漢化與漢姓少數民族化豐富了中國的姓氏,而姓氏在這里也成了民族融合的證據。
3、中國古代一直存在復音姓氏單音化的現象,東漢末年應劭著《風俗通·姓氏》,一共收錄了五百多個當時常見姓氏,其中復音姓就有一百五十餘個,幾乎佔了全部姓氏的三分之一。
而至北宋初年錢塘儒生編著《百家姓》,同樣收錄了五百多個當時常見姓氏,復音姓卻只有六十個,僅佔全部姓氏的十分之一多一點。復音姓轉化為單音姓,或是通過連讀、失音、弱化、同化、縮讀等語言學方法,自然壓縮姓氏長度。
或是通過人為刪減,對多音姓只保留一個音節,無論怎樣,都是「經濟原則」在起作用,也就是在確保姓氏識別、區分功能的前提下,人們有意無意對語言活動中的力量消耗做出合乎經濟要求的安排,實現能量消耗的最小、最省力。
I. 中國姓氏特點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國名為氏。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封地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③以官名為氏。貴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里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也是此類。
④以職業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為氏。魯庄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諸如東郭、西門、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系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貴族之姓承襲自遠祖,因此百代不變,比較穩定;氏為貴族得自與自己血緣關系較親近的先人,而且還會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戰國時,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如本屬於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國時已以田為姓。以往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國以後,平民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在不同場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區別的。例如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碰在一起,往往會禮節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氏」在遠古時代是男子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是紀錄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員的血緣關系的圖冊,所以家譜、族譜的題名用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