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後四史是指哪四部史書
01 "後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幾部史書。目前對後四史有所爭議,大部分及較有權威者認定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後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幾部史書。不過它的最後一部,即"清史稿"並不屬於《二十四史》之中,並且是殘本,民國時期並未編寫完畢,這也是有人說是"二十五史"的原因。 此外後四史也是人們所謂的"唐宋元明清"中"宋元明清(沒有遼與金)"的原因。
目前對後四史有所爭議,這里選用的是大部分人及較有權威者所認定的後四史:《宋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清史稿》 (民國 趙爾巽等)。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濂(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史》,一部紀傳體的史書,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的纂修人員。全書記載了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歷史。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了1927年,主編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把各卷刊印出版,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朝史書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不少學者將其列為“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之一。
2. 有誰知道前四史和後四史是哪些的,請幫幫忙
前四史: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東漢]班固 的《漢書》
[南朝 宋]范曄 的《後漢書》
[三國 蜀]陳壽 的《三國志》
3. 有誰知道前四史和後四史是哪些的,請幫幫忙
前四史: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東漢]班固
的《漢書》
[南朝
宋]范曄
的《後漢書》
[三國
蜀]陳壽
的《三國志》
4. 後四史是什麼
四史,指的是《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
1、《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共一百篇,八十萬字。
3、《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4、《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4)中國後四史有哪些擴展閱讀
1、《史記》史學影響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2、《漢書》史學影響
《漢書》開創了斷代史的敘史方法,體例為後世沿襲。自秦漢以來,均為君主本位政體,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評論本朝政治,忌諱甚多,而斷代史則合乎作者的心理,因為前朝已滅亡,評述前朝政事,危疑較少,較易發揮。故《漢書》一出,此後歷朝官修「正史」均以斷代為史。
3、《後漢書》史學影響
《後漢書》所以成為不朽的史學名著,也因為它在編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紀傳體是一種綜合體裁,范曄對全書作了細致的整體規劃,對史實進行了認真的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復繁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
4、《三國志》史學影響
《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一些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今天。
5. 《四史》指的是什麼
四史,其實就是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屬於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是中國歷史上的史學巨著。
1.《史記》
漢·
司馬遷
130
2.《漢書》
漢·
班固
100
3.《後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4.《三國志》
晉·陳壽
65
【簡介】
【《史記》】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後漢書》】
《後漢書》南宋紹興刊本《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三國志》】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受到後人推崇。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6. 為何後四史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而不是二十四史的後四部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以現在來看,加上《清史》共是二十五史。後四史是以現在為參照的。
7. 後四史有哪些
《宋史》《元史》《明史》以及《清史稿》
8. 前四史.後四史就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後四史嗎
是的。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包括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范曄的《後漢書》以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後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幾部史書,包括元代丞相脫脫的《宋史》、明代宋濂的《元史》、清代張廷玉的《明史》以及清末趙爾巽的《清史稿》。
(8)中國後四史有哪些擴展閱讀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進程,使中國和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並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點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全國學術界、出版界通力合作,歷時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最高成就的標志性成果。
「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為傳統文獻的整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範式和標准,為古籍整理學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9. 四史指什麼
四史為下面的1
2
3
4
要麼是從《史記》開始到《明史》為止的「二十四史」,包括
1.
史記
漢·
司馬遷130
2
漢書
漢·
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葯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要麼是被成為「前四史」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10. 後四史是哪幾本書
後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