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演講稿~~~送全部積分~!
維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
弘揚創新創業精神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立新功
--在2004年全國企業家活動日上的講話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 張彥寧
(2004年3月24日)
同志們:
今年的全國企業家活動日有著非同尋常的紀念意義,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值得紀念。
第一個值得紀念的是,今年是中國企業聯合會成立25周年。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是與我國企業的發展和企業家的成長同呼吸、共命運的。25年來,中國企聯作為企業和企業家的聯合組織,確立了僱主組織地位,始終圍繞為企業和企業家服務這一宗旨,發揮維權、自律與服務的基本功能,不斷開拓創新,擴大了服務對象,拓寬了服務領域,強化了服務功能,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促進我國企業競爭力和企業家素質的不斷提高做出了積極貢獻。
第二個值得紀念的是,20年前的今天,作為中國企業改革生力軍和實踐者的代表,福建省的55位廠長(經理)為沖破傳統經濟管理體制的束縛,以非凡的勇氣和膽識,呼籲"松綁、放權"。這一行動對加快企業改革的進程,推動政企分開,調動企業和職工兩個積極性,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確立,國有企業改革也已進入"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逐步推進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的階段。我們對這些企業家們當年所表現出的崇高使命感和責任感,表示由衷的敬意!
第三個值得紀念的是,10年前,我們選在福州市舉辦了首屆全國企業家活動日,以紀念"松綁、放權"呼籲書發表10周年。10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再次聚首福州市,是為了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繼承和發揚與時俱進的企業家創業精神,發揮企業家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辯證地認識和處理與企業發展壯大和企業家健康成長相聯系的各種問題,開創企業工作的新局面。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維權、自律、創新、創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下面我圍繞主題講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在更高層次和更廣泛領域維護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
維權是與發展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改革開放初期,維護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強調的是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即政府要"松綁、放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全國范圍內已經開始出現依法行政、依法治企的局面。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到位,政企分開還需進一步徹底解決,有些地方、有些部門和有些人,依然習慣於用行政手段干預企業。企業作為獨立法人的自主權,企業經營管理者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主導地位、合法權益,還常常受到挑戰和侵犯。在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我國認真履行了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但出口商品在國外經常受到反傾銷等指控,近兩年指控案件大量增加,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掌握國際化經營的相關規則,善於借鑒國際上反傾銷等經驗,積極採取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到境外投資興業等措施,在更高層次和更大范圍維護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
維護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首先,企業和企業家要樹立正確的維權意識。自律和自我保護是維權的基礎,只有加強自律和自我保護,企業和企業家才能爭得社會組織、國家和法律的保護。企業家應牢固樹立依法經營的觀念,加強企業倫理建設,各種經營行為不僅要對企業有利,還要對社會負責,要堅決杜絕各種欺詐行為。其次,企業和企業家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特別是要注重從源頭、立法前開始來切實維護自身權益。剛剛閉幕的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對憲法的部分內容進行了修改,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國家保護各種經濟成分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為維護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前提條件。現在需要以新的憲法為依據,積極推動修改和完善以《公司法》為基礎的企業法律體系,制定實施細則,科學界定企業和企業家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為企業抵制各種不當的行政干預奠定法制基礎。第三,適應政府轉變職能和政企分開步伐加快、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大的新趨勢,企業家要發揚創新創業精神,創出企業新的發展路子。要努力營造依法維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各級政府將進一步轉變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尊重企業的法人財產權,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要鼓勵和支持企業家運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創出新的業績,承認企業家創業創新的價值,進一步提升企業家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在全社會形成理解、尊重企業家的良好氛圍。中國企業家在中國經濟未來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維護企業和企業家權益要向國際經貿領域延伸。2003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8512億美元,成為世界第四貿易大國,經濟增長對外貿的依存度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與此同時,我國企業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也在急劇上升。2002年我國企業遭遇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已居世界第一,2003年又比2002年增長了兩倍,知識產權爭端、技術壁壘也呈上升之勢。為鞏固和擴大我國企業來之不易的國際市場份額,保護國內產業免受不合理的損害,企業要與政府、社團、中介組織密切配合,學會依法保護自己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的合法權益。應對國外對我國企業出口產品的反傾銷,企業要敢於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在行業協會的支持下,積極應訴。前一個時期,鋼鐵行業充分利用保障措施維護產業安全,丙烯酸企業兩次利用反傾銷措施維護自身利益,以及濃縮蘋果汁企業聯合應訴美國反傾銷調查等許多案例充分說明,只要我國企業敢於善於利用國際通行的慣例和規則,採用國際通行的合法手段,就一定能有效地維護自己在國際化經營中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一直致力於維護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去年9月,中國企聯修改了自己的章程,明確了企聯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與地方、行業企聯(企協)密切配合,發揮整體優勢,代表企業和企業家的利益,建立健全與政府部門和立法機關直接的溝通渠道,反映企業及企業家的要求,對侵害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各類事件及時發表意見,採取有效方式協助企業和企業家妥善解決有關問題,積極推動地方制定維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律,使維權工作有法可依。
今年,全國人大已經決定製定企業破產法、物權法,修改《公司法》、《對外貿易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與企業有密切關系的法律。中國企聯將組織力量,廣泛收集企業的意見並向有關部門反映。希望企業重視並積極參與。
二、把握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人類對社會發展的認識,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直到上世紀50年代,人們才開始認識到,大規模的工業發展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也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1972年,隨著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的報告、聯合國大會通過人類環境宣言,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開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quot;概念,成為全球認同的發展觀。兩年後,聯合國將其寫入正式文件,人類在經歷了慘痛教訓後,才明白了一個淺顯的道理:經濟發展必須對子孫後代負責。
進入新世紀後,經濟全球化、管理國際化和信息網路化已經成為時代的重要特徵。企業家應具有適度超前的意識,敏銳地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加快發展,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快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但其負面影響也日趨明顯,貧富差距加大、失業人員增多、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嚴重,社會責任問題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發達國家迫於資源和環境壓力,開始大力發展資源再生產業,從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污染物"的這種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逐步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的這種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環率的"循環經濟",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減輕了環境污染壓力,並帶動了環保產業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嚴重的資源環境矛盾,中國人口佔世界21%,石油儲量只佔世界的1.8%,天然氣只佔世界的0.7%,鐵礦石不足世界的9%,鋁土礦不足世界的2%,中國GDP只佔世界的1/30左右,但鋼材耗量已佔世界的1/4,水泥佔世界的1/2,煤炭佔世界的1/3,發電量佔世界的13%,我們已經不可能只靠國內資源來支撐今後的發展。我國的環境更難以支撐當前這種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生產方式。近28%國土已荒漠化,6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空氣水質污染局部改善但總體仍在惡化。近些年來,一些國際組織也積極倡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聯合國通過制訂《全球協議》,提出了企業遵守社會責任的九項原則。一些國際組織和社團組織在全球積極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標准(SA8000)認證,社會責任逐步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德國進口商協會已制訂了《社會行為准則》,對進口的廠商進行社會行為審查。德國零售業貿易協會2004年2月在北京宣布,要求向德國和荷蘭出口的中國供應商必須通過最低社會責任標准認證。
當今國際市場競爭中,企業的經營理念已逐漸發生變化,傳統的成本、質量、供貨期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商業道德、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跨國公司不僅關心產品的質量和價格,而且關心工作環境、商業道德以及對社會應盡的責任。許多跨國公司進行投資、貿易的重要前提是看合作夥伴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耐克、阿迪達斯、沃爾瑪等跨國公司不僅自己制定社會責任守則,而且要求配套企業都要遵守這些守則。2003年6月,福特汽車中國公司發布了國內第一個企業公民報告書,承諾公司履行社會責任,內容包括企業的價值取向及政策、生產過程的環境管理和促進社區發展的志願活動。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要注重三種基本行為:一是市場行為,企業要遵守市場經濟的基本規范,具有較高的道德水準;二是合法行為,企業的經營行為必須符合國家法律和國際規則的要求;三是自願行為,要自願成為對公共利益和社會負責任的企業。也就是說,一個真正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遵守國家法律、重視社會公德、堅持誠信經營,否則是難以持續發展的。
中國的廣大企業要逐步重視和加強社會責任工作。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當前中國經濟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時期,重視社會責任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會加速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而且可以展示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增強貿易夥伴的信任,提高企業國際影響力。也是企業持續發展不能迴避的重大課題。企業要通過技術和工藝創新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大力倡導誠實守信經營,關心和保護勞動者權益,熱心公益事業和促進社區發展。
國家已決定在今後15年內投入5000億元來加快替代能源的開發,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已開始實施,許多企業是這些項目的執行者。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已開始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中國石化公司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和實施清潔生產,不僅向社會提供綠色產品,而且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了經濟和效益、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青島港務局注重以人為本,通過企業發展,拓寬就業渠道,妥善安置企業大量的富餘人員和老弱病殘職工;均瑤集團堅?quot;企業不但要為股東創造價值,為企業創造利潤,為員工帶來福利,而且要關心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的理念,通過向貧困地區投資,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而且使貧困地區大量的農戶受益。這些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中不僅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而且促進了企業效益的提高。
中國企業聯合會作為中國的企業、企業家(僱主)的代表,積極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工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國際勞工組織和國際僱主組織合作,開展了一系列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工作。不久前,中國企業聯合會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工商委員會,在管理和技術層面推動中外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並帶動更多的企業共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大力弘揚創新、創業精神,爭做優秀企業家
企業家及企業高級經營管理者和科技人才是我國經濟建設中一支最為重要的高層次人才隊伍,他們已構成了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在經濟和政治舞台上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沒有企業家們的創業行動和管理企業智慧的展現,就沒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許多著名企業的成長與壯大,都與企業家們的作用密不可分。提起海爾,人們就會想到張瑞敏;提起萬向,人們就會想到魯冠球;提起招商銀行,人們就會想到馬蔚華。在關注企業家物質財富積累的同時,社會各界更應重視企業家們的特殊作用和對企業發展、員工生活、社會進步的貢獻。
一個國家企業家數量的多少、素質的高低和受重視的程度,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中國企聯和各地區、各行業企業團體之所以定期對企業家進行表彰,大力弘揚企業家創新、創業精神,目的是讓全社會更真切地了解企業的發展、體會企業家們的艱辛。表彰創業企業家,就是為了進一步弘揚創業精神,形成尊重企業家的社會氛圍,展現不同時期企業家們的奮斗歷程和對企業發展的貢獻。這對於貫徹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培養造就熟悉國內外市場、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企業家隊伍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次會議表彰的53位"全國優秀創業企業家",在各自領導的企業創業與改革、發展中都做出了傑出貢獻,在職工和社會中贏得了廣泛贊譽,值得社會各界尊重。通過宣傳這些創業企業家的創業事跡,對於鼓勵他們繼續創業和調動更多人參與創業都有現實意義。
我國企業正處於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同時面臨著更為復雜和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企業要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進程中得以生存和發展,並形成能適應國際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按照黨的十六大要求,大力推進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全面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中國企聯最近組織了千戶企業管理問卷調查,有88.2%的企業經營者承認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與世界同行業優秀企業相比存在著較大或明顯差距,認為超過的只佔0.6%。突出反映的問題是:大多數企業仍處於從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過渡的階段;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多數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組織結構的創新滯後,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企業發展兼顧員工自身發展不夠,員工素質不容樂觀;管理信息化的普及面與應用深度還比較有限;主導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品牌的知名度不高,戰略管理水平較低。因此,各位企業家必須重視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有效結合,繼續推進企業深化改革,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和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通過創新來縮小與國外先進企業的差距。
前不久,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改委的支持下,中國企聯組織召開了"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除了對獲得第十屆國家級企業管理創新成果的企業和個人進行了表彰外,著重研討了如何通過管理創新來推動企業持續成長,包括搭建一個全國性的官(政府)、產(企業、中介組織)、學(大學、科研機構、專家學者)相結合的平台。應當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知識經濟的興起,以計算機、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電子信息網路的高速發展和日臻完善,企業所依賴的價值觀、生產方式、交易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都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企業要在瞬息萬變的經濟大潮中生存和發展,惟有不斷超越自我、創新求變。當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的體制框架、運行機制在我國已初步形成,但企業要鞏固各項改革成果、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市場競爭,就迫切需要通過管理創新來實現。企業開展管理創新的重點在於加強戰略管理、信息化建設、投融資決策及風險控制、員工素質的提高及積極性的調動、國際化經營能力的培育、清潔生產等。
國家已提出"人才強國"戰略,企業創新迫切需要的是造就一個高素質的企業經營管理團隊和一支高素質員工隊伍,充分調動經營管理者、科技人員、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於企業家來說,在更加重視發揮各方面人才作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
同志們,2004年是實現第十個五年計劃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人和掌握用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先進生產力的人,首先是科學技術人員(科學家和高級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人才,他們是企業發展生產力的主力。作為社會和經濟生活的中堅力量,中國企業家肩負的歷史使命更為庄嚴,肩負的歷史責任更為重大。廣大企業家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增強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的光輝業績,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立新功。
謝謝大家!
在網上找到的,不知道好不好...
② 談談你對創業者應當具備相應法律素養的認識
在我看來,創業者需要的法律常識最重要的應該是合同方面和股權分配方面,股權分配決定了你將來在企業中的地位,而一些合同的簽訂涉及到將來產生糾紛時你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在成立公司的時候章程的制定也很重要,切不可盲目的在網路中找條款,章程當中約定的東西在將來企業做大時可以對創始人起到很好的保護。
拓展資料:
創業者為何應具備法律素養
1、我國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市場經濟從某一角度看也就是法制經濟。隨著我國法律制度越來越完善,就創業者具備法律素養的必要性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相關法律規范已滲透到了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法律。①要想在商界中站穩腳跟,創業者就必須具備相應的法律素養。
2、提高企業壽命
「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的企業平均生命周期是10至20年,中國是5至8年,很多紅極一時的企業只是曇花一現,可見中國企業平均生命周期之短暫。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與中國企業家法律素養的欠缺不無關系。」②由此可見,提高法律素養對於企業的壽命長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國的創業者也更應該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
3、WTO新形勢的要求
我國加入WTO後,一方面擁有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又面臨著新的挑戰。無論是把自己的企業推向國際,還是挑戰外資企業的湧入,都要求創業者擁有基本的法律素養。「加入WTO、與國際市場接軌、風險投資、企業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以及各類新型市場的培育與發展都離不開法律,具備法律素質、懂法並善於用法已是人才素質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創業者必須熟悉和了解市場、社會和企業等內外部環境的法律法規及其運行機制。」 ③現在我國的企業頻頻遭受反傾銷起訴及面臨貿易壁壘,創業者提高自身涉外經濟法律素養也是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
4、運用法律規范自己
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經濟組織,絕大多樹創業者都是以謀利作為創業的原始目的。但是,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必須置於法律的框架下。那麼,作為商人,就必須遵紀守法,尊重消費者利益,以正當的方式與同行公平競爭。而現在我國還存在著一些企業家惟利是圖,以旁門左道來獲取利益的最大化的現象。特別在現在的農民工問題上,一些企業過分注重效益,未為農民工辦理社會保險,也不願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工作環境的安全問題不做保障,出了事故後又不予賠償。這些都是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在創業前,創業者就必須以一定的法律素養來規范自己,這樣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5、運用法律保護自身及企業的合法權益
一個企業家如果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漠、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手段和能力欠缺,那麼這個企業就難以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及企業的合法權益是一個創業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否則,被騙吃虧,陷入沒完沒了的經濟糾紛會讓企業無法生存。創業者首先必須明了這一點。
③ 試述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反傾銷
所謂反傾銷,是指進口當局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對來自外國的傾銷產品採取強制性措施,以提高傾銷商品在進口國國內市場的銷售價格或限制進口數量。 但由於反傾銷國在進行反傾銷時,常以反傾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濫用反傾銷措施進行貿易保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出口額的不斷擴大,同時也使國外對華反傾銷指控越來越多。
措施:
(一)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品牌意識,走出低價陰影
中國企業應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後期服務,建立企業自己的品牌。不要僅以價格競爭為主要競爭手段,應以質量取勝、服務取勝。這樣既可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又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從而改變原有的產品形象。 產品質量的提高,不僅可通過成本的提高來提高產品的出口價格,還可以通過建立的品牌形象加大產品的附加值。由於反傾銷主要是針對產品的低價而言,中國企業應努力走出低質 低價的低谷,減少國外反傾銷的誘因,防止授人以柄。
(二)藉助海外直接投,應對反傾銷
海外直接投資不僅可以有效饒過國外的貿易壁壘,大大減少被訴傾銷的幾率,而且還有以下三項優點:第一,轉移國內過剩的生產和技術能力;第二,學習國外最新的技術、管理、信息、經驗和營銷,鍛煉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第三,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要求,構建企業的全球生產、研發和營銷網路,加快中國跨國公司的成長。 在我國,最典型的國外投資饒過反傾銷的案例是海爾在美國投資建廠。
(三)培養專業人才,積極應訴反傾銷
據統計,在已發生的480起對華反傾銷案中,至少有50%的我國企業選擇了放棄應訴。其中有些企業是因為不了解國際貿易法規,缺乏國際商務人才,不知該如何應訴。美國目前擁有反傾銷專業人員2000個,而我國只有20個,僅及美國的百分之一。歐盟的反傾銷調查官員有200人,而中國從事反傾銷調查的人員連歐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因此,企業應從戰略高度出發,培養在經濟、法律和外語等方面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業務素質的優秀國際商務人才,為反傾銷應訴取得勝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資源支持。
(四)主動出擊,拿起反傾銷武器,保護我國企業自身正當權益
如此,不但可以抗衡外國對華反傾銷,亦可消除外國在華不合理競爭行為 , 保護我國產業安全。如自吉林造紙集團有限公司等9家新聞紙生產企業對來自加拿大、韓國和美國的進口新聞紙提起反傾銷申訴後,相繼有武鋼訴俄羅斯冷軋硅鋼片傾銷案,杜邦等6家公司訴韓國企業聚酯薄膜傾銷案。但整體來說,我國企業訴訟外商傾銷的案例的確很少。這並非外商不存在對華傾銷行為,而是我國企業缺乏使用反傾銷這一正當手段的意識。故我國出口企業還應主動拿起反傾銷武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保護自身正當利益。
(五)轉變營銷觀念,實施多元化國際營銷戰略
我國企業要從單一的貨物貿易向技術貿易領域發展,同時,提高產品的科技 含量,減少國內企業間的沖突,避免形成低價競銷的狀況。在商品結構上,我國企業要加大科研投入,變「以廉取勝」為「以質取勝」。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必須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從長遠看,要加緊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產業層次,改善出口構成,優化出口結構,提高出口效益。在市場結構上,要變目標市場過於集中為市場多元化。在鞏固現有歐美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的海外市場,以降低市場過於集中所帶來的風險,並達到避免反傾銷調查之效。在競爭手段上,要變單純的價格競爭為多種競爭手段並用。在經營方式上,要改單純出口商品為直接對外投資,這樣既有利於國內剩餘生產能力的轉移,又可提高企業國際化程度。
(六)規范企業內部管理
我國企業應加快實現對賬目的統一管理,與國際接軌。這些數據將是反傾銷 訴訟中重要的證據來源。企業不僅要採取國際標准,還應該了解主要出口國家的相關制度,注意兩者的不同。這樣,我們所提出的會計報表將更加規范化,具有更強的證明力及可信度。 (七)國內企業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國內一些企業在遭遇反傾銷訴訟時,由於同行業其他企業的不配合或不積極 配合往往力不從心,而相當一部分企業存在「搭便車」的心理。一旦國外對我國反傾銷訴訟成功,我國的同種產品以及同類產品在該市場將受重創,甚至可能從該市場完全退出。這對我國該產業的對外貿易將是巨大沖擊。因此,國內企業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應全面聯合起來籌措和募集基金,對參與訴訟的企業同行業其他企業予以全方面支持和鼓勵。
(八)加強與外國企業的聯系與合作
在反傾銷案件中,起訴方的利益往往也是多元化和多層面的,因此,在對外 貿易中,我國企業應促進貿易雙方的深層了解與合作,達成相關協議,以求在中國產品被指控傾銷時,該國部分相關企業能共同參與訴訟,提供有利於我方的相關證明,甚至說服起訴方撤訴,這已經是化解反傾銷調查的重要途徑之一。
(九)加深對進口國的法律了解,拓展信息渠道
我國企業應盡快培養一批專業的法律人才,積極應訴反傾銷。我國企業之所 以不應訴反傾銷,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企業不敢應訴,而是他們不了解國際貿易法規,缺乏國際商務人才,不知道如何應訴。因此,企業應從戰略高度出發,培養在經濟、法律和外語等方面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業務素質的優秀國際商務人才,為反傾銷應訴取得勝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資源支持。同時,可以通過駐外機構、向外國資本輸出的方式建立的一些海外企業,了解該國的法律法規、政策動態並及時反饋給我國相關機構和企業,形成快速高效的信息網,完善我國預警機制。
(十)用反傾銷手段,保護自己正當權益
外國對華反傾銷指控的勢頭越來越猛,而中國對外提起的反傾銷指控卻寥寥無幾。這並不是說外國生產商不存在對華傾銷行為,而是我國企業不知道反傾銷是一個正當的保護手段。由於我國在稅收管理,關稅削減等方面的改革,使市場准入條件大大改善和缺乏相應的嚴密管理,導致許多外國公司紛紛進軍中國。他們不惜通過降低產品價格甚至虧本銷售,大肆傾銷。所以,我國出口企業在積極應對國外反傾銷指控的同時,直接受到傾銷行為威脅的生產企業必須主動使用反傾銷措施,從而保護自身利益不受損害。
整體而言,面對國際間眾多的競爭對手,我國企業還處於明顯的劣勢。因此,我國企業應深刻意識到這一情況的危害性,及時調整經營思路,完善企業制度,從根本上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避免或應對國外的反傾銷行為。同時,從企業本身出發,企業要抓住機遇,立即著手強化企業管理,著重依法管理,嚴格管理。把標准建設為企業文化,使職工在企業文化的熏陶下逐步養成良好的工作喜歡,形成公司的文化。還有,企業要認識到,只有嚴格的按照發展是第一要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要求,堅持走科教興市的道路,不斷創新,求真務實開展各項工作,才能在市場競爭正於不敗之地。
④ 中國加入WTO後,如何保護我們企業的合法權益
實際上,中國加入WTO,很大程度和當年的改革開放與企業改制相似
還記得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很多地方為了保護地方經濟和企業,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外地企業競爭的措施,甚至有禁止外地企業在本地銷售產品,強制本地采購必須用本地產品的極端情況。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這種行為嚴重阻礙了改革與開放,因此,從90年代後期,國家陸陸續續要求地方政企分家,再進行企業改制,然後是產業升級等,淘汰了一大批老小破舊的過時企業,扶持一批優秀的,具備潛力和競爭力的大企業,同時積極引進外資企業,扶持私營經濟,隨著中國加入WTO,實現了十多年經濟騰飛。
回到加入WTO如何保護我國企業的合法權益,這是個體系化的問題,一方面,加入WTO,國家會陸續開放眾多領域,隨著大量跨國企業來華,勢必會產生競爭,而競爭就會有淘汰,一些跟不上時代的國內企業會被淘汰,這就需要國內的企業不斷完善自身,加強競爭力,加大對企業升級的投入。另一方面,因為WTO是一個復雜的機構,期間涉及到眾多的法律及政府之間的問題,這就需要國內大量的國際貿易法律專家的支持,因此,國內企業應當注重企業制度完善,如果涉及到外貿,更需要尋求法律支持,通過和律所搭建聯系,使一些重要貿易合法化,避免國際貿易的法律陷阱,維護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
總體來說,加入WTO是挑戰也是機遇,這就像當年企業改革一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這個浪潮下,沒有哪個企業可以固步自封的獨善其身,墨守陳規的企業最終要麼被別人趕超而淘汰,要麼整個行業被市場摒棄而淘汰,只有企業自身不斷地進步,才能利於不敗之地
比如荷蘭擁有的世界上最大的吊裝集團,在中國加入WTO後,很多國內大型建設用的都是人家荷蘭的技術,為什麼?因為國內的吊裝企業技術和噸位遠遠不能勝任大型建設,不能勝任,要麼不斷地投入進行趕超,要麼就被淘汰,不可能再通過政策保護強行將別人的先進技術拒之門外,這樣就會導致閉關鎖國,帶來的教訓尤為深刻。
⑤ 誰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
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部門利益、社會利益,正確處理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確實是每個人、每個企業都必須面對,認真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管理中一個非常復雜難題。 一個社會能不能獲得快速發展,看似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但從根本來說,卻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社會群體的利益能不能在社會生產關系中得到認可和體現,中國歷史上的每次變革無不反映了這一點。一個企業也是這樣,能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企業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正確處理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確實關系直接關繫到企業的生死存亡,關系都企業能不能獲得長遠發展。 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這既是推動個人、部門、社會前進的動力,也是阻礙個人、部門、社會發展的阻力。因為個人、部門、社會三者的利益在很多情況下是是矛盾的。比如個人的短期利益與企業的長遠利益很多時候是矛盾的,個人收入多了,可能企業用於發展資金少了;比如企業的局部利益在很多情況下與社會的整體利益是矛盾的,國家的稅收提高了,企業的負擔卻加重了。 我們不能期望於每個人都象雷鋒那樣,具有無私奉獻精神,一輩子幫助別人不圖回報。我們大多數的人畢竟都是凡人,我們都有一顆「為己」的心,其實一個社會發展的假設是不能建立在「高尚的精神情操、偉大的革命熱情」等美麗的詞藻基礎上的,缺乏厚實的經濟基礎,這些高尚的精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是肥皂泡。我們應該樹立「為己不是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損害別人的利益才叫自私」的新觀念。把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發展的假設建立在「若為己,先為人」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一個企業、一個社會制度的制定才更符合大多數人的人性,以人為本才能落到實處。 我一直認為,在一個組織內部,良好的關系不是處理出來的,而是設計出來的。在一個組織中,人的行為非常復雜:很多人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排除異己;為了小部分人的利益,山頭林立,這是一些組織內部非常普遍的現象。以致於「明哲保身」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座右銘。只求保住自己,不求進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當我們對這些現象深惡痛絕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對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進行一個系統的反思,一個人犯這樣的錯誤可能是個人道德修養問題,如果許多人都犯同樣的錯誤,肯定是企業的制度,社會的運營機制出了問題。因為制度具有導向性,有什麼樣的制度就有什麼樣的人際關系、利益關系。因此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證體系是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部門利益、社會利益,正確處理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前提。沒有制度的保障,任何良好關系的保持都是暫時的,不是持久的。這樣的制度一定要保證個人利益與部門利益、社會利益之間良性的互動,保證企業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和諧統一。沒有這樣的制度,企業長久的發展是很難想像的,社會長期的穩定、繁榮也是很難想像的。 制度不是萬能的,制度具有滯後性。很多時候都是出現了問題,人們才去設計各種制度來解決問題,而對於一些具有前瞻性問題、隨機性問題的處理,制度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那些期望設計各種制度來解決企業、社會所有問題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得不償失的。而解決這些問題,很多時候靠個人的道德修養、企業的文化理念和社會的公共道德等。 人和其它動物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思想的,人是有追求的,人是有精神的。作為一個人,也是應該有點精神追求者的,否則我們有什麼資格配作萬物之靈。其實推動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卓越的根本動力不是錢,而是精神追求。世界上那些知名品牌的發展歷史無不證明這一點,世界上那些經濟強國的發展史也無不證明這一點。 同樣,推動中國優秀企業家不斷超越自我的動力也不是錢,而是他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那些經過市場磨礪、大浪淘沙依然在市場上叱吒風雲的企業家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作為凡塵俗子,我們大多數人不能同企業家這些時代的英雄相提並論,但只要我們作為「人」在社會上存在,都不可迴避地要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處世原則。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個痛苦的過程,是一個內心不斷受到煎熬歷練後,又回歸人性本然的過程。對此,我非常欣賞大思想家蕭伯納說過的一句話:「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一些基本的生存條件得不到滿足,但接下來更大的痛苦是這些基本條件是如此容易得到滿足。」
⑥ 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承擔社會責任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特別是在進行決策時,除了要考慮投資人的利益或企業本身的利益之外,還應適當考慮與企業行為有密切關系的其他利益群體及社會的利益,除了要考慮其行為對自身是否有利外,還應考慮對他人是否有不利的影響,如是否會造成公害、環境污染、浪費資源等。企業在進行決策時,對這些問題進行考慮並採取適當的措施加以避免,其行為本身就是在承擔社會責任。 一般來說,每個企業都會面臨兩難的困境:企業存在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還是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亦或在企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之中如何取得平衡?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可以理直氣壯地認為企業的最終目的是利潤最大化,對公司股東負責,公司不賺錢是一種罪惡;甚至認為社會責任是國家的事情,作為企業,我們是有按章納稅的,創造就業等各種充分理由,表示已經承擔了有關社會責任。從「經濟短視」的角度看,企業利益與社會責任是有沖突,是一種「零和游戲」。但是,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願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的企業,都會得到顧客的青信賴,最終得到「基業長青」的回報,達到企業和社會的「雙贏」目的;例如強生公司。根據一項調查:歐洲公司的平均壽命是40年,而我國的企業的平均壽命7年,而民營企業只有2.9年。這正印證我國企業與歐洲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佐證。在我國的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當中都面臨三重利益: 第一重就是國家的利益。像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企業畢竟是叫做國有控股企業,國字當頭,國家利益擺在第一位。中國現在走市場經濟來調配它們的價格和整個產出,這個應該怎麼理解?反過來看發達國家,它也是經歷過很長期的過程。我們看到最開始美國推出反壟斷法的時候一個最主要的對象就是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是把全美國的石油都壟斷起來了,所以美國是美國政府、美國司法部代表廣大居民的意見或者民眾的意見去跟洛克菲勒打官司,最後是打贏了,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相對比較發達。 第二重就是要維護社會穩定。國計民生關繫到千家萬戶,對這個社會穩定和消費者的心理、老百姓的心理的影響;還有一個就是公司本身也有利益,他要可持續的發展,要賺錢,怎麼自己發展,怎麼擴大,怎麼去全球競爭,因為它面臨的是一個全球高度壟斷,但是又是大的公司高度競爭的市場,所以國家的危機管理機制,就是應急機制,是事關國家安全利益,社會穩定的,它有社會責任。 第三個:公司本身要盈利。要在全球競爭,要不斷地發展壯大,有這種利益在裡面。國家將關繫到國計民生作為戰略性物資和直接影響國計民生的物資,所以才實行壟斷經營,因此壟斷企業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否則憑什麼由它壟斷經營。這裡面如果說社會上出現混亂,作為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你是有責任去平抑,首先是去預防它產生,一旦產生了要非常積極地去疏導它,去平抑它,甚至完全可以做出短期的虧損,或者是局部的虧損去贏得全社會的穩定,在社會的穩定和最高層次的國家的利益之間還是有關聯的,如果說社會出現恐慌,這種不穩定的因素就影響到國家的利益。所以在這個時候這個企業應該有這種高度、這種責任感去平抑這個事情。 熊掌與魚:到最後都是在公司的利益、公眾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之間找到一個比較穩妥的平衡,但是這個平衡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停地演進下來的。
⑦ 企業如何能夠既承擔社會責任(環保)又保持社會競爭力
企業發展在經歷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源的優化整合階段之後,已經步入了「企業公民」這一全新競爭階段。隨之而來的是,社會責任已成為對一流企業「高標准、嚴要求」的公認指標。從1999年美國推出「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到2001年英國的FootsieforGood,再到2003年澳大利亞推出的R即utxe,企業社會責任已經被國際社會提為重要議題並加以量化。上個世紀末,歐盟設立了一個目標,到2010年「歐洲經濟應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最具活力的知識經濟,保障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更強的社會凝聚力」。為此,『有65家跨國公司和19家歐洲國家組織為會員單位的歐洲企業社會責任協會對此做出了積極反應。他們不僅提出了責任競爭力的概念,而且把企業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經營的主流,把其視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視為企業生存和長遠發展的重要前提。在這種理念的倡一導下,一些歐洲企業的責任競爭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星巴克,這個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連鎖經營的跨國企業,在世界咖啡市場價格降到每磅50美分的時候,星巴克仍以1.2美元的價格向它的咖啡供應者收購咖啡,其目的是保證農民的收入。星巴克的CEO奧林·史密斯說,星巴克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說服顧客付3美元
買一杯「有社會責任的咖啡」。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逐漸地己經成為中國社會的熱點話題,尤其
是本世紀初加入WTO之後,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被跨國公司近乎強制性的向我們兜售。由北京數字100市場研究有限公司和青年華商峰會組委一百名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企業管理者們基本上都認為企業應該有社會責任,而且這種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目標和利益是不沖突的。這一調查顯示,認為應該有企業社會責任的人是88%,認為不應該的只有%4(他們認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將增加成本、降低競爭力),
無所謂的有%8。對於目前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認為不怎麼樣和很差的佔到了一半,認為很好的只有4.%5。至於社會責任和企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大部分人認為有社會責任還會有競爭力,另外有四
分之一的人認為這兩者之間毫無關系,這也反映了現在企業家的多種心態。企業社會責任己不僅是道德問題,它關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從全球范圍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己經成為大的趨勢,並且逐步從道德規
范走向法律和標准管理。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准SASO00(socialACeountability5000),對企業經營管理所要履行的基本社會責任予以規范。因此,在經濟與信息全球化日漸發達的今天,企業趨於國際化發展,「非官方組織」紛紛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或行為准則,在保護勞工利益的名義下,製造新的非關稅性貿易壁壘,以保護發達國家的自身利益。可以說,企業社會責任既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企業作
為社會經濟組織自發追求更文明的經濟行為的結果,也是被動的產物,是受到外界壓力的結果。企業競爭越來越遵循一個新的包含企業社會責任因素在內的競爭規則。不適應這個規則,企業可能就會被排斥在商業
游戲之外。同時,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非常深入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入世後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等客觀條件下,研究企何突破固有,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關系及其和諧發展,全面提升企業責任競爭力已經到了非常重要的時候。
⑧ 面對國家要求實行帶薪休假,各企業會採取怎樣的措施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俗話說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級壓下級---馬到成功,下級哄上級---水到渠成!企業也是為了利益,如果利益得不到保障的話肯定會想點方法來降低成本的。可能會想到,壓低工資啊,無償讓員工加班來增加企業效益等等。
在徵求意見過程中,一些地方、部門和網民希望將年休假天數由最多15天增加為20天或者25天。法制辦會同有關部門反復研究後認為,年休假天數應當與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企業等單位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因此,條例規定: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同時,條例還規定:國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計入年休假假期。
⑨ 中國恆大將運用怎樣的力量來保護自身企業的利益呢
中國恆大是中國一家規模較大的企業,這家以恆大地產起家的企業,已經成為了集地產、金融、健康、旅遊及體育為一體的世界500強企業集團。
⑩ 和別人融資開公司怎麼保證自己的權益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資金對每個企業都是稀缺資源,而企業的生產經營、資本經營和長遠發展時時刻刻又離不開資金。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融資就成為企業財務管理部門一項極其重要的基本活動。 雖然企業進行融資的基本目的是為了自身生產與資本經營的維持和發展,但是就其每一項具體的融資活動而言通常要受特定動機的驅使。例如,企業為了正常的生產經營發生的資金周轉和臨時需要進行融資;企業為了添置設備、擴大規模、引進新技術和開發新產品進行融資;企業為了對外投資、兼並其他企業進行融資;企業為了償付債務和調整資本結構進行融資等等。無論企業的融資活動受何種動機驅使,企業財務人員必須認真分析和評價影響融資的各種因素,力求使自己所進行的融資活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達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綜合經濟效益。 我們知道,企業的融資活動來自於投資需求。當然,這里所說的投資包括流動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本市場的間接投資。是否要進行融資活動,主要通過比較投資收益和資金成本來決定。例如,投資項目未來的年均報酬率(或年均利潤率)是多少?通過融資活動佔用資金所付出的代價(或稱資金成本率)是多少?這是企業管理決策層最為關心的。因此,企業財務人員在開展融資活動之前,必須對未來的投資收益作一個較為可靠的預測,只有當投資收益遠大於資金成本的前提下,才可以確定所進行的融資活動是合理的、有意義的。 當投資方向確定以後,接下來要做的是估算投資數量,因為投資數量決定融資數量。如何估算投資數量,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但不是本文所要說明的。作為企業財務人員,無論通過什麼渠道,採用什麼方式進行融資,必須事先仔細估算資金需要量。只有這樣才能使融資數量與投資數量相互平衡,避免融資不足而影響企業的投資效果或融資過剩而降低資金的效益。 一旦確定了資金需要量,企業就應在充分利用內部資金來源之後,再考慮外部融資問題。所謂企業內部資金來源,無外乎通過計提折舊而形成的現金來源和通過留存利潤等而增加的資金來源。這部分資金是企業內部「自然」形成的,佔用它們雖然也會發生資金的使用成本(實際上是非付現的),但是卻不要支付融資費用。而外部融資是指在企業內部融資不能滿足需要時,從外部融入形成的資金來源,包括銀行借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和商業信用等負債融資形式與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等權益融資形式。佔用外部融入的資金不僅會發生使用成本,還要支付融資費用。因此,運用外部融資的方式所發生的成本相對要高些。而企業真正開展的融資活動就是從外部融入資金,真正的融資數量就是向外部融入的資金總量。 由於企業融資可以採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融資渠道和方式其融資的難易程度、資金成本和財務風險也是不同的。既然要從外部融入資金,企業就必須考慮融資以後應當保持一個良好、合理的財務結構和資本結構,使得財務風險處於安全水平,同時綜合資金成本又有所降低。在這種總體的融資戰略下,設計多個融資方案,對這些方案進行財務上的優劣排序,以便在具體的融資實踐中實施動態選優。 當然,總體的融資戰略又必須與具體的融資實踐結合起來。比如,按照一般財務理論,權益融資成本要高於負債融資成本。因此,發達國家的企業在財務風險允許的波動范圍內,總以考慮降低綜合資金成本的負債融資方式為重點。而在我國的資金市場,到目前及其未來的一段時間為止,情況就有所不同了。由於我國的大部分企業效益普遍不高,所以投資者對回報的預期一般都比較低。況且,國內外財務學界的實證研究還沒能證明中國企業權益資金的融資成本要高於負債資金的融資成本。事實上,只要注意到我國的大部分企業效益普遍不高,資產負債率較高,財務風險和壓力較大這一現實情況,企業在對外融資時就應該知道怎麼做了。 有關權益融資的方式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資和發行股票等。對於採用吸收直接投資融資方式的企業來說,應當盡可能要求權益投資方直接全額注入現金,避免以實物作價進行直接投資,以便達到資金充分使用的目的。對於採用發行股票融資方式的企業來說,由於中國股票市場新股發行的暴利效應,新股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通過發行股票進行融資的企業是沒有風險的。並且,我國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每年給予股東的紅利回報微乎其微,可以想像企業使用權益資金的成本肯定不高。最近一年裡,中國股票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權益融資方式,即所謂增發新股。由於管理層關於增發新股的條件制訂得比較寬松,主要以上市公司投資的項目與及其發展方向作為取捨依據,使得不少經營業績一般,財務狀況較差,上市以來長期得不到配股資格、資金非常短缺的企業獲得了採用權益融資的一次極好的機會。它們提出了與國家提倡、鼓勵和扶植的產業方向相一致的投資項目,據此作為新的創業的開始,結果取得了增發新股的資格,權益融資計劃得以實現。 因此,根據我國融資的具體情況,只要企業自身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市場信譽和行業發展前景等條件允許,外部環境又比較有利,就應當盡可能採用權益融資方式。企業這樣做不僅在資金使用上會有很大的自由度,還可以有效地避免財務風險,可以使資本結構更趨穩健,有利於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與此同時所付出的資金成本卻不見得高,對企業來說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採用權益資本的融資方式難度相對要大一些,不僅工作量大,而且獲取資金的時間和過程也要長一些,但對有較好的投資項目而又需要資金的企業來講,千萬不能放棄採用權益融資、尤其是股票融資這種方式。 雖然在我國權益融資對企業極其有利,但是採用這種方式畢竟有一定的難度,包括申報、審批、實施等工作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財力和人力。因此,只要企業總資產報酬率高於負債利息率、產品銷售順暢、財務結構和資本結構合理,企業就應該利用負債融資方式。這樣,企業不僅可以在安全的財務風險范圍內充分享受負債經營帶來的財務杠桿利益,還可以確保所有者權益較快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對任何企業利用負債融資方式都會有數量和時間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說,債權人只有在充分評估申請負債融資企業的資產、經營和財務等狀況以後,才會決定是否予以融資以及融資的數量大小與期限長短。至此,我們應當清楚地看到,企業能否從借貸市場獲得融資,自身的條件(包括生產經營、商業信譽和償債能力等)是極其重要的,借貸市場中的債權人是不可能做慈善家的。要有效地從借貸市場獲得融資,企業自身素質的培養和外部形象的塑造決不可輕視。 一旦企業具備了負債融資的條件,就應進入借貸市場有效地進行負債融資。這時,財務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是如何選擇融資方式,以較低的資金成本和盡可能低的財務風險完成融資目標。 一般來說,對短期經營產生的流動資金借貸需求,企業應當盡可能利用賒購等商業信用方式減少對外短期資金的借入量。必須從外部借入的短期資金,企業要在謹慎的現金預算基礎上作好到期償債計劃,然後以比較優惠的利率獲得短期融資(如信用額度,周轉信貸協議等方式),切不可貿然進行短期融資,當到期無法償債時又通過高成本高風險的長期融資來償付短期債務。這樣,必然會導致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和財務風險增大。 對生產和資本經營產生的長期資金借貸需求,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內部資金來源,在以較低的資金成本和盡可能低的財務風險為融資目標的前提下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比方說,當企業發展需要進行添置設備、擴大生產規模的投資時,管理層首先就應考慮所添置的設備升級換代周期的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