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康有為
康有為的一生,當時與後世皆褒貶不一,頌之者稱他是改革家,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
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和領導戊戌變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貶之者稱其為保皇黨,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對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這
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譚嗣同一樣選擇殺身成仁,而選擇了逃亡。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污,充當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時,就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從政治巨人蛻變為現實的侏儒。
主張實行地方自治:
以公民自治理論為基礎,主張實行地方自治。他認為:「中國地方之大病在於官代民治,而不聽民自治」,「立法之意但以為國,非以為民,但求不亂,非以求治。有大官而無小官,有國官而無鄉官,有國政而無民政,有代治而無自治」。
康有為所主張的地方自治,類似於「古者之封建也」,「但古者,亂世封建其一人,則有世及自私爭戰之患,此所以不可行也。今者昇平封建其眾人,聽民自治,聽眾公議,人人自謀其公益,則地利大辟,人工大進」。
康有為還提出了具體的參照系,即「因鄉邑之舊俗而采英德法日之制」,以「萬人以上地十里者為一局,或名曰邑,等具體設計。
Ⅱ 康有為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詳細評價
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人物,是中國共產黨出世之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中國人。有關他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哲學思想等方不住面爭論的問題很多,下面選取五個爭論較大的問題作一回顧。
第一個問題,康有為是哪個階級的政治代表?有的論者認為康有為領導的改良主義運動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中剛由官僚、地主、富商中轉化而來的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而有的論者則認為康有為「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還有的論者認為康有為領導的戊戌變法反映了「正在上升的、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人們要求革除舊制,發展生產力」的要求。
第二個問題,康有為早期思想的特質是什麼?有的論者認為今文經學是康有為變法思想的主要理論。而有的論者則認為康有為運用的是今文經學的軀殼,而進化論才是使其改革思想大放異彩的靈魂。還有學者認為康有為早期思想體系的構成是多層次的:將西學融入中學,將今文經學對抗古文經學,將明末遺民思想充實儒學,將陸王心學排斥程朱理學,將佛學擴充儒學。
第三個問題,康有為變法綱領的中心內容是什麼?一種觀點認為康有為的變法綱領是開國會,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康有為提出的變法綱領是開制度局。第三種觀點認為康有為的變法綱領是變官制。第四種觀點則把康有為變法的綱領概括為「變科舉,興學校,更舊法,變官制,削君權,伸民權,開國會,定憲法」。
第四個問題,康有為從主張開國會、立憲法轉變為開制度局,是不是一種「倒退」或「背叛」?一種觀點認為康有為的這種行為,表明了他政治上的嚴重倒退。有的論者指出,「改良派一爭取到接近皇帝的機會,馬上就把自己的政治綱領拋到一邊去了」。究其原因,「屈服於頑固派的壓力,害怕『愚民』起來造成大亂,這是康有為政治上發生倒退的根本原因」,此外與康有為的「個人的遭遇也有密切關系」。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康有為從主張開國會改變為建議設制度局,並不意味著對自己政治信念的「背棄」或「倒退」,而是一種「策略思想」。開制度局既不是康有為政治上的倒退,更談不上動搖變節,稱之為施政綱領的具體化倒是比較貼切的。有的學者認為康有為政策主張的轉變是因為個人處境的變化,因為既受皇上青睞和重用,當然以開非民選的制度局為宜。也有的論者認為對康有為政治綱領演變起決定作用的是政治情勢,而不是維新派的個人境遇。還有的論者認為康有為的轉變是「減少了空想成分,增加了務實精神」。他的建立制度局的計劃是比較可行的,是一種「過渡形式」。
第五個問題,如何評價康有為的《大同書》?爭論的問題主要在寫作年代及大同思想的兩個方面。
在寫作年代上,有的論者認為《大同書》手稿的發現,「使我們無可懷疑地認定它是1901~1902年間所撰」。也有的論者認為《大同書》自1884年開始撰寫,到1902年正式成書,可基本上列為戊戌前的著作。還有的論者認為《大同書》的成書年代較後,在該書最初發表之前夕。
同樣,對康有為這部著作的思想意義和歷史評價,史學界也存在著分歧。一種觀點認為《大同書》具有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的兩重性質,是康有為政治思想發展的最高峰。另一種觀點認為《大同書》就其主要傾向來說是反動的。第三種觀點則認為《大同書》「通過烏托邦的方式沒有掩蓋地表述了康有為前期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它的積極意義在於「給戊戌變法運動提供了一個雖屬虛幻、但卻美麗動人的遠景」。而當時從封建營壘里走出來的少數知識分子,「在讀到《大同書》的某些內容時,更激起了反對封建主義的勇氣」。
康有為簡要的資料
康有為(1858-1927),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和學者,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後又號更生,別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他出生於廣東南海丹灶鎮蘇村一個衰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後人因此尊稱他為「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在「西學東漸」的年代,青年康有為博覽群書,開始了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艱苦歷程。從1888年至1898年,康有為先後7次上書,設計了一個以君主立憲為主體的救國方案。其間,康有為與維新派人士還在全國各地組織學會,建立學堂,創辦報刊,廣泛宣傳維新變法的主張。在其影響下,光緒皇帝於1898年6月11日宣布正式變法。是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宮廷政變,囚禁光緒,並下令捕殺康有為等維新志士。「百日維新」湮沒於血泊之中,但它作為一場政治、思想啟蒙運動卻青史長存。
此後,康有為開始長達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但始終沒有停止尋求救國救民的方案。然而,由於未能隨歷史潮流前行,康有為在海外組織保皇會,並在1917年直接參與「張勛復辟」的丑劇,寫下一生中的最大敗筆。1927年3月21日,康有為病逝於青島。
Ⅲ 康有為是怎樣看待中國當時的處境的
清政府應該變法,維新可救國
Ⅳ 如何評價康有為在歷史上的作用呢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康有為學富五車,主張濟人經世,在列強欺侮中國的緊要關頭,乘著到北京應試的機會,和梁啟超等帶領各省應試的一千多名讀書人,聯名請願,“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建議“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體六個方面的變法措施。中進士後,又連連向光緒帝上書,不斷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緒的高度重視,被任命為總理衙門章京,組織推動了戊戌變法。那麼我們如何評價康有為在歷史上的作用呢?
3.康有為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以後還死抱住保皇的主張不放,堅決反對革命,最後成了阻礙歷史前進的絆腳石。康有為領導的變法運動固然有其進步意義,但其失敗也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為他們害怕群眾甚至敵視群眾。他們主張變法,但卻反對革命。康有為認為“凡君主專制、立憲、民主三法,必當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則必大亂。”這時康有為的思想和舉措就已經與社會的發展潮流相脫節了,可以說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在辛亥革命後,康有為仍執迷不悟,回國後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後期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更是成為一場鬧劇。
綜上所述,康有為當時在“戊戌變法”中提出的思想和舉措對於當時的社會是有推進作用的,康有為也及時看到了國家的危機,並進行了大膽嘗試,為孫文領導的辛亥革命做了實踐上的指導。但是康有為沒有及時的認清社會發展形勢,思想頑固陳舊,在辛亥革命後仍以保皇派自居,這就明顯的與時代相脫節了。
Ⅳ 歷史上的康有為應該怎樣評價
康有為是一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除了他本身非常有學問之外,還有就是在歷史非常重要的戊戌變法,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人物,一般來說,比較著名的人物都是充滿著爭議的,所以從近代到現在,在整個學術界當中,對他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那麼目前人們對康有為的評價是怎麼樣的呢?
康有為作為近代歷史的著名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有兩種,一種說的是他的思想是,對當時的那些帝國主義國家的態度還是抱有幻想的,所以因為這樣對康有為的評價就是說他成為了一種工具,帝國主義侵華的工具。
另外一種對康有為的評價說的是,在他的變法失敗之後的這段時間,這個時候的康有為思想有了變化,所以人們對他的評價也相應的產生了變化,因為這個時候的他變得開始反對民權,對於之前的君權是崇拜的,所以最終的康有為的思想是變成了保皇黨,所以人們對這個時候的康有為的評價就是絆腳石了,因為他阻礙了社會的前進。
對於康有為的評價,馬克思在他的書中指出過,中國的近代歷史是比較封建的,第一個對這種舊的制度提出質疑並且通過行動對它進行挑戰的學者就是康有為,盡管在最後的時候,他的改革是失敗的,他的局限性也是非常的明顯的,但是他依然是近代中國憲法思想啟蒙的第一人。
Ⅵ 康有為、梁啟超 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及改革建議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機構,精簡人員,提倡廉政,提倡進言,廢旗人特權; 經濟方面:發展農、工、商、鐵路采礦業,設立相應總局分局和商會組織,開辦商學、商報,提倡開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學習西方農業,廣辦郵政,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決算。 軍事方面:裁減舊式綠營兵,改練新式陸軍;採用西洋兵制,練洋操,西洋槍等。 文化教育方面:創設京師大學堂,書院改高等學堂,設立中、小學堂,倡西學、廢八股,開經濟特科,設局譯書,遣人留學,獎勵新著、創辦報刊,准許自由組織學會。
Ⅶ 歷史上的康有為應該怎樣評價呢
康聖人,可以說是僅次於孔聖人的第二個儒家代表人物。
而他自己則四處買房,三妻四妾。這完全是邪教教主作風。但就是這么一個跳樑小丑,很多不明所以的,依舊供著他,好像近代史,他是開創者!
康有為受西方資本主義影響較大,早些年間他主張當時的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反對專制政體,提倡三權分立、權利制衡。並且實行地方自製。
康有為作為晚清的社會活躍分子,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亡海外。
不過晚年的康有為卻尊孔保皇,卻站在了歷史進步的對立面,成為了了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所以說,晚年的康有為所作所為得不償失,時至今日,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
Ⅷ 康有為700字評價。。。急需
康有為晚年時資產階級文化政策、教育體制逐漸確立,新的文化方針、教育方針也逐漸得到貫徹,但守舊勢力如舊官僚、大地主、土豪劣紳、舊學名流、前清遺老以及新舊軍閥仍頑強地堅守自己的陣地,維護他們久所尊奉的傳統文化,對新教育極端仇視。他們將力量集結起來,瘋狂地反撲新文化、新教育。而康有為就是其中的重量級人物。康有為對於民國政府推行新式教育,先是表露出極大的失望與悲憤,繼而向教育部表示抗議,並予質問,觀點鮮明,口氣冷峻。康有為說:「今吾國生民塗炭,國勢搶攘,道揆凌夷,法守掃盪,廉恥靡盡,教化榛蕪,名為共和,而實共爭共亂,日稱博愛,而益事殘賊虐殺,口唱平等,而貴族之階級暗增,高談自由,而小民之壓困日甚,不過與多數暴民以恣睢放盪,破法律,棄禮教而已。……頃乃聞部令行飭各直省州縣,令將孔廟學田充公,以充小學校經費,有斯異政,舉國惶駭,既已廢孔,小學童子,未知所教,俟其長成,未知猶得為中國人否也?擬將為洪水猛獸也?嗚呼哀哉!」(康有為:《復教育部書》)如果這僅僅是康有為個人的哀鳴,倒也不足為奇。事實是,在民國初年的尊孔復古活動中,康有為急不可待地以精神領袖面目登台。有了康有為的再三鼓噪,孔教會在陳煥章的策劃下,又是「請願」,又是「上書」,鬧得泥動水響。在孔教會的聯絡、呼籲下,政界要員如黎元洪、馮國璋等人也積極響應。在尊孔守舊、反對新式教育的一片唱和聲中,孔教會、孔道會、孔社、孔子祭奠會、尚賢堂、國教維持會、全國公民尊孔聯合會、四存學會等一些保守的文化社團組織紛紛出籠,隨之興起的尊孔活動便是春丁祀孔、秋丁祀孔、孔子誕辰紀念會等。思想界的尊孔迴流與守舊派發動的尊孔活動,為袁世凱復辟帝制提供了思想基礎與社會基礎。
袁世凱當時一意復辟帝制,數次致電康有為,請他進京主持名教。一個要提倡名教,一個要復辟帝制,於是,他們很快走到一起來。日後的歲月證明,康有為提倡名教,支持尊孔復古,並不是要為中國文化謀新路,也不是對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不滿,而是意欲恢復大清王朝。有些論者依據康有為在民國元年12月22日所作的《〈不忍〉雜志序》中提出的「十不忍」,認為他反對袁記中華民國這個-實體、「反對袁世凱帝制自為」,同情孫中山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真是這樣嗎?答案也是否定的。這一說法本身就自相矛盾,不值一辯。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康有為呼應袁世凱復辟帝制,在理論上推波助瀾,毫無疑問都是其晚年的一大污點。我們沒有必要為賢者諱。
認真推究起來,康有為晚年之所以有此失誤,既有個人主觀因素的作用,也有時代條件形成的局限。
首先,不存在康有為只反對所謂「袁記中華民國」而擁護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的問題。戊戌變法以後,康有為的思想並沒有隨著歷史進步的步履而前進。辛亥革命之前,他作為保皇黨領袖以《新民叢報》為陣地,向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難並予以惡毒攻擊。辛亥革命發生時,他又滿懷不安,「惴惴恐懼」。辛亥革命一個月後,他不是站在革命的立場上歡呼革命的勝利,而是站在清朝的立場上哀嘆「亡國」。可見,他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始終就沒有好感,怎麼可能有擁護之情?
其次,辛亥革命後,康有為以「亡國臣民」自居,對新生的中華民國充滿敵意。辛亥年除夕前六日,康有為「感賦一首」。詩雲:「絕域深山看瀑雲,故京禪讓寫移文。玉棺未掩長陵土,版宇空歸望帝魂。三百年終王氣盡,億千界遍劫灰焚。逋臣黨錮隨朝運,袖手河山白日曛。」詩中充分流露出康有為的故國之思。緣於此,他才會有「十不忍」:「睹民生之多艱,吾不能忍也;哀國土之淪喪,吾不能忍也;痛人心之隳落,吾不能忍也;嗟綱紀之亡絕,吾不能忍也;視-之窳敗,吾不能忍也;傷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見法律之蹂躪,吾不能忍也;睹政黨之爭亂,吾不能忍也;慨國粹之喪失,吾不能忍也;懼國命之紛亡,吾不能忍也。」可見,他的「十不忍」表露的是他對清帝失位、朝廷被廢、孔子學說退出歷史舞台的殘酷現實痛心疾首、悲傷欲絕的心態;他數落中華民國「十大罪狀」,根本就不是對「袁記中華民國的黑暗統治」表示抗議,而是對革命派推翻清朝強烈不滿,同時也是為復辟運動尋找借口。由此也可看出,康有為對於「袁記中華民國」掀起的尊孔復古運動有的只是惶恐之餘的欣慰、失落之後的感激,根本就沒有什麼不滿。
再次,正是因為康有為與袁世凱的合作,充當民國初年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才導致康有為與梁啟超這對莫逆師徒反目,分道揚鑣。梁啟超發現袁世凱在利用尊孔復古運動搞帝制復辟、妄圖再建一個封建王朝的陰謀後,幡然悔悟,毅然發起護國運動。在看到袁世凱復辟帝制運動與康有為種種助桀為虐的表演後,梁啟超不無嘲諷地說,他的老師康有為已經由一個歷史巨人蛻變為一個歷史侏儒了。
Ⅸ 康有為怎麼認識中國局勢
康有為的話,因為他在年輕的時候出過國,看到了國外的形式,所以他對於中國的形勢還是比較有認識的。
Ⅹ 對康有為的好與壞的評價100字
很多人知道康有為這個人是因為歷史書上的「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但是誰都知道歷史士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原來沒有那麼漂亮,幾經倒持變得花枝招展,今天就來說一下那個你所不知道的康有為。
「他每天戒殺生,而日日食肉;每天談一夫一妻,而自己卻因無子而娶妾;每天講男女平等,而其本家之女子未嘗獨立;每天說人類平等,而自己卻男僕女奴……」這是康有為的弟弟對他言行不一給予的評價,這應該就是真正的康有為了。
康有為一生中很多次遭到清政府緝殺,數次流亡國外,中學西學在他思想內激盪,因此他身上折射出諸多矛盾,往往言行不一。比如,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是自己卻妻妾成群,且處處留情。在辛亥革命後,他宣稱「冒萬死以保舊俗語」的五俗之一便是納妾。
康有為19歲結婚,結發妻子張雲珠大他三歲,是他外舅張玉樵的女兒,因為喜歡康有為好學聰慧,便將女兒許配給他,這樁婚事是由雙方父母包辦的。康有為和張雲珠婚後育有兩個女兒,因為沒有兒子,49歲的康有為納了18歲的梁隨覺為妾,康有為提倡的一夫一妻制,就這樣被他拋諸腦後了。
後來,梁隨覺生下了康有為的兒子,按理說這個納妾行為應該終止了,但是這才僅僅是拉開了序幕而已。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往國外,在美國為華僑發表演說時需要一位翻譯,由何旃理擔任,那時候康有為49歲,何旃理才17歲,康有為也港納完梁隨覺,何旃理被康有為的慷慨陳詞打動,違拗父母的意願嫁給了康有為,與他旅居日本,不久生下兒子,但紅顏薄命,後來,一場病故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
1911年流亡日本的康有為僱傭16歲的日本人市岡鶴子為仆,康對其日久生情,56歲時娶了市岡鶴子為第四房小妾。鶴子後來卻與年齡相當的康有為長子康同箴有了感情,28歲時懷了他的孩子,鶴子回到日本產下一女取名凌子。1974年2月19日,七十多歲的市岡鶴子在須磨距「奮豫園」不遠處的郊外卧軌自殺。
三姨太何旃理去世後,康有為萬分悲痛,精神恍惚,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於1915年又娶第五房姨太廖定征。康有為時年58歲,廖定征18歲。
復辟失敗後,1918年,他去杭州遊玩,帶著妓女游湖賞景不忘即興作詩一首,前兩句是:「南妝西子泛西湖,我亦飄然范大夫」把妓女當成了西施,而自詡范蠡,一個天大的笑話,被世人所恥笑。
在他眼中漂亮的姑娘都可以稱為西施,同樣是在西湖,他看見一個浣紗的少女,覺得是西施在世,遂經多方打聽得知這個妙齡少女叫張光,知道人家沒有結婚馬上找了媒婆去提親,張光父親見康有為已是花甲之年根本就不同意,在康有為的死纏爛打下張家也念自己家境貧寒,最後竟然同意,1919年,康有為和年僅18歲的張光在上海大婚,而他的妻妾子女一個都沒有來。
康有為死時張光年僅二十七歲,終身為他守寡。常伴隨張光身邊的是一個箱子,箱內康有為的字畫。難的在生計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也沒有出售一幅,後來卻被人全部盜走,她悲傷過逝。
真是薄命女偏逢無情郎,不知道鼓吹「先知先覺」以聖人自居的康先生是否想過這些年輕女子的未來,是否有過一絲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