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結表現著中國心,飽含著中國情,意思是什麼
造型優美、色彩多樣,這些,如「吉慶有餘」、「福壽雙全」、「雙喜臨門」、「吉祥如意」、「一路順風」與中國結組配,都表示熱烈濃郁的美好祝福,是贊頌以及傳達衷心至誠的祈求和心願的佳作.
❷ 〝中國心〞這首歌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為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中華的文明感到自豪.告訴大家永遠都要有一顆中國心!共同努力把中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讓中國走向世界!
❸ 求1篇作文:中國心中華情
中國心、中國情、中國印!(2009-02-27 22:32:58)標簽:雜談
鏈接 50~60年代留學生(上)
從1950年到1952年,中國先後與蘇聯和東歐各國達成了交換留學生協議並陸續開始執行。由中國教育部門派出的留學生,1950年35名,1951年381名,1952年231名,1953年675名,1954年1518名,1955年2093名,1956年2401名。1957~1960年每年減少至400~500名。60年代初中蘇關系緊張後,派出人數進一步減少,1964年以後基本停止向蘇聯派遣,改向西方各國。
錢學森
1911年生,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次年赴美留學,至1938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求學,並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5年秋天,錢學森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從此,他以自己淵博的知識,赤誠的愛國之心,投入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的研究開發工作。僅用4年時間,我國便研製發射成功第一枚近程導彈,又用4年研製成功中近程導彈,此後又用兩年時間,於1966年使我國有了導彈核武器。
鄧稼先
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1948年10月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朋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
張晨/輯 現代科技留學 潮起潮落的留學熱
這是一個需要海歸也成就海歸的時代。在26年來的改革中,留學回國人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成為中國改革的思想庫,充當了中國改革的推動者,法制社會的推進者,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者,教育領域的改革者,社會改革的實踐者等等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只要中國一天不全面超越西方發達國家,海歸派的歷史使命就依然沒有完成。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是一代偉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以個人權威所發動的破釜沉舟之舉,放在一個更長遠的時間來看,它實際上是現代中國綿延百年的現代化進程的恢復與繼續。歷史是如此的驚人相似,留學生再次在現代化進程中顯示出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成為當代中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這時候的留學生被派往歐美各國。這時候,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中西方的對立還嚴重存在,留學生大多是經過嚴格挑選後派出的,而且留學生派出的渠道尚未完全打開,因而這些學生基本上沒有滯留不歸的現象。這一階段派出的留學生(約有6000人)回國服務的情況同後來相比是最好的。他們的回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在「文革」後人才斷層的危機。#$page$#
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逐步放開了自費留學的政策以及出國留學的多種渠道(如校際交流、地方集資、部門公派和自行聯系等),導致了「出國熱」在全國迅速升溫,這一階段首先形成的是「留美熱」。從1984年以後,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去美國留學的。這一階段,出國攻讀研究生以上學位的人數開始大幅度增加,留學人員的年齡開始偏小。
而80年代中後期「出國熱」繼續升溫,自費和單位公派留學的規模迅速擴大。「留美熱」方興未艾,「留日熱」,「留加熱」,「留澳熱」和「留英熱」等又相繼形成。這一階段的出國留學人員可謂「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自費留學成為不少人出國打工掙錢或移民定居他國的捷徑,一些單位也出現了「輪流派遣」、「照顧出國」等不正常現象。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南巡講話」,向世界傳達了中國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信息。中國還對自費和公派出國的留學政策做了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總的趨勢是趨於更為平穩、寬松和公平、合理。不僅國家對留學工作的調控走出了在一定程度上盲目和無序的誤區,而且一般老百姓也由對出國留學的狂熱和盲從,恢復到了平靜和理智的心態。#$page$#
1998年前後是海歸們回來網路創業的巔峰時期,借著網路經濟的火爆,張朝陽們一下子就路人皆知起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年均輸出兩萬名留學生。北大、清華等名校的理工科畢業生幾乎一大半都出國去了。當海外留學歸來中的一批人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把網路熱帶回中國的時候,海歸們實現了自身的超越,國人也震驚了。百萬富翁的夢想似乎唾手可得,只要你是一隻不太笨的「海龜」。
在這種環境下,出國留學變成一件非常時尚的事情。每個家長都想方設法地讓自家的孩子能登上留學這列「快車」,而火熱的留學也帶起學外語的熱潮,舉國上下,大江南北,學外語熱情一發不可收拾。1993年11月,商業化民間外語學校——北京新東方外語學校正式注冊成立。1995年底,新東方學生即突破1.5萬人次,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出國留學而走到一起。
隨著出國潮的持續高溫,國內的留學生就業市場卻遭遇了一場寒冬,因為大量自費留學的出現,留學生的質量變得良莠不齊,甚至很多留學生抱著拿家裡的錢到外國度個長假的念頭。大批的留學生拿不到學位,而不得不回國。而「海歸」的高待遇要求和並不符合實際的能力也讓很多企業主管大皺眉頭,留學生這塊金字招牌正在慢慢褪色,於是,「海待」一時間變成了熱門詞彙。
目前經濟全球化發展勢頭迅猛。與此相伴隨的是貿易金融領域、科技領域及教育文化領域的國際大市場的快速擴張。在這樣的市場上,哪裡有機會,國際性的人才就會往哪裡流動,到哪裡發展。近十餘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經濟社會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也吸引了日益增多的國際性人才,尤其是回國工作和創業的海外留學人才。但從總體上而言,中國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還有巨大的潛力。而對待留學的選擇卻需要更加謹慎,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也要有更寬廣的視野,同時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能丟,中國現在的發展對海歸的需求遠沒有飽和
孫立——留學潮中的一葉舟
中國重新開放國門25載,在整整一代人靠聰敏和毅力完成了知識和財富的積累之後,中國終於在「海歸派」的集體回歸中得到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喜人收獲。「海歸」全面登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有力滲透。擁有更開闊國際視野和更豐富人生經驗的「海歸」,毫無疑問獲得了面向時代和未來的優勢。而孫立就是其中很普通的一位。
孫立,1948年生於北京,成長在書香門第,在首都師范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金屬研究所任職,到了1985年,他已經坐上了高級工程師的職位,這在那個時代算是非常順利的人生軌跡了。當時的他一度也認為自己將會在研究所里度過自己的一輩子,但是此後的一個機會,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一生。#$page$#
1989年春天,當時的金屬研究所收到了一封信函,英國國家科學院的研究所希望可以和中國的金屬研究所進行一次留學生交換,這個機會在研究所掀起了軒然大波。每個人都渴望到擁有先進技術的英國學習和交流,但是同時也對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擁有著一些莫名的畏懼。就在眾人對這一機會畏首畏尾的時候,孫立第一個站了出來,堅定而自信地「拿」走了一個名額。
「當時也說不清具體去那裡是為了什麼,只是在當時那種環境里總是感覺沉悶。當時那種社會體制讓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窒息感,人們渴望交流,渴望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看待自己,也渴望到更廣闊的天地里翱翔,所以當這個機會來到的時候,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它,甚至沒有想過它可能帶來的後果。」事後孫立回憶道。
當他度過了在英國的頭一年,慢慢克服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難之後,正式的研究工作開始了。從開始正式工作以後他才發現原本在外國的工作那麼艱難,不是語言的隔閡,也不是國籍之間的距離,而是一種管理體制的巨大鴻溝。那裡的研究所像一個公司那樣地運行著,甚至每個研究課題都被當成是一個商業項目,而那裡人員的管理體制與當時國內那種沉悶的「大鍋飯」相比,更是天壤之別。出國之後,孫立第一次茫然了 茫然之後他所做的是更深地思考,這時候他關注的已經不光是在金屬研究上兩國技術上的差異了,更多的是兩國的管理體制以及經營的理念。於是,他在本職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里都在觀察各個公司以及企業的運營情況,並且研讀起各種企業管理和商業運作的書籍。
當1995年國內掀起第一次「留學潮」的時候,孫立卻回到了國內,當時所有的人都不了解這是為什麼,而他在回國以後馬上又做出了另一件讓大家跌破眼鏡的事情——他回來後的第二天就去研究所遞交了辭職信。為什麼放著光明的坦途不走,卻要去面對不可知的未來?這樣的疑問幾乎來自於他身邊的所有人。
「我回來以後再次踏進研究所大門的時候,我真的很失望,一切和我出國之前都沒有區別,還是那樣的死氣沉沉,還是每個人忙著自己那一點事,我真的感覺到自己不再屬於這里,我需要一個更有活力、更富於創造力,可以讓我大展才華的地方。」他就是用這樣一番話解釋了身邊人的疑惑。#$page$#
經過幾年的時間,孫立的公司已辦得有聲有色。不像很多留學生創業僅僅是靠著一點點從國外學回來的「先進技術」,當這些「先進技術」不再先進的時候,那些公司就不再有市場了。他的公司首先確立了國外的管理制度,有先進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證企業的順利運營,並且他紮根在傳統行業,雖然這些傳統行業不像很多新興的行業一樣爆發得很快,但是勝在可以穩步前進,並且也不存在泡沫經濟的問題。他更是每年都要訂閱各種外刊,並且選派工作人員去外國深造,以保證公司能接觸到最新的技術。
「現在我的公司雖然發展得並不算快,但是能看到一步一步發展的軌跡,並且對明天的成功可以判斷。現在我的孩子也剛剛大學畢業,等他工作一兩年之後我希望可以送他去外國看一看,我覺得憑他的能力一定可以在外國學到很多最新的東西和經驗回來,甚至可以帶來外國的投資,而且我確信他一定會回來的,因為這里的市場更加具有挑戰性,也更需要這樣的人才。」
孫彥博#$page$#
鏈接 50~60年代留學生(下)
趙忠堯
1927年赴美國留學,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從導師密立根攻讀學位。1930年獲博士學位。1929~1930年他發現了後來被稱為正負電子的湮沒輻射現象。這個發現足以使趙忠堯獲得諾貝爾獎。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國工作的物理學家對趙忠堯的成果提出了疑問,雖然後來事實證明趙忠堯的結果是完全准確的,但這卻影響了趙忠堯的成果被進一步確認。193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1932年在雲霧室中觀測到正電子徑跡的安德遜,而不是1930年首先發現了正負電子湮滅的趙忠堯。但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任愛克斯朋曾寫到:「……趙忠堯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是實實在在的諾貝爾獎得主!"1950年趙忠堯沖破重重困難,毅然回到新中國,參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建。
陳佳洱
1954年,陳佳洱於吉林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大學,從事核物理和加速器物理方面的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63年,陳佳洱在國家委派下赴英國牛津大學核物理研究所和盧瑟福高能物理所進修。回國後,陳佳洱致力於粒子加速器的教學和研究,主持4.5兆伏靜電加速器的設計、建造和2×6兆伏串列靜電加速器的改建工程等,為核科學教育和研究基地的建設做出了貢獻。#$page$#
陳春先
20世紀五十年代莫斯科大學物理系的高材生、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改革開放伊始,他在美國參觀矽谷時聯想到中關村。於是他懷著一種使命感,要在中關村建立「技術擴散區」,探索一條適應我國國情的擴散新技術、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辭去國家公職,在中關村率先創辦了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發展技術服務部。這標志著中關村科技企業雛形的出現。
李德倫
1953年赴蘇聯學習。為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歌劇交響樂指揮系研究生,導師為阿諾索夫教授。1956年參加「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演出,1957年任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實習指揮,1957年9月回國後,一直擔任中央樂團交響樂隊指揮。
張晨/輯#$page$#
那些80後的留學生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中國心、中國情、中國印!一代代的留學生、一代代的海歸,延續著一個古老民族的血脈,為當代中國的科技發展發光發熱。
夏穎奇
1987年從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海歸,中關村歸國創業留學生事業的領軍人物。從駐美國大使館一等秘書到財政部世界銀行司處長,夏穎奇完成了人生中多次職業轉換。從2000年開始,夏穎奇出任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這位「老海歸」總算圓了為「小海歸」搭建職業舞台的夢想。#$page$#
張朝陽
198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同年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留學;1993年底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博士學位,並繼續在MIT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年任MIT亞太地區(中國)聯絡負責人;1995年底回國任美國ISI公司駐中國首席代表;1996年在MIT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教授和MIT斯隆商學院愛德華·羅伯特教授的風險投資支持下創建了愛特信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以風險投資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1998年2月25日,愛特信正式推出「搜狐」產品,並更名為搜狐公司。
李彥宏
網路旗主,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之後赴美並於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獲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8年間,由他發明的「超鏈分析」技術獲得美國專利。1999年回到北京,創建網路,用三年時間將網路做成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當年,創業的時候,電子商務可謂是熱火朝天,但他卻悄悄走到了尚少有人問津的網路搜索領域。因為他看到了搜索對網路世界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李彥宏告誡躍躍欲試的年輕人:一定要有向前看兩年的眼光。跟風、趕潮流,你吃到的很可能只是殘羹冷炙 吳鷹
他的長相很有個性:一臉絡腮鬍子,據說修理它,需要經過董事會的批准。因為鬍子的主人———吳鷹對於UT斯達康來說,已經成為了公司的象徵。1986年,他進入貝爾實驗室。高薪和良好的工作條件,似乎可以讓任何人放棄回國的念頭。但1992年,當吳鷹重新回到闊別多年的北京時,他發現國內蘊藏著巨大的通信市場潛力。雖然當時國家通信設施落後,產業環境不成熟,但這個差距就是創業的機會。1992年他做出決定:將事業轉向祖國。他創辦的UT斯達康公司是專門從事現代通信領域前沿產品研究、開發、生產及銷售的高科技通信公司。2000年UT斯達康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當年即以3.68億美元的年營業額和優異的管理績效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成功的前20名小企業之一。
李德磊
1982年獲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1986年獲博士學位。之後,在加拿大約克大學擔任終身教授。1995年加入美國Motorola公司,擔任體系結構設計師;1997年加入日立美國半導體公司,擔任微處理器設計總監;1999年創建北京中芯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後改名為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總裁。在2001年7月,方舟科技公司一下子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第一款「方舟一號」32位RISC架構嵌入式CPU產品推出。2002年底,「方舟二號」問世!「方舟」系列晶元的誕生,宣告中國信息產業結束了無「芯」的時代。
❹ 如何理解「中國心,中國情。」
我認為中國心就是萬眾一心,眾志陳誠的意思,團結互助吧。
中國情,是對國,對鄉土的情感!
❺ 我的中國心這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張明敏用醇厚而又帶有金屬質感的磁性嗓音成功演繹了這首《我的中國心》,不僅讓80年代思想剛剛開放的中國內地觀眾認識到香港不是只有「靡靡之音」,更唱出了天下炎黃子孫對祖國的摯愛深情。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朗朗上口的歌詞唱出了全球華人對祖國的深情贊美和無限嚮往,令海外遊子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愛國歌曲很容易流於概念化和喊口號,但黃沾很聰明地運用了「長江長城,黃山黃河」這樣具有象徵性的中華名勝來傳達愛國之情,整首歌是以海外遊子直抒胸臆的語氣切入,把一個壯闊的題材寫得自然而然,從而征服了聽眾。
(5)中國心什麼情擴展閱讀:
我的中國心創作背景
1980年,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開始會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張明敏的唱片公司的老闆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開始為張明敏策劃專輯。鄧炳恆找到了香港詞曲家黃沾,請他寫一首國語歌。黃沾開出了和粵語歌一樣的價錢,鄧炳恆答應了。
黃沾寫《我的中國心》時,詞寫得快,因為盡是心中的感受,所以一揮而就,也沒有怎麼修改就寫好了,之後再由王福齡作曲,作品完成以後由張明敏演唱。
❻ 中國結表現著中國心,包含著中國情,它又是炎黃子孫心連心的象徵,它帶著東方的
(皇)改(黃) (代)改(帶) (韶)改(韻) (參)改(滲) (即)改(既) (詳)改(祥)
❼ 中國心 閩台情
閩台文化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也有很大的差異。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海峽兩岸本同根,血脈相連一家親;一衣帶水一線牽,兩岸攜手情更深。
台灣本省人大部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台灣的文化和福建的閩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台灣講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近代史中,在荷蘭人統治下長達38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也有50年,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時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灣和諧共存,從人們的思維、語言諸方面都有了台灣的特色,這一切都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這也是台灣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差異,這是事實,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但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台灣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別是福建媽祖,中國歷史上的關公在台灣信徒甚眾,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信仰媽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徵,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保護神,在台灣大受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的最大共同點,我們要充分尋找兩岸人民大眾都能接受的共同之處,和風細雨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特別是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讓廣大的台灣民眾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
一道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情與緣,更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願望。自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以來,福建省憑藉閩台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大批台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這一祥和的氛圍對於同根同族的兩岸骨肉同胞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❽ 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我的中國心》這首歌表達了作者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情感。
歌曲:我的中國心
歌手:張敏明
填詞:黃沾
譜曲:王福齡
歌詞
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
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
長江 長城 黃山 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無論何時 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長江 長城 黃山 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無論何時 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8)中國心什麼情擴展閱讀
《我的中國心》是張明敏演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由黃沾作詞,王福齡作曲,收錄在張明敏1982年發行的同名專輯《我的中國心》以及2005年發行的專輯《明敏龍情》中。1984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張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國心》;同年這首歌曲獲得了中國音樂協會歌曲編輯部頒發的第三屆神鍾獎。
張明敏用醇厚而又帶有金屬質感的磁性嗓音成功演繹了這首《我的中國心》,不僅讓80年代思想剛剛開放的中國內地觀眾認識到香港不是只有「靡靡之音」,更唱出了天下炎黃子孫對祖國的摯愛深情。
❾ 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它體現了哪些愛國情懷
對於《我的中國心》這首歌表達了愛國的情懷和那種激情澎湃的境界。
如果要問哪一首歌能代表愛國的情懷,哪一首歌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氣魄長存,我相信《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是當之無愧的。這首歌不僅代表了全國各地的華夏兒女,同時也傳承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
直到張明敏的出現,為這首歌注入了新的靈魂。要知道當時的張明敏只是在車間工作的技術人員,唱歌只是他的個人業余愛好。是也正是由於,出色的演唱,才有了這一首經典的歌曲。還記得在當年的春晚上,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是春晚上所有歌曲最大的亮點。
很多人也被這首歌的愛國情懷和那種赤子之情的精神所感動。雖然生在國外,但是心卻永遠嚮往我的祖國,無論身在何方永遠也不會忘記我偉大的祖國。雖然現在這首歌已經歷經很多年,但是那種激情澎湃的旋律依然回盪在我們身邊。誰也沒有辦法抹去曾經的回憶,即使到了世界的另一端,也始終會回到這個親愛的熱愛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