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新中國六十年來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經濟總量、人均收入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中的位次大幅上升;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名列前茅;對外貿易長足發展;外匯儲備迅速增加。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國際地位大幅提高,國際影響顯著增強。 一、經濟增長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三。新中國成立60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1949年以前,我國戰亂不止,貧窮落後。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經濟恢復和建設,國民經濟獲得長足發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1979-2008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8%,比同期世界經濟平均發展水平快6.8個百分點。
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300億美元。1960年,達到614億美元。之後,每年的GDP總量呈穩步小幅上升態勢。1972年突破1000億美元,之後用了10年的時間達到2021億美元(1982年)。從此以後,我國GDP總量逐年穩步大幅增加,2008年達到38600億美元。從1960年到2008年,我國GDP佔世界的比重大幅上升。1960年,我國GDP佔世界的比重為4.6%,1987年曾一度跌至1.6%,此後逐年上升,從2000年的3.7%提高到2008年的6.4%。
1978年,我國GDP總量居世界第11位。2000年,我國GDP超過義大利,居世界第6位,是美國的12.3%,日本的25.7%,德國的63.1%,英國的83.1%,法國的90.2%。2005年,我國GDP超過英國和法國,居世界第4位,是美國的18.1%,比2000年提高5.8個百分點;是日本的49.3%,接近一半,比2000年提高了近一倍;是德國的80.5%,比2000年提高17.4個百分點。2008年,我國GDP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3位,但已是位於世界第2位的日本的78.6%,比2005年提高29.3個百分點。6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與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
二、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增長了38.6倍。建國6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大幅提高,人均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據世界銀行統計,1962年,我國人均GNI只有70美元,到1978年也只達到190美元。但改革開放後,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8年又邁上新的台階,達到2770美元,比1962年增長了38.6倍。人均GNI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1978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0.1%,2008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比1978年提高了22.2個百分點。在世界銀行209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居世界的位次由1997年的145位提升到2008年的130位。
⑵ 新中國成立後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的變化
1、新中國內部由於抗日戰爭發生在中國境內,嚴重破壞了工農業。生產力大幅下降。國家沒有資本,造成了大量富餘勞動力。這些人整天無所事事,滋生起鬨、鬧事的思想。在林彪、四人幫的影響下,更是發生了文革運動。甚至到了兩派火拚的邊沿。
2、1972年到1979年,中美圍繞台灣問題進行了馬拉松似的談判。最終達成協議,即美軍退出台灣,美國跟台灣不再有官方往來,中美再次發表台灣屬於中國的申明。中國外部惡劣形式逐漸緩解。可中國資本市場依然落後,物資嚴重短缺。於是國家鼓勵創業,城市工業蓬勃興起,在沿海地區也有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
3、中國加入世貿後,這一時期稱技術時代。因為加入了世貿組織,使中國有了跟西方國家平等競爭的機會。西方大國看到了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大量的跨國公司湧入中國投資。投資的同時,也把新工業科技引入中國。
4、創新時代,這一時代中國基建基本已定型。貨物市場也逐漸飽合。雖然存在貧富差距,人民所用的商品有檔次區分。
1956年以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但是由於我黨對階級斗爭形勢的高估和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加之我黨缺乏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致使黨的指導思想發生「左傾」錯誤,未能很好堅持社會主要矛盾。
⑶ 新中國有什麼日新月異的變化
1、新中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
經過70年的奮斗,我國經濟總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元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新中國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我國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跨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重大成就。
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大力弘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競相迸發,「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景象成為新時代的社會標識。
3、新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分量越來越重,影響力越來越大。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多個增加到現在的178個。中國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還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無論是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還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彰顯了中國外交的大國特色、大國風格、大國氣度,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3)如何從新中國介紹現在的進步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新中國「新」的含義意思是現在的社會制度相對於之前的封建制度和奴隸制度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前進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
1、創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開辟,無論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土地革命,是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這條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3、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
⑷ 新中國建國以來的成就
1、朝鮮戰爭的勝利
朝鮮戰爭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
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2、恢復聯合國五常職位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2758號決議進行表決。
表決的結果是,決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當電子計票牌顯示出表決結果後,會議大廳迅雷般的掌聲轟鳴,持續達兩分鍾之久。
不少國家的代表放聲高歌,熱烈歡呼,有不少人像過節一樣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當然,也有人感到難堪和尷尬。
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是一個輝煌的時刻,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值得中國人民以及全世界熱愛和平、主持正義的國家和人民感到自豪的時刻。
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決議,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宣告「把蔣介石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驅逐出去」。
這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的事實已被聯合國接受,中國在聯合國中的代表權問題從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都已得到公正、徹底的解決。
3、天河一號
「天河一號」是中國首台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從2008年開始研製,按兩期工程實施:一期系統(TH-1)於2009年9月研製成功;二期系統(TH-1A)於2010年8月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升級完成。
2010年11月14日,國際TOP500組織在網站上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級計算機前500強排行榜,中國首台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排名全球第一。其後2011年才被日本超級計算機「京」超越。2012年6月18日,國際超級電腦組織公布的全球超級電腦500強名單中,「天河一號」排名全球第五。
4、在工業建設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一九八○年同完成經濟恢復的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二十六倍多,達到四千一百多億元;
棉紗產量增長三點五倍,達到二百九十三萬噸;原煤產量增長八點四倍,達到六億二千萬噸;發電量增長四十倍,達到三千多億度;
原油產量達到一億零五百多萬噸;鋼產量達到三千七百多萬噸;機械工業產值增長五十三倍,達到一千二百七十多億元。
在遼闊的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興建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國防工業從無到有地逐步建設起來。資源勘探工作成績很大。鐵路、公路、水運、空運和郵電事業,都有很大的發展。
5、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有很大發展。一九八○年,全國各類全日制學校在校學生二億零四百萬人,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二點七倍。三十二年來,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培養出近九百萬專門人才。
核技術、人造衛星和運載火箭等方面的成就,表現出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文藝方面創作了一大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優秀作品。
群眾性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不少運動項目取得出色的成績。烈性傳染病被消滅或基本消滅,城鄉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壽命大大延長。
⑸ 新中國成立後的成就(按順序)
1、抗美援朝勝利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
2、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59年蘇聯撤走專家後,中國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這一任務。1962年,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的專門領導機構。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國科學技術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3、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升天
東方紅一號」衛星,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4、香港回歸
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5、澳門回歸
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政府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國葡萄牙兩國政府澳門政權交接儀式在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隆重舉行。
(5)如何從新中國介紹現在的進步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戰爭傷亡: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1953年8月14日公布,從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包括斃、傷、俘)109.3萬餘人。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公布的「聯合國軍」傷亡總數是147萬餘人。美國與韓國官方公布各自作戰減員數字總和為113萬餘人(不包括其他「聯合國軍」作戰減員)。
⑹ 新中國的成就的介紹~~~急需
新中國是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破爛攤子的基礎上開始進行恢復和建設的,到1952年在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復和民主改革任務之後,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到1956年勝利地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上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生產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征程中,全國人民意氣風發,鬥志昂揚,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沖天干勁,盡管有曲折,但總的來看取得的成就是極其輝煌的。從1949年到1978年的近30年間,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望塵莫及的速度,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一、國民經濟總量的大幅度增長
國民經濟生產總量的價值指標,依核算方法的不同可以有社會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值(GNP)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等。其中,國民生產總值是指本國國民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而國內生產總值是以國土為界來確定的全國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在1978年以前,由於帝國主義的封鎖,很少有境外來華的直接投資,國內也很少向外直接投資,所以GDP和GNP兩個指標在數量上大體相當,因而二者可以互相替代。我們即以社會總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兩個主要指標來說明我國經濟在30年間的大幅度增長。
1.社會總產值的大幅度增長。我國過去國民經濟統計一直沿用以國民經濟平衡為目的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即MPS。按照MPS的核算方法,社會總產值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五大部門所生產的產品價值。其中商業部門雖然屬於流通領域,但由於包括有創造價值的倉儲、運輸等環節,實際又很難計算其價值,所以為便於統計,把商業部門的收入都納入社會總產值之中。在這一含義下,以人民幣計算(下同),我國從1949年到1978年的社會總產值從557億元增加到6846億元,即29年間增長11.29倍,年均增長9%。若以可比價格計算,社會總產值的指數以1952年為100,到1978年則為725.8,即由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基本完成之後到改革開放前的26年之間,增長了6.26倍,年均增長7.3%。其中1958~1962年的「二五」時期,前兩年是大躍進,後三年是困難時期,生產一度下滑,以致年均負增長0.4%,除此之外,其餘各個時期每年平均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長速度。在1953~1957年開始大規模經濟建沒的「一五」時期,年均增長11.3%;1963~1965年在克服嚴重困難之後的恢復時期,年均增長15.5%,達到了最快的速度;在「文革」前期,即1966-1970年的「三五」時期,年均增長9.3%;「文革」後期即1971-1975年的「四五」時期,也達到了年均增長7.3%的水平。在社會總產值快速增長中,工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尤為迅速。工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466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56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82倍,年均增長9.5%。
2.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度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SNA核算方法中的重要指標。我國改革開放後,為便於進行國際比較也使用這一指標,對過去的GDP則從國民生產凈值中推算出來。根據張風波主編的《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與政策》一書推算的結果,我國的GDPl952年為680.9億元,到1978年增加為3488.6億元,增長4.12倍,年均增長6.5%。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遠遠超出了戰後世界GDP每年平均增長的速度。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長速度在五六十年代為4.8%,70年代為3.4%,80年代為2.9%,其中屬於發達國家的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增長率60年代為4.9%,70年代為3.2%,80年代為2.6%,都比我國改革開放前30年的增長速度低得多。而且我國在那30年還包括了3年困難時期生產一度絕對下降的情況,如果只看正常年景其增長速度就更高,即按可比價格計算我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1953—1957年的「一五」時期為8.88%,1958—1960年大躍進時期為9.19%,1963~1965年經濟調整時期為14.5%,1966~1978年的「文革」及其後的兩年為6.62%。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1966~1978年期間,由於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和其對經濟的干擾,GDP的年均增長速度只有6.62%,但仍比同期世界各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高出許多,如同期美國為3.4%、西德為3.4%、加拿大為4.6%,只有日本稍高.為7.3%。
二、工業生產的快速增長
解放前,我國工業非常落後,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機器製造業,連一個螺絲釘也要從外國進口。建國後,經過30年的努力,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這種成就的取得,主要應歸功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帶基礎上,全國工業建設獲得了快速發展。1952—1980年,工業投資累計達395519億元,工業新增固定資產達到2734.5億元,年均新增94.29億元。隨著工業建設的發展,工業生產也得到迅速發展。1952年工業生產總值為343.3億元,1980年增至49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在28年間增長17.9倍,年均增長11%。從各個時期的工業生產總指數來看,以1952年為100,到1957年為228.6,年均增長18%;到1965年為452.6,年均增長12.3%;到1978年為1598.6,年均增長11.2%。
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增長中,更可看出我國工業的發展是極為迅速的。各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年均增長速度,鋼在1953~1957年間為31.7%,1958—1965年的困難和調整時期也有10.9%,1966~1978年間為7.6%;同期發電量的增長分別為21.5%,17%,10.8%;同期原油的增長分別為27.1%,29.2%,18.6%;金屬切削機床的增長分別為15.4%,4.4%,12.5%;內燃機(商品量)的增長分別為76.7%,19.1%,19.5%;紡織品的增長分別為17.4%,11.3%,4.6%;自行車的增長分別為58.7%,10.9%,12.5%等等。許多產品產量在世界的位次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如鋼從1949年的第26位升至1982年的第4位,發電量從1949年的第25位升至1982年的第6位,原油從1950年的第27位升至1982年的第5位等。
在1949—1978年間,我國工業建沒的偉大成就還突出表現在一大批重點工程陸續建成投產上。首先是從「一五」時期開始的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由限額694個項目組成的大規模建設工程陸續建成投產;後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項目,如大慶油田,萬噸水壓機,萬噸級遠洋貨輪及5萬噸遠洋油輪,10萬噸水力發電機組,百萬伏高壓標准電容器,武漢、南京長江大橋和三門峽等水利工程,以及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批世界高科技產品都是在那個時候,甚至是在3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和「文革」時期相繼問世的。這一系列驚人的偉大成就,不僅在當時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起了巨大作用,而且為改革開放的建設積累了重要經驗和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
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60年代中期開始的「大三線」建設的成就。所謂「大三線」,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區(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到70年代擴大到一般指長城以南、京廣線以西的廣大地區。具體講是指西南的四川、貴州、雲南,西北的陝西、青海和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中原的豫西、鄂西,華南的湘西、粵北、桂西北,華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區,都屬大三線的范圍。這既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工業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的畸形片面發展的不合理布局,積極開發內地老、少、邊、窮地區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也是根據當時國際形勢,為鞏固國防需要而提出的偉大戰略決策。它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和非凡膽略。啟動這一工程正在「文革」期間。在當年,大批英雄的建設者們,滿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熱情,積極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聞風而動,迅速奔赴艱苦的大三線。大批建設人員從生活比較優裕的沿海大城市,遠去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生活艱苦、施工困難、物資匱乏的「不毛之地」去建設、工作與生活。經過十幾年艱苦奮斗,到70年代已大體建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三線工業體系,僅以四川的情況來看,在十幾年之間,即建起了以攀枝花鋼鐵廠為代表的300多個大中型企業,它們已成為四川省工業的主幹。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攀枝花為中心的鋼鐵基地,以川南為中心的鹽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生產基地,及以成都、德陽、綿陽、廣元為中心的電子、重型機械、發電設備製造工業基地的建設,為四川省以後整個的工業布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至今還在繼續發揮其工業建設和工農業生產的骨幹作用。大三線建設在改善我國工業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加強各族人民團結等經濟政治各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對國防建設的意義尤為重大。從最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侵略南斯拉夫和轟炸我駐南使館可以進一步看出,帝國主義侵略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對帝國主義的武力侵略,必須防患於未然,這樣才不會吃大虧。如果沒有當年大三線的戰略決策,誰敢說帝國主義一定不會對我們動武呢?何況當年我們正處於兩個超級大國的夾擊之中,並已爆發過「珍寶島」事件呢!因此,當我們已經安穩地享受了幾十年和平生活的時侯,不能忘記其中有大三線建設的一份功勞。
三、農業生產的巨大成就
農業生產的發展是通過土改和互助合作運動,不斷調整改善農業經濟制度和生產關系來推動的。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與推動下,全國農民經過3年在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的基礎上,趁熱打鐵,隨即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到1957年,全國已有97.5%的農戶加入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其中有高級農業合作社75萬個,入社農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6.2%。
應當肯定,農業合作化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在開始的幾年進行得也比較慎重,步驟也比較穩妥,滿足了絕大多數農民熱切期望依靠集體的力量,盡快脫貧致富的迫切要求,因而大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原來估計,到1958年春季農村人口只有約一半加入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0年可基本上完成半社會主義改造;1960年以後,再逐步分批分期地由半社會主義發展到全社會主義。但在實際上,這個計劃到1956年底就基本上完成了,由於社會主義改造的步伐過快,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當時的實際,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颳起了「共產風」,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使農業生產在1960~1961年嚴重減產。然而,即使遇到這種挫折,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1959年以後及時不斷調整政策,上下一心,迅速戰勝困難,扭轉了局面。1960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總結公社經驗,加強公社建設》的社論指出,黨的八屆六中全會決議和其他一系列關於人民公社的批示中,進一步確定人民公社目前階段要實行「分級管理、分級核算、按勞分配、多勞多得」,規定公社的生產資料要實行「三級所有,生產隊一級的所有權是基本的,公社一級所有權是部分的,而生產小隊也應該設有一小部分的所有權」。1962年9月24日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又通過了新修改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規定實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並確定這種制度至少30年不變;實行一鄉一社,人民公社的組織可以是公社和生產隊兩級,也可以是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為了減輕社員負擔,要求在今後若干年內,公社和大隊一般不要從生產隊提取公積金和公益金;生產隊幹部的補貼工分要減少到占生產隊工分總值的1%以內;強調人民公社的體制、規模及工作條例中的各項重大規定長期不變。人民公社組織在1958年產生之後,在實踐中又不斷進行調整,最後確定在「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這一基本框架上,實際是穩定在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規模,大體相當於一個村的范圍。全國平均每個生產隊約有30戶,140多人,50多個勞動力。這比公社初建時的「一大二公」的特點顯然已有很大改變,相當程度上適應了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因而對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戰勝困難,促進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國解放後,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業總產值指數增長的速度,以1952年為100,則1978年增至229.6,即26年間增至原來的2.3倍,年均增長3.25%。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見的。通過農產品產量的增長情況也可以說明我國在那幾十年中農業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的,現分別從種植業和畜牧業兩大類的增長情況來說明。
1.種植業的迅速發展。種植業是中國農業最主要的部門,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種植業包括糧食、棉花、油料、麻類、煙葉、糖料、瓜類、飼料、綠肥等的生產;廣義的種植業還包括果樹、桑葉、茶葉、林木等等的生產。改革開放前30年間狹義種植業各主要農產品產量都是成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如糧食從1949年的11320萬噸增至1979年的33212萬噸,增長1.93倍以上,年均增長3.78%;同期棉花從44.5萬噸增至220.7萬噸,增長3.96倍,年均增長5.68%;油料從256.4萬噸增至643.5噸,增長7.14倍,年均增長7.5%;紅黃麻從3.7萬噸增至108.9萬噸,增長28.43倍,年均增長12.37%。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寶中寶」的糧食,即使在1966~1976年的10年「文革」期間也是年年豐收,產量從1965年的19445萬噸增至1976年的2863l萬噸,年均增長3.94%。
2.畜牧業的迅速發展。畜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後畜牧業恢復很快,到1952年牲畜總頭數已恢復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達到2.28億頭;「一五」時期結束時的1957年達32829.9萬頭,即「一五」時期年均增長7.6%。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增長速度。後來雖經歷3年困難時期和10年「文革」,但總的來說發展還是比較快的。從1962年到1978年期間,牲畜存欄數從30481.9萬頭增至56511.9萬頭,即16年之間增長85%以上,年均增長3.9%以上。
四、其他生產建設的巨大成就
除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外,其他如建築、交通運輸、商業、科教文衛等等各條戰線在建國後的前30年間都在同步地蓬勃發展,成就輝煌。如交通運輸業已從建國初期的極端落後狀態發展成陸運、水運、空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初具規模的綜合運輸體系,其l}J鐵路通車里程從1949年的2.2萬公里增至1980年的5.19萬公里,增長了1.36倍;同期公路從8.07萬里增至88.82萬里,增長了10倍,民航里程增長15.82倍;商業的發展雖然在當時因為未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而受到一定限制,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成就依然是很可觀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1952年的277億元,增到1981年的2350億元,共增長7.5倍。科學技術、教育、文化、體育、衛生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十分顯著,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的極其落後的面貌。剛解放時,全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不超過500人,各種新技術的研究幾乎都是空白,全國大多數人都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而到70年代我國已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和龐大的知識分子隊伍,並掌握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定的先進科學技術。「文革」前的17年中全國培養了正規的大學和專科畢業生155萬人,另有函授、業余大學畢業生近20萬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296萬人,基本上滿足了各方面的需要,其中絕大多數現在都已成為各方面的業務、技術骨幹。
⑺ 簡述新中國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進步
中國日益的強盛表現在哪些方面?
為生命扣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 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 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手出擊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得到好轉。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住房價格政策的陸續實施,房地產市場將朝著遏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合理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目標方向發展,投機性購房行為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房價將在更大范圍與百姓對接。
老有所養
統計顯示,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費19年增長119倍。但目前我國公共養老覆蓋面只佔總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隨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國家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越來越多的人將過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生活。
共享發展的成果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目前佔全國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2006年,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入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後,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農民工及時拿到工錢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陸續掀起清欠農民工工資行動。截至2005年9月,全國累計清償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拖欠工程款1410億元,占拖欠總額的75.82%。但漠視、侵害農民工利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務工環境仍待根本改觀。2006年,讓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錢,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國家有效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業主行為將會得到進一步規范,在建和新建項目拖欠工資的現象將得到遏制;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將更加寬松。
生活更有質量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率達到84.8%,文化產品也大大豐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務網點還很不健全,一些景點高昂的票價依然讓百姓「望景卻步」。2006年,讓普通百姓看得起風景,享受更有質量的生活,給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在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億中國人已解決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問題——溫飽問題,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了不得的偉績。
2.中國人在中低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戰外界的能力,這給外界百姓造成的影響是振聾發聵。
3.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正腳踏實地解決科技現代化問題。現今很多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的項目,已紛紛被快速解決;更今人欣慰的是,我們是以遠低於這些發達國家在其它地區的售價,解決了這些問題。
4.說中國已很強大,有些不符實際;但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且有13億人堅持社會主義的中等產業水平國家,誰也不敢小視,因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舉全國之力來對付外來入侵和進行維護國家統一。
5.我們中國人是每月1000元可過,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爛壇壇罐罐,這在發達國家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對中國人已無可奈何
⑻ 簡述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和進步
1、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墨子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