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876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1876年中國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煙台條約》。
1874年,英國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為首的探路隊,在近二百名的武裝士兵護送下,探查緬滇陸路交通。英國駐華公使派出翻譯馬嘉理南下迎接。
1875年1月,馬嘉理到緬甸八莫與柏郎會合後,向雲南邊境進發。2月21日,在雲南騰越地區的蠻允附近與當地的少數民族發生沖突,馬嘉理與數名隨行人員被打死。這就是「馬嘉理事件」,或稱「滇案」。
英國立即抓住這一事件來擴大它對中國的侵略。1876年8月21日,李鴻章與威妥瑪在煙台正式開始談判,9月13日簽訂了 《中英煙台條約》。
煙台條約的內容:
《煙台條約》第一部分主要內容為:中國向英國償款銀20萬兩;中國派出使大臣帶國書前往英國,對滇案表示「惋惜」,雲南當局應與英國所派官員商訂滇緬來往通商章程;自1877年起,以五年為限,英國派官員駐雲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國仍保留由印度派員赴雲南之權。
第二部分實際上涉及中外司法案件的處理及官方交往兩方面,主要內容為:總理衙門應「照會各國駐京大臣」,請其會同該衙門就通商口岸的中外會審案件議定劃一章程。
「凡遇內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財產的案件,英使可派員前往「觀審」,「倘觀審之員以為辦理未妥,可以逐細辯論」;中外交涉案件,被告為何國人,即向何國官員控告,由被告所屬國官員依本國法律審判。這些規定擴大了英國在華治外法權。
第三部分為「通商事務」,主要內容為:增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處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商船在沿江的大通、安慶、湖口、沙市等處停泊起卸貨物。
各口租界免收洋貨厘金;新舊通商口岸尚未劃定租界者都要「劃定界址」。此外,《另議專條》中規定英國可派探路隊由北京經甘肅、青海或四川等地進入西藏,或由印度進藏。
⑵ 中國發生了哪些事變
1、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
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2、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3、靖難之變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 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4、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5、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⑶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國內發生了什麼變化
新中國成立,中國國內發生了改天換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翻天覆地(改革開放、富起來)、驚天動地(建成小康,走向復興)三個時期的變化。
⑷ 1909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1909年中國大事件:(農歷己酉年、雞年,閏二月,共384天、當時是清朝的宣統元年)
1月1日,清政府收回京漢電路管理權;
1月2日,攝政王載灃命當時的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開缺回籍(這是清皇族忌憚袁世凱權利太大,所以想讓他滾蛋,但是袁世凱回河南項城老家之後,繼續通過北洋軍政系統對國家政局了如指掌,隨時進行遙控);
2月17日,清廷命各省正式成立咨議局,籌辦各州縣地方自治,設立自治研究所。
3月1日,我國第一所近代礦業高等學府焦作路礦學堂誕生,它是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前身。
3月6日,清政府詔諭「預備立憲,維新圖治」之宗旨。
3月12日,四川革命黨人佘英、熊克武於廣安起義,起義失敗。
3月21日,我國著名的回族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出生。
4月初,美國大力士奧皮音到上海表演技藝,與中國河北武術家霍元甲較技,轟動上海。
5月7日,上海裕慎絲廠女工數百人擁至公堂,要求向資方追還所欠工資。
5月11日,西藏亞東、江孜、噶大克開埠設關。
5月11日,雲南宜良、阿迷連續地震。
5月15日,於右任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館址在公共租界。
5月15日,學部奏准變通中學課程,奏准變通初等小學堂章程。
8月14日,僅開辦3個月的《民呼日報》被迫停刊。
9月1日,清廷發布上諭,宣布預備立憲。上諭說:「我國政令,日久相仍,日處阽危,憂患迫切,非廣求智 識,更訂法制,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 無以慰臣庶治平之望。諸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取決公論,君民一體,呼吸相通,博採眾長,明定許可權。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徒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將各項法律詳慎厘訂,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政,整頓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晰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9月4日,中日簽訂《間島協約》。日本在華利益擴大,美國表示不滿。
9月15日,清廷以泄漏機密、有礙交涉為罪名,封禁《北京國報》、《中央大同日報》兩館。
9月15日,福州風火大災,死傷數千人。
9月28日,清廷從外務部奏,建游美肄業館於清華園(該學館在1911年更名為清華學堂,是清華大學的前身)。
10月2日,中國自建的京張鐵路通車,主持修建者為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全長380華里。
10月3日,於右任再創《民吁日報》。
10月4日,晚清名臣,張之洞,去世。
10月5日,兩廣總督袁樹勛與日領事訂立東沙島協定,日本承認該島為中國領土。
10月19日,廣州大風為災,傷死多人。
10月30日,孫中山自倫敦赴美國籌款。
本月,中國邁出了民主第一步:各省咨議局開首界常會。
11月13日,柳亞子、陳去病、高旭等19人在蘇州虎丘創立南社。
11月19日,《民吁日報》僅出版48天又被封,引起上海轟動。
12月,迫於山東民眾的壓力,山東巡撫以34萬兩銀的代價,將山東五礦礦權贖回。
12月底,16省咨議局代表齊集上海,決定30日赴京請願。
⑸ 1956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1956年中國發生事件按月份排序有如下事件:
2月6日
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通話。《指示》中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在文化教育系統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廣這種普通話,是促進漢語達到完全統一的主要辦法。」
7月13日
我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試製成功
1956年7月13日,我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試製成功。
7月19日
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首飛成功。1956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架國產噴氣式殲擊機——殲-5在沈陽首飛成功。
這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的重大進步 。
10月1日
共和國第8次閱兵。 1956年10月1日國慶節,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觀禮閱兵式,國防部長彭德懷在閱兵總指揮楊成武陪同下檢閱部隊。
⑹ 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秦滅六國之戰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統一之戰,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2、東漢統一戰爭
東漢統一戰爭是指東漢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光武帝劉秀削平關東、關中、隴右、蜀中等地的割據勢力,再次完成統一全國大業的戰爭。
建武六年(30年)二月,殺董憲於朐縣,奪占東海之地。關東各割據勢力相繼被劉秀擊破。建武十二年(36年)滅蜀。 戰爭先後經歷了平定關東、攻佔關中、並隴滅蜀幾個主要階段。堪稱為中國古代封建統一戰爭中的一個範例。
3、北魏統一北方之戰
北魏統一北方,是在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它雖然面臨諸多對手,情況復雜多變,但能審勢度勢,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所建。鮮卑拓跋部原居於今東北興安嶺一帶,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靠游牧為生。東晉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領什翼犍稱代王,建代國,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帶)。後為前秦苻堅所滅。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繼稱代王,不久改國號為魏,制定典章,重建國家,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敗北燕,佔有今山西、河北地 區,同時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在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下,進入中原的拓跋部, 實行「分土定居」,開始由游牧經濟轉向農業經濟,並引用漢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開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長奴隸制飛躍向封建制的發展過程。
拓跋珪死後,長子明元帝拓跋嗣繼位,嗣死,其子拓跋燾即位,是為世祖太武帝, 於時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戰爭。
4、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
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5、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⑺ 1840年的中國發生什麼事拉
1、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2、林則徐被革職
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初八,道光帝詔革林則徐、鄧廷楨職,著交部分別嚴加議處,林則徐留粵備查問差委。二十五日,林則徐接到革職上諭。在此之前,林則徐已屢遭皇帝申斥,被迫自請處分,但仍密切注視著戰爭全局。
鴉片戰爭的意義: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⑻ 1976年的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
1976年,中國三位重要政治人物相繼逝世、東北隕石雨、唐山大地震等事件。
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7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7月28日——凌晨3點42分,中國河北省唐山地區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造成二十四萬多人死亡,十六萬多人受傷。
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名譽主席、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與領導人毛澤東在北京逝世。
9月18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追悼大會。毛主席的巨幅遺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中央,各級黨政軍機關、領導人和各界人士敬獻的花圈陳放在遺像兩側。天安門廣場中央下半旗致哀。這一天,全國各地也都舉行追悼大會。
唐山大地震:
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4秒,唐山,無情的自然界讓悲情的1976又奏上了一支最凄婉的悼歌。死亡二十四萬二千多人,重傷十六萬四千多人,兩個數字,讓經歷過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人們可以想像唐山大地震的悲慘景象。
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最終也無法避免唐山的慘禍發生,可憐世人,憂患實多!而在當時的條件下,限於特殊的時代背景,救援工作也做得不是十分到位,可以說是非常遺憾。
從此之後,廢墟中的唐山開始了重建。天災是壓不垮中國人民的。此後十年,隨著新時期的各項建設的鋪開,唐山已初步回復元氣,成為京津唐工業帶的重鎮。而唐山大地震救援工作的經驗和教訓,也成為我國應付以後自然災害的重要財富。
⑼ 1919-1927的中國。當時中國發生什麼大事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摘要 影響:蔣介石通過此事成為了被國民黨內右派的多數派支持,成了最高領袖,國民黨左派遭到排斥或者鎮壓。國民黨右派認為共產黨破壞北伐統一,清黨使掃除軍閥統一全國的事業嚴重破壞,延緩了成功的時間。蔣雖然不久由於北伐軍在徐州失利而下野,但很快重掌大權,完成北伐,開始了在中國數十年的統治。
⑽ 1910年中國發生了什麼
1910年中國發生事件如下:
2月27日熊成基謀刺海軍大臣載洵和薩鎮冰,未成被殺。
4月13日長沙市民因米價上漲,四處發生搶米事件。
4月15日浙江嘉興王店肉商抗捐罷市,豆腐業罷工,搗毀警局。
4月23日汪精衛等人刺殺載灃未遂被捕,此事轟動全國。
5月2日湖北武穴飢民連日搶劫米店。
5月8日延吉六道溝日憲兵傷斃中國救火警察數人。
5月15日清廷公布《大清現行刑律》。
5月24日清廷統一幣制。
6月1日霍元甲創辦「中國精武體操會」。
6月5日官商合辦的南洋勸業會在南京展出陳列品24部,420類。這是官商合辦的大型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