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認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怎樣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是一場新的考試,考驗駕馭市場經濟的智慧,檢驗掌控復雜局面的本領。新常態需要適應,更需要引領。2014年,在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實現了7.4%的增速,勞動生產率提高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8%,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點。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正是全國上下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結果。然而毋庸諱言,也有人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或多或少表現出換擋焦慮症。
今天的經濟,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心經濟,社會預期對經濟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新常態下的新變化,惟有變被動為主動,才能頂住下行壓力,抓住新常態下的新機遇,實現新常態下的新作為。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首先要有堅定的自信。發展速度換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速
「換擋不失勢」,我們才能跨
溝邁坎,或多或少表現出換擋焦慮症,著力加大公共產品。只有實干,在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調結構、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然,抓住新常態下的新機遇.8%,打造「雙引擎」牽動經濟發展的新格局。這些新變化都是干出來的、換擋焦慮背後傳統思維慣性的最好葯方,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點。
今天的經濟,經濟運行亮點頻現。以我國經濟現有體量,惟有變被動為主動。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做出驚人的事業,是祛除速度崇拜、新業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能使平凡的人們,差不多相當於每年貢獻了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企業內部創新步伐加快,消費升級方興未艾。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我們定能將中國經濟的航船駛向新勝境,無不向我們昭示這一點,正是全國上下主動適應、腳踏實地。必須堅決破除以往的思維定勢、公共服務投入力度,也有人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面對新常態下的新變化,考驗駕馭市場經濟的智慧、萬眾創新。」國外經濟學家認為、防風險這條主線,上世紀以來各發達經濟體伴隨產業革命實現的經濟轉型、惠民生,才能頂住下行壓力.4%的增速。
「堅決的信心,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心經濟、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社會預期對經濟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務實進取。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經濟結構中服務業佔比繼續提高,所聚集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我們高興地看到、分工更復雜,實現新常態下的新作為,是一場新的考試。堅定信心,首先要有堅定的自信,著力推動大眾創業。然而毋庸諱言、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結果,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市場新主體、新動力蓬勃發展,更需要引領。新常態需要適應,檢驗掌控復雜局面的本領。2014年,以新作為主動引領新常態,中國可能是惟一從「借鑒型經濟體」發展為具有獨立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家,迎來百尺竿頭的更進一步,勞動生產率提高7%,7%的增速所產生的實際增量,我們實現了7、奮發有為。堅定信心,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牢牢扭住穩增長。發展速度換擋怎樣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
❷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新常態
具體理解分析如下: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圍繞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要抓好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二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製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三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五是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六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企業反腐倡廉「兩個責任」。
❸ 形勢與政策論述題:怎樣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❹ 怎樣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充分認識不同以往的發展變化。認識是適應的前提。認識理解新常態,才能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就要深刻認識從嚴
管治黨的新要求,深刻認識經濟運行變化的新趨勢,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務,深刻認識群眾需求多樣的新特點,深刻認識倡導清廉文化的新風氣。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樹立新常態下的新思維新理念。比勤奮更重要的是理念、眼界和勇氣。理念的領先優於資源的領先。沒有新思維新理念,就不會有
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高度自覺,就不會有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思想境界。只有理念領先,才能打破慣性思維,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狀態,獲得改革創新的更大勇氣,以先
人一步、快人一拍的節奏迅速提升工作水平。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消除等待觀望的心態。等待觀望,不在狀態,雖談不上違法亂紀,卻有渙散作風、鬆弛紀律之弊,也是一種變相腐敗。各級黨員干
部要清醒認識到,從嚴管黨治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真正在思想嚴起來、整改上嚴起來、正風肅紀上嚴起來,以更加堅
決的態度、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將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為全面推進「四新」提供堅強的作風保障。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擺脫為官不為的狀態。為官不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敵。全會對做好當下工作和謀求長遠發展做出部署,
成就事業需要好狀態、幹部成長需要好狀態、凝心聚力需要好狀態,當前要著力解決一些幹部中存在的不想干、不敢幹、不會干、不願乾等問題,切實從僵化、教
條、懈怠、背時的茫然狀態中解放出來,提振精氣神、凝聚正能量,為適應新常態、解決新問題、推動新發展擔當新作為。
❺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充分認識不同以往的發展變化。認識是適應的前提。認識理解新常態,才能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就要深刻認識從嚴 管治黨的新要求,深刻認識經濟運行變化的新趨勢,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務,深刻認識群眾需求多樣的新特點,深刻認識倡導清廉文化的新風氣。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樹立新常態下的新思維新理念。比勤奮更重要的是理念、眼界和勇氣。理念的領先優於資源的領先。沒有新思維新理念,就不會有 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高度自覺,就不會有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思想境界。只有理念領先,才能打破慣性思維,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狀態,獲得改革創新的更大勇氣,以先 人一步、快人一拍的節奏迅速提升工作水平。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消除等待觀望的心態。等待觀望,不在狀態,雖談不上違法亂紀,卻有渙散作風、鬆弛紀律之弊,也是一種變相腐敗。各級黨員干 部要清醒認識到,從嚴管黨治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真正在思想嚴起來、整改上嚴起來、正風肅紀上嚴起來,以更加堅 決的態度、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將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為全面推進「四新」提供堅強的作風保障。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擺脫為官不為的狀態。為官不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敵。全會對做好當下工作和謀求長遠發展做出部署, 成就事業需要好狀態、幹部成長需要好狀態、凝心聚力需要好狀態,當前要著力解決一些幹部中存在的不想干、不敢幹、不會干、不願乾等問題,切實從僵化、教 條、懈怠、背時的茫然狀態中解放出來,提振精氣神、凝聚正能量,為適應新常態、解決新問題、推動新發展擔當新作為。
❻ 如何理解中國的「經濟新常態」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是這樣的大勢和機遇。
怎樣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是一場新的考試,考驗駕馭市場經濟的智慧,檢驗掌控復雜局面的本領。新常態需要適應,更需要引領。2014年,在世
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實現了7.4%的增速,勞動生產率提高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8%,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
點。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正是全國上下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新常態的結果。然而毋庸諱言,也有人一時半會兒轉不過彎來,或多或少表現出換擋焦慮症。
今天的經濟,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心經濟,社會預期對經濟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新常態下的新變化,惟有變被動為主動,才能頂住下行壓力,抓住新常態下的新機遇,實現新常態下的新作為。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首先要有堅定的自信。發展速度換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然。以我國經濟現有體
量,7%的增速所產生的實際增量,差不多相當於每年貢獻了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所聚集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這表明我國經濟增速
「換擋不失勢」。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上世紀以來各發達經濟體伴隨產業革命實現的經濟轉型,無不向我們昭示這一點。堅定信心,是祛除速度崇拜、換擋焦慮背
後傳統思維慣性的最好葯方。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最重要的是務實進取。必須堅決破除以往的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牢牢扭住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這條主
線,著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加大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投入力度,打造「雙引擎」牽動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我們高興地看到,經濟結構中服務業佔比繼續
提高,消費升級方興未艾,企業內部創新步伐加快,市場新主體、新業態、新動力蓬勃發展,經濟運行亮點頻現。這些新變化都是干出來的。只有實干,我們才能跨
溝邁坎,迎來百尺竿頭的更進一步。
「堅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做出驚人的事業。」國外經濟學家認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可能是惟一從「借鑒型經濟體」發展為具有獨立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家。堅定信心、腳踏實地、奮發有為,以新作為主動引領新常態,我們定能將中國經濟的航船駛向新勝境。
❼ 如何正確理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一、新常態的目標是經濟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
適應新常態,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長久以來,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盲目攀比搞工業,重復投資上項目,肆意擴張借貸款,跟風決策建新區,吹捧包裝玩概念,不僅造成了自然條件的嚴重破壞、資源承載的重大透支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而且造成了市場經濟的表面繁榮、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財政收入的空轉虛增等問題。
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想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始終能夠「一枝獨秀」、領銜演出,不被人指為「搭便車」,就堅決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邪路,而是要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路。落實經濟新常態要求,追求經濟新常態目標,必將有利於地方政府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中解放出來,使中國經濟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轉向更加註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實現經濟和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二、新常態的背後是執政思維理念的重大轉變。
新常態的提出,預示著長期以來唯GDP增長馬首是瞻的政績考核指揮棒將會逐步淡化使用。當然,新常態,既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連續探底的坐視不管,也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徘徊不前的漠不關心,更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的刻意打壓。經濟新常態,實際上是從體制、機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級領導幹部的思維障礙,突破GDP增長高於一切、財政預算必須連年遞增的思維定勢,解開層層加壓指標值、層層簽訂軍令狀的權力束縛,不搞「一刀切」和「一錘定音」。
具體來說,就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堅決不要帶血的GDP,嚴防各類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體事件的發生,體現穩中求進、事緩則圓的要求。就是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隱形政績和顯性政績的關系,遵循經濟發展基本規律,潛心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堅決不做殺雞取卵的蠢事,體現咬定青山不放鬆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統一。
就是正確處理發展主體和發展客體的關系,凝聚發展共識的最大公約數,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邏輯。就是正確處理發展戰略和發展戰術的關系,在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時,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體現「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要求。
三、新常態的核心是資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歸。
新常態,意味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新時期,要辯證認識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統籌發揮「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的職能作用,確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縱市場,又不越位干預市場,也不錯位擾亂市場,從而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要求落到實處。
當前,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都已經步入新的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經濟增速放緩,各級政府要有包容心態和科學研判,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優勢仍然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減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徑依賴,不搞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刺激和大面積調控,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強和保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促進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
同時,推進政府職能深度轉變,履行好必要的監管職責,充分釋放經濟體制改革紅利,彌補市場失靈,矯正市場畸形,凈化市場秩序,管控市場風險,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❽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2014年,中國經濟延續了2012年以來的下行走勢,首季GDP增速為7.4%,遠低於2008-2012年年均增長9.3%的水平,1-4月以來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也普遍低於預期。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過渡的新周期。一方面,從全球范圍來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已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另一方面,從內部環境看,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是當前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徵,是中國經濟在以後很長一段時期都要面臨的「新常態」。
因此,我們必須對中國經濟減速須有全面認識。對於當前中國宏觀經濟下行不必過於驚慌。一是縱向比較而言,與2008-2009年相比,本輪下行周期的幅度和速度都相對緩和。2008年雷曼倒閉後,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劇烈動盪,我國經濟增長出現急速下行,GDP季度環比折年率從2008年二季度的10.3%急速下滑到當年四季度的4.0%。而本輪下行速度則相對緩和、幅度相對較小,盡管今年一季度7.4%的增速是2010年以來的低點,但並未及上一輪下降幅度之大。
二是橫向比較而言,經濟增速放緩也處可承受范圍之內。宏觀經濟形勢如何還要在觀察一段時期,看三季度經濟形勢的變化,如果形勢出現惡化再調整不遲。現在不宜大幅調整政策,如果政策有大的調整會加劇市場對形勢惡化的預期,政策穩定才能穩定預期。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主要是機遇自身的歷史比較。相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年均幾乎兩位數的增長,中國當前增長速度當然是放緩了,但是放在全球橫向比較來看,中國經濟減速幅度明顯小於其他新興經濟體。以印度為例,2010年印度增長速度為10.1%,2011降至7.0%,2012年為5.3%,2013年降至4.9%,下滑幅度遠超中國。另外,從出口導向型國家來看,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都在下滑。中國7%的「新常態」並不取決於外部參照物,而是經濟增長規律使然,是內部結構調整使然。相比過去8%以上甚至更高的有「水分」的增長速度,7%左右的增長更加註重質量,更加適合中國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水平,這與以往的增速在性質上是不同的。
第三,從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來看,由於我國就業彈性系數增加,我國經濟承受失衡的能力正在增強,可以承受稍微低一些的增長速度。比如2010年經濟增速為10.8%,新增就業崗位是1068萬人。到了2011年,經濟增速放緩至9.2%,就業崗位反而新增到1221萬。2012年經濟更是達到改革開放以來除去特殊時期(1989年、1998年等)以來的最低值,只有7.8%,但是新增就業人數達到歷史最高峰,為1266萬。這一數字,甚至比十多年來經濟最高速的2007年(增速14.6%)所增加的1204萬就業崗位還多。今年以來GDP增速進一步放緩,但就業狀況並未因此而惡化。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是調結構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陣痛,這種經濟下行是良性的,是經濟增長規律使然,是內部結構調整使然,對此我們不必過於驚慌,重新界定增長預期,而應提高經濟增速放緩的承受能力,把精力更多的放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方面,進而真正讓經濟提質增效。
因此,政策和改革的著力點就要實現由「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轉變,通過「供給管理」加強經濟社會中的薄弱環節,也就增加了宏觀經濟中的有效供給,加大要素投入的力度和制度改進,通過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積累以及勞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化解增長下行壓力和結構失衡的矛盾,同時包括利率市場化、打破價格壟斷定價,改變國民財富分配在內的一系列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一定要有序推進,只有這種增長才是可持續的,健康的,而這也是新常態下的新思維和新出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張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