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大陸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簡體字
1956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及民國以來主張漢字簡化學者們的建議,於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報》上,7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由董必武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該委員會成員。該會於1956年1月28日通過簡化字515字及簡化偏旁54個。
到了1977年,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隨即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國務院廢止「二簡方案「。同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組成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並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時發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一致表示: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至此,大陸漢字簡化運動暫時告一段落。
2000年12月,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並定於2001年1月1日生效。國務院將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的通用的語言文字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並允許在一定領域和特定地區內長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話播音和電影中夾雜濫用。電影、電視劇中扮演領袖人物的演員,在劇中一般也要說普通話,如因內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過多,使用方言的電影和電視劇的數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戲劇則不在此列。
(1)中國什麼時候用簡體字擴展閱讀:
實施現況
簡體字實施之後,許多人看不懂前人的書畫、古籍、以及古跡上的題字,這將造成文化斷層的現象,於是提倡「識繁應簡「。也就是鼓勵寫簡體字,但是要多認識繁體字。就好比實施白話文之後,仍然要閱讀文言文。大陸很多招牌常看到繁體字,如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南方航空、「宏碁「電腦。大部份聖誕卡、賀年卡多為繁體字,匾額、書法繁簡並存。
在北京,「中國海淀購書城「大招牌、北大的「藝專「大浮雕字,許多招牌為求美觀,使用繁體字較多。不過,教科書、出版社、電視等則一律用簡體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體。(台灣學生在北大P.108)
作為獨特的一門藝術:中國書法,在中國大陸一直沒有被簡化字所約束。因為書法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舉世獨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藝術的功能不在於傳遞信息和記錄歷史,所以,沒有必要用簡化字的形式。事實上,草書藝術本來就是簡化字。要把一個多重筆劃的字,藝術的簡化,再表現美的形態,這絕非易事,而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
②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簡體中文
1956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及民國以來主張漢字簡化學者們的建議,於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報》上,7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由董必武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該委員會成員。該會於1956年1月28日通過簡化字515字及簡化偏旁54個。
到了1977年,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隨即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國務院廢止「二簡方案「。同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組成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並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時發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一致表示: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至此,大陸漢字簡化運動暫時告一段落。
2000年12月,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並定於2001年1月1日生效。國務院將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的通用的語言文字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並允許在一定領域和特定地區內長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話播音和電影中夾雜濫用。電影、電視劇中扮演領袖人物的演員,在劇中一般也要說普通話,如因內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過多,使用方言的電影和電視劇的數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戲劇則不在此列。
③ 我國的簡體字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的
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一共收錄了324個民間流傳最廣的俗字、古字和草書字。但因為有爭議,第二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民國《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兩個說明是這樣的:
1)簡體字為筆畫省簡之字,易認易寫,別於正體字而言,得以代繁寫之正體字。
2)本表所列之簡體字,包括俗字、古字、草書等體。俗字如「體、寶、岩、蠶」等,古字如「氣、無、処、廣」等,草書如「時、實、為、會」等,皆為已有而通俗慣用者。
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行書和草書又是隸書的簡化,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唐朝)、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對此作了較為系統的整理。
(3)中國什麼時候用簡體字擴展閱讀:
一、近代漢字簡化運動
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第38頁)。
太平天國最有名的簡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國字少一點,字體左右對稱,寓意太平。太平軍打到哪裡,囯字就用到哪裡),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
太平天國是東亞第一個進行系統性漢字簡化的政權,甚至影響到後來的民國以及新中國的漢字簡化運動。
二、原因和背景
民國時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個國家如果幾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時間久了必然會人心思變,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漢字拉丁化很有市場的原因。而簡化字通過迅速的推廣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徹底的挽救了漢字,避免了它的滅亡。
漢字不能用於輸入電子設備,對當時的科學發展毫無用處,以至於當時的大部分文人都認為恐怕漢字拉丁化才是漢字發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還是要通過各種輸入程序來輸入漢字。
④ 中國開始推行簡體字是幾幾年的事當時的背景是怎麼樣的呀
中國開始推行簡體字是1952年,從1952年以後逐步完善推行簡體字。
1952年在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重點研究漢字簡化問題。1953年毛澤東主席指出:「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只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於國務院。1955年1月文改會擬定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56年1月《漢字簡化方案》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為慎重起見,方案中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從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後分四批推行。
1964年5月文改會編印出《簡化字總表》。經過補充、調整,簡化字由方案收錄的515個增加到2236個,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又對原來總表中的個別字進行了調整。
(4)中國什麼時候用簡體字擴展閱讀
廢除漢字運動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魯迅臨終前接受《救亡情報》記者訪問時指出:「漢字的艱深,使全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毛澤東最早在1940年指出:「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1956年中國大陸討論文字改革的時候說「漢字是一種落後的字體」,所以「必須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樣」 ,方便學習及辨識,以使其能夠符合其救國的思想。
隨著中蘇決裂,大陸學者認識到廢棄漢字不現實。
於是簡化漢字與漢語拼音方案成為大陸主流。反對者則認為,現今的中國簡化字是中國共產黨受蘇聯影響而制定消滅漢字的步驟,並且進行思想文化控制的方法,正如《一九八四》小說中的新語一樣,簡化字只是一個政治性產物而不是一個文字自然的進化過程。
⑤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的
1956年簡體字開始使用。
漢字簡化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1964年國務院又公告了《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
(5)中國什麼時候用簡體字擴展閱讀
簡體字實施之後,許多人看不懂前人的書畫、古籍、以及古跡上的題字,這將造成文化斷層的現象,於是提倡「識繁應簡「。也就是鼓勵寫簡體字,但是要多認識繁體字。就好比實施白話文之後,仍然要閱讀文言文。大陸很多招牌常看到繁體字,如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南方航空、「宏碁「電腦。大部份聖誕卡、賀年卡多為繁體字,匾額、書法繁簡並存。
在北京,「中國海淀購書城「大招牌、北大的「藝專「大浮雕字,許多招牌為求美觀,使用繁體字較多。不過,教科書、出版社、電視等則一律用簡體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體。
作為獨特的一門藝術:中國書法,在中國大陸一直沒有被簡化字所約束。因為書法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舉世獨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藝術的功能不在於傳遞信息和記錄歷史,所以,沒有必要用簡化字的形式。事實上,草書藝術本來就是簡化字。要把一個多重筆劃的字,藝術的簡化,再表現美的形態,這絕非易事,而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
⑥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簡體字古代就有,是民間使用的簡化字;還有一些是從草書而來。
目前最早可見於馬王堆出土的漢墓竹簡和帛書,里邊很多都是簡體字。據說也有部分簡化字屬於先秦文字。
南北朝的碑刻有一些簡體字出現,到隋唐時代簡化字就非常多了,在民間相當普遍,當時這些簡體字被稱為「俗體字 」。
我們現在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隋唐時期就已經有很多了。唐代顏元孫著《干祿字書》
和王仁昫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簡化字)。
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范圍,數量大大增多。
明朝也貢獻了很多簡化字,據說超過一成。
新中國的一簡字,八到九成都是古代就有的漢字。
⑦ 中國的簡體字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中國大陸解放後,新體制,新社會,新風尚,有些新的變化,這是很正常的。文化要反映經濟社會的變化,於是,文字體量、字形發生變化。從歷史上看,變化是常態,不變化的情況倒是從來也沒有過。
經過幾次「簡化漢字」方案公布、討論、修改,規范,最後定為國家法定文字。除去香港、澳門、台灣還延用繁體漢字,大陸使用簡化漢字幾近六十年。
在今天大陸使用的簡化漢字中,有的屬於歷朝歷代的正字,例如:萬——唐時用以為萬;個,豐,價,葉,雲,號,後,朵,廣,爾,禮,於——則屬於古文,即古(至少是從南北朝以來就有)已為官方所採用。
有的屬於朝野通用字。而絕大部分簡化字是屬於俗字,即來自於歷朝歷代民間,只不過是沒有經過規范而變成正字,新中國將其變成正字罷了。
(7)中國什麼時候用簡體字擴展閱讀:
簡體字的由來:漢字簡化、簡化漢字是古已有之,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國大陸、中國共產黨人獨出心裁製造出來的。
因此,海外有人發難簡化漢字,其理由往往是片面的。如果撂開別的企圖不說,至少也是不了解漢字演變的歷史。
參考資料:網路-簡體字
⑧ 中國大陸在哪一年實行簡體字
正式實行是1956年
1955年10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討論的結果作了修改,修改後的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
1956年11月教育部發出《關於在各級學校推行簡化漢字的通知》
1964年3月,制訂出了《簡化字總表》
⑨ 簡體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我國大陸是根據國務院規定從1956年開始使用簡化字的。
現在我們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簡稱《總表》),《總表》曾經頒布過兩次,一次是1964年頒布的,文革時期曾推出過《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對,於是到1986年6月,國務院又宣布「二簡字」停止使用。今天的《總表》總共收錄了2235個字。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
(9)中國什麼時候用簡體字擴展閱讀: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第38頁)。
太平天國最有名的簡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國字少一點,字體左右對稱,寓意太平。太平軍打到哪裡,囯字就用到哪裡),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太平天國是東亞第一個進行系統性漢字簡化的政權,甚至影響到後來的民國以及新中國的漢字簡化運動。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在此期間,許多人提出提升國人知識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復雜的中國字簡化。
⑩ 中國是什麼時候推行簡體字的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全社會范圍內推廣的簡化字。
文字簡化不是偶然的選擇
和其他年長的知識分子一樣,韓敬體親歷了新中國成立後簡體字「曲折上升」的過程。回顧那段歷史,韓敬體認為,文字簡化運動並不是偶然的選擇。
「簡化,伴隨著漢字的整個發展過程。」韓敬體說,「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到經文,到隸書……其中就不斷發生著簡化。五四運動之後,著名學者陸費逵、錢玄同等提倡簡體字以來,圍繞漢字簡化進行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新中國成立前,南京國民政府也曾公布過《第一批簡體字表》(後被廢除),此間以魯迅和瞿秋白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還提出了漢字拉丁化的主張。」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初期推行簡化字運動也有著相當必要且現實的意義。「之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推行簡化字運動,跟國情也有一定關系。」韓敬體研究員說,「舊中國教育極其落後,新中國成立後的初步統計顯示,在全國范圍內,四分之三以上者是文盲。
在普及文化的過程中,廣大群眾更渴望使用筆畫少、字數少的簡體字,畢竟繁體字書寫、辨認極不方便。」
(10)中國什麼時候用簡體字擴展閱讀:
繁體字有「三難」
「繁體字由於筆畫太多,字數太多,被人們視為『三難』:難認、難記、難寫。1956年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減少字數、減少筆畫。」韓敬體說。
漢字數量之多,給學習帶來了難度。據介紹,有二三百年歷史的《康熙字典》中收錄了4735個字。「其實,常用字尚不及其中的十分之一,重復、無用的字居多,平常用字三四千字就足夠了。後來在漢字簡化過程中,常用字定為3500個左右。除此之外,繁體字筆畫太多,最高可達30多畫,令很多人望洋興嘆」。
簡化是文字發展總的趨勢
「文字簡化是一個總的趨勢,文字由繁到簡是個普遍規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馮志偉對記者說。
據介紹,自文字產生之日起,簡化就一直存在。除漢語外,國外許多文字也經歷過由繁到簡的變遷。「德國早先使用花體字,從藝術上看很不錯,但是由於書寫困難,就逐漸演變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學寫中國字,後來簡化成了漢字和字元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