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中國到底有多少租界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各國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國 7處:
天津英租界、漢口英租界、廣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廈門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 5處:
天津日租界、漢口日租界、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慶日租界
法國4處:
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廣州法租界
德國2處:
天津德租界、漢口德租界
俄羅斯2處:
天津俄租界、漢口俄租界
義大利1處:
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
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1處:
天津比租界 (1931年中國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
天津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並入英租界)
另外還有一些外國人居留地,有時候也會被當成租界,但實際上不是,比如煙台、福州、營口等其實都只是形成了居留地,並沒有真正簽署租界法律條文。
2. 誰能幫我統計一下,近代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損失的土地面積!列出時間 侵佔國家 損失面積!
從1842年英國強迫中國簽定第一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起,西方列強在1842~1919年間共迫使中國簽定了709個不平等條約,其中英國163個,日本153個,沙俄104個,法國73個,德國47個,美國41個,比利時26個,葡萄牙13個,義大利7個,荷蘭5個,奧匈帝國5個,西班牙4個,其他國家68個。
補充: 引自鳳凰網歷史不平等條約研究是近代中外關系史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領域,某種程度上,一部不平等條約史就是一部中外關系史。雖然不平等條約對近代中國影響重大,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專著系統地探究什麼樣的條約屬於不平等條約。在論述到不平等條約問題時,學者們直接對條約進行分析,每人頭腦中自然有了一個確定的標准,但是這個標準是什麼?有沒有科學的根據?由於沒有標准,大家對不平等概念的認識也莫衷一是,因此在統計時得出的數目往往大相徑庭,以至於近代中國究竟與外國訂立了多少個不平等條約,也一直沒有形成一個各方認同的約數。有人認為是1182個,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是1100多個。依據我們對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定義,通過對《中外舊約章匯編》所載文件的逐個梳理,我們得出的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數目是343個。這一數目不是最後的數字,但卻是一個有根有據的統計結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數量。
不平等條約的形式名目繁多、五花八門,內容卻只有一個——侵犯中國的主權、掠奪中國的領土和財富,反映出當時中國處於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國際地位。據統計,從1689~1949年,中國共與外國簽定了約1182件左右的書面形式外交文件,其中除正式的條約、和約、界約和協定外,還有所謂的:①「專條」:如中日關於台灣「生番」的《北京專條》;②「合同」,大多數是為解決鐵路借款、合辦鐵路及其他經濟事務的,如1898年中美訂立的《粵漢鐵路借款合同》等;③「章程」,如1843年中英簽定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④附約(附件):如中日1905年簽署的《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及附約》等;⑤證明書。如中國秘魯廢除苛例證明書等;⑥「租約」,如1898年的《中俄旅大租地條約》、《中德膠澳租借條約》等。這些形式各異的條約及外交文件基本是都是不平等的。
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攫取了種種特權和利益。這些特權和利益包括:
一、駐軍權:根據1901年《辛丑條約》第9款的規定,帝國主義國家在華享有駐兵的特權。該條款稱:「中國國家應允,由諸國分應主辦,會同酌定數處,留兵駐守,以保京師至海道無斷絕之虞。今諸國駐守之處系:黃村、廊坊、楊村、天津、軍糧城、塘沽、蘆台、唐山、灤州、昌黎、秦皇島、山海關。」
二、內河航行權:帝國主義國家的船隻不僅可以在中國領海任意往來,而且可以在中國內河自由航行,如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第10款規定:「長江一帶各口,英商船具可通商」。並「准將自漢口溯流至海,選擇不逾三口,准為英船通商之區」。
三、領事裁判權:領事裁判權是指一國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對居住在駐在國領土上的本國公民行使司法管轄權的制度。這種制度是西方列強侵犯弱小國家主權、掠奪弱小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中國是受領事裁判制度危害最深、時間最長的國家。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規定英國在華享受領事裁判權。「倘遇有交涉詞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照辦。」 這就是說,英國人在中國土地上犯了罪,中國官員不能根據中國法律來懲罰他,只能交給英國領事按英律治辦。此後約有20多個西方國家在中國取得了這種特權。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國家才被迫放棄此種權利。
四、自由傳教權:1844年,中法簽定《黃浦條約》,該條約規定:法國取得在五口通商口岸建造禮拜堂、醫院、學堂的權利。同時又規定:「倘有中國人將佛蘭西禮拜堂、墳地觸犯毀壞,地方官照例嚴拘重懲」。實際上要求清政府保護法人在華自由傳教。1846年在法國的威脅下,清政府正式取消對天主教的限制,並發還過去沒收的天主教堂。隨後,其他西方國家也取得了在華傳教的自由。他們在中國各地設立教會。許多傳教士充當帝國主義在華的謀士和間諜。
五、海關管理權:1853年,英、美、法三國以上海小刀會起義使「海關行政陷於停頓」為借口,迫使上海道台在次年6月訂立了《上海海關征稅規則》,並於同年公布英、美、法「三國領事通告」,攫取了上海海關管理大權。從此,帝國主義控制了上海海關,並通過委任外國人擔任各地海關的稅務司,控制了全中國的海關。在帝國主義分子的把持下,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和關稅收支權也統統喪失。海關長期成為西方列強侵掠中國的工具,中國的民族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摧殘。
六、設立租界權: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規定:英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永久居住。這一規定後來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各口岸建立「租界」的根據。1853年,英國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不久,美國和法國也在上海建立了租界。1849年,英、美在上海的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最大時面積達到8萬畝以上。1854年,公共租界設立「工部局」。最多時在中國的外國租界多達幾十處,分布於上海、天津、廣州、重慶、福州、廈門、漢口、九江、長沙、沙市和煙台等城市。在「租界」內,帝國主義侵奪中國主權,形成國中之國,並使租界逐步發展成為擴大對中國侵略的橋頭堡。
七、片面最惠國待遇: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特別規定:英國對中國享有片面的最惠國待遇。該條約稱:「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後來其他列強也群起效法,給中國帶來無窮的禍害。
八、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近代,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了一次次侵略戰爭,強迫中國簽定了無數的不平等條約,也勒索了巨額的戰爭賠款。據統計,全部賠款約在19.53億銀元,相當於清政府1901年財政收入的16倍,1901年全國工礦總資額的82倍。
九、割占和蠶食中國領土:1843年的中英《南京條約》第3款規定:清政府「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南京條約》的簽定和香港割讓英國,使中國的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以後其他西方列強紛至沓來,中國大片河山淪入帝國主義之手,僅俄國一國就侵佔了中國約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3. 在民國時,中國擁有租界數量最多的是哪個城市
天津最多,到民國成立前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並入英租界)。
在全國,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4. 中國在解放前總共存在多少個租界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諸如:上海、天津、漢口、廣州、鎮江等地,都有不同帝國主義國家的租界。當年天津是有租界最多的城市,共有:英租界、天津美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租界、俄租界、比租界、意租界、奧匈租界。
5. 20世紀初中國當時租界的情況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各國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國 6處: 天津英租界 漢口英租界 廣州英租界 九江英租界 廈門英租界 鎮江英租界 日本 5處: 天津日租界 漢口日租界 蘇州日租界 杭州日租界 重慶日租界 法國 4處: 上海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 漢口法租界 廣州法租界 德國 2處: 天津德租界 漢口德租界 俄國 2處: 天津俄租界 漢口俄租界 義大利 1處: 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 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 1處: 天津比租界 1931年中國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 天津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並入英租界)除租界外,外國在中國的領土佔領還有以下幾種形式: 租借地:由租借國通過條約獲取。與租界所實行的工部局自治的管理形式不同,租借期內租借國在租借地內擁有並行使排它的主權,因此租借地具有殖民地性質。例如大連、青島、威海衛、廣州灣。在中國,租界的法律地位最初是南京條約附件規定的:中國政府許可了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建造房屋以及永久居住的權利。由於列國條約中一體均沾條款的存在,各國很快都享有了在通商口岸活動的權利,並將這種權利用各種手段,包括合法談判和武力脅迫的手段,將權利不斷擴大,但唯一不變的就是租界只存在於通商口岸。而諸如新界、旅順、膠州灣等租借地(Leased territory)則不同於租界,租借地的租借時間往往長於一般租界,並且這些地區不但允許外國軍隊駐扎,還由外國人完全掌握當地的行政權(例如駐青島的德國膠州灣總督、日本關東州長官、英國威海衛租借地總督等),中國官員不能決定這些地區的行政事務。這是租界與租借地的最大區別。 鐵路附屬地:俄國及日本在其管理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兩側取得的附屬用地,擁有行政、駐軍、警察等多種權力,中國在此區域內的主權受到限制。鐵路附屬地的性質類似租界,但范圍遠比租界為大。 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根據1901年辛丑條約,由英國11國共同管理的地區,行政司法等職能由各國使館行使,這一點既有別於租借地的總督統治,又有別於租界的工部局管理。 避暑地:江西牯嶺(Kuling,廬山)、浙江莫干山、河南雞公山、河北北戴河以及福州鼓嶺(Kuliang)等。這些地區限制中國人購置地產,並組成類似工部局的外國人自治管理機構。 附屬於租界的越界築路區、租界預留地等。例如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區,又被稱為「上海日租界」租界是中國近代史中影響中國政局的因素之一。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多在租界內策劃。比如辛亥革命時期湖北軍政府和清政府的談判就是在其內部壓力下,受到外國勢力的干涉而選擇在上海的英國租界展開。此外,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也是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開(後轉移到嘉興)。包括五卅運動在內的大量示威遊行路線也多經過租界,以示對外國勢力的不滿。租界在中國作為主權喪失的象徵,中國歷屆政府都在為收回租界而與租借國展開收回租界的談判。1917年開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國政府陸續收回。 以下是部分租界收回的時間表: 1917年,中國北洋政府參加歐戰協約國,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收回了漢口德租界、天津德租界和天津奧租界。 1924年蘇聯宣布放棄原俄國在華租界 1927年1月3日 武漢國民政府在共產黨的支持協助下,成功收回漢口英租界 1927年1月10日 武漢國民政府在共產黨的支持協助下,成功收回收回九江英租界 1927年3月24日,國共北伐軍進入鎮江後,英國領事懷稚特主動撤退巡捕,共產主義青年團特支與國民黨市黨部派工人部長去上海總工會學習組織工會的經驗,返鎮後數天時間,火柴廠、麵粉廠等十幾個大廠與行業領先成立了工會組織。鎮江商會會長陸小波率領商團進入租界,接收工部局、巡捕房,改由鎮江公安局設立警署。全體英國僑民撤出。因此,該租界的行政管理權這時已被收回。到4月份,風雲突變,國民黨清黨,延至1929年11月15日,才正式舉行收回鎮江英租界的典禮。 1930年9月17日 國民政府收回廈門英租界 1931年1月15日 中國政府收回天津比利時租界 比利時在天津雖有租界,但比租界設立期間,並未做何開發建設,甚至連一座標志性建築亦未建。1927年1月27日,中國北洋政府與比利時進行雙邊條約談判,比方便宣布,願將租界歸還中國。1929年改為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的南京國民政府與比進行了相關談判,終在當年8月31日在津簽訂了《比利時交還天津比國租界協定》,只是延至1931年1月15日,雙方才互換了協定批准書,從而完成了租界交接的所有法律程序。 1943年1月,美、英兩國審時度勢廢除了歷史上與清政府簽訂的有關不平等條約,與戰時陪都重慶的國民政府改訂新的條約,取消了治外法權和在華的租界,中國國內存在百年的租界從法理上結束了它的歷史。(1943年3月,日本曾將杭州、蘇州、漢口、天津四處日本租界「交還」汪偽政府,8月,汪偽政府又象徵性地「接收」了日本控制下的上海租界,以上均為日本及其控制的偽政府之間表演的鬧劇)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宣布「收回」除了香港租界外的所有的在華租界和租借地。租界雖然名義「收回」了,但租界內的外國公產一直無法收回。例如上海的租界雖早已取消,但法方迄未交回公產十四處。這些產業均系過去法國帝國主義憑借不平等條約的特權取得的,公產不收回,租界就不是真正的「收回」。真正完全的取消租界和收回外國公產,以及各種外國特權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6. 舊中國外國租界資料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土地國有化)。
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
現在租界由於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所特有的。
歷史上19世紀中葉以前的中國、日本、印度、伊朗等國家均有租界的存在。1845年11月15日,英國在中國上海設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塊租界。
(6)如何計算近代中國的租界數量擴展閱讀:
舊中國的租界介紹:
1、天津英租界
是英國設在天津的專管租界。它是近代中國七個在華英租界之一,同時也是天津的九國租界中設立最早、發展最繁榮的租界,因與法租界毗鄰位於天津紫竹林附近,亦有「紫竹林租界」之稱。
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將民國政府遷往天津英租界,使這里一度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及政府所在地。
1930年代,英國與日本曾因天津英租界相關問題而爆發沖突和外交糾紛,並導致天津英租界危機。英國租界在天津自1860年起共存在了八十餘年。
2、上海英租界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宮慕久以告示形式,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劃定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廠(今北京東路、圓明園路一帶)以南之地,准英國商人租地建屋,後稱租界,次年定西界於界路(今河南中路)。
道光二十八年英國領事阿禮國與蘇松太道麟桂商定將租界擴展為北至蘇州河,西至周涇浜與蘇州河畔蘇宅之間的一條直線(今西藏中路)。
面積為2820畝。同治二年(1863年)9月20日,與上海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佔地10685畝。至1930年,共擴展至15893畝。
3、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又名英美租界)是近代中國出現的第一個租界,由原英租界與美租界於1863年9月合並而成。
1943年,美英等國分別與重慶政府簽訂條約,宣布將上海租界交還中國。實際上,直至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上海租界才真正由中國政府收回。
7. 在舊中國的外國租界地是怎麼回事兒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土地國有化)。
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
現在租界由於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所特有的。
歷史上19世紀中葉以前的中國、日本、印度、伊朗等國家均有租界的存在。1845年11月15日,英國在中國上海設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塊租界。
(7)如何計算近代中國的租界數量擴展閱讀:
舊中國的租界介紹:
1、天津英租界
是英國設在天津的專管租界。它是近代中國七個在華英租界之一,同時也是天津的九國租界中設立最早、發展最繁榮的租界,因與法租界毗鄰位於天津紫竹林附近,亦有「紫竹林租界」之稱。
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將民國政府遷往天津英租界,使這里一度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及政府所在地。
1930年代,英國與日本曾因天津英租界相關問題而爆發沖突和外交糾紛,並導致天津英租界危機。英國租界在天津自1860年起共存在了八十餘年。
2、上海英租界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宮慕久以告示形式,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劃定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廠(今北京東路、圓明園路一帶)以南之地,准英國商人租地建屋,後稱租界,次年定西界於界路(今河南中路)。
道光二十八年英國領事阿禮國與蘇松太道麟桂商定將租界擴展為北至蘇州河,西至周涇浜與蘇州河畔蘇宅之間的一條直線(今西藏中路)。
面積為2820畝。同治二年(1863年)9月20日,與上海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佔地10685畝。至1930年,共擴展至15893畝。
3、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又名英美租界)是近代中國出現的第一個租界,由原英租界與美租界於1863年9月合並而成。
1943年,美英等國分別與重慶政府簽訂條約,宣布將上海租界交還中國。實際上,直至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上海租界才真正由中國政府收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租界
8. 上海曾經有多少個租界都是什麼租界有什麼特徵范圍是如何劃分的那些租界在現在的上海是哪裡追分
上海曾經有多少個租界,分別為:
1英租界,1845年11月29日,英方與上海道簽訂了《上海土地章程》,設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租界—英租界。上海英租界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史上,上海的外國租界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租界劃定黃浦江以西,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廠(今北京東路)以南,界路(今河南中路)以東。後又擴展為北至蘇州河,西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
2美租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美國領事向蘇松道台要求劃虹口一帶為美國租界。次年,以口頭協定,以蘇州河北岸虹口地段為美租界。
1863年6月,美國領事與上海道簽訂章程,美租界西面從護界河對岸(今西藏路橋北堍)起,向東沿蘇州河及黃浦江到楊樹浦向北3里止,再從此向西劃一直線,復回到護界河對岸,形成了一個不等邊直角三角形,佔地346.67萬平方米。
3法租界,1849年4月6日法國與上海道正式簽字換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上海法租界是法國在舊中國四個租界中面積最大、發展最好的一個租界。法租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達到發展的頂峰,並在1943年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法租界起初范圍南至護城河,北至洋涇浜,西至關帝廟諸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角,1914年,法租界通過越界築路將新界擴至北自長浜路(今延安中路),南到斜橋,東達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橋,西至徐家匯(今華山路)一線。
由此為開端,越界築路正式成為了一種實際意義上的擴張租界的手段,越界築路區成為「准租界」。公共租界因此大受鼓舞,此後二十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越界築路行動,到日軍侵華前夕,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區達到四萬七千畝,甚至超過了公共租界本身的面積。
4上海公共租界,1863年9月,英美租界正式合並為公共租界。1899年公共租界大規模擴張,北至上海、寶山兩縣的交界處(今天目東路),東臨周家嘴(今平涼路軍工路),西達靜安寺。整個租界劃分為中、北、東、西四個區。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國租界史上是面積最大,經濟最繁榮、法律最完善、管理機構最龐大,發展最為充分的一個租界。今北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上海是中國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上海租界也是中國最早移植現代法治的地方。租界作為實際上的「國中之國」,擁有自己的立法主體和立法權。體現現代法制的法規體系、法規結構、審判制度、律師制度和監獄制度等都最早出現在上海租界。
(8)如何計算近代中國的租界數量擴展閱讀:
1843年11月17日,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上海正式開埠。開埠前的上海雖已立縣500年,但只是東南海濱的一個縣城。由於租界的建立和擴張,上海城市的性質、結構和形態等都發生了巨大轉型。隨著港口建設加快,上海從封閉型的縣城轉換為外向型通商港城。
城市建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到1911年,租界內外道路總長度已達110英里,形成了現代城市道路網路。租界呈現出「十里洋場」的繁榮景緻。上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迅速提升,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成為遠東最大的城市。
與之相對的是,租界也經歷多次擴張,到1915年上海租界總面積已達48653畝,是1845年的57倍多。至1936年,上海租界總人口已超過160萬,形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三分天下的奇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