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城市競爭力在全球范圍內怎麼樣
報告從全球城市的經濟競爭力、
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城市評級等方面
全方位評價城市發展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廣州藍皮書:廣州城市國際化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通過對2019年全球城市排名各大榜單的分析認為,2019年全球城市指數、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亞太城市較為強勁,全球實力城市指數和全球活力城市指數中歐洲城市則重現升勢,全球創新城市指數中則是美國城市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全球頂級城市的排名競爭極有可能在2020年出現白熱化。
北京被評為“全球城市”
這次報告里還有個重磅消息:中國社科院與聯合國人居署首次推出“全球城市分級新標准”,並據此對上面提到的1006個城市進行了分級。
報告將這些城市分為3層、2類、5等、10級,這將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5等由高到低分別為:全球城市(A),國際樞紐城市(B),國際門戶城市(C),區域樞紐城市(D)與區域門戶城市(E)。
10級分別為:A+,A,B+,B,C+,C,D+,D,E+,E。
在這個榜單中,北京被評為A級,即“全球城市”,全球排名第4位。
❷ 未來社會競爭力會越來越激烈嗎
肯定會的,一方面現在中國的人口增長雖然已經放慢,但人口基數大的事實表明今後咱們的子孫後代不會少的;另一方面,教育的發展是我們有目共睹的,高教育人群的普及及外語、計算機等被我們認為是「技術含量」很高的知識也在普及之中,而且接受人群的年齡也是越來越小了;再有,世界經濟一體化,各國的人才都是可以流動的,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也是一個新興的地區,將來也是每個外國人都嚮往的地方,因此以後的社會競爭力是會更加激烈的
但不用怕,世界在發展,咱們也在發展,只有在發展中求生存,我們才不會落伍,我們會生活得比現在還好。
❸ 未來十年裡中國的經濟趨勢會怎樣
未來十年,中國人均收入會從3000美元變成20000美元。收入的改變帶來的是行為習慣的改變。中國人會對環境很苛刻,要求環保,所以燒煤的會減少,電力的汽車會很多,風力,太陽能,核能發電會增加,對貪官會很憤怒,所以會有很多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政府的權力會變小,不能直接干預經濟,一系列的法律能讓政府做事效率更高,開支更小,還無法貪污。對食品安全更加重視,所以不衛生的食品必然更難賣出去,有危險的商品也會變得難賣。對安全的要求也會增加。大家願意拿出更多的錢用於國防,所以中國的國防開支可能會是美國的一半。人們對於出行的不便很憤怒,所以高速城際鐵路會很多,地鐵很多。當然私家轎車也會很多,當然還是用電的。那時,中國的高科技產品會很多,日本和韓國會失去競爭力。當然,仍然比美國差很多。
作為一個商人,就要懂得未來的陽光產業。無疑,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未來十年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高科技的,高端的,高利潤的,產業會很多。服務業的比重會增加,但不會很高。城市人口會達到60%以上。城鄉差距會更大。但無疑鄉村數量會變得很少,城市會變得很多。人民幣會實現國際化。中國將繼續高速增長。並開始大量產生服務業。然後城鄉差距會開始縮小。
作為商人,要分為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大型企業毫無疑問應該做高科技,高利潤,變成跨國公司。作為小型企業,應該依附於大型企業,為大型企業服務,就是像飛機製造公司需要的螺絲,外殼,輪胎之類的零部件就比較好。
❹ 當今國際競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中國在這幾個方面的競爭力如何
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與發展主要體現在:
(1)當前世界變革發展的速度很快,與之相應的國際形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多個特點,這里列舉幾點簡要說明.
一是當前的國際競爭是包括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國際格局本身也是依據實力變化的,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掌握霸主地位一直不變.現在的競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硬實力,一個是軟實力,過去強調硬實力的競爭,主要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現在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軟實力的競爭,包括文化的力量、制度的創新、國家的形象、國家的吸引力等都在軟實力范圍之內,是當今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范疇.
二是非國家行為體成為當今國際政治的重要角色.傳統的國際關系主要是領導人之間的、官方之間的、政府之間的關系.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出現了一些非國家行為體,比如城市和城市之間可以建立友好城市關系;還有一些跨國家行為體,像一些國際組織,如歐洲聯盟;還有一些非政府的國際組織,比如紅十字會;最後還有一些個人.
三是非傳統安全問題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個新的重要問題.過去我們談安全一般是談軍事安全,而現在更多的是非傳統安全,其中包括很多內容.比如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生物化學武器、溫室效應,甚至包括淡水資源緊缺等.
四是國際政治出現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課題,公平和正義成為世界潮流,這成為值得期待的一個重要特點.
(2)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第三代領導集體對時代主題的認識不斷深化,認為 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重要的火車頭,對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巨大,國際地位大幅提高.
簡言之,國際形勢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世界經濟探底企穩,但復甦艱難
二、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新興大國整體崛起
三、國際體系深刻調整,金融變革取得進展
四、大國調整對外政策,互動頻繁
五、全球性問題突出,引發大國博弈
六、全球思想大反思,發展模式多樣化
七、中國地位明顯提升,中國因素廣受關注
❺ 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在那裡
中國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國家動員能力、完整的工業體系、合法擁有核武器。
國家動員能力
國家對人力、物力、財力、精神力量等潛力用於戰爭的號召力、轉化力、組織力。
中國舉全國之力抗擊疫情,那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舉國上下令行禁止的行動,是上千萬人口的武漢「封城」、6000多萬人口的湖北「封省」,是全國各地人員、物資的大規模調集支援,是不惜代價、不計成本的免費治療,是全國城鄉所有社區的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是14億人自覺自願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
完整的工業體系
除已建成獨立完整的全國工業體系之外,我國在東北、華北、華東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實力、部門相對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區工業體系。
按照聯合國的標准來說,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擁有聯合國所列舉的所有工業類別,世界上任何一樣產品中國都有能力生產出來,只不過不是各種都是最頂尖的。
美國其次,工業的完整度可以達到80%左右。
如果以60%的具備基本的完整度來說,那麼工業體系較為完善的還有:日本、德國、印度、法國、俄羅斯、英國、義大利、韓國以及巴西,當然如果整個歐盟聯合起來的話,應該也是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合法擁有核武器
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於敏構型。
公認擁有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的國家是美國與俄羅斯。中國為下一個具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其擁有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和094型核潛艇、轟6K轟炸機分別具有核武器投送能力。
❻ 大預測:未來20年,中國怎麼樣,美國又如何
按中國現在的形勢發展的話,相比現在有重大的政治改革,GCD執政沒有變化,經過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的三十年,人們已經對穩定有堅定的共識,但人大和政協的影響遠比現在大得多。中國的政治會進入一個更開明的時期。
經濟上內需的增強,和不斷增強的國際競爭力,註定了二十年後的中國是和美國靠得最近的追趕者。到目前所見,年輕一代雖然腦殘者眾多,但是主流依然是上進的!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競爭氛圍,雖然有些殘酷,但只有強者才能成為統治者!!不論是任何方面中國都將人才輩出。
國際環境上,阿富汗進入國家建設,不管是誰上台,至少不打仗了。經過西部大開發,一旦新疆和中亞國家建立良性經濟互動,中國戰略後方即可安穩。西藏居高臨下,印度不足為慮。俄羅斯人口稀少,在目前的環境下這個問題沒解決之前俄軍是沒有力量在遠東形成威脅的。南海從民國開始就是當成後院來經營的。在東部,灣灣有沒有回歸就真不好說,這個變數太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隨著中共海軍的不斷壯大,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為了避免沖突美軍是要主動退出第一島鏈的。但中共是怎麼進入第一島鏈的就難說,最靠譜的就是台灣回歸,不靠譜的就是收回琉球,更不靠譜的就是佔領日本。還有一個可能,日本島發生重大災害,日本名存實亡。這樣第一島鏈也將不復存在...
軍事上,這個好像沒什麼好說的,世界第二,和美帝伯仲之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應該在月球上有第一個人類的長期的基地,有一個深海基地。
美國二十年後的政治變數不多,除非美國國體有變。可能性不大。
經濟上會比現在糟糕,高科技帶來的紅利慣性有可能慢慢的減少,但依然是老大。特別是在軍工領域。所以需要更多的移民帶來資金,而不是智慧。有可能會對中國人更寬松的移民政策,真希望更多的中國人能移居美國,即延緩了美國的衰落也減輕了中國的壓力。
美國的勢力范圍在太平洋受到壓縮,會將更多的軍事力量放在太平洋地區,大西洋還不會出現能對抗美帝的力量。南美還不會出現強大的軍隊。歐洲還是要和美國捆在一起才能維持。俄羅斯繼續唱獨角戲,由於人口少,只是出口資源就足夠維持國民的福利。
軍事上,王師終於走下神台了。
❼ 未來三年中國經濟會怎樣
經濟有波動,行業有興衰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國人這么勤勞朴實,未來幾年經濟肯定會好起來的,只不過要經歷些波折,而且還要等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5G)經濟會轉型成功的。
十九大報告對未來發展作了整體部署,十九大報告提到: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7)未來中國競爭力如何擴展閱讀: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各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也在發生細微的變化和調整。某些行業社會需求加大促進了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並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
產業結構性調整:
1、產業結構向科技含量增大升級;
2、逐步淘汰落後產能;
3、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進一步著手高科技成果的應用;
5、大力開發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
6、大力發展自主民族品牌,進一步加大自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號召力。
❽ 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未來10年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趨勢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過四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努力,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很快,現已達到一個相當的規模。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十五」計劃和其後一段時期,將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力爭成為一個對外經濟貿易強國,積極而又健康地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歷史時期。 差距與轉變2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對外經貿大國,但是還算不上一個對外經貿強國。在新的世紀里,我國的目標應當是從一個對外經貿大國發展成為對外經貿強國。但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現時還有許多差距。 我國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較小。1999年排在世界貨物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出口佔世界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2.4%、德國9.6%、日本7.5%、法國5.3%、英國4.8%、加拿大4.2%,而我國僅為3.5%。排在世界服務貿易前6位的國家,其服務貿易出口佔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分別為:美國18.8%、英國7.6%、法國5.9%、德國5.7%、義大利4.8%、日本4.5%,而我國僅為2.0%。 從進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結構看,我國出口商品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所佔比重偏低。美國的機械設備出口在其全部貨物出口中所佔比重約為52%、德國51%、日本69%、法國43%、英國48%、義大利39%。我國機電產品在出口商品中所佔比重不到4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品。此外,我國的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之比,也比上述國家低得多。 從資本流動情況看,我國外資流入與對外投資均小於居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1999年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2755億美元,美國對外直接投資1509億美元;流入英國外資821億美元,英國對外直接投資1992億美元;流入德國外資268億美元,德國對外直接投資505億美元;流入法國外資391億美元,法國對外直接投資1079億美元;流入荷蘭外資337億美元,荷蘭對外直接投資458億美元。而中國人均利用外資規模同上述國家相比更是相差甚遠。 從貿易體制和企業經營機制看,我國與居於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相比,還缺乏一套較為完善的經濟貿易法律法規體系。在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下,這些國家的關稅稅率都比較低,非關稅措施相對透明和穩定,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本國企業受國家政策保護比較少,存亡成敗主要取決於自身競爭能力。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一套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環境的企業經營機制和治理結構。 我國綜合國際競爭力排位落後世界水平。從國內產業發展、國際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服務、基礎建設狀況、企業管理水平、科學與技術實力、人口素質等指標所反映的綜合競爭力看,目前居於世界貿易前列的國家,其排位也都居於世界前列。而我國的綜合競爭力目前僅居於世界第29位,單項排位我國際化程度排第20位、金融服務水平排第42位、基礎建設狀況排第40位、企業管理水平排第30位、科學技術實力排第13位、人口素質排第24位,總的看來都比較落後。 近幾年我國出口增長速度有所放慢,除亞洲金融危機等外部環境影響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迄今為止我國外貿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從當前和今後發展趨勢看,這樣一種粗放型、數量擴張型的增長不可能長久維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是新形勢下外經貿持續、健康發展的歷史性課題。首先,國際間經濟貿易競爭日益激烈,以廉價工業製成品為主的出口增長更多地受到市場規模限制。在過去若干年中,我國許多出口產品成為眾矢之的,遭遇到激烈競爭和反傾銷威脅。因此,只有不斷提升出口商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價值,才有可能保持和擴大我國的出口市場份額。其次,我國沿海地區原有的勞動力和其它要素成本低廉優勢正在遞減,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和資源性商品出口增長的潛力已經有限。只有加快產業技術進步,培植新的競爭優勢,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術、服務含量,才能保持和強化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勢頭。第三,我國外經貿主體結構不夠合理,國有外貿企業競爭乏力,除外商投資企業外的其他非國有企業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只有大力推進外經貿體制改革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軌,才能優化經營主體結構,充分調動各類企業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競爭的積極性。第四,粗放型外貿增長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而且今後將日益受到國際貿易中環保要求的制約。只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更多地「走出去」利用國際資源,才能緩解出口增長與環境、資源等的矛盾,實現外經貿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告別短缺經濟階段,外貿的地位、作用已不僅僅是出口創匯。進出口增長必須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目標相協調,使國民收入實現最大化。因此,這就要求企業經營進出口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外貿宏觀調控和管理必須以保證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為最基本要求,依靠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發揮比較優勢和提高經濟效益,來實現外貿的更大發展。由外經貿大國向外經貿強國轉變,是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在今後5年到10年國民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推動作用的關鍵,也是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爭取更大民族利益的需要。 中國邁向外貿強國應堅持的基本方針:實現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參與多邊貿易體制與
❾ 中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
這個議題一共安排了四位代表發言。第一位發言人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和企業家,他從資本的角度出發分析論證,中國未來科技的發展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如果沒有資金,科技很難騰飛。有理有據,我十分贊同。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的著名律師。他精闢地論述了健全法制對科技發展的保障作用。如果不能有效打擊盜版,不能保證專利發明人、技術擁有人的合法權利,創新的科技是很難持續發展的,更不可能引領世界。的確,法律不健全,科技是很難起來的,我同意。 第三位發言人是政府官員,重慶市委副秘書長,他以具體數字為事實依據,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語言幽默,講述了政府對科技的強大的宏觀調控功能,非常精彩。我很認可:一個國家健康的發展和美好的明天,包括創新科技的未來,如果沒有明智的政府決策,根本不可能實現。 前面提到的三點,資金、法律、和政府,都是必不可少的。那麼,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難道是資金、法律和政府嗎?在我看來,盡管這三者必不可少,但它們同時也是世界上許許多多其它國家共同擁有的基礎,並非中國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我認為,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也只能是人才。特別想強調一下,我這里說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層次的世界級人才,那些在本研究領域、本行業具有戰略眼光的高端領軍人才。這里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錢學森、郭永懷、錢三強等為代表的一批傑出人才創造的兩彈一星的奇跡。如果沒有這些高端人才,那麼中國在尖端技術、乃至國家安全方面該會蒙受多大的損失!當然,我也能聯想到當時的中國在資金、法律、和政府這三方面的狀況。可見,高層次人才可以極大地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2. 中國人才形勢嚴峻 根據中國科協2007年發布的《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我國的科技人才總數已達 4246萬之多,超過美國的4200萬居世界第一。非常遺憾的是,我國是人才大國,但遠非人才強國。高端人才在我國相當匱乏,與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差距巨大。在我所熟悉的生命科學領域,如果以影響世界的重大科學發現和高水平文章為標准,中國的高端人才及創新能力很可能只有美國的百分之五或更少。從熟悉中國的華裔專家朋友那裡了解到,許多其它領域的地位也與生命科學相差無幾。這種狀況顯然無法支持中國的長期穩定發展,也無法保障中國的長遠利益。我們必須在全社會層面上意識到這種危機感,才可能理解為什麼錢學森先生臨終前還一直放心不下中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問題。 中國的科技人才現狀與中國足球頗有幾分相似之處。我們擁有一支龐大的足球運動群體和良好的群眾基礎,但我們仍然停留在希望沖出亞洲的水平上,參加世界盃的比賽是我們多年奮斗的目標。2002年終於沖出亞洲,卻鎩羽而歸,三場小組比賽全部告負,一球未進。 在當今中國,各級政府致力於經濟發展。但是,在努力促進GDP增長,追求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指標的時候,常常會忽略高端人才對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長遠戰略作用,因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很難在短期內成為某些領導的政績工程。 中國發展很快,充滿希望。但同時,中國也面臨著極其復雜的挑戰和極大的困難。我們國家總體來說還處在一個高能耗、高污染、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我們的親人朋友父老鄉親在盡力工作的同時還承受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帶來的健康危害。中國以現在的模式發展下去必然會遇到一個瓶頸,這個瓶頸其實已經在悄然到來,今後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會愈加明顯,將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造成相當大的沖擊。如何將我們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高技術、智力密集型?靠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在此,我強烈呼籲:從政府層面到社會各階層,包括各級領導和普通老百姓,現在是應該意識到我們所面臨的嚴峻的人才問題的時候了! 3. 高層次人才的領軍作用 許多人對高端人才的理解頗有誤區,把項目人才與高層次人才混為一談。建國六十年來,我們的教育科技體系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項目人才,在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這些項目人才往往只在狹小的本專業項目上有獨到見解,可以解決具體問題甚至集體攻關,但他們不是在較大的專業領域內的研究型人才,不是大師級的高層次人才。我們過去及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過多偏重於培養這些項目人才,缺乏對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系;過多偏重於具體項目中實用問題的解決,缺乏對基礎及應用科學的前沿研究。這樣下來,也就很難培養出高層次人才。尤其令人擔心的是,這種培養方式對學生、乃至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影響至深。 舉一個我的研究領域內的例子,很多青年學生立志將來從事創新制葯研究,於是在碩士、博士畢業後立即加盟葯廠或跨國制葯公司,以為這樣才能成為高端制葯人才。其實,事實遠非如此,這些學生往往發展成了項目人才。Merck公司的研發總裁叫 Peter Kim,直接從麻省理工生物系的著名教授成為領導一萬多人研發團隊的總裁;Amgen公司的研發總裁Roger Perlmutter受聘前是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著名生物學教授;Novartis公司的研發總裁Mark Fishman上任前則是哈佛醫學院的著名教授,等等,數不勝數。高層次的人才,尤其是大學的優秀教授,往往既可以從事最前沿的基礎或應用科學的研究,也可以擔當最重要的技術總監、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什麼?因為這些高端人才站得高、看得遠,可以掌管全局。相比之下,國內非常重視項目人才,往往把青年人培養成專攻一面的項目人才。可惜!這些項目人才盡管在狹小的本專業項目上還算優秀,他們沒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一旦離開本專業項目也不能擔當重任。原則上,項目人才很難成為高層次人才。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現在是中國下決心真正重視高層次人才的時候了。政府應該在政策制定、實施,包括人才發揮能力的保障等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不可為平衡而不改革,不能為和諧而不進取。我也衷心希望全社會對高層次人才引進的一些政策、做法,多一些理解,多一點支持。 中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是高層次人才,中國的前途取決於高層次人才。許可權:公開來自:網頁
❿ 中國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裡
又是一年一度高考錄取的時候,現在中國的孩子都以能考上清華、北大為 榮,認為他們是最有出息的孩子。可是很少有家長知道,清華和北大都未進亞 洲大學排行榜前十名,在全球可能要排在200 名以後。而在排名前40 所大學中 美國佔了近30%。斯坦福大學校長說:"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最快還需20 年。"對於前幾年大學流行擴招和合並、建新校區的現象,曾任耶魯大學校長的 施密德特這樣批判中國大學:"他們以為社會對出類拔萃的要求只是課程多、教 師多、學生多、校舍多。"、"他們把經濟的成功當成教育的成功,並竟然引以 為傲,這是人類文明史最大的笑話。"而在他看來,大學本應該是孕育自由思想 並能最終自由表達思想的、最糟糕同時又是最理想的場所。可是當大學失去了 理想主義和獨立思想,也就失去了培養精英的生產力。 大學要培養的應該是"健全"的精英,他們需有自由獨立的思想,天馬行空 的創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有著蓬勃的生命力。但時至 今日,有人評價中國的大學是官場、商場、免名利場、歡場、廣場,是盲目擴 張的流水線、靠人頭計算利潤的壞公司,是潛規則當道的小社會、官腔流行的 小政府、佔地面積巨大的小城市,卻唯獨不是理想主義者心中的"大學"。 2010 年,至少有100 萬應屆畢業生將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境況。據報道在北 京有不少於 10 萬大學生患有抑鬱症,畢業後又淪為唐家嶺的"蟻族"。這個結局, 讓中國的父母被看作是教育產業鏈上最盲目的投資者,中國大學生被看作是教 育產業鏈上最大路貨的低端產品。在和近年畢業的在些大學生交談中,尤其在 三本的一些學生中,他們基本都說四年大學只上三年課程,大四在完成簡單的 實習後,都在為就業奔波。而且有的學校用一年時間專門為考公務員培訓學生。 最近我鎮事業單位要招2 名會計,竟有130 人報名,覺得有點可悲。 再看看現在清華、北大畢業的優秀學生,他們又都大多在國外學習和工作, 大量國內的精英人才流失。近年獲得諾貝獎的有好幾個是華裔,他們本是中國 人,卻在為外國作貢獻。而我們一直都在說,人才就是生產力,試想在精英人 才大量流失的中國,還能跟美國說中國的未來有很強的競爭力嗎? 我的孩子在讀初中,看到她學習努力,作父母的很高興,但同時又為她著 急。在社會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發展飛速的今天,我們已經不再為孩子能考上 本省的重點大學"浙江大學"而慶幸,因為這在國際上這是毫無競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