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看中國建築

如何看中國建築

發布時間:2022-04-18 06:12:52

Ⅰ 如何評價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對中國建築的看法

比中國最早的古都新鄭還要早一千年的克里特島邁諾斯王國的國都諾薩斯城,就比中國十九世紀時的任何一個城市,都壯觀百倍。歐洲那種哥特式、希臘式、羅馬式各型建築,像雅典的萬神殿、羅馬的聖彼得教堂,古中國從沒有產生過。

Ⅱ 「對中國建築的看法」論述形式的,謝謝大家了

中國建築走的是一條十分曲折的道路,在西方列強的沖擊與國內政治風雲中夾縫求生步覆蹣跚。現代主義從來沒有真正進入中國,建築長期處於民族主義與折衷主義的兩難境地而無所適從。梁思成先生的一生便是整個近代中國建築發展史的縮影,有過停滯與迷惑,也有過進步與抗爭。

在哲學方面,印度哲學中有一種苦苦修練自身以達到普濟眾生的救世主義,禁慾與苦行的目的是為了讓貧苦大眾「脫離苦海」。佛教的創造人釋迦牟尼和印度獨立運動領袖聖雄甘地,這兩個相距幾千年的聖人,卻有著很多相似之處。那是一種甘願「以身侍虎」的慈悲胸懷,是一種即使赴湯蹈火也絕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堅定信仰。只有在這樣的國度,貝克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一個實現老百姓「夢想之屋」的「救世主」。

中國的哲學要麼是入世的儒家,要麼是出世的道家。墨家是代表窮苦大眾的,但影響太小,而且本身有偏頗之處。出世的道家自不必說,入世的儒家關心的也只是建立起一個維護封建統治的道統,知識分子可以在其中修身治國平天下,這就使中國社會缺乏一種關心勞苦大眾的胸懷,多的是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兩面派思想。房屋問題,似乎從來就沒有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梁思成先生「住者有其房」的理想似乎已被遺忘。杜甫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奏出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強音。但是總的來說,理想多於實踐,意識多於行動,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實行。盡管大部分不發達地區,大部分農村地區人們的居住條件還十分惡劣,也鮮有人過問。這成了社會和建築界的盲點。單從這一點來講,現代主義建築的課我們還需要補修。早在20世紀初,柯布西耶在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綱領性文獻《走向新建築》的序言中就寫道:「現代的建築關心住宅,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憑宮殿倒塌。這是時代的標志。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這就是恢復人道的基礎,人體的尺度、需要的標准、功能的標准、情感的標准。就是這些!這是最重要的,這就是一切。這是個高尚的時代,人們拋棄了豪華壯麗。」陳志華先生對這句話的評價是:「整本書的精髓!就是它使這本書成了劃時代的著作。」

與柯布西耶大聲呼喚的時代相反,我們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追求「豪華壯麗」的時代。改革開放以後的這二十多年,關閉了幾十年的國門一下子打開,各種物質和精神的東西撲面而來,人們變得有些無所適從。窮慣了,便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什麼都追求豪華,表現「富有」,什麼都要跟國際「接軌」,連原來中國建築適應國情的建築觀也都丟棄了。中國古代的建築觀是講究逐步發展的,是一種有利於「生」的建築觀、環境觀;是一種「適形則止」的規劃觀、設計觀;是「卑宮」、「陋室」的經濟觀、道德觀;是一種講求「氣韻」的藝術觀、審美觀。這些東西都不想要了,嫌太窮太小家子氣。我們現在要的是堂皇、氣派、標志性,要的是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要的是高技派,「歐陸風」……不一而足。這是實踐,那麼理論呢?國門剛剛打開,現代主義還沒學好,各種主義,什麼後現代、解構、新理性主義……等等蜂湧而至,應接不暇。我們只用了二十年就把西方幾百年的建築流派都過了一遍,最後發現一切都很茫然,有點消化不良的樣子。建築哲學的貧乏導致了建築實踐的迷茫。世紀末的最後一次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於是我們把文章越寫越大。但是,老百姓的房子呢?窮人的房子呢?老少邊窮地區的房子呢?誰在關心?即使有一些探索,也局限於一批從事傳統建築研究的建築師。他們專注於官式傳統,缺乏對下層老百姓的關心。

我們的社會現實紛繁復雜,不盡人意;我們缺少現代主義的洗禮,缺少基本的理論框架;我們的創作思想很不嚴肅,很混亂……這都有其歷史原因,因為我們被封閉了很久,因為我們處在轉型期。但我們是否應該從最基本的房屋,老百姓的房屋,而不是從宮殿廟宇開始做起呢?最關鍵的是廣大的居住建築,而建築師顧不上或是不願管。

也少有人去研究地區建築應有的氣質,少有人去研究地區的氣候特徵、自然環境對建築的影響。廣州的一批研究亞熱帶建築問題的建築師應該屬於少數的例外了。大家都在大談風水、折射、隱喻、可持續發展,還有談得最多的文脈(Context)。殊不知Context的本義就是一個地區的前因後果、上下文,就是那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

在這些方面我們應該向貝克學習。

還有材料。中國人幾十年來不重視材料(當然用木材的老祖宗除外),改革開放以後就更不得了啦,到處亂用材料,追求高級材料的效果。我們的做法是在磚牆外面做粉刷,拉毛,貼瓷磚鋁板花崗岩……,貼這個貼那個,明明是磚牆,偏要往高級材料上做,越做越假,如同抹上厚厚脂粉的女人。其實材料本身並無高低之分,昂貴的材料用得不好一樣不行。很多人不知道磚牆之美,他們對國內為數不多的老式清水磚牆建築視而不見,必欲拆之而後快;他們也沒有機會去看看沙利文、賴特、阿爾瓦·阿爾托、路易斯·康所做的清水磚牆的效果,那種肌理和色彩;他們不知道磚牆像我們的皮膚一樣,是可以透氣的,是美的,是不需要遮遮掩掩的!

材料的真實性以及對構築技術率直的表達,這應該是建築美的一個基本內容。張永和說得好:「本來正是在建造裡面有藝術,在使用裡面有藝術,而不是另一堆叫藝術或者說根本叫美術的東西附加在建築上。」這就是建築美的實質。安藤忠雄式的清水混凝土大家開始接受了,但是太貴,我們做不起。但是柯里亞,貝克式的清水磚牆呢?我們做得起,但我們認為那不美,需要用別的「高級」材料貼起來!做假的劣根性也體現在建築上了。

在中國,建築師的自我感覺有時是不錯的,很容易自我膨脹,以為自己是凌駕在一般人之上的某種「專家」。他們大筆一揮,便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了房屋的使用者,那些普通的住戶(當然長官和老闆的意願是不敢違背的)。在這種心態下,要他們向老百姓的房子學習,向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學習,那是絕無可能的事!

正是在這些方面我們應該向貝克學習!

我們從一個不是印度人的印度建築師身上可以發現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至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點事情:

(1)真實地表達材料與建造;

(2)去農村(在雲南這樣的省份就應該去少數民族地區)向老百姓學習建築,然後替他們做設計,幫他們在傳統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一步;

(3)反對鋪張浪費,做一點經濟的建造,為你的客戶節省一點錢;

(4)一方面向老鄉學習,一方面向西方學習,將傳統與現代緊密結合起來。把建築學植根於廣大的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植根於普通的住宅,這才是真正的本土建築,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建築。

參考文獻:1「Baker of India」,Gerard Da cunha.

2「Enriching Identities-The Architecture of Laurie Baker」,Mohsen Mostafavi

3「Architecture and the people」,Laurie Baker

4「Cost-Rection Manual」,Laurie Baker

(以上見a+u,363,00:12,Feature:Laurie Baker)

5 《中東中亞新建築》,林鷹,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6 《建築是不適合幽默的-張永和VS栗憲庭》,《藝術世界》,2001年5月號。

7 《走向新建築》譯後記,陳志華,《新建築》,1986年第3期。

Ⅲ 怎樣看待中國建築發展前景

道路是光明的,前途是曲折的。 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中國政府相續頒布了若干相關綱要、導則和法規,大力推動綠色建築的發展。 2004年9月建設部 「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的啟動標志著我國的綠色建築發展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 2005年3月召開的首屆國際智能與綠色建築技術研討會暨技術與產品展覽會(每年一次),公布「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獲獎項目及單位,同年發布了《建設部關於推進節能省地型建築發展的指導意見》。 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布了《綠色建築評價標准》。 2006年3月,國家科技部和建設部簽署了「綠色建築科技行動」合作協議,為綠色建築技術發展和科技成果綠色建築產業化奠定基礎。 2007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出台了《綠色建築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管理辦法》,逐步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築評價體系。 2008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推動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和綠色建築示範工程建設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節能與綠色建築專業委員會,對外以中國綠色建築委員會的名義開展工作。 2009年8月27日,我國政府發布了《關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提出要立足國情發展綠色...

Ⅳ 中國傳統建築流派有哪些,如何區分它們

建築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是伴隨著人類的成長、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從原始人的穴居、巢居至發展到今天,建築發展的每一步都是當時自然環境、社會科技、社會組織、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綜合作用的結果。庭院作為中國傳統建築的精華,它的發展過程同樣體現了文化諸要素的作用。門戶在建築學上是指正門、房屋的出入口。宋·劉攽 《新晴》詩:「惟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瓦當是古代中國建築中筒瓦頂端下垂部分,瓦當上刻有文字、圖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做圖案的,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走進各處廳房內也許你會發現,雖然牟家曾經富甲一方,但房間里的布置和裝飾看起來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奢華,反倒處處充滿濃郁的膠東民居風情。

Ⅳ 說說你對中國建築行業的看法

分享一個我個人的經歷吧
大三暑假去工地實習,結束之後完全接受不了漂泊不定的生活,遂放棄施工。

之後考慮本行業還要設計院,實習半年之後發現工作強度驚人,而且設計院的工資發放方式實在過於落後。對本行業心生退意,准備考公。

考公期間整理了好久好久資料,上午睡覺,下午起來學習到十點,這樣復習半年,好在最後省考成功上岸吧。

Ⅵ 幫我寫一份「談談對中國古建築的看法和認識」800字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的高超技藝大體上是工匠之間口傳身授,然而匠人社會地位 低下,少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每每暗於文字,雖然多有經典作品,可是作為一個群體,他們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社會的重視。人微自然言輕,幾千年來建築學方面的專業著作屈指可數。現在我們對於中國古代那些輝煌一時的建築,除了考古的證據,更多的是從文學作品中來玩味體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既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充滿人性關懷的一個凄婉追求,也成為對於一代代建築工官、工匠默默奉獻的最嘹亮的贊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研究中國古建築,並不能只看建築,還要看城市。因為建築的發展和當時的社會制度、法律體系、財產分配模式、宗教信仰、社會文化、風俗習慣、人口結構等都有關系,這些因素要站在城市這樣的宏觀角度,才能夠分析。我們古代的城市規劃是非常發達的,城市 規劃的基本思想歷代都在探討。根據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趙紅軍所提出的看法,中國古代城市和歐洲前現代城市的基本區別在於,中國的城市是消費性的城市(消費農村剩餘產品,有去無回的進貢形式),歐洲的城市大多是生產性的城市(與農村進行產品互換,貿易為主);歐洲的城市大多起源於貿易,而中國的古代城市更多的起源於統治需要;中國的城市中心,被官府和衙門占據,而西方城市更多的是以宗教建築和商業建築為中心。我們不帶著有色眼鏡來看的話,中國古典的城市規劃,確實為當時的人民提供了一種心靈上安寧,使用起來心安理得的城市空間。

Ⅶ 如何評價當代中國建築

我覺得很好,我們現在的建築都挺好的,很符合我們的審美。特別注重群體組合的美,或取中軸對稱院落式布局,或為自由式,以前者為主;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尊重自然;藝術性格特別重視對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國建築藝術是中國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築始終保持了自身的獨特性格。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中國建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西西里報團和個人哪個好 瀏覽:153
雲南哪個縣有越南街 瀏覽:407
印度的紙幣是怎麼製作的 瀏覽:751
中國的哪些國企最好 瀏覽:681
伊朗核伊拉克什麼關系 瀏覽:171
印度卷煎餅怎麼做 瀏覽:527
蕎麥在中國種植有多久的歷史 瀏覽:251
蔻馳包在中國哪裡產多 瀏覽:901
中國房車壽命多久 瀏覽:491
伊朗為什麼買不到疫苗 瀏覽:102
印尼黑酸枝卷書123件套多少錢 瀏覽:735
看羅援如何解答中國軍事問題 瀏覽:748
沙烏地阿拉伯在伊朗哪個洲 瀏覽:668
印度各種姓人怎麼分別的 瀏覽:970
中興向伊朗出口了什麼 瀏覽:37
如何申請英國公費訪問學者 瀏覽:166
英國藍貓疫苗哪裡買 瀏覽:183
印度女人生孩子為什麼要回娘家 瀏覽:291
2020中國國奧在哪裡踢 瀏覽:301
打卡中國活動怎麼助力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