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為什麼是禮儀之邦
這里的禮儀之邦指的是東方禮儀,夏商周三代就有禮儀,而且是因革相沿,到了周公時代,禮儀已經非常完善。而且還有禮儀著作《周禮》、《儀禮》和《禮記》。而日本禮儀要到718年的《養老律令》,朝鮮則要到15世紀才開始
⑵ (1)為什麼「禮」在中華文化中佔有核心地位
1.「禮」是孔子儒教思想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子強調秩序,整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遵守秩序,這個社會也就安定團結了,而「禮」正是達成這種秩序的最終途徑,人們通過「禮」這個規范來互相交往已經確定社交時的秩序,也通過「禮」來培養人們對秩序的習慣。後來隨著儒教成為中國的國教,禮也進入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地位。
2、海外五千萬華人主要居住在東南亞,而東亞的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的越南又是中華文明圈內的國家,所以春節成為東亞和東南亞的共同節日。近年來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和強大以及海外華人的增多,很多歐美國家也把春節定位為公立假日。
4、中國的儒教主要關心政治,別的宗教只要不和他競爭在政治領域內的統治地位,儒教一般都不會進行反擊(南朝時王充滅佛、唐朝時韓愈排佛等事件都是儒教對宗教過多干預政治的反擊),更何況儒教不認為自己是宗教而是學說和理念,其他的宗教都不過是治國的工具--人沒有必要和工具競爭,所以自然能與諸多宗教和諧共處。
經過長時間磨合後,中國一般是政府用儒教治國治民,用佛教、道教作為治民的補充。
伊斯蘭教是少數民族宗教,漢族人信仰的不多,對中國政治影響力也不大,所以儒教對此並無排斥。
基督教如果只作為宗教的而不進入政治的話,相信儒教對他也無所謂。
⑶ 為什麼中國人注重禮儀和禮節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范。中國歷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文明,重禮儀是中國人極為看重的做人准則,所以說,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國人必須要知禮儀、懂禮儀、講禮儀。
⑷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核心
中國傳統禮儀的文化核心是禮
⑸ 高中學生學習中華傳統禮儀的重要性
以禮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禮儀蘊含著特殊的意義,涉及政治、道德和社會等各個方面。下面就一起去閱讀中國傳統禮儀的重要性,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一、禮儀的定義
「禮」,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禮貌、禮節,而在中國乃是一個獨特的概念,有多重含義。首先,禮是最高的自然法則,是自然的總秩序、總規律。形象地說,禮儀就是和諧連接社會各階層、各團體的一條有效紐帶;是訓練有素、合作緊密的優秀團隊的一張光鮮名片;是塑造個人形象的一項基本功能;是人們叩開成功之門的一個無形法寶。禮儀體現在它的職業道德要求的某些規章制度上,又表現在職工接待用戶的文明禮貌之中; 禮儀是協調人際關系的調節器。人際關系具有互動性。這種互動性表現為思想和行為的互動過程。如當你走路妨礙了對方,你表示歉意後,對方還之你以友好的微笑;當你遭天災人禍,朋友會伸出友誼之手援助你。人與人之間的互諒、互讓、相親相愛等等,都是這種互動行為產生的效應,而這些互動行為往往以禮儀為手段去完成行為的過程。禮儀又是人際關系的尺度。當今時代,是個全面開放的社會,禮儀在人際關系中的協調作用也就顯得更加必要,更加活躍,更加不可缺少了。講究禮儀,遵從禮儀規范,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與魅力,更好地體現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和尊重程度,從而使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適度、恰當的禮儀不僅能給公眾以可親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慾望,而且會使與公眾的合作過程充滿和諧與成功。
二、禮儀是傳承文明的需要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博大精深的倫理文化遺產中,很多優良的、傳統的禮儀規范,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下面是古代的經典四則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心平氣和的劉銘傳
清廷派駐台灣的總督劉銘傳,是建設台灣的大功臣,台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劉銘傳的被任用,有一則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一起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三人中誰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約他們在某個時間到曾府去面談。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面,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暗中卻仔細觀察他們的態度。只見其他兩位都
顯得很不耐煩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牆上的字畫。後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只有劉銘傳一人答得出來。結果劉銘傳被推薦為台灣總督。
按語:沒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堅毅持久、克服萬難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麼偉大的事業。我們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首先便須磨煉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我們知道:童稚時的孔融讓梨,尊敬長輩傳為美談;岳飛問路,頗知禮節,才得以校場比武,騎馬跨天下;「程門立雪」更是為尊敬師長的典範。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這些,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人的禮儀道德所在。作為中華民族的傳承人——青少年兒童,他們有責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國「禮儀之邦」的美稱名副其實,「禮儀之邦」的美名響譽中外。
三、禮儀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如今,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類社會是以文明、和平、發展為主流的信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日漸頻繁、密切。在交往與合作過程中,人們的禮儀是否周全,不僅顯示其修養、素質的形象,而且直接影響到事業、業務的成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要求日益發展,人人都在尋求一種充滿友愛、真誠、理解、互助的溫馨和諧的生存環境,尋求充滿文明與友善,真誠與安寧的空間。前進的社會呼喚文明,科學的未來呼喚文明。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兩個文明建設,正努力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文明禮儀是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是衡量一個人教育程度的標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不僅是個體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基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教育。因此,學校必須抓好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四、禮儀是名族成長的需要
一個注重自身修養,重禮儀的人才可能成為優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優的人。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孟子也說過:「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說:「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這些都充分說明「禮」是何等重要。青少年兒童一代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
加強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至關重要。今天的孩子從小就不是「一張白紙」,五顏六色印入腦中,環境影響或多或少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污染。雖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依然傳承,就整體情況看,確實存在弱化的趨勢,特別是對青少年兒童的約束力越來越少。有些人在學校里,不會尊重他人,不禮讓,不禮貌;在社會上不懂得稱呼他人,甚至滿口粗言,這些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同時,與人為善,禮尚往來等等美德在相當數量的孩子們身上正在淡化。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加強他們的文明禮儀教育。雖然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將有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各種致命的弱點事先予以糾正。
⑹ 禮儀的核心是什麼
尊重他人是禮儀的核心和宗旨。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在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6)禮為什麼是中國傳統禮儀的核心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儀對於我們炎黃子孫來說,更多的時候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品位。真正懂禮儀講禮儀的人,絕不會只在某一個或者幾個特定的場合才注重禮儀規范,這是因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化的細節,早已在他們的心靈的歷練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
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以最恰當的方式去待人接物。這個時候「禮」就成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禮儀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藝術,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禮儀是人際關系中必須遵守的一種慣例,是一種習慣形式,即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一種習慣做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禮儀
⑺ ★為什麼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
這就是中華 5000 年文明史的結晶。
禮義廉恥、禮尚往來、禮智仁義信忠勇,就連你死我活的戰爭都要「先禮後兵」。從這些不難看出「禮」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之重要!
中國有史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講究寬以待人嚴於律己。
⑻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禮
指禮制,古代五禮是漢族禮儀總稱。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中國古代五禮就是古代最重要的五種禮制,也是最主要的五種禮制,延續至今依舊有著很多地方沿襲。
五禮內容:
一、吉禮: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主要內容: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師。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嶽;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即諸小神。主要包括:方丘祭地,四望山川;封禪;祭祀社稷之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嘗、享祭先王、先祖。主要有祭祀帶帝先王;祭祀先聖先師;籍田與享祀先農之禮,親桑和享祀先蠶之禮;享祀先醫,高禖(祈子之禮);臘祭等。
二、嘉禮: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
三、賓禮:賓禮是接待賓客的禮儀。《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賓禮親邦國」,這里講天子與諸侯以及諸侯國之間交際之禮。賓禮包括:
春見曰朝,夏見曰親,秋見月覲,東見曰遇,時見(有事而會)曰會,殷見(諸侯同聚)曰同,時聘(有事而派遣使者存問看望)曰問,殷覜(多國使者同時聘問)曰視。具體而言,大致包括:朝覲之禮,會同(會盟)之禮,諸侯聘於天子之禮,諸侯遣使交聘之禮,相見禮。
四、軍禮: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軍禮是師旅操濱、征伐之禮。《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軍禮同邦國」,這里講的是對那些叛逆不馴的諸侯要用軍禮使其服從和同。
⑼ 禮儀的起源、發展、形成有何意義、影響
一、起源
禮儀的起源時期在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
按荀子的說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類之本"," 君師者治之本 " 。在禮儀中國傳統揖禮中,喪禮的產生最早。
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
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 ,履 行禮儀即是向鬼 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源於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種特 殊 體 現形式。
二、發展與形成
禮儀的形成時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
禮儀的變革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展,對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系統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
強化時期在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盡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徵。
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利用,禮儀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禮儀的重要特點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三、禮儀的意義與影響
1、禮儀是個人美好形象的標志
禮儀是一個人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具體體現;禮儀是個人心理安寧、心靈凈化、身心愉悅、個人增強修養的保障。禮儀的核心是倡導人們要修睦向善。當每個人都抱著與人為善的動機為人處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則約束自己時,那麼,所有的人都會體驗到心底坦盪、身心愉悅的心情。
2、禮儀是家庭美滿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一種社會關系。家庭禮儀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3、禮儀是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
社會是不同群體的集合,群體是由眾多個體匯合而成的,而個體的差異性是絕對的,例如:性別、年齡、貧富、尊卑等。禮儀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和黏合劑,會使不同群體之間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和諧相處。
4、禮儀是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
職業是人們在社會上謀生、立足的一種手段。講究禮儀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進全體員工團結互助、敬業愛崗、誠實守信,可以增強人們的交往和競爭實力,從而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
5、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載體
要繼承弘揚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
(9)禮為什麼是中國傳統禮儀的核心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禮儀大體可歸結為三個層面:
一是指治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的典章制度;
二是古代社會生活所形成的作為行為規范和交往儀式的禮制及待人接物之道;
三是對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道德規范(包括自身修養) 。
縱觀我國禮儀內容和形式的演變與發展,可以看出「禮」 和「德」不但是統治者權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有廣泛社會性與強大號召力的優良道德規范和人際交往的禮節儀式及生活准則,並且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財富,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⑽ 古代禮儀的核心是什麼
等級制度。
孔子說,春秋戰國,諸侯分起,是禮崩樂壞。其實崩的不是禮,而是諸侯對於周天子的服從與尊敬,而是整個天下的等級制度的崩壞。
禮的本質,就是等級。見到國君應該行什麼禮,見到高官應該行什麼禮節,見到父母應該行什麼禮,見到長輩應該行什麼禮節,平輩朋友之間行什麼禮節,夫妻之間行什麼禮節。
如果大家都能遵守這些禮節,實際上就是在這個等級制度的框架之下生存。
所以古代的禮的本質是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