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各朝各代是如何加強皇權

中國各朝各代是如何加強皇權

發布時間:2022-04-19 07:12:30

❶ 中國古代是如何加強皇權的

你好,我按朝代演變的順序回答吧……
周朝(夏商都沒什麼加強)通過分封制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皇權,遺憾的是諸侯分裂導致國家衰亡
秦朝:廢除分封,設郡縣,由中央管理,統一文字貨幣,利用「皇帝」一稱神化皇權,設三公九卿(秦朝做得比較好)
漢朝:實行封國制,減弱了皇權,導致七王之亂,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後來隋唐宋元等朝代吸收了漢朝的教訓,再也沒設諸侯)後來分內閣和外閣(內閣主要是秘書親屬之類可以信任的人,外閣就是丞相之類的人)加強了皇族權利
南北朝沒有相關記載,權利都掌握在將軍手中,導致朝代不斷更換,而隋朝只有不足30年的壽命,也沒什麼記載。
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導致其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平和了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可是唐朝設置了鎮藩(等於諸侯,安史之亂就是分裂的一個例子)減弱了皇權,導致五代十國的出現
宋朝:收財軍政三權歸中央,從各地抽取精兵強將充當禁軍,設一職多官(如一個省長6個人做)(一職多官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們相互壓制,集權於王,結果官員都相互推卸責任)導致了三冗局面,減弱了國力。
元朝:廢三省六部,設行省制(該制度被今天中國沿用)可是加強了相權,元末丞相可以左右皇位繼承
明朝:廢丞相,設錦衣衛(用於監視大臣),內閣等權利機關(結束了皇相相爭的局面,一定程度加強皇權)另一方面用八股文封鎖人們的思想,加強皇權,發展:內閣權壓八部,等於丞相,明神宗時期設太監監視,後來皇帝不上朝,導致太監亂政,成為了事實上的皇帝(明朝改革就是敗於過分集權皇帝
)明朝設置諸侯,明成祖就是一個例子,減弱了皇權。
清朝:沿用明朝的制度,廢親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設軍機處,皇權到達頂峰
中國皇權強化大概這么,打字不易,望採納

❷ 中國古代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中國古代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有:
(1)調整中央機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廢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國政務,設立內閣;清朝時設立南書房,後增設軍機處。中央機構的設立及其職權完全服從於專制君權的需要。
(2)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秦漢時期的郡縣制;西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北宋削弱地方勢力;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朝廢中書省設立三司。
(3)注重對官吏的監察。秦朝設置御史大夫兼理國家監察事務;漢代設置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設置通判監督知州;明朝設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監察。
(4)注重官吏的選拔。秦漢時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晉南北朝時期由士族壟斷;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
(5)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從控制對象的范圍看,是由鎮壓反對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選拔,再到控制和鎮壓全體人民。
(2)中國各朝各代是如何加強皇權擴展閱讀:
封建君主專制是國家最高權在實際上或名義上掌握在君主個人手中,君主終身任職並且實行世襲的政權組織形式。
君主制由君主,包括國王,皇帝,天皇,蘇丹等擔當國家元首。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受任何約束。君主實行終身制,並且是世襲的。這種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古代的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多實行這種專制制度.
君主專制政體指以古代君王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它脫胎於原始社會後期的父權制。宗教祭祀與軍事征伐是君主專制的頭等大事,即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代中國的「王」字,有兩種解釋。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參通天地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為斧的象徵,故而歷史傳說中的周公「負斧依南向而立」。在君主獨裁製中,君主擁有最大的,一般來說無上的權利。大多數獨裁的君主是世襲的,少數是選舉出來的(比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有時,在君主獨裁製中君主不僅是世俗的首領,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領(例如梵蒂岡)。
君主專制必然實行中央集權,但中央集權不一定要實行君主專制。在封建社會一般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君主專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將繼續存在。當前世界上如朝鮮等都實行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體制,但都不是君主專制政體。

參考資料:網路。

❸ 各朝加強王權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秦漢唐宋元明清)

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縣制。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頒布推恩令。唐朝:完善並推廣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宋朝:把地方政治,經濟軍事大權收歸國有,重文輕武。元朝:設立行省制度。明朝: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建立廠衛制度,監察百官。實行八股取士。大型文字獄清朝:除了繼承明朝的中央集權措施外,另外設立了軍機處,大型文字獄,閉關鎖國。

❹ 請說出秦朝,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削弱相勸加強皇權的措施

一、秦朝

1、秦始皇設立丞相制度。丞相的職責便是佐天子、總百官,地位顯赫,權力很大。

2、但是「三公」並立,有太尉和御史大夫牽制平衡相權。

二、漢朝

1、設立中書令、尚書、侍中,提拔親信近臣,形成內、外朝,分立分權。

皇帝弱化相權的第一種方法,便是提拔自己身邊的親信近臣。最早運用這種方法的是漢武帝。

漢朝初年,大多數制度承襲秦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總百官、理萬事,位高權重。到漢武帝開始壓抑相權,應該怎麼做呢?他的思路是「摻沙子」——丞相權力很大主要是因為他可以參與決策,那我有什麼事情就偏不與你商量,弱化丞相的決策權。

武帝提拔一些身邊的年輕的親信大臣,給他們一些本職以外的加官,比如中書令、尚書、侍中等等,讓他們可以在皇宮內出入,這些人成為了皇帝在政務上的咨詢顧問,皇帝有什麼機要大事的決策都與他們商量。久而久之,在中央逐漸形成了內(中)外朝兩套班子,皇帝提拔的尚書等人是為內(中)朝,成為了事實上的中樞決策部門,其辦公機構在宮內,被稱為內(中)朝,而原先由丞相領導的三公九卿反倒成為了純粹負責執行的職能部門,被邊緣化了,辦事機構搬到了宮外,成為了外朝官。

不得不說,漢武帝的這一舉措真的是很有政治智慧,隱晦的擴大了皇權。更重要的是,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

2、到東漢時期,設立了尚書台,成為最高決策機構。

之後又經過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發展,成為隋唐時期三省體制的濫觴。

三、隋唐

三省體制,變獨相為群相。

皇帝弱化相權的第二種方式,就是將相權分散。從隋唐開始發展演變的三省制度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1、三省制度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正式成為中央官制。

隋朝時,將中央決策機構分成三個部門,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別負責詔令的下達、審議和具體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這等於是將一個宰相變成了三個宰相,宰相人數增加了,權力自然也就被削弱了,這樣做的用意,就在於使宰相互相牽制,以收集權之效。


清朝官制


我們可以看到,從秦漢以來,皇權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在不斷加強,到了清朝,皇權終於達到了頂峰。

清朝皇帝的專權那是出了名的,如盛世時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那可真是事必躬親。所以皇權的巔峰也在這一時期完成。

這一巔峰便是雍正皇帝設立的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置原本是雍正帝為了辦理西北軍務,擔心軍機泄露,所以在皇帝居住的乾清宮外找了一個小房子,在這里設立軍機處,方便皇帝傳旨,保守機密。有了軍機處以後,皇帝傳旨就在這里的進行了,原先的內閣就被架空了。在軍機處上班的官員,品級都不高,但是皇帝親選的,地位重要。而他們的工作也很簡單,就四個字「跪受筆錄」,皇帝讓你寫什麼就寫什麼,所以,軍機處完全就是皇帝旨意的傳達室而已。

在專制社會,軍機處的設置將皇帝的權威提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它也是中國古代加強皇權的最後一步。所以說,軍機處標志著中國專制皇權達到了巔峰。

天道輪回,盛極而衰,自然之理也。皇權在明清時期走向了它的頂峰,然而,過度的集權也導致積弊叢生。終於,伴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專制皇權也走向了它的末路。

❺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秦朝:統一後,為了鞏固統治,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皇帝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並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西漢:改革管制,組成內朝和外朝,加強皇權。實行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僚的控制。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從而消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創立和完善了科舉制,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不易 形成將帥用兵的自重局面。

北宋:集中軍權。設三衙統領禁軍,並與樞密院互相牽制;實行更戍法,以防武將專權。

1、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設通判,二者互相牽制。

2、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3、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職員。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物;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明朝:初期主要在中央,並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制定《大明律》,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又設內閣(明朝設立的內閣是封建主義君主專制的產物,英國的內閣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產物)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內閣和六部。增設軍機處,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又大興文字獄。

(5)中國各朝各代是如何加強皇權擴展閱讀:

作用

1、積極作用(明清之前):

① 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5]

② 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以及救災行動,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 在統一的環境下,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2、消極作用:

① 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

③ 助長了官僚作風和貪污腐敗之風。

④ 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❻ 歷代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產生

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開始產生,國家也隨之出現。在奴隸社會,國家形式是以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政體。王是最大的奴隸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王同各級奴隸主依靠國家行政機構、軍隊、刑罰、監獄等對廣大奴隸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周武王滅商以後,我國歷史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分土封侯制。周王是最高統治者,既是中央機構的首領,又是諸侯的共主。周王以下實行分封制,形成一種壓在廣大勞動人民頭上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寶塔式的統治,並且世卿世祿。平王東遷以後,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出現了春秋五霸迭興。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領主制經濟解體,封建地主制經濟萌芽,戰國時期各國先後進行了變法,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祿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了以職官制度為特點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國君起初稱侯,戰國中期以後,相繼稱王。國君之下,由相和將分掌政治和軍事。相之下,有御史、執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職,分掌兵刑錢谷等。地方則逐步實行郡縣制,郡守、縣令(長)均由國君任免。縣下有鄉、里等基層組織。這是一套正在形成中的以地主豪紳為基礎的新的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標志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即封建地主制社會的開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有以下幾個內容:

(1)皇帝制。確定最高統治者的名號為皇帝,嬴政自稱始皇帝,總攬國家大權。

(2)三公九卿制。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稱為「三公」,分別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監察百官和管理軍事。「三公」之下還設有「九卿」,分別掌管各部門的政務。

(3)郡縣制。郡設守、尉、監御史,郡下設縣,縣以下是鄉、里,基層治安機構叫「亭」。郡縣主要官員均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秦朝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體系,強化了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這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它也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新發展,在當時及以後相當長時期內,對保衛、鞏固統一,對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都起過一定作用,對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以後的各個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襲了這套制度。清末維新志士譚嗣同慨然寫道:中國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何謂秦政?就是君主專制統治。這種政治,是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漢高祖劉邦建漢之初,中央機構繼承秦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則實行「郡國並行制」,即一方面設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建立諸侯國。諸侯國後來逐漸成為割據一方的地方勢力。文帝、景帝時,為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採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分成六個小王國,把淮南國分為三個小王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採納晁錯「削藩」的建議,削減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區,導致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治機構,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基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漢武帝時,又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樞體制。A.建立中朝。為削減丞相權力,由皇帝身邊的較低級的親信官吏和侍從人員組成「中朝」,形成一個宮內決策機構,也稱為「內朝」。依靠內朝,削弱相權。B.設置刺史與司隸校尉。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把全國劃為13個州,各州設刺史一人,定期巡視所部郡國,監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強的行為,保證中央政令的貫徹。在首都所在地設司隸校尉,糾察京師百官。C.《推恩令》與《附益法》。將諸侯國越分越小,不許諸侯王招結賓客,削減諸侯國的力量。D.加強法制。增補《漢律》,重用「酷吏」。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從軍和禁衛軍。西漢前期實行徵兵制,中央沒有長期駐守的軍隊。漢武帝著手組建職業兵為侍從軍和禁衛軍。侍從軍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禁衛軍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由八個校尉率領,因稱「八校尉」。

(3)改革財政。漢武帝對財政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以增加財政收入。改革有四個方面的措施:A.改革幣制。禁止私人鑄錢,由國家統一鑄造五銖錢。B.鹽鐵專賣。收鹽、鐵、酒歸官營。C.均輸、平準。均輸法就是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運輸貨物,以謀取利益的政策。平準法就是由國家平抑物價的政策。D.算緡、告緡。算緡就是徵收財產稅。還下令「告緡」,鼓勵告發隱瞞財產不報者。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治。還在長安興辦太學,培養人才,以選拔官吏。

這樣,西漢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劉秀建立東漢後,以「中興」漢室相標榜,恢復和發展了西漢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劉秀加強中央集權是西漢武加強中央集權的繼續和發展。

(1)退功臣,進文吏。劉秀給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卻解除了他們的實權。選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國家的人為官吏。

(2)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削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權力,加強尚書台的權力。

(3)加強監察制度。恢復和加強御史台、司隸校尉、州刺史三套監察機構。

(4)集軍權於中央。削弱地方軍權,加強中央的軍權。中央的軍隊有四支,在首都有兩支,就是南軍和北軍;在地方上有兩支,即黎陽營和雍營。

漢光武帝劉秀(前6年-57年)

由於士族門閥勢力的膨脹,出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中央集權制的失敗。但在各割據區內,統治者也都實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完善

隋的統一,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隋文帝即位後著手改革,維新朝政。

(1)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機構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內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草擬政令、審核政令和執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別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戶籍財政、禮儀科舉、軍政、刑法、工程營造等事務。六部長官都叫尚書,歸尚書省管轄。

(2)州縣制。地方的行政機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還加強對地方官的考核,規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改革府兵制。將軍戶編為民戶,戶籍改屬州縣管理,和一般民戶一樣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從事生產。從此,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起來,由原來的兵民分離制度成為兵農全一,寓兵於農的制度。

(4)創立了科舉制。隋文帝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縣學每年推選優秀生到朝廷進行考試,根據成績錄用。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科舉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影響:防止豪強地主把持政治大權,為庶族地主參政開辟了途徑,擴大了地主階級政權的政治基礎。

(5)編制《開皇律》。

唐朝沿用隋制而有所改進,使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完善。

(1)中央與地方官制。在中央,主要機構為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地方上仍實行州縣兩級制。唐太宗時,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把全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為道,唐玄宗時分為十五個道 。

(2)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單位叫折沖府(又稱軍府),軍府分別隸屬於十二衛和六率。十二衛直接聽命於皇帝,六率隸屬於太子。軍府所領的府兵叫衛士。衛士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操練,不納租調,不服徭役,但要輪流到京城宿衛,或到邊境戍守。遇到戰爭要自備衣糧器械,應召出征。領兵將領都是臨時委派,戰爭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作用:有利於防止將帥專兵跋扈,40%的折沖府集中在關中一帶,使朝廷擁有雄厚的軍事力量,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3)科舉制。創始於隋的科舉制,至唐朝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常舉每年舉行考試,科目主要是明經、進士、明法、明書等。常舉的應考者有兩個來源,一為生徒,即由各級各類學校保送者;二為鄉貢,即經過州縣考試選拔的自學者。應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義,比較容易;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徑,因之最受重視。常舉初由吏部主持,後改為禮部主持,常舉考中以後,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必須再經吏部考試(釋褐試)合格,方能授官。制舉是為了搜羅非常人才而臨時設置的考試,不常舉行。所設科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等一百多種。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應考,錄取者優予官職或提升。科舉制有利於庶族地主參政,進一步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

(4)法律。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種。《唐律疏義》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安史之亂後,地方割據勢力日益發展,出現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到後周時開始出現走向統一的趨勢。周世宗柴榮進行了改革和南征北伐,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北宋的統一與秦漢、隋唐的統一不同,因為當時還有遼、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與之並存。為了阻止其它政權的侵擾,防止藩鎮割據局面的再度出現,北宋在權、兵、錢、法等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1)政治制度: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職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副職叫「參加政事」。另設樞密院掌管軍事,設三司掌管財政,這樣相權縮小了,標志皇權進一步提高。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將擔任地方行政長官的制度;縣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設通判,名為副職,實為互相牽制。

(2)軍事制度: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的兵權。把地方精兵編入禁軍,地方只留些戰鬥力低弱的廂軍。禁軍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駐京師,輪流戍守邊地。又創禁軍「更戍法」,使兵將互不熟悉,將不專兵,便於朝廷控制。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

(3)財政與法律:北宋把地方的財政權劃規朝廷設置的轉運使管轄。在各路設提點刑獄掌司法,凡死刑必須報中央復審核准,司法權收歸中央。

影響:加強了皇權,消除了分裂割據的隱患。但對武將防範過嚴,官僚不斷增多和軍隊缺乏訓練,又釀成了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

北宋中期,王安石以「富國強兵」為宗旨進行了變法,主要內容有「理財」和「整軍」兩大類。但新法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變法運動最後歸於失敗。

元朝結束了五代以來的政權分立局面,實現了全國大統一。但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維護其大一統局面,也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中央制度。中央設中書省掌行政、樞密院掌兵權、御史台掌監察。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長官後來都由皇太子兼領。另外還設宣政院掌管佛教及吐蕃事務,設通政院掌管驛站,將作院掌管式匠等。

(2)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政府,主要設有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今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稱為「腹里」,直屬於中書省管。此外,則設有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各行省的組織均仿中書省,設丞相(但例不常設)、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處理一省的政務,舉凡民政、軍政無不統領。

元朝的行省制,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對後世影響很大。元朝以後,行省的名稱一直沿用了下來。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極端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獲得高度發展。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銷中書省和丞相,把相權分給六部,還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在地方,明太祖為加強對地方控制,廢行省,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軍政。三司長官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影響:丞相的廢除意味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從體制上保證了君主的絕對權威;明成祖時,形成內閣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完全由皇帝控制。

(2)軍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管兵權,相互牽制。明太祖又創立了衛所制度,各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統由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影響:使兵部、都督府和衛所總兵將官都不能專軍權,軍權集中在皇帝手裡。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

(3)監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為都察院,作為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與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三法司」不能決斷的案件,由皇帝裁決。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反抗,明太祖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設立「東廠」,明朝中期又設立「西廠」,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明朝還有一種叫「廷杖」的刑罰,即皇帝在殿廷杖責官員。影響:使國家司法權集中在皇帝手裡,廠衛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

(4)學校和科舉,明代學校用以培育人才,科舉用以登進人才。學校在中央稱為國子監,又名國學、太學。在地方上的為府、州、縣學。在科舉考試方面,考試分為兩級,低一級的是鄉試,高一級的是會試和殿試。考試的內容是儒學的四書、五經,應考者不許發揮獨立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影響:八股取士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

(5)《大明律》和《大誥》。修訂法律,嚴刑峻法。

清朝沿襲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中央制度。清初仍以內閣作為政府的中央機構,但權力愈來愈小。內閣之外又設有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軍國大事。康熙時設南書房分內閣之權。雍正時推行奏摺制度,內閣之權更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此後,一切機密大政均歸軍機處辦理,成為執政的最高權力機關。但軍機處無定員,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的制度上的規定,只是奉旨辦事,更有利於皇帝集權。中央機構有六部分管政事,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全稱「三法司」,審理重大案件。另設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設內務府管理皇家事務,以大臣統領,排除了宦官對皇權的干擾。

清聖祖玄燁(1662-1722在位)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分省、道、府、縣四級。省的最高官員為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大致兩三省設一總督,每省設一巡撫。督撫以下各省設承宣布政使管民政、財政,設提刑按察使管司法刑獄。省下為道,道下為府,府下為縣。

(3)邊疆制度。在東北地區,盛京為陪都,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另設奉天府,掌盛京地方之事。在盛京、吉林、黑龍江各設將軍一人掌軍政。在外蒙古地區,實行扎薩克制,即盟旗制度。在青海、新疆、西藏,設辦事大臣。

(4)兵制。清朝的軍隊主要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清入關前原有的部隊,定都北京兵,把八旗兵分成京營和駐防兩大部分,各有十餘萬人。京營保護皇帝和拱衛京師,駐防坐鎮地方。綠營兵是清兵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配合八旗兵駐扎北京和各省,約有六十萬人。二者交叉分布,在全國構成軍事控制網,既便於防禦和鎮壓人民的反抗,又便於八旗兵監督和控制綠營兵。

(5)思想統治。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加強思想統治。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自建立之始,就在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中不斷地發展變化。一方面,地主階級為了加強對農民階級的剝削和壓迫,要不斷地強化國家機器,改變它的統治手法,歷代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首先在於此。另一方面,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促使其強化國家機器。

從全國來說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歷代都是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權力。體現在:(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即財源由中央壟斷。為達到對全國財權的控制,歷代封建王朝採取多種措施,一方面將農民固著在土地上,以保證農業稅收的來源。如西漢編戶制度:東漢及一些朝代核實全國田畝,隋唐在中央設戶部,管理財政等事宜。另一方面加強對鹽、鐵、銅、錢幣等重要資財的管理。如漢武帝時的鹽鐵專賣。(2)剝奪地方事權,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文化專制主義。

從中央來說是皇帝與大臣的矛盾,加強皇帝的權力,削弱丞相的權力。秦漢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為首,百官隸屬於皇帝,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西漢武帝時設置中朝,東漢劉秀時「雖置三公,事歸台閣」;隋唐的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永樂朝創設內閣,至清朝又設軍機處,這一變化反映皇權已達頂峰。從宰相制度的變化之中,我們看到:皇帝通過對相權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種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從而有效地實行君主專制。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本質上來說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在客觀上對維護祖國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也在潛滋暗長。明後期,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揭露道學的虛偽。他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李贄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的色彩。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激烈批判的要數明末清初的黃宗羲,他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最終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是辛亥革命。

❼ 急!簡述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是怎樣加強中央集權

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漢武帝時期設立中朝,實行推恩令,並在地方設置刺史監察地方官員,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權,加強中央集權。宋朝進一步削弱地方的權力,地方長官一律有文臣擔任,設置錢谷,削弱地方的財政基礎。軍隊的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元朝實行一省制,直射中書省,管理六部。明朝廢除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清朝設立軍機處,中央集權達到頂峰。
總體的趨勢就是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

❽ 中國古代史各個朝代如何加強中央集權

1、基本制度——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萌芽於戰國
內容:①理論上,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②實踐上,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分封,行縣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
(2)建立於秦朝
內容: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
(3)鞏固於西漢
內容:實行刺史制度,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特點:重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4)完善於隋唐
內容: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創立和完善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點:①用分權的辦法來加強君權;②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
(5)加強於北宋
內容:集中軍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設三衙統領禁軍並與樞密院互相牽制。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軍、財權;派文官做知州,與通判互相牽制。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人員。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行政、財政和司法等大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
特點:強干弱枝;在中央分權的基礎上地方分權。
(6)發展於元朝
內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特點:地方行政體系有了重大發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強化於明清
內容:明初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分離統兵權和調兵權,制定《大明律》,設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8)結束於1912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❾ 概括中國歷代王朝在加強君權方面採取哪些措施

1、秦國商鞅變法:廢分封制,推行縣制,建立百官服從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戰國末期法家代表韓非子提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和以法治國的理論。
3、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以皇權為中心的封建君主專制,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國家政權的統治格局。
4、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並得以鞏固。
漢武帝的大一統(國家高度的統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強皇權;重視選拔人才;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解決王國問題強化完善封建法制。軍事方面出兵匈奴;進軍南越。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尊儒崇法。
經濟方面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平抑物價。西漢後期政治黑暗,地方勢力迅速發展,出現外戚專政。東漢建立後,進一步加強皇權。但由於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後又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中央集權遭到破壞。魏晉南北朝,封建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但大小國家都奉行專制主義原則。這一時期三省六部制日漸形成。
5、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發展運作程式:中書省(政令草擬)→門下省(政令審批)→尚書省(行政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作用:通過設三省,將宰相一分為三,實現了君權對相權的削弱;同時這種體制也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2)科舉制的確立和發展
(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唐中葉以後,藩鎮許可權增大,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加之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唐亡後,割據勢力更加發展,演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央集權再次遭到破壞。
6、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軍權: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政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財權:派轉運使到地方管理財政。
7、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實施。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實行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設澎湖巡檢司管理。又在中央設宣政院,專門管理西藏事務。
8、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
內容: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長官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由皇帝親自控制指揮。這一措施,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進一步強化了以皇權為代表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歷時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對官吏和百姓的監視。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並凌駕於司法部門之上,受皇帝直接領導,互相制約,構成皇權專制的可靠支柱。這一措施具有獨創性,表明皇帝對自己的統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現,標示著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和專制制度的腐朽反動性加強。在地方廢除行省,設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軍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機關,互不統屬、分權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議,上報中央部院,從而便於中央垂直領導,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其結果形成極端的君主專制統治。八股取士,為統治階級推行君主制制度培養了官僚隊伍。其結果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對中國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制定《大明律》·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強君權,形成高度強化的君主專制統治。
9、清朝: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

閱讀全文

與中國各朝各代是如何加強皇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捐給日本什麼了 瀏覽:304
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佔多少名 瀏覽:868
義大利黑手黨怎麼找人 瀏覽:868
中國最高首府是哪個省 瀏覽:674
義大利葡萄酒怎麼鑒別 瀏覽:163
越南手機號怎麼扣費 瀏覽:798
10萬存越南能幹什麼 瀏覽:388
義大利英格蘭哪個球隊比較厲害 瀏覽:709
英國的水多少錢一方 瀏覽:483
蘋果耳機二代為什麼顯示越南製造 瀏覽:420
如何在光遇國際服分辨外國人和中國人 瀏覽:203
印度白蘿卜怎麼吃 瀏覽:470
義大利普拉托城市屬於哪個 瀏覽:812
去伊朗買石油走什麼路 瀏覽:330
疫情巴基斯坦捐助中國什麼 瀏覽:318
翡翠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瀏覽:169
伊朗人喝什麼時候 瀏覽:738
印度那麼亂為什麼沒人管 瀏覽:93
印尼這會兒什麼時間 瀏覽:720
印度軍購到底有多少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