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21世紀有哪些科技成就,舉例說明!
除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外,其他如建築、交通運輸、商業、科教文衛等等各條戰線在建國後的前30年間都在同步地蓬勃發展,成就輝煌。如交通運輸業已從建國初期的極端落後狀態發展成陸運、水運、空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初具規模的綜合運輸體系,其l}J鐵路通車里程從1949年的2.2萬公里增至1980年的5.19萬公里,增長了1.36倍;同期公路從8.07萬里增至88.82萬里,增長了10倍,民航里程增長15.82倍;商業的發展雖然在當時因為未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而受到一定限制,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成就依然是很可觀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1952年的277億元,增到1981年的2350億元,共增長7.5倍。科學技術、教育、文化、體育、衛生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十分顯著,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的極其落後的面貌。剛解放時,全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不超過500人,各種新技術的研究幾乎都是空白,全國大多數人都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而到70年代我國已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和龐大的知識分子隊伍,並掌握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定的先進科學技術。「文革」前的17年中全國培養了正規的大學和專科畢業生155萬人,另有函授、業余大學畢業生近20萬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296萬人,基本上滿足了各方面的需要,其中絕大多數現在都已成為各方面的業務、技術骨幹。
Ⅱ 21世紀我國新時期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神舟五號升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2、神舟六號升空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是中國第二艘搭載航天員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飛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
3、「嫦娥三號」,成功登陸月球
嫦娥三號探測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個探測器,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嫦娥三號探測器由月球軟著陸探測器(簡稱著陸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簡稱巡視器,又稱玉兔號月球車,英文:Yutu,或Jade Rabbit)組成。
嫦娥三號探測器於2013年12月2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當月14日成功軟著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著陸器巡視器分離,並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取得一定成果。
2013年12月16日,中國官方宣布嫦娥三號任務獲得成功。2016年8月4日,嫦娥三號正式退役。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軟著陸以來,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紀錄。其拍攝的月面照片不久前首次公布。
據悉,這些照片是人類時隔40多年首獲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學信息,照片和數據向全球免費開放共享。
4、神舟七號升空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器,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5、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
「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2013年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中國「天河二號」以比第二名美國「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連續第四次獲得冠軍。
2015年5月,「天河二號」上成功進行了3萬億粒子數中微子和暗物質的宇宙學N體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
同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粒子數最多的N體數值模擬;11月16日,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在美國公布,「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連續第六度稱雄。
2016年6月20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公布,使用中國自主晶元製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號」登上榜首。
2018年11月12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在美國達拉斯發布,中國超算「天河二號」位列第四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一世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七號
Ⅲ 列舉21世紀中國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光電子信息產業
在本世紀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21世紀將把光、電、聲、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光纖系統、全息圖像、光是集成電路、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新產業將全面更新現有的各類信息手段,以適應人們對信息的最廣泛的需要。
2、軟體產業
在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和知識處理業務將空前活躍,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產業的成長將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個領域的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將普遍建成並廣泛應用;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3、智能機械產業
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4、生物工程產業
以現代生命技術的四大組成部分(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基礎,到21世紀將逐步形成以動植物工程、葯物及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生物晶元及生物計算機等為基本內涵的生物工程產業。這個產業將改造和創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質,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5、生物醫學產業
在疾病診斷、醫療手術、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在21世紀人類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臟器(心、肺、腎、脾等)、骨骼、血管、知覺(視、聽、嗅、味、觸)的移植和再造技術,從而使新的醫療技術達到能對人體各單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醫學產業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6、超導體產業
下個世紀,超導體產業將崛起。超導材料的某些獨特性能將改變傳統的若干概念和理論。超導電機、超導輸電系統、超導儲能裝置、超導磁浮列車、超導計算機、超導電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術成果將大批地實用化、商品化,從而改造現有的強電、弱電、微電、光電等整個技術格局。
7、太陽能產業
21世紀,人類將面臨能源緊缺的困境。除寄希望於核聚變能源之外,現實的選擇是:發展太陽能技術、研製和生產各種太陽能跟蹤,捕獲、轉換和存貯裝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無污染的太陽能,建立起高技術的太陽能產業。
Ⅳ 21世紀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那些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
Ⅳ 21世紀人類發明了什麼科技成就
21世紀人類發明的科技成就:火星發現有水、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幹細胞研究成果、人類探測器創最遠紀錄等。
除此還有龐加萊猜想被證明,2006年6月3日,經過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數學家30多年的共同努力,中山大學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國裏海大學教授及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最終證明了百年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
Ⅵ 21世紀,有哪些科技成就
1.日本研製出防瞌睡座椅提高駕駛安全性
極度疲勞往往會使人在駕駛過程中打瞌睡,而這會大大增加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東京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研製出一種防瞌睡座椅,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據當地媒體報道,研究人員在觀察人打瞌睡時的血液流動和呼吸狀態後發現,在進入瞌睡狀態前,人體末梢血管的血流量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增加。這種座椅利用安裝在靠背內的電磁感測器和壓力感測器可從駕駛者背部測出這一變化,並發出警告。
研究人員指出,與打瞌睡前人體發生變化類似,人在飲酒後血液的流動和呼吸狀態等也會出現某些變化。今後研究小組還准備根據這一原理,開發在飲酒狀態下無法發動汽車的「防酒後駕車座椅」。
2.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 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 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3.全球首台量子計算機在加拿大誕生
加拿大溫哥華D-Wave公司首席技術官基尼-羅斯宣布,該公司已成功研製出一個具有16量子比特的「獵戶星座」量子計算機。他透露,D-Wave公司將於2007年2月13日和2月15日分別在美國加州和加拿大溫哥華展示他們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是物理學家費曼在19世紀80年代提出的概念。量子位可以同時表示1和0,因此能夠攜帶更多的信息,更快地解決問題。量子計算機希望利用量子現象來增加計算的速度,最大特點是N個儲存位可以同時儲存2N個數據。不過量子計算機最大的問題是只要受到任何微干擾,例如過熱,馬上會關機。目前為止,量子計算機在實驗室中只能成功運算數千次,穩定度仍然不夠。D-Wave公司目前設計的16量子比特計算機是用貴金屬鈮製成,並且須在零下273K下運行。
有專家認為,D-Wave公司的嘗試只是一種原理性檢驗,雖很有必要,卻必須首先糾正量子計算中不可避免的錯誤,否則這個量子計算機將無法運行。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計算機廣泛商業化還需20年時間。但羅斯認為,2008年他們將製成世界第一台具有10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
4.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5.消失模鑄造技術
項目內容及應用領域:消失模鑄造技術是將泡沫塑料(EPS)製成的模型埋入無粘結劑的干砂中造型,採用微震加負壓緊實,在沒有芯子甚至沒有冒口的情況下澆入液態金屬,在澆鑄和凝固過程中繼續保持一定的負壓使泡沫塑料氣化繼而被金屬取代形成鑄件的一種新型鑄造方法.它具有一次成型,尺寸精度高; 大大改善鑄造車間的環境條件,易實現無污染生產;鑄件形狀、結構不受限制,為製品設計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 生產製造成本低,設備投資小等優點。
6.納米二氧化硅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技術在我國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技術。由於其表面積大,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因此該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發達國家對超細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橡膠、塗料、醫葯、造紙、日化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為其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享有「工業味精」、「材料科學的原點」之美譽。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材料學中最能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發達國家已經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細無機材料作為本世紀新材料的重點加以發展。
原本國內生產氧化硅微粉採用氣相法工藝路線,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為主,因來源緊張,價格昂貴,收率低,使得其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而普通沉澱法雖採用廉價原料,但也只能生產顆粒較大的微粉,其產品粒徑在30—45μm之間,達不到超精微粉的級別,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現在,一些公司,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工藝路線---化學直接合成法。在這個方法中,採用的為改良沉澱法,即在沉澱過程中,通過分散劑控制粒子生長的方法控制關鍵的反應階段及操作數據來生產氧化硅微粉。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產品改善並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性能。幾乎所有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指標所需要的。目前國內外大量生產的是粒徑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項目的研製成功,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生產納米二氧化硅產品開辟了一條新路,對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空氣汽車
空氣汽車最高時速已達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為6秒,行車距離230公里或12小時,在加氣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鍾,售價大約在6-7萬港幣。現在,MDI已設立設計工作室,利用電腦,改進外觀設計,適應時尚需求。
空氣發動機是空氣汽車的關鍵部件,從外觀上看近似一種直列的小型內燃機,它有曲軸、活塞、閥門、進氣管,排氣管、定時皮帶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則。
Ⅶ 21世紀以來中國取得的科技成就
載人飛船,曙光超級計算機,環流器2號及其改進,殲十戰斗機,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
Ⅷ 21世紀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在火星登陸。兩輛火星車的最大成就是共同發現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同時,在環火星軌道上運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也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
這是人類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發現水。 在經歷9個多月的太空旅行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域,這是第一個在火星北極附近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按照計劃,「鳳凰」號著陸後展開了為期3個月的火星地面探測。
同年7月30日,「鳳凰」號的機械臂把一份土壤樣本遞送到熱量和釋出氣體分析儀中。在樣本加熱時,分析儀鑒別出其中有水蒸氣產生。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證據。
2009年11月,科學家們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數量可觀。2009年10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個直徑100英尺的坑,並在產生的碎片中測量到25加侖以水蒸氣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最實質的內容,就是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爭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主戰場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在序列圖完成之前,其他各圖都是序列圖的鋪墊。也就是說,只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志著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文件,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志。也就是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主宰世界的世紀,正如一個世紀前量子論的誕生被認為揭開了物理學主宰的20世紀一樣。
人類基因組蘊涵有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破譯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葯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科學家首次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DNA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性飛躍,它將影響從醫生如何治療疾病到人類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等各個方面。
3、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細胞重新編程「定製」細胞系方面的進展名列第一位。
《科學》雜志說,這些細胞系以及「定製」它們的有關方法,為科研人員理解甚至未來治癒一些醫學上的頑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謂細胞重新編程,是指通過植入新的基因,改變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發育狀態,就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進行分化,這樣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2008年,有兩個科研小組從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變身」為幹細胞。他們選取的疾病大多數是很難或者不可能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研究,這就使得獲取人類細胞系進行研究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科學》雜志認為,這些新的細胞系將成為科研人員理解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對醫學領域篩選潛在葯物可能也有幫助。如果科學家將來完全掌握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能夠更准確地控制這一技術,使其變得更加有效、安全,那麼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健康細胞來治病。
4、人類最早祖先確定
身高4英尺(約合1.21米)的「阿爾迪」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萬年前,直到1992年被發現。經過17年的探尋和研究,科學家將衣索比亞出土的100多塊碎片拼接起來,並成功復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學家公布了這一成果。令人吃驚的是,作為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爾迪」卻與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盡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卻能夠直立行走的事實,推翻了此前有關空曠草原地形對於人類兩足發展至關重要的理論。
5、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斯克蘭頓博士領導的一個多國科學家小組,藉助了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衛星的觀測數據以及另一項名叫「斯隆數字天宇測量」的觀測計劃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宇宙中僅有4%是普通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2006年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2007年,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首次為宇宙暗物質繪出的三維圖。
Ⅸ 21世紀人類有哪些科技成就的例子
例子有:
1、2000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
2、2001年,納米技術重要應用。
3、2005年1月15日,人類探測器創最遠紀錄。
4、2006年,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5、2006年6月3日,龐加萊猜想被證明。
6、2008年9月1日,歐洲強子對撞機啟動 。
7、2008年,發現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
8、2009年10月9日,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9、2009年10月,人類最早祖先確定。
相關如下
科技的意義
當今之世,科技能力成為國家實力最關鍵的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傢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就能在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處於高端位置,就能創造激活國家經濟的新產業,就能擁有重要的自主知識產權而引領社會的發展。總之,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活力的標志,是國家發展的關節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勝負手。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Ⅹ 中國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成就是什麼
1、慧眼
「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簡稱HXMT)衛星是中國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是既可以實現寬波段、大視場X射線巡天又能夠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體的短時標光變和寬波段能譜的空間X射線天文望遠鏡,同時也是具有高靈敏度的伽馬射線暴全天監視儀。
2017年6月15日,HXMT衛星發射成功,開展科學觀測。2018年1月30日,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正式交付,投入使用。慧眼HXMT望遠鏡設計壽命為4年。
2、神威 太湖之光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是由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安裝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的超級計算機。
2016年6月20日,在法蘭克福世界超算大會上,國際TOP500組織發布的榜單顯示,「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系統登頂榜單之首, 不僅速度比第二名「天河二號」快出近兩倍,其效率也提高3倍。
11月18日,我國科研人員依託「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的應用成果首次榮獲「戈登·貝爾」獎,實現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應用成果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
3、海軍新型驅逐艦下水
海軍新型驅逐艦是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新型萬噸級驅逐艦,先後突破了大型艦艇總體設計、信息集成、總裝建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裝備有新型防空、反導、反艦、反潛武器,具有較強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導和對海打擊能力,是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發展的標志性戰艦。
該艦下水標志著我國驅逐艦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對於完善海軍裝備體系結構、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該艦將按計劃開展設備調試、系泊航行試驗。
4、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裝置,其運行原理就是在裝置的真空室內加入少量氫的同位素氘或氚,通過類似變壓器的原理使其產生等離子體,然後提高其密度、溫度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2009年,世界上首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首輪物理放電實驗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站在了世界核聚變研究的前端。2016年2月,中國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
5、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建造約需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
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2003年1月,國務院批准我國參加ITER計劃談判,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ITER談判聯合小組代表我國政府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簽了ITER計劃協定。
我國參加ITER計劃是基於能源長遠的基本需求。2013年1月5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宣布,「人造太陽」實驗裝置輔助加熱工程的中性束注入系統在綜合測試平台上成功實現100秒長脈沖氫中性束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