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怎麼中國擴大

怎麼中國擴大

發布時間:2022-01-16 07:46:19

❶ 中國版圖是如何一步步擴張的

我國如今擁有九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很多人都知道這么大的面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了,其中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歲月才有了如今這么遼闊的土地。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朝代對中國版圖的擴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清朝將東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東北雖說在歷史上也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但是在明朝時對東北的掌控能力是非常弱的。直到清朝統一了中國以後,才真正意義上的對東北進行了管理,朝廷當時定期的派送自己的官員去東北進行考察和管理,不少人都認為東北是滿族人的嫁妝。

❷ 中國該怎樣擴大內需

作者按:這是去年底,我為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在香山舉行的擴大內需政策研討會,提交的一篇書面發言稿。此文後來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報》評論版。今天看到,特發在此。 重讀本文之後,我認為僅有以下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擴大內需放到促進民生的高度,並將民生促進目標放到經濟增長目標之上,中國才有可能形成依靠居民消費拉動的經濟健康發展。 (正文)擴大內需是當前中國的一個熱點,但是對於怎樣擴大內需,則見仁見智,而目前政策多側重於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促進消費的政策除汽車、家電外,多數乏善可陳。在促進消費方面,現有政策側重於刺激城鄉居民擴大消費支出、減少儲蓄比例,缺乏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消除過大收入差距、完善社保體系擴大居民消費的長遠觀點。這樣的思路和政策,即使短期實現了拉動經濟增長的目的,從長期來看可能得不償失,甚至導致國民經濟結構的惡化。 一、國內居民消費是拉動我國內需和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 一種理解投資也是國內需求,在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擴大投資可以迅速擴大內需。這是一種短期的觀點。從短期GDP核算的觀點看, GDP增長可以由於一系列建設項目的開工而明顯加快。但是這個項目對於長期的民生究竟有沒有用?如果沒有,雖然可能帶來短期的GDP增長,但一個必然結果是項目建設所需的人財物的巨大浪費;如果有,則要考慮現有的財力能不能支撐這個項目的投資。例如一些政府項目採取收費的方式,則應該從商業的角度分析項目的投資回收,否則可能給銀行帶來嚴重的信貸風險,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嚴重隱患。 從投資和消費的關系看,一些直接服務於民生的投資項目,如安居工程、廉租房、社區醫院等,本身應該屬於「持久」消費的范疇,只是在施工期間被列入固定資產投資,在試用期間被看作固定資產;一些生產用的固定資產投資,終極仍然是為消費服務的,投資需要獲得消費的長期支撐。 在不考慮進出口的國民經濟體系中,消費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缺乏國內居民消費拉動的「擴大內需」,註定無法達到目的。而且,沒有消費的支持,任何投資都將變為無源之水、無米之炊。在考慮進出口的條件下,擴大出口雖然可以解決國內產品的銷售問題,但外匯儲備對於國內貨幣體系的影響,以及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於外匯儲備的利用是否合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民生水平的提高。 因此,必須以社會再生產理論為基礎,正確地、科學地調整投資和消費之間的關系,通過擴大消費規模和限制投資規模,將投資引導到促進消費且與消費保持合理比例關系的水平,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否則,脫離消費能力的過度投資,必然會對經濟發展造成更大破壞。 二、增加就業和收入水平是擴大居民消費的關鍵 目前我國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設法讓老百姓擴大消費支出,較少考慮擴大政府轉移支付和城鄉居民的增收問題。這是一個嚴重的悖論。擴大內需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要形成居民消費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而擴大居民消費增長的關鍵,是增加就業和提高工資水平。反之,不能擴大就業的GDP增長,以及雖然能夠增加就業,但平均工資水平仍然處於較低水平的,則不能起到擴大消費的目的。 由於貨幣投放過多而導致房地產價格和證券價格上漲,可以拉動房地產業的增加值的增長,以及由於居民金融資產升值而擴大消費支出(而在證券價格下跌時大幅度減少消費支出),雖然可能在短期內推動GDP的增長,但這個GDP增長過程並不能創造就業機會,這是需要我們高度警惕的。如果在我們的GDP增長中,這些不能擴大就業的GDP所佔份額過大,則這樣的GDP增長將失去提高民生水平的應有之意。 即使由於基礎設施項目刺激,拉動了國民經濟和就業增長,但若就業局限於建築施工等低工資水平的體力勞動范疇,而集合知識技術的創意型經濟不能得到發展,則擴大就業很難起到擴大內需的效果。 因此,應把擴大就業特別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當成擴大內需的關鍵因素,舍此沒有別的出路。 三、把消除貧富差距做為擴大內需的戰略手段 一些人把中國當前需求不足的原因歸到美國金融危機上,這是一種錯誤的思路。即使沒有美國金融危機,中國依靠房地產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終將自生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金融危機加速了中國經濟矛盾的顯現,但此後中國「保增長」的一些列舉措,惡化了已經嚴重失衡的經濟結構,工業產能的嚴重過剩和高房價的走向,將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影響著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 解決中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增長問題,根本上需要依靠消除貧富差距,使廣大的城鄉居民能夠公平地分享改革開放成果。

❸ 為什麼中國要擴大開放

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有利於擴大自身經濟規模,同時有利於帶動其他國家經濟,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

中國如何擴大內需

1、朝老百姓口袋裡塞錢是治本,只有人們的口袋鼓了,才有內需的提升;尤其是低薪一族和農民,他們需要購置的東西很多,手裡沒錢就買不了。一旦他們的口袋鼓了,內需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2、加大社會保證力度,解除人們的後顧之憂。有些人手裡有錢也不敢亂花,生災害病啦,兒女讀書啦,安享晚年啦,飛來之災啦,碰上哪一個災難,都需要用錢。如果加大社會保障體系,解除了人們的後顧之憂,誰掙錢還不知道花呀。
3、家電下鄉是治標。方便群眾消費,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並且對部分群體實行補貼政策,客觀上也對刺激消費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❺ 中國國土面積怎樣才能擴大

大多數是填人工島,還有一些是極個別火山形成,還有的就是其他國家歸還的。

❻ 現在還有沒有辦法增大中國領土

明著辦不到,但是可以暗著辦到
新變異殖民主義可以辦到!利用撒錢,技術徹底讓一個落後窮國家中國化(說白了就是成為窮國的衣食父母,沒有中國它們都活不下去)!表面看上去不是中國的,實際完全被控制,領土自然可以隨意用 只能針對弱國,例如非洲,但是風險很大,而且對人民毫無好處可言,重要的是某人也很想這么干!這樣還可以對抗美國

❼ 中國下一步將如何擴大對外開放

11月2日,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籌備進展情況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表示,下一步商務部擴大進口方面集中在三方面:完善擴大進口的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降低部分日用消費品關稅;改善供求關系和貿易便利化條件,加快推進通關一體化;改革完善進口管理,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

王炳南指出,商務部和有關部門在精心組織籌備好首屆進口博覽會的同時,要繼續狠抓國務院已經出台的上述文件和政策的落實,進一步完善和細化各項政策舉措,努力營造公平競爭和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促進對外貿易持續健康平穩發展。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重大舉措,對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❽ 中國的版圖是如何擴展的

中國歷史由華夏族-漢族經歷變遷,中國的版圖隨之擴大。
中國的版圖由最早的兩核心:1、西部核心:關中地區;2、東部核心:河洛地區,逐漸擴展到東中原地區和西中原地區,進而擴展到南方地區、東北地區、新疆、青藏、外長城等地區,
一、西中原地區和東中原地區 西中原地區和東中原地區是中國的核心地區,包括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二者以黃河山西段為分界線。
1、西中原地區
包括關中、陝北、河南(內蒙古段)、秦隴、河西走廊等地區。其中關中是這一地區最發達的地區,也是核心地區。長安,常常作為這一地區中心。 歷史上,秦(戰國)、前秦(中期)、北周(前期)等王朝以西中原地區為領土。 河西走廊是西中原地區一個比較特殊的區域,位於烏峭嶺以西的地區,是聯系中原和西域的通道。河西地區是一個比較獨立的區域,常常「游離」中原地區之外,被割據勢力盤踞,例如:三國時期的西涼兵團、十六國的前後涼。
2、東中原地區
黃河以東、長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區,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大部、江蘇安徽淮河以北的部分。 這個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最初核心地區是河洛地區,河洛地區又以洛陽為中心,近1000年中,以北京為核心的幽燕地區得到發展,成為東中原地區的又一個中心。 歷史上,山東五國、前燕、東魏、北齊等以東中原地區為領土。
西、東中原地區統稱中原地區,是南北對峙時期北方政權的土地,例如:前秦(後期)、北魏、五代、金等。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關中地區與河洛地區長時間是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但其餘地區發生了變化。東中原的發展狀況明顯後於西中原地區,東中原的山東、河北進而發展成為中心地區,而西中原除關中以外的地區(隴西、河西、陝北)開始沒落。

❾ 在中國如何擴大內需

中國消費波動的主要驅動力量來自就業市場的改善和工資的提升,後者主要受到供給能力釋放過程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內生性;然而,在中國日益融入全球經濟的條件下,由OECD工業生產所形成的外部需求擾動也對中國企業利潤狀況和就業條件產生明顯影響。從目前的情況看,OECD工業生產的反轉無疑將減緩中國工業品價格的下降幅度,從而減緩中國企業的利潤下降速度,但這不大可能改變中國工業品價格繼續下降的趨勢。如果未來中長期內的經濟調整過程不能通過及時降息等手段來穩定企業的財務狀況和就業市場條件,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就難以真正啟動。
零售增長來源於供給能力釋放
帶來的就業擴大和工資上升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零售增長率有3次顯著的加速(圖1),分別是1995-1996年、2000年和2005年以來三段歷史時期,其中2000年的加速達到的高度略低,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
從理論分析看,零售的增長應該來源於就業的擴大和工資的上升;在中國經濟迄今仍然存在比較明顯的過剩勞動力的條件下,就業市場的改善當然依賴於經濟的增長,但更重要的機制可能在於:固定資產投資急速擴張,經過一定時期的滯後形成了供給能力的釋放,供給能力的釋放需要擴大對勞動力的僱傭,從而形成了就業的擴大乃至工資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供給能力釋放的後期,部分企業會由於競爭加劇和經營惡化而裁減員工和降低工資,這一過程最終會形成就業的惡化、消費的減少和投資的下降,並迫使經濟進入衰退過程。
對比經驗數據看,1995-1996年的零售加速過程,在1992-1994年期間確實存在明顯的投資加速;供給能力釋放的轉折點開始於1995年(滯後於投資擴張大約3年左右);在供給能力開始釋放的過程中,形成了順差的擴大、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和總體物價水平的回落。
需要注意的是,1997年企業盈利已經下降到很低的程度,而法定利率水平卻居高不下,從而形成了就業惡化、零售下降、投資回落和順差被迫大幅度增長的局面,並使得經濟由此進入低迷階段。
2004年底以來的零售加速,經濟過程與1995-1996年前後具有驚人的一致性:2002年確實出現了明顯的投資加速;供給能力釋放的轉折點大約開始於2005年初。

新的消費熱點和「擴大內需」並不能使零售加速
在2000年的時候,中國還經歷過短暫的零售加速,對於這次零售加速,曾經有分析認為,2000年的零售加速來源於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消費品是手機。
手機銷售在2000-2001年期間,確實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使得這樣的解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這樣的說法不可能是正確的。在2002-2003年期間,中國還經歷了汽車銷售的爆發式增長。我們知道手機和汽車的銷售都被統計在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中,並且汽車的單位價值比手機高出許多,汽車的年度銷售額也遠高於手機的年度銷售額。然而檢查2002-2003年的零售增長看,這兩年的零售增長率非常低。如果「手機說」(或「消費熱點說」)是正確的,那麼邏輯的預測是2002-2003年的零售增長率應該很高,2003年的數據可能有SAS方面的原因,但2002年以及2003年下半年零售的低增長無疑揭示「手機說」存在重大紕漏。
問題的根源在於:在新的消費熱點出現的情況下(例如汽車或手機),如果消費者的就業狀況沒有改善,工資沒有上升,獲取貸款的能力沒有增強,那麼消費者在增加了對汽車購買的同時,必然被迫縮減其他類別的消費支出,從而形成汽車消費對其他消費的「擠出」。
同樣的過程適用於「擴大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我們知道從1998年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倡導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並部分通過給公務員連續加薪的政策來實現。然而在擴大內需政策執行的大部分時間里,零售並沒有被刺激起來,基本的原因在於企業盈利惡化和裁減員工的過程沒有停止,就業市場的改善沒有發生。

OECD生產反轉難以改變中國工業品價格下降趨勢
2000年的零售加速,我們認為是一次由當年全球經濟加速帶來的擾動。1999年底開始,OECD的工業生產開始顯著加速,並在2000年達到接近5%的高增長率;這次外部需求的加速帶動了中國進出口的加速增長和加工貿易的擴大;還帶動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和工業品價格的回暖;全球工業品價格的上升通過固定匯率制度帶動了中國工業品價格的上升;出口擴張和工業品價格上升改善了中國企業的盈利,帶動了產出的擴大和就業條件的改善,從而帶來了零售的加速。2001年全球經濟擴張過程停止,並轉入衰退,因此中國的零售擴大過程也趨於結束。
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條件下,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工廠和跨國公司生產鏈條的裝配環節;我們知道OECD經濟體的主要構成部分是非貿易的服務部門,這暗示中國需求外部波動的解釋因素應該是OECD的工業生產(而不是OECD的GDP)。
中國出口增長率與OECD的工業生產確實保持高度同步,在增長率的變化拐點和趨勢方面,這一特徵尤其明顯(圖2)。實際上,相對於OECD的工業增長率,中國出口增長率波動的中軸在這十幾年中經歷了一定變化,特別是2001年以來,出口增長率的中軸似乎明顯抬高,可能的原因也許在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人民幣實際匯率跟隨美元貶值所帶來的刺激。
經驗數據顯示,中國的進出口增長率也保持高度同步,期間的差異顯然形成了貿易順差的波動,而我們知道貿易順差的波動可以用國內經濟的平衡狀況來解釋(見《新財富》2005年11月號前沿)。
從2000年零售波動的情況看,外部需求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值得認真關注,那麼,未來外部需求波動的趨勢和影響如何呢?
OECD組織發布的工業領先指數(領先半年左右)對OECD的工業生產波動具有很強的預測能力(圖3,從歷史數據看,其預測方面的失敗主要在1991年前後,其原因仍然不十分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幾個月的時間里,OECD工業領先指數已經觸底反彈。如果我們相信這一指數的預測能力,其含義在於:OECD的工業生產下降過程已經趨於結束,並將見底反轉;這也意味著中國出口增長率的下降不會太嚴重,並可能逐步反轉。
困難也許在於我們仍然不清楚OECD工業的反轉會持續多長時間,會反彈到何種高度?從外部預測的情況看,主流的判斷傾向於認為OECD工業生產的增長率在2006年至少將維持相當於2005年的水平,甚至可能更高。然而,對於中國的工業品價格指數來說,考慮到中國供給能力的釋放和未來工業生產的減速,結合此前的估計看,OECD工業生產的反轉無疑將減緩中國工業品價格的下降幅度,從而減緩中國企業的利潤下降速度,但這不大可能改變中國工業品價格繼續下降的趨勢。
中國消費波動的主要驅動力量來自就業市場的改善和工資的提升,後者主要受到供給能力釋放過程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內生性;然而,在中國日益融入全球經濟的條件下,由OECD工業生產所形成的外部需求擾動也對中國企業利潤狀況和就業條件產生明顯影響。從目前的情況看,OECD工業生產的反轉無疑將減緩中國工業品價格的下降幅度,從而減緩中國企業的利潤下降速度,但這不大可能改變中國工業品價格繼續下降的趨勢。如果未來中長期內的經濟調整過程不能通過及時降息等手段來穩定企業的財務狀況和就業市場條件,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就難以真正啟動。
零售增長來源於供給能力釋放
帶來的就業擴大和工資上升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零售增長率有3次顯著的加速(圖1),分別是1995-1996年、2000年和2005年以來三段歷史時期,其中2000年的加速達到的高度略低,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
從理論分析看,零售的增長應該來源於就業的擴大和工資的上升;在中國經濟迄今仍然存在比較明顯的過剩勞動力的條件下,就業市場的改善當然依賴於經濟的增長,但更重要的機制可能在於:固定資產投資急速擴張,經過一定時期的滯後形成了供給能力的釋放,供給能力的釋放需要擴大對勞動力的僱傭,從而形成了就業的擴大乃至工資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供給能力釋放的後期,部分企業會由於競爭加劇和經營惡化而裁減員工和降低工資,這一過程最終會形成就業的惡化、消費的減少和投資的下降,並迫使經濟進入衰退過程。
對比經驗數據看,1995-1996年的零售加速過程,在1992-1994年期間確實存在明顯的投資加速;供給能力釋放的轉折點開始於1995年(滯後於投資擴張大約3年左右);在供給能力開始釋放的過程中,形成了順差的擴大、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和總體物價水平的回落。
需要注意的是,1997年企業盈利已經下降到很低的程度,而法定利率水平卻居高不下,從而形成了就業惡化、零售下降、投資回落和順差被迫大幅度增長的局面,並使得經濟由此進入低迷階段。
2004年底以來的零售加速,經濟過程與1995-1996年前後具有驚人的一致性:2002年確實出現了明顯的投資加速;供給能力釋放的轉折點大約開始於2005年初。

新的消費熱點和「擴大內需」並不能使零售加速
在2000年的時候,中國還經歷過短暫的零售加速,對於這次零售加速,曾經有分析認為,2000年的零售加速來源於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消費品是手機。
手機銷售在2000-2001年期間,確實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使得這樣的解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這樣的說法不可能是正確的。在2002-2003年期間,中國還經歷了汽車銷售的爆發式增長。我們知道手機和汽車的銷售都被統計在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中,並且汽車的單位價值比手機高出許多,汽車的年度銷售額也遠高於手機的年度銷售額。然而檢查2002-2003年的零售增長看,這兩年的零售增長率非常低。如果「手機說」(或「消費熱點說」)是正確的,那麼邏輯的預測是2002-2003年的零售增長率應該很高,2003年的數據可能有SAS方面的原因,但2002年以及2003年下半年零售的低增長無疑揭示「手機說」存在重大紕漏。
問題的根源在於:在新的消費熱點出現的情況下(例如汽車或手機),如果消費者的就業狀況沒有改善,工資沒有上升,獲取貸款的能力沒有增強,那麼消費者在增加了對汽車購買的同時,必然被迫縮減其他類別的消費支出,從而形成汽車消費對其他消費的「擠出」。
同樣的過程適用於「擴大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我們知道從1998年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倡導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並部分通過給公務員連續加薪的政策來實現。然而在擴大內需政策執行的大部分時間里,零售並沒有被刺激起來,基本的原因在於企業盈利惡化和裁減員工的過程沒有停止,就業市場的改善沒有發生。

OECD生產反轉難以改變中國工業品價格下降趨勢
2000年的零售加速,我們認為是一次由當年全球經濟加速帶來的擾動。1999年底開始,OECD的工業生產開始顯著加速,並在2000年達到接近5%的高增長率;這次外部需求的加速帶動了中國進出口的加速增長和加工貿易的擴大;還帶動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和工業品價格的回暖;全球工業品價格的上升通過固定匯率制度帶動了中國工業品價格的上升;出口擴張和工業品價格上升改善了中國企業的盈利,帶動了產出的擴大和就業條件的改善,從而帶來了零售的加速。2001年全球經濟擴張過程停止,並轉入衰退,因此中國的零售擴大過程也趨於結束。
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條件下,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工廠和跨國公司生產鏈條的裝配環節;我們知道OECD經濟體的主要構成部分是非貿易的服務部門,這暗示中國需求外部波動的解釋因素應該是OECD的工業生產(而不是OECD的GDP)。
中國出口增長率與OECD的工業生產確實保持高度同步,在增長率的變化拐點和趨勢方面,這一特徵尤其明顯(圖2)。實際上,相對於OECD的工業增長率,中國出口增長率波動的中軸在這十幾年中經歷了一定變化,特別是2001年以來,出口增長率的中軸似乎明顯抬高,可能的原因也許在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人民幣實際匯率跟隨美元貶值所帶來的刺激。
經驗數據顯示,中國的進出口增長率也保持高度同步,期間的差異顯然形成了貿易順差的波動,而我們知道貿易順差的波動可以用國內經濟的平衡狀況來解釋(見《新財富》2005年11月號前沿)。
從2000年零售波動的情況看,外部需求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值得認真關注,那麼,未來外部需求波動的趨勢和影響如何呢?
OECD組織發布的工業領先指數(領先半年左右)對OECD的工業生產波動具有很強的預測能力(圖3,從歷史數據看,其預測方面的失敗主要在1991年前後,其原因仍然不十分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幾個月的時間里,OECD工業領先指數已經觸底反彈。如果我們相信這一指數的預測能力,其含義在於:OECD的工業生產下降過程已經趨於結束,並將見底反轉;這也意味著中國出口增長率的下降不會太嚴重,並可能逐步反轉。
困難也許在於我們仍然不清楚OECD工業的反轉會持續多長時間,會反彈到何種高度?從外部預測的情況看,主流的判斷傾向於認為OECD工業生產的增長率在2006年至少將維持相當於2005年的水平,甚至可能更高。然而,對於中國的工業品價格指數來說,考慮到中國供給能力的釋放和未來工業生產的減速,結合此前的估計看,OECD工業生產的反轉無疑將減緩中國工業品價格的下降幅度,從而減緩中國企業的利潤下降速度,但這不大可能改變中國工業品價格繼續下降的趨勢。

❿ 中國是怎麼擴大資本主義

那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了實現中國夢的需要

閱讀全文

與怎麼中國擴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主食差異受哪些方面的影響 瀏覽:776
台灣怎麼看待印尼屠華事件 瀏覽:481
蒙古為什麼給中國捐羊 瀏覽:770
義大利在歐洲工資消費處於什麼地位 瀏覽:859
怎麼才能去英國皇室做管家 瀏覽:624
印度做飯視頻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瀏覽:307
印度病毒怎麼蔓延 瀏覽:692
印度有多少衛星終端 瀏覽:247
義大利面綠色香料是什麼 瀏覽:483
手機是越南文如何轉換中文 瀏覽:195
印尼巴士模擬器怎麼導入電台 瀏覽:509
央視什麼時候再播放典籍里的中國 瀏覽:388
英國冷凍肉多少錢 瀏覽:236
印度有哪些大型投資機構 瀏覽:665
中國鮮面條錢最難找的是哪個城市 瀏覽:289
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如何得到回報 瀏覽:150
潮汕到越南飛機票多少錢 瀏覽:611
印尼蝦皮電商平台怎麼玩 瀏覽:925
中國有多少房奴 瀏覽:597
中國的最西端是哪裡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