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歷法如何紀年
qq2010
sp2
是要開通許可權才可進登錄的,因為正在測試,qq2010
sp1就不用了,現在已正式發布了
❷ 中國歷史紀年是怎麼判定的
猜的。根本沒有確切的歷史記錄。
❸ 中國古代是怎樣用年號計年的
中國古代帝王謚號廟號年號尊號詳解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謚號和廟號聯系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謚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謚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謚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謚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謚號。 謂謚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沖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謚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謚號,但我這里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謚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謚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里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里。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麼廟號了。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尊號是對當代帝王尊敬的稱號。以前的帝王稱為天子,帝,皇,王,後,都是尊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式把最高統治者的尊號定為皇帝。到了後來,覺得單稱皇帝不過癮,就又加了一些好聽的字眼,到了唐高宗的時候成了制度。武則天來了五次上尊號的活動,一次比一次厲害,從聖神皇帝一直到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到了宋朝宋神宗的時候,在司馬光的勸說下停止了上尊號活動。不過到了明朝,出了一位喜歡自己給自己封官的皇帝,如果不是死得早,就要自己篡了自己的皇帝位置。這就有點像麵包師的孩子做皇帝一樣,只知道給人封賞麵包。 廟號是死了以後要入太廟吃冷豬頭,才追奉給某祖某宗的名號。在以前,只有有德有功的皇帝,像開國之君和中興之主,死後才可以入太廟,因而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西漢12位皇帝,只有7人有廟號,所以歷史上稱呼漢、晉、隋時的皇帝一般以謚號為主。到了唐代以後,追奉祖宗成風,是個皇帝,只要不是被廢或被殺的末代皇帝都有廟號。再加上他們喜歡換年號,後人稱呼漢以後的一般就稱呼廟號了。再後來皇帝們懶得換年號了,就以他們的年號來稱呼他們了。 謚號是皇帝死後根據他生平的業績給予的稱號。在史書上稱呼皇帝,一般是先廟號後謚號。皇帝的謚號,開始的時候也只是一兩個字,到了後來就多了起來,好像是不多用不足以平民憤。在死皇帝沒有謚好的時候,稱為大行皇帝,意思就是再也不回來了。 死皇帝躺在棺材板里,也很在乎自己的謚號的好壞,《左傳》里楚國的死楚王熊惲就是這樣,他兒子商臣篡了他的位置,讓他上吊,伸了腿後給他了一個不好的謚號靈,他不閉眼睛,直到換了一個比較好聽的成才心滿意足的閉了眼睛。 開始的時候,那些混蛋的統治者們還得到了一些不好的謚號,到了後來,拍馬屁的日漸增多,做皇帝的人生前再怎麼混蛋不堪,也不會得到不好聽的謚號了,除非他被廢掉或者是沒兩天就翹辮子。 皇帝謚號的擬定,先由百官開始拍馬屁,百官根據新皇帝的意思,擬定好後,讓新皇帝的看看,滿意以後,在南郊裝模作樣的念一下,算是經過了老天爺的同意然後寫道黃裱紙上,精心裝裱一番,放到死皇帝的陵裡面。到後來還未死皇帝製作一個印信。 死皇帝的謚號,一般在埋葬前奉上,也有追加更改的。不過不管改了多少次,都以最後一次的為准。同一王朝的皇帝的謚號,一般不重復。 謚號,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漢代起則是皇帝、大臣、親貴、士大夫) 死後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稱號。按傳統說法,謚號起始於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而謚的范圍也不限於帝王。 商代亡國之君是紂王。紂王姓子名辛,《史記.殷不紀》說: 「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後人敘史時加添的,並非謚號; 「紂」可能是同人給他的惡謚。周代有謚,則確鑿無疑,第一代周王姬發謚武,史稱周武王: 武王之父姬昌雖未開創周朝,但武王追尊為王、加謚日文,稱周文王。秦朝曾經廢謚號。秦始皇認為,讓謚是以子( 嗣皇帝)議父( 先帝)、以臣議君; 下議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無謚號( 亦無廟號) ,對大臣也不賜謚。及至漢初又恢復謚法。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謚,嗣皇帝定謚。漢代標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諸帝謚號都有「孝」字,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敘史作省稱,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廟號、謚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謚號在後。例如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謚號最初用一個字,後來有兩個字的,例如戰國時趙武靈王、魏安厘( 僖)王,還有三個字的,例如貞惠文子; 後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長句的。 謚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厲、幽、暢都是貶字,沖、殤、愍、哀、悼等謚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按前人記載,議謚是在將葬之時。未死而謚的特別例子是有的: 楚太子弒父,謚父為靈,豈料其父尚未瞑目,雖然不能開口說話,卻急巴巴地睜著眼睛似有所語: 太子即改謚為成( 史稱楚成王),他這時才瞑目。因為成字比靈字要好得多。另外,衛靈公因衛國發生變亂而逃亡到鄰近的諸侯國,北宮喜與析朱鉏幫助他平亂歸國,衛靈公如願以償,喜不自勝,為了褒獎平亂功臣。竟別出心裁,立即賜北宮喜謚為貞子、析朱鉏為成子( 子是爵位) 。二人生而得謚說,也屬例外。 親貴、大臣死後賜謚,唐宋有議駁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議上,若名實不相符,給事中可以駁奏再議; 明清則由禮部擬謚,皇帝核定,禮部有時也會多擬幾個以備皇帝選擇。 帝王美謚無過於文、武,大臣之謚極於文正。宋代夏竦死,曾惹起議謚的爭論。最初太常博士擬為文正,後司馬光反對而改為文庄。朝廷賜謚,很多時都是有褒有貶的,有的還既揚善、又不諱惡。例如唐代蕭瑀謚號貞褊,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謚亦可追奪,如秦檜死後,宋高宗賜謚忠獻,意思是褒揚他危身奉上、智質有聖,至宋寧宗時追奪原謚論,改謚繆丑,那是指斥他名實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況則較為特別,規定禮部奏請才能得謚。換句話說,獲得請謚者必是朝廷眷念憐惜之臣,其謚號自然沒有貶意,只不過贊美程度有輕重之別。 最後,一個頗有趣的問題是,歷代失政的帝王、失國者是否惡謚隨身呢? 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謚的,例如弒父的楚穆公、東漢的桓帝。假若失國者由新朝定謚,他們才較容易得到惡謚。 除了正式的謚號外,也有私謚。私謚始於東漢。私謚不出於朝廷,而由門人、故吏為著名文士學者所立,如東晉陶淵明的私謚是靖節徵士,北宋林逋的私謚為和靖先生,世稱陶靖節、林和靖。宋明時期私謚也屢見不鮮。
❹ 中國古代紀年法,是以年號紀年法為主么﹖
這個不全是 春秋戰國的時候以國君的謚號位年 比如秦昭王 34 年 秦始皇 4年等
到了 漢朝 有高祖5年 後來又把國君在位的時間分為三部分 前元 中元 後年 比如
《細柳營》中提到的 文帝之後6年 到了漢武帝之後開始使用年號紀年 到了後來
開始使用年號與天乾地支 一起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
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比如戊戌變法
時間是1898 年 也是清朝光緒24年 再比如1900年 光緒26年 也叫庚子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
❺ 中國古代年是怎樣算
我國是用干支紀年、月、日 也就是說每一天,每一月,每一月,都有一個分配到的干支 計算方法見下文 干支紀年法 一.十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1.乾和支的含義: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 干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干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干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二.查看不同時間段的萬年歷。如:1516—2060年的萬年歷,記著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據「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號干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911-13=1898」故《戊戌變法》是1898年。 應用公元年進行計算。應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數小於60,再用余數減去3(干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數為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號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結合實際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表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丑寅卯辰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未申酉戊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四、由公元推干支記年 為了便於運算和使檢索更加直觀,借用六十干支表並按順序加以編號成表一如下: 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甲戌10 乙亥11 丙子12 丁丑13 戊寅14 己卯15 庚辰16 辛巳17 壬午18 癸未19 甲申20 乙酉21 丙戌22 丁亥23 戊子24 己丑25 庚寅26 辛卯27 壬辰28 癸巳29 甲午30 乙未31 丙申32 丁酉33 戊戌34 己亥35 庚子36 辛丑37 壬寅38 癸卯39 甲辰40 乙巳41 丙午42 丁未43 戊申44 己酉45 庚戌46 辛亥47 壬子48 癸丑49 甲寅50 乙卯51 丙辰52 丁巳53 戊午54 己未55 庚申56 辛酉57 壬戌58 癸亥59 該表於公元前後的推算均適用,具體的方法如下: 1,求公元後某年(設為Y)的干支。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數,然後再減去4,最後根據所得結果查表一中相應序數所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餘數為51,減4後得47,查表一47對應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為辛亥年。由於干支紀年60年一循環,當Y÷60的余數小於4時,需借干支紀年的一個周期60之數,例如1981年除以60餘數為1,直接減4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4等於57,查表一便知1981年為辛酉年。余可類推。 2,求公元前某年(設為X)的干支。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餘數,再用57減去所得余數,根據所得結果再查表一中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數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對應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對應的干支應為庚辰。同樣由於干支紀年的循環周期為60年,當余數大於57時,也需再借60。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餘59,用57減59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59等於58,查表一知該年對應的干支為壬戌。其餘可以類推。 上述方法簡便易行,只要記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紙筆,直接由心算推出結果。 五、速查干支農歷紀月法 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 ,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餘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詳見下表: 年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巳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由上可見,農歷的月份,地支是固定的,天干卻不固定,要經過推算才能排出。注意:農歷的閏月是不記干支的。 例如:2006年為『丙戌』年,查天干年份為『丙』子頭,在上表的第三行,其正月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余類推。 六、速查干支紀日法 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6。G 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數是地支。 計算時帶[ ]的數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97 除以10 余數為 7 ,天乾的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余數為 9 ,地支的第9位是『申』。
❻ 中國古代怎麼記載年份
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二、典籍記載北宋時女真族記年齡用自己看過幾度草青為標志。這種以草木枯榮為一年的習慣很多民族都有。不過漢民族很早就發現了白天用立木測日影的方法。
古人用這樣簡單的方法發現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兩分兩至之上,又發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後發展成二十四節氣。
三、中國古人認識一年的另一個途徑來自於夜晚對於星星的觀察。經過精密的觀測,古人發現了頭頂的星空上,北極星永遠安定地掛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節不斷地旋轉,斗勺柄春天指東,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
聰明的古人於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個星區,又在每個星區選出代表性的七顆星,這就是二十八星宿。如果把一年的時間比喻為一個鍾表表盤,那麼北極星就是鍾表的表芯,北斗七星就是指針,而二十八星宿則是周圍的時間刻度。
四、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個年號,但前面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後來才追加的,他本人親自定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禪泰山後,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從此以後,新皇帝即位,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元代以前,一個皇帝一般有多個年號。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基本就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年號紀年不僅是我國的一種紀年法,而且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
(6)中國古代如何記年擴展閱讀:
古代人最早發明的時間刻度單位
循環是時間生活最重要的特徵。晝往夜來,月升月落,春夏秋冬,時間的腳步循環往復永不停歇。而先民們對時間的認識,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最早被發現的時間刻度單位應當是「日」。太陽是全世界人認識時間的第一個標志物。先秦時代的《擊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的升與落是一日勞作和休息的標志。由晝與夜組成的一天,則是一年的基本單位。
漢字中,「旦」字表示太陽剛剛升起,把「旦」倒過來就是古體字的「昏」。隨著先民們認識的深入,白天和黑夜又被細分。《左傳》記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這種劃分一日為十時的方法,應當和古代傳說羲和生了十個太陽相關。
但後來普遍流行的是一日為十二時辰的分法。一日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兩個小時。比日大一號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月亮定期的循環變化。
王國維在釋讀殷商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後指出,殷商時代已經分一月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後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後至於晦日曰既死霸。可知當時已經對月亮的變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干支紀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年號紀年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古代人怎樣發現了時間的秘密?
❼ 中國古代紀年法是怎麼來的
我們現在用的紀年方法,是公元紀年。這是現在世界上通行的紀年方法,它是從耶穌誕生這一年算起的。在我國古代,卻另有兩種紀年方法。
一種是以封建王朝的年份來紀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叫貞觀,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這一年叫貞觀元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思宗(朱由儉)登基時年號為崇禎,思宗(即崇禎皇帝)自縊死亡的一年,是崇禎十六年。這種紀年法,如果不熟悉各個朝代和年號,計算起來就很麻煩。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各有各的紀年方法,造成紀年混亂、不統一。因此,我國古代另有一種比較科學的紀年法:干支紀年。
你一定很熟悉「甲午風雲」、「辛亥革命」,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稱,是由干支紀年法而來的。
「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稱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乾地支依次搭配,正好60年為一周,這就是人們平時說的六十甲子。古人用這種方法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干支紀時,是將一晝夜十二等分,分別用子、丑、寅……十二地支來命名,一個符號代表一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時間的具體劃分:白天根據日影來推斷時間,可用日晷測定,也可憑經驗目測。以太陽為標准,太陽當空正午叫午時,此為一日的中心,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2點。午時以後,再依次計算:14點為未時,16點為申時,18點為酉時。酉時後,太陽已沒。古代普通百姓家沒有滴漏等計時器,就用燃香的方法來計時,或聽打更報時。人們將一個晚上分為五個更次:從20點的戌時起更,稱為一更天;22點的亥時叫做二更天;零點是半夜,為子時,俗稱「半夜三更」;2點稱丑時,為四更天;黎明前4點稱寅時,為五更天。五更過後,金雞報曉,天漸漸放亮。上午6點稱卯時;8點稱辰時;10點稱巳時。
干支紀日,相傳很古老了,距今已有2000多年。每天都有一個日序,含天干一個字,地支一個字,如甲子為第一日,第二日即為乙丑,第三日為丙寅……60日為一周,一周完畢再由甲子口起。
干支紀月,以十二地支命名,冬至所在月為子月,下一月為丑月,等等。但干支紀月現在已經不用了。
干支紀年,天乾地支依序搭配,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第二年……六十年為一周,再循環往復。比如1924年是甲子年,60年後的1984年又是甲子年。
❽ 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
1、干支紀年。如甲子年,甲午年等。
2、年號紀年。如貞觀二年。乾隆二十五年等。
3、帝王紀年。漢武帝以前是沒有年號的。只能用干支紀年或者說帝王紀年。如秦始皇八年。漢高祖三年。周武王十二年等。
4、黃帝紀年,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傳說中的紀年。黃帝二十七年等。
❾ 什麼是中國古代的紀年方法
為什麼叫做「干支」紀年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從現在的紀年方法談起。我們現在用的是公元紀年,是目前世界上一般通行的紀年方法,它以耶穌誕生這一年起算。在中國古代,有兩種紀年的方法。一種是以封建王朝的年份來紀年的。例如,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這一年就叫貞觀元年。玄奘赴西域取經在公元629年,這一年便是貞觀三年。又如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思宗的年號是崇禎,崇禎自縊死亡的一年,是崇禎十六年。這樣的紀年法,必須非常熟悉封建王朝的各個朝代和年號,計算起來很麻煩。而且遇有紀年方法不統一的時候,例如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各有各的年號,照哪一個紀年好呢?因此,這種紀年方法很不方便。
中國古代另有一種比較科學的紀年法,叫做「干支」紀年。「干支」就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字叫「地支」。天乾的十個字和地支的十二個字,依次搭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這樣配合成六十組,循環使用,就叫做「六十花甲子」。用這樣的方法來紀年,每六十年循環一次,再配以一定的王朝年號等等,前後所隔年份,就比較清楚,容易計算。比如,1898年的維新運動,叫做戊戌變法;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通常叫辛亥革命;1894年,北洋水師抗擊日本侵略的海戰,稱甲午海戰。
1961年是辛丑年,1971年是辛亥年,1981年是辛酉年……從它們的排列可以知道,凡是表示「天干」的前一個字相同時,一定是相隔10年的整倍數;而表示地支的後一個字相同時,如甲子與丙子,一定是相隔12年的整倍數。因為10與12的最小公倍數是60,所以天干、地支兩字完全相同的年份,一定相差60年的整倍數。這種紀年法,雖然還不及公元紀年法方便徹底,但由於中國歷史上用得很多,所以我們應該了解。
中國習俗上的生肖,就是以地支來計算的。它們的對應關系是:子—鼠,亥—豬,戌—狗,酉—雞,申—猴,未—羊,午—馬,巳—蛇,辰—龍,卯—兔,寅—虎,丑—牛。所以在實際生活習慣上,「干支」紀年也還有用處。
其實,十二生肖不獨在中國流行,在印度、希臘、埃及等文明古國里也有,只是由於國家不同,十二種動物有所不同罷了。如希臘十二生肖為:牡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鼠、鱷、紅鶴、猿和鷹。
❿ 中國古代紀年的年號是怎麼起的
年號是古代皇帝發布用來方便紀年的,一個年號的使用時間是沒有規定的,像唐太宗「開元」年號用了好些年,爾武則天幾乎一年換一個,沒有關系的。
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繼位後始有年號的出現,始創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