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過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的統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相聯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區別的,共性只是包括個性中共同的、本質的東西,個性總有許多自己獨有的特點,是共性包括不了的,個性比共性豐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的原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基本思想原則的理論基礎。我國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的理論成果。(3)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方面,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則;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注意中國的特點。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又是一個窮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水平低,即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就是把社會主義 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果。只有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走自己的路,我們才能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取得勝利
B. 我們為什麼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遇到嚴重挑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實際出發,在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長期探索中所取得的偉大成果。
從根本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當代中國客觀的社會矛盾推動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鄧小平在1982年9月18日曾經說過:「我們幹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貧困狀態。
這叫什麼社會主義優越性;因此,我強調提出,要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重要轉折。」這樣的話,他說過多次,還說過這是客觀形勢「迫使」我們實行轉折的。
這些論述十分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兩點:第一,是客觀社會矛盾,迫使我們黨實行歷史大轉折,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二,這個客觀社會矛盾,主要就是當代中國內在的社會主要矛盾。鄧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說過:「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這個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了我們必須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為什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擴展閱讀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兩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個重要因素,是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波動。事實上,這件事對毛澤東和我們黨震動很大,一方面推動我們擺脫教條主義的影響,研究蘇聯的教訓。
另一方面又促使我們提高警惕,防止出現像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那樣的反黨反社會主義活動。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上一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范圍和平力量的影響上升。中國共產黨人起步探索適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內在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必須找到正確道路。
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的曲折,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中蘇論戰;國內在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失誤,以及由此而出現的黨內思想認識分歧,又使得我們黨沒有能夠一以貫之地堅持正確探索,沒有能夠找到正確道路。
C. 目前我國為什麼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要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其原因是: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愚昧無知、失去理想、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觀念形態上反映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徵,同時又對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都搞好,使它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才能實現.
(2)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實力的總和.一般由經濟實力、政治實力、軍事實力、外交實力、文化實力等方面的力量組成.既包括經濟實力、技術實力等物質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前者是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後者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發展狀況和建設成果,蘊涵著推動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因素,其核心是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創新能力的充分發揮.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提高綜合國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需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引起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歷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進步的和落後的,積極的和頹廢的,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只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才能積極應對來自文化方面的嚴峻挑戰.
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中國特色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六大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任何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有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和凝聚能力,以維護社會的協調與穩定.這種認同和凝聚能力主要來源於文化,文化具有凝聚社會共識、保持社會認同、促進社會統一的功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知識體系、價值觀念、思想信仰和行為規范,產生凝聚和激勵社會成員的巨大力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科學支撐和智力支持;能夠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使人們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則,為改革和建設提供精神動力;能夠引導人們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辨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待發展中的社會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從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
D. 理論聯系實際,論述為什麼要大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於: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僅可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也是全面實施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當今時代,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能夠引導人們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
具體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方面,理論意義: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堅持唯物歷史觀的重要表現。文化發展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科學技術的創新和轉化形成新的生產力;通過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提高人的素質,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思想動力和智力支持;通過對社會制度建構的指導作用,實現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優化,從而產生新的生產力。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黨建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從黨的建設來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的根本條件之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求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同時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並用之指導黨的建設和各項工作,保證黨的指導思想的先進性,保證黨在思想理論上永葆生機活力,永遠站在時代社會的前列。
另一方面,實踐意義: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奮斗目標。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建設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僅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而且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在當代,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綜合國力的增強,都有賴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賴於文化發展水平及其影響力。國家的發展和強盛,民族的獨立和振興,人民的尊嚴和幸福,都離不開強大文化的支撐。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文化在本質上屬於社會意識的范疇,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產物。一方面體現著人類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另一方面又反映著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處於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的群體創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數西方國家憑借其掌握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優勢,正在加緊建立和擴大文化霸權。面對這種形勢,許多國家紛紛在維護本國文化安全和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旗幟下,加速發展本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有效地抵禦外來的文化侵略,維護本國本民族的利益。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如果我們不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全社會就會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會喪失凝聚力和戰鬥力,整個國家就會極大地削弱綜合國力,最終不但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會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從而葬送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說,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