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中國的地道葯材有哪些
西藏蟲草、雲南三七、長白山人參、藏紅花、寧夏枸杞和靈芝等。
❷ 中國有哪些葯材
多得很!按功效可大致分為解表葯、清熱葯、瀉下葯、祛風濕葯、化濕葯、利水滲濕葯、溫里葯、理氣葯、消食葯、驅蟲葯、止血葯、活血化瘀葯、化痰止咳平喘葯、安神葯、平肝熄風葯、開竅葯、補虛葯、收澀葯、涌吐葯、攻毒殺蟲止癢葯、拔毒化腐生肌葯等等。按地域可分為川葯、懷葯、關葯、廣葯、浙葯等等。按種類可分為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等等。
❸ 中國的中草葯名有哪些�1�3
常見中草葯大全 草葯名稱及作用
辛溫解表葯:
麻黃: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發汗、平喘、利水(外感風寒表實證)
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表、溫經通陽。(風寒濕痹、痰飲蓄水、胸痹)
紫蘇:辛溫,歸肺脾經。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脾胃氣滯)
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去風解表,透疹療瘡,止血。
防風: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去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羌活:辛苦溫,歸膀胱腎經。解表散寒、去風勝濕,止痛。
白芷:辛溫,歸肺胃經。解表去風,燥濕,消腫排膿,止痛。(陽明頭痛,寒濕帶下)
生薑:辛微溫。歸肺脾經。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胃寒嘔吐)
香薷:辛微溫。歸肺胃經。發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陰暑、水腫、小便不利)
辛夷:辛溫。歸肺胃經。散風寒,通鼻竅。
藁本:辛溫;歸膀胱經。發表散寒,去風勝濕,止痛。
蒼耳子: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宣通鼻竅,去風濕,止痛。
辛涼解表葯:
薄荷:辛涼。歸肝肺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
蟬蛻: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透疹、明目退翳,熄風止痙。
牛蒡子:辛苦寒。歸肺胃經。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腫。
桑葉:苦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疏風清熱,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涼。歸脾胃經。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生陽止瀉。
柴胡:苦辛微寒,歸心包絡、肝、三焦、膽經。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傷寒邪在少陽、肝氣郁結、氣虛下陷致肛脫等)
升麻:辛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中氣虛弱、氣虛下陷致肛脫等)
蔓荊子:辛苦平。歸膀胱肝胃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歸肺胃經。解表除煩。
清熱瀉火葯:
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溫熱在氣分,肺熱咳喘)
知母:苦甘寒。歸肺胃腎經。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梔子:苦寒,歸心肺肝胃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肝膽濕熱、)
夏枯草:苦辛寒。歸肝膽經。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
蘆根:甘寒,歸肺胃經。清熱生津,止嘔除煩。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清熱生津,清肺潤燥,消腫排膿。
淡竹葉: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清熱除煩、利尿。
清熱燥濕葯:
黃芩: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龍膽草:苦寒,歸肝膽膀胱經。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苦參: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尿。
清熱涼血葯:
生地黃:甘苦寒,歸心肝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熱入營血、血熱妄行等熱病)
玄參:苦甘咸寒,歸肺胃腎經。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歸肝經。清熱涼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歸心肝胃經。清熱、涼血解毒。(血熱妄行吐血)
紫草:甘寒,歸心肝經。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熱解毒葯:
金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連翹:苦微寒,歸肺心膽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蒲公英:苦甘寒,歸肝胃經。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消癰散結。
大青葉:苦咸大寒,歸心肺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牛黃:苦涼,歸肝心經。清熱解毒,熄風止痙,化痰開竅。
魚腥草:辛微寒,歸肺經。清熱解毒,排膿利尿。
射干: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白頭翁:苦寒,歸大腸經。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板藍根:苦寒,歸心胃經。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青黛:咸寒,歸肝肺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散腫。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山豆根: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利咽散腫。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腸經。清熱利濕,解毒消癰。
紫花地丁:苦辛寒,歸心肝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穿心蓮:苦寒,歸胃肺大小腸經。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馬齒莧:酸寒,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馬勃:辛平,歸肺經。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歸肝膽大腸經。清熱解毒,清肝明目。
白鮮皮:苦寒,歸脾胃經。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鴉膽子:苦寒,有小毒。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截瘧治痢,腐蝕 疣。
熊膽:苦寒,歸肝膽心經。清熱解毒,止痙明目。
清虛熱葯:
青蒿:苦辛寒,歸肝膽腎經。退虛熱,涼血解暑,截瘧。
地骨皮:甘淡寒,歸肺肝腎經。涼血退蒸,清瀉肺熱。
白薇:苦咸寒,歸胃肝經。清熱涼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瘡。
銀柴胡:甘微寒,歸肝胃經。退虛熱,清疳熱。
胡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瀉下葯: 攻下葯:
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咸苦寒。歸胃大腸經。瀉下軟堅,清熱。
蘆薈:甘寒,歸肝大腸經。瀉下清肝,殺蟲。
番瀉葉:甘苦寒。歸大腸經。瀉下導滯。
潤下葯:
火麻仁:甘平,歸脾、大腸經。潤腸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歸大腸、小腸經。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峻下逐水葯:
甘逐:苦甘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消腫散結。
牽牛子: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瀉下逐水,祛積殺蟲。
大戟:苦辛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消腫散結。
芫花:辛苦溫,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祛痰止咳,外用殺蟲療瘡。
巴豆: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肺經。瀉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
祛風濕葯:
獨活:辛苦,微溫。歸肝膀胱經。祛風濕,止痹痛,解表。
威靈仙:辛咸溫,歸膀胱經。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消骨鯁。
蛇:甘咸溫,有毒。歸肝經。祛風活絡,定驚。
木瓜:酸溫。歸肝脾經。舒筋活絡,除濕和胃。
秦艽:苦辛微寒,歸肝胃膽經。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
防己:苦辛寒,歸膀胱、腎脾經。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五加皮:辛苦溫,歸肝腎經。祛風濕,強筋骨,利水消腫。
桑寄生:苦甘平,歸肝腎經,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
草:苦寒,歸肝腎經。祛風濕,,通經絡,清熱解毒。
絡石藤:苦微寒,歸心肝經。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芳香化濕葯:
蒼術:辛苦溫,歸脾胃經。燥濕健脾,祛風濕。
厚朴: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行氣燥濕,消積平喘。
藿香: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化濕解暑止嘔。
砂仁:辛溫,歸脾胃經。化濕行氣,溫中安胎。
白豆蔻:辛溫,歸肺脾胃經。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草果:辛溫,歸脾胃經。燥濕、溫中、截瘧。
佩蘭:辛平,歸脾胃肺經。化濕解暑。
利水滲濕葯: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瀉熱。
薏苡仁: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
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
車前子:甘寒,歸腎肝肺經。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歸胃膀胱經。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
海金砂:甘寒,歸膀胱小腸經。利尿通淋。
石韋:苦甘微寒,歸肺膀胱經。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苦微寒,歸肝胃經。利濕去濁,祛風除濕。
苦微寒,歸膀胱經。利尿通淋,殺蟲止癢。
瞿麥: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水通淋,活血通經。
茵陳蒿: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清利濕熱,利膽退黃。
金錢草: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除濕退黃,利水通淋,解毒消腫。
木通: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水通淋,瀉熱通乳。
通草:甘淡微寒,歸肺胃經。清熱利水,止癢。
地膚子:苦寒,歸膀胱經。清熱利水,止癢。
溫里葯:
附子:辛甘熱,歸心腎脾經,有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亡陽症,脾腎陽虛,寒濕痹證)
乾薑:辛熱,歸脾胃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寒侵脾胃或脾胃虛寒、亡陽症,寒飲犯肺)
肉桂:辛甘熱,歸脾腎心肝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心腹疼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及瘀滯經閉痛經)
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有小毒。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寒滯肝脈致寒疝腹痛及頭痛。中焦虛寒,嘔吐泛酸及脘腹冷痛。脾腎陽虛,五更泄瀉)
細辛:辛溫。歸肺腎心經。溫肺化飲,祛風散寒,止痛,宣通鼻竅。
小茴香:辛溫,歸肝腎脾胃經。散寒止痛,理氣和中。(寒疝腹痛,脾胃虛寒)
高良姜:辛熱,歸脾胃經。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花椒:辛熱,歸脾胃腎經。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丁香:辛溫,歸脾胃經。溫中止嘔,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理氣葯:
橘皮:辛苦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青皮:苦辛溫,歸肝膽胃經。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枳實:苦辛微寒,歸 脾胃大腸經。破氣化痰,除痞消積。
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膽經。行氣止痛。
沉香:辛苦溫,歸脾胃腎經。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歸肝脾三焦經,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川楝子:苦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有小毒。行氣止痛,殺蟲,療癬。
烏葯: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荔枝核:辛微苦,溫。歸肝胃經。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佛手:辛苦溫,歸肝脾胃肺經。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白:辛苦溫,歸肺胃大腸經。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青木香:辛苦微寒,歸肝胃經。行氣止痛,解毒辟穢,消腫。
柿蒂:苦平,歸胃經。降氣止呃。
消食葯:
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消食化積,活血化瘀。
神曲:甘辛溫,歸脾胃經。消食和中。
麥芽:甘平,歸脾胃肝經。消食和中,回乳消脹。
谷芽:甘平,歸脾胃經。消食和中,健脾開胃。
萊菔子:辛甘平,歸脾胃肺經。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雞內金: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消食健胃,固精止遺。
驅蟲葯:
使君子:甘溫,歸脾胃經。驅蟲消積。
苦諫皮:苦寒,歸肝脾胃經。有毒。殺蟲療癬。
檳榔:苦辛溫,歸胃大腸經。驅蟲消積,行氣利水。
雷丸:苦寒,歸胃大腸經,有小毒。殺蟲。
榧子:甘平,歸肺胃大腸經。殺蟲消積,通便潤肺。
貫眾:苦微寒,歸肝脾經,有小毒。殺蟲,清熱解毒,止血。
止血葯:
大薊:苦甘涼,歸心肝經。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小薊:苦甘涼,歸心肝經。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地榆:苦酸畏寒,歸肝胃大腸經。涼血止血,解讀斂瘡。
槐花:苦微寒,歸肝大腸經,涼血止血,清肝明目。
側柏葉:苦澀,微寒,歸肺大腸經。涼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茅根: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三七:甘微苦,溫,歸肝胃經。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茜草:苦寒,歸肝經。涼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黃:甘平,歸肝心經。收斂止血,祛瘀止痛。
白及:苦甘澀,微寒,歸肺胃肝經。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仙鶴草:苦澀平,歸肺肝脾經。收斂止血,止痢殺蟲。
棕櫚炭:苦澀平。歸肝肺大腸經。收斂止血。
血餘炭:苦澀平,歸肝胃膀胱經。收斂止血,化淤利尿。
炮姜:苦澀溫,歸脾肝經。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艾葉:苦辛溫,歸肝脾腎經。溫經止血,散寒調經。
活血祛瘀葯:
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延胡索:辛苦溫,歸肝脾心經。活血行氣止痛。
鬱金:辛苦寒,歸肝膽心經。活血行氣止痛,清心開竅,利膽退黃,涼血止血。
姜黃:辛苦溫,歸肝脾經。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乳香:辛苦溫,歸肝心脾經。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沒葯:苦辛平,歸心肝脾經。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五靈脂:苦咸甘溫,歸肝經。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活血化瘀,涼血消癰,安神。
虎杖:苦寒,歸肝膽肺經。活血止痛,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紅花:辛溫,歸心肝經。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桃仁: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有小毒。活血化瘀,潤腸通便。
益母草:苦辛微寒,歸肝心膀胱經。活血調經,利水消腫。
牛膝:苦甘酸平,歸肝腎經。活血通經,補益肝腎,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雞血藤:苦甘溫,歸肝經。行血補血,舒經活絡。
ZHE蟲:咸寒,歸肝經,有小毒。破血逐瘀,續經接骨。
❹ 中國有多少種中葯
《中華本草》共2400萬字,共34卷,共收入中醫葯物達8980味,是迄今為止所收葯物種類最多的一部本草專著,代表了我國當代中醫葯研究最高和最新水平。
❺ 中國有多少種中葯材,各有什麼功效。
中葯包括中葯材、飲片和中成葯,而中葯材又是飲片和中成葯的原料。據調查,全國用於飲片和中成葯的葯材有1000~1200餘種,其中野生中葯材種類佔80%左右;栽培葯材種類佔20%左右。在全國應用的中葯材中,植物類葯材有800一900種,佔90%;動物類葯材100多種;礦物類葯材70一80種。植物類葯材中,根及根莖類葯材在200一250種;果實種子類葯材180~230種;全草類葯材160一180種;花類葯材60一70種;葉類葯材50一60種;皮類葯材30一40種;藤木類葯材40一50種;菌藻類葯材20種左右;植物類葯材加工品如膽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種。動物類葯材中,無脊椎動物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種;昆蟲類葯材30一40種;魚類兩棲類、爬行類葯材40—60種;獸類葯材60種左右。
❻ 中國十大葯材是啥
中國十大葯材,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中國中醫十大名貴中葯
中國中醫十大名貴中葯:靈芝,人參,龍涎香,冬蟲夏草,雪蓮,何首烏,鹿茸,麝香,海馬,燕窩
❼ 中國現在的中草葯都有哪些,具體詳細的都治些什麼病
一、補陽類十大中葯
鹿茸
巴戟天
淫羊藿
肉蓯蓉
冬蟲夏草
杜仲
核桃仁
菟絲子
仙茅
沙苑子
二、滋陰類十大中葯
天麻
麥門冬
天門冬
百合
石斛
玉竹
枸杞子
銀耳
黑芝麻
黃精
三、清熱類十大中葯
金銀花
連翹
板藍根
蒲公英
夏枯草
魚腥草
生地黃
綠豆
野菊花
淡竹葉
四、益氣類十大中葯
人參
西洋參
太子參
黨參
黃芪
白術
山葯
靈芝
甘草
大棗
五、化痰止咳類十大中葯
川貝母
桔梗
杏仁
瓜蔞
半夏
百部
白果
羅漢果
海藻
昆布
六、活血化瘀類十大中葯
川芎
紅花
丹參
桃仁
雞血藤
益母草
三七
牛膝
莪術
鬱金
七、養顏美容類十大中葯
當歸
蓮子
赤小豆
何首烏
木瓜
無花果
桂圓
黑木耳
陳皮
芡實
❽ 中國十大名貴中葯有哪些
摘要 您好 在中國,中醫上的十大名貴中葯有以下10種,靈芝,人參,龍涎香,冬蟲夏草,雪蓮,何首烏,鹿茸,麝香,海馬,燕窩,這些在中醫上都是很名貴的一些中葯,對於人體的也有很大的幫助.
❾ 中國中葯有多少種
(一)中葯材的種類
中葯包括中葯材、飲片和中成葯,而中葯材又是飲片和中成葯的原料。據調查,全國用於飲片和中成葯的葯材有1000~1200餘種,其中野生中葯材種類佔80%左右;栽培葯材種類佔20%左右。在全國應用的中葯材中,植物類葯材有800一900種,佔90%;動物類葯材100多種;礦物類葯材70一80種。植物類葯材中,根及根莖類葯材在200一250種;果實種子類葯材180~230種;全草類葯材160一180種;花類葯材60一70種;葉類葯材50一60種;皮類葯材30一40種;藤木類葯材40一50種;菌藻類葯材20種左右;植物類葯材加工品如膽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種。動物類葯材中,無脊椎動物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種;昆蟲類葯材30一40種;魚類兩棲類、爬行類葯材40—60種;獸類葯材60種左右。
(2)《中華人民共和國》收載的中葯材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是我國的國家葯品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規定:葯品必須符合國家葯品標准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標准(簡稱地方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後頒布了6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到1995年版,收載葯材種類明顯地增加。
1985年版葯典的種葯材及製品中,實際收載葯材446種,其中植物葯材383種,佔86%;動物葯材種,佔9%;礦物葯材21種,佔5%。3類葯材中,植物和動物葯材來源較復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葯多來源,在1985年版葯典收載的425種植物、動物葯材中,兩個來源的81種、3個來源的32種、4個來源的9種、5個來源的3種、6個來源的1種;二是多葯一來源,屬於這種情況的有42種,其中兩味葯同屬一來源的38種、3味葯同屬一來源的2種、4味葯同屬一來源的2種。因此,從基原統計來看,425種植物、動物葯材來自536個動、植物種,隸屬160科。
1990年版葯典收載中葯材及植物油脂509種,包括植物葯材439種,動物葯材47種、礦物葯材23種,涉及基原627種(不包括附錄),其中以植物類居多,共557種,動物類70種。基原構成情況是:一原373種、二原88種、三原36種、四原7種,五原6種、六原1種。多基原葯材品種是:三原有大黃、山慈菇、馬勃,天南星,瓦楞子、五倍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韋,百合、百部、竹茹、伊貝母、吳茱萸、牡蠣、青黛、郁李仁、細辛、珍珠、砂仁、威靈仙、莪術、黨參、海龍、娑羅子、預知子、桑螵蛸、黃連、黃精、蛇蛻、麻黃、紫草、橘紅、麝香;四原有川貝母、龍膽、苦杏仁、鬱金、秦艽、秦皮、金銀花;五原有石斛,陳皮、枳殼、鉤藤、海馬、淫羊藿;六原有石決明。 (3)地方標准收載的葯材種類
地方標准屬地方性用葯法規,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的實施或補充,通常收載地區慣用的葯材。例如,葯典收載的天仙子為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而廣東、江西等地則慣用爵床科植物岩水蓑衣的種子,稱「南天仙子」。據統計,全國約有200多種葯材的用葯習慣存在地區性差異,比較普遍的有地丁、白頭翁、貫眾、透骨草、大青葉等。
目前,我國各省(區)的地方標准尚無統一要求,從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標准來看,其名稱、出版時間不盡一致。現將部分省、區的葯品標准收載的中葯材品種作一統計。
地方標准中,地區性慣用葯材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例如,《四川省中葯材標准》收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品種只佔11%,89%屬葯典以外品種,《雲南省中葯材標准》收載的地方慣用品種佔72%。地方標准收載的葯材具有很濃的地區特色,如四川的阿壩當歸、川中南星、川黨參、四川牡丹、康定玉竹和川南馬兜鈴等;雲南的雲白芍、金鐵鎖、珠子參、薯莨和理棗仁等。
《中國基本中成葯》收載各類中成葯700種,涉及葯材574種(不包括不同炮製方法的葯材品種)。中成葯的原料絕大部分屬普遍經營的中葯材,但許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無經銷的、屬於民間葯范疇的草葯,如矮地茶、臭梧桐7葉、南蛇藤、菱角、秋梨、青蘿卜、洋蔥頭、薺菜、杜鵑葉、白背葉、崗稔子、柳蘑、蜣螂、蜻蜒、鱔魚、豬下頜骨、羊脛骨、雞腳、麻雀腦、海螺、鐵屑、銅綠和香墨等。
《月王葯診》是較早的一部藏葯史籍,收載的葯物包括植物類440種、動物類260種、礦物類80種,其中300多種葯物為青藏高原特產,多數葯物沿用至今.晶珠本草》是收載藏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獵廣泛,有著濃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譽為藏族的《本草綱目》,該書收載的葯物種類有75%為現今所用,其中30%屬藏醫專用,據統計,涉及1200個基原動、植物種。從有關資料的統計來看,目前我國有藏葯3000種左右.據統計,我國現有蒙葯2230種。目前,除內蒙古自治區外,我國東北和西北的許多蒙族聚集地也都使用蒙葯。 內蒙古自治區經過多年的資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蒙葯資源,全區共有各類蒙葯資源1342種,其中植物類926種、動物類290種、礦物類98種,其他類28種;本區內常用蒙葯有500餘種,商品蒙葯約400種,還有民族專用葯260種。內蒙古自治區制定的《蒙葯標准》收載葯材和成葯522種.維葯的應用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區范圍內。據新疆的調查,全區有維葯600餘種,較常用的360種左右,其中本地產資源約160種,占維葯種數的27%。《新疆維吾爾葯志》收載葯物124種.傣葯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醫葯之一,遠在2500年前的《貝葉經》中便有記載。傣族祖居雲南西雙版納,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傣葯提供了理想的葯用資源,據統計,我國傣族葯物有1200種。《西雙版納傣葯志》收載了520種,其中最常用的有71種。我國壯族主要集中於廣西自治區,據該區有關部門調查,壯葯共有709種。《壯族民間用葯選編》收載常用壯葯500多種。四川阿壩地區整理出羌族常用葯100種;湖南初步查出本省苗族、土家族、瑤族、侗族等慣用民族葯361種,雲南德宏自治州收錄傣葯330種、景頗族葯123種;廣西《環江縣毛難族葯名錄》收載葯物556種。另據有關單位調查統計,廣西有瑤族葯555種、侗族葯298種、仫佬族葯259種、苗族葯213種、京族葯27種及彝族葯21種。據報道,目前藏漢共用的葯物有300多種;蒙漢共用的400多種;維漢共用的155種;佤漢共用的8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