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人是什麼人種

中國人是什麼人種

發布時間:2022-01-19 15:27:43

Ⅰ 中國人屬於什麼人種

中國人屬於什麼人種?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蒙古人種,對亞洲人種的泛稱,是人種劃分中的一個概念,最早由德國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提出,是他劃分的五大人種之一。後來,該詞成為黃種人的近義詞。全世界人種大致上分為4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色人種)、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尼格羅人種(黑色人種)、大洋洲人種(棕色人種)。
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黃色人種體質特徵:膚色呈黃色或白色;頭發直,發色黑;眼色深;顴骨較高;面部扁平;內眥皺襞和門齒鏟形的出現率較高;體毛和胡須稀疏。

黃色人種又分為8類:

1烏拉爾地區:
烏拉爾語系;

2東亞:
中國(中國人)
朝鮮半島(朝鮮族),
日本列島(大和民族);

3北亞:
蒙古語族(也有學說認為屬於漢語族鮮卑語支A);

4東北亞:
通古斯語族(也有學說認為屬於漢語族鮮卑語支B);

5西伯利亞地區: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古西伯利亞諸語言);

6南亞:
南亞類型處在東亞類型和馬來類型之間(這里的南亞類型指的是南亞黃色人種,不是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之間的混血印度人,說苗瑤語系、壯侗語系和南亞語系,很多學者認為苗瑤語系、壯侗語系與南亞語系之間有關系);

7東南亞:
部分為南亞類型(這里的南亞類型指的是南亞黃色人種,不是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之間的混血印度人,說苗瑤語系、壯侗語系和南亞語系)其餘為馬來類型(印度尼西亞語族);
8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梅里納人為馬來類型印度尼西亞人血統(印度尼西亞語族);

Ⅱ 中國人屬於什麼人種,中原人,南方人,東北人呢

中國的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屬於黃種人(蒙古人種),但西北一些少數民族屬於白種人(高加索人種)。黃種人眼偏小,經常有蒙古眥,五官較平,頭發偏直。白種人眼偏大,鼻子偏高,五官比較立體,頭發捲曲,膚質更白。

Ⅲ 中國人屬於哪個人種

目前國際人種學界,將中國北方人與中國南方人視為兩大人種。
這兩大人種中包含了中華大地上的所有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中國北方土著漢族人口,也就是世代生活在黃河以北地區,父系母系均為北方土著者,在國際人種學界被公認為蒙古利亞人種。與滿,蒙,回,藏等中國少數大族同出一宗。
而中國南方土著漢族人口,也就是世代生活在長江以南流域,父系母系均為南方土著,沒有北方血統的漢人稱為東南亞人種。

Ⅳ 中國人是什麼種族

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
華夏兒女
龍的傳人

Ⅳ 中國人屬於三大人種中的哪一種

人類根據不同膚色被劃分為三大人種,中國人屬於什麼人種呢?

按照人類學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種人種都屬於同一物種,有著共同的起源,大約在距今5萬年前,人類體質發展到晚期智人階段。與此同時,世界上的三大人種也基本形成按照人類學家分類,當代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和南亞類型。蒙古人種的主要特徵是:體形膚色中等,頭發直而硬,體毛和須發較少,臉扁平,鼻寬度中等,鼻樑較低,唇厚中等,眼瞼大多有內毗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稱蒙古眼),高眼眶,順骨突出,多鏟形門齒,面骨平扁,少體味。

中國文明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境內發現的人骨化石全都屬於原始蒙古人種,屬於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晚期智人是我們的直系祖先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緊靠發現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點,曾發現了山頂洞人化石,其中有三個比較完整的頭骨。

經著名人類學家魏敦瑞觀察,其中一個男性頭骨在測量上很像某些西歐智人化石,從外形觀察卻應確定為原始蒙古人護;另一個女性頭骨很像美拉尼西亞類型;還有一個女性頭骨則像愛斯基摩人類型。因此,他得出了一個奇怪的推測:這些山頂洞人是由外地遷來的居民,因受到原住當地的蒙古人種的攻擊而絕了種,所以後來的中國人的體質特徵同他們沒有直接的繼承關系。後來的學者重新研究了山頂洞人的三個頭骨.認為魏敦瑞過分地強調了三者的差異而對其共同性估計不足,實際上三者都應代表原始蒙古人種,與中國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別相近,是上述幾種人的共同祖先,並不是幾種人聚集到了一個山頂里。

山頂洞人就屬於中國的晚期智人,他們的腦量為1300--一1500毫升,在現代人腦量的變異范圍內,腦內動脈支也同現代人接近,說明其智力發達程度已與現代人接近了到了公元前5000年一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中期,中國的北方出現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陝西關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甘肅、青海河套地區,至今已有一千多處遺址被發現,覆蓋了中國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帶,影響中原大部分後來文化,是中國文明的主千。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為主體,包含一些中亞、南亞因素,是東亞蒙古人種的主體文化。這個時期的古人已開始大規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韶文化的各遺址中,村落遺址尤以姜寨最為完整。姜寨遺址建立於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於陝西省臨撞縣城北的姜寨,面積為5500平方米,呈圓形,村周圍有寬深都為2米的護村壕,村中央居住區是一個廣場。村落以氏族為組,有5組建築群共100多座房屋,每個氏族有一個大型公房,為中小型房屋所環繞。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種,多間房也逐漸流行。房屋多用三合泥鋪地,木骨泥牆。全家以老母親為中心,全家居於中房中,育齡婦女在小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時則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

這時的農業已高度發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雖然這里的氣候乾旱.年降水量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於抗旱作物的生長。加之這里的黃土由於風成起因,土壤結構均勻,鬆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而且土壤中蘊含著較高的自然肥力。這些條件,就使得這里種植穀物極易獲得鈴高的收成。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功。文明的產生是與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的。所以說,仰韶文化莫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生活在仰韶文化時期的古人,無疑是中國人的祖先。

人類學家的研究還表明:中國人的人種特徵很大程度上是適應東亞中緯度的地理環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膚色與中緯的日照、溫度相應,「蒙古眼」、平鼻可能與中亞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

但是,中國人的人種構成也不是單一的,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亞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廣東發現的一些人骨化石則有明顯的澳大利亞一尼格羅成分,商代殷墟發現的人頭骨也包含了幾種不同種族的人。因為,在石器時代以前,人類處於長期和大幅度的遷徙中,只有人類進人了有史時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嘆縫的生活才相對穩定。因而,在中華民族形成一個獨立整體和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中,總是要融匯眾多的要素,即使在中華民族形成之後,也在不斷地吸收著新的成分。

河姆渡「20世紀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與兵馬俑、北京人、馬王堆漢墓齊名,寫入中學歷史教科書。在這里,1973年出土了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遺跡,最早的象牙雕刻……最著名的,莫過於出土了當時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當年參加河姆渡考古發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長劉軍記憶猶新,當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時,黑褐色的土層中閃過幾粒金黃———稻穀?!劉軍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難道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了?要知道,此前一直有中國的稻穀栽培技術來自印度之說,那裡發現的最古老稻穀遺存距今4300年。

河姆渡稻穀堆積層的總重量竟有120噸之重!經農業部門鑒定,稻穀為人工栽培。同時,大量用動物骨頭製成的農具———骨耜出土了,這些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骨制農具,說明河姆渡人已脫離刀耕火種的時代,進入了耜耕農業的階段。

雖然此後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萬年的栽培稻穀硅石標本,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標本,但沒有更具體證據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農業始祖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

水稻、蔬菜、干欄式建築、精美的陶器……河姆渡以高度發達的文化震驚了世人。經碳14檢測,河姆渡遺址的時間更早於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遺址。劉軍說,全國目前發現的60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糧食遺跡的不到30處,出土過菜籽或蔬菜實物的算上田螺山也僅5處,其中4處在江南。「在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較之黃河流域,文化更先進,技術更發達。」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謎,這或許跟地理位置有關———河姆渡遺址在北緯30度線上。這是一個神秘地帶,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區」,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遺址,以及中國的神農架、三星堆……這些自然和人類文化之謎,都分布在北緯30度線上。

劉軍回憶,當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約7000年的地層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看起來,7000年前已開始種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彷彿是從天而降的。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來源何處?無人能解。

距河姆渡遺址僅7公里處,發現一個迄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和河姆渡時間相同,規模相若。

「當年4萬平方米的河姆渡遺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稱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文物密度之最。現在看來田螺山的文物密度還會超過河姆渡。」考古隊員黃渭金告訴記者。

盡管尚未進行碳14檢測,但從出土的文物形制判斷,田螺山遺址所處時代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間,與河姆渡遺址同一時期。

這里有與河姆渡相似的發現,如橡子、稻米、葫蘆、蕨菜等植物遺跡,狗、牛、鯨魚、梅花鹿、金槍魚等動物遺骸,表明7000年前人類已開始種植穀物、栽培蔬菜、出海捕魚、馴養動物……但這里更有河姆渡之未有,甚至是國內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見的全新發現。高度超過90厘米的陶盤口釜和雙耳夾炭陶罐,刻著人臉的陶支角,狀如大象頭部形態的陶塑殘塊,針孔不過毫米的骨針,通體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槳……

令人興奮的是,令河姆渡一舉成名的「干欄式建築」,這被視為南方木結構建築的起源,人類從「有巢氏」走向地面住宅的開始,在田螺山同樣有遺存發現,而且更復雜,更精緻。在遺址一角,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古埠頭———這意味著,河姆渡未能揭示的7000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現」。

田螺山考古隊上交浙江省文化廳的報告中這樣描述:田螺山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河姆渡遺址並非孤立的存在,完成了河姆渡文化「由點到面」的歷史跨越。而考古隊負責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孫國平研究員稱,田螺山和河姆渡,說不定7000年前還常來常往呢。

當地媒體上,田螺山被稱為「河姆渡第二」,一個高度評價的稱謂。轟動與厚望都寄予這個才露「冰山一角」的遺址。只因被譽為「長江流域文明源頭」的河姆渡文化,到底從哪來,又去何處了,發現20餘年來始終是謎。

Ⅵ 中國人是什麼人種

人類根據不同膚色被劃分為三大人種,中國人屬於什麼人種呢?

按照人類學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種人種都屬於同一物種,有著共同的起源,大約在距今5萬年前,人類體質發展到晚期智人階段。與此同時,世界上的三大人種也基本形成。

按照人類學家分類,當代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和南亞類型。蒙古人種的主要特徵是:體形膚色中等,頭發直而硬,體毛和須發較少,臉扁平,鼻寬度中等,鼻樑較低,唇厚中等,眼瞼大多有內眥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稱蒙古眼),高眼眶,顴骨突出,多鏟形門齒,面骨平扁,少體味。

中國文明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境內發現的人骨化石全都屬於原始蒙古人種,屬於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晚期智人是我們的直系祖先。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緊靠發現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點,曾發現了山頂洞人化石,其中有三個比較完整的頭骨。經著名人類學家魏敦瑞觀察,其中一個男性頭骨在測量上很像某些西歐智人化石,從外形觀察卻應確定為原始蒙古人種;另一個女性頭骨很像美拉尼西亞類型;還有一個女性頭骨則像愛斯基摩人類型。因此,他得出了一個奇怪的推測:這些山頂洞人是由外地遷來的居民,因受到原住當地的蒙古人種的攻擊而絕了種,所以後來的中國人的體質特徵同他們沒有直接的繼承關系。後來的學者重新研究了山頂洞人的三個頭骨,認為魏敦瑞過分地強調了三者的差異而對其共***估計不足,實際上三者都應代表原始蒙古人種,與中國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別相近,是上述幾種人的共同祖先,並不是幾種人聚集到了一個山頂里。

山頂洞人就屬於中國的晚期智人,他們的腦量為1300—1500毫升,在現代人腦量的變異范圍內,腦內動脈支也同現代人接近,說明其智力發達程度已與現代人接近了。

到了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中期,中國的北方出現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陝西關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甘肅、青海河套地區,至今已有1000多處遺址被發現,覆蓋了中國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帶,影響中原大部分後來文化,是中國文明的主幹。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為主體,包含一些中亞、南亞因素,是東亞蒙古人種的主體文化。這個時期的古人已開始大規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韶文化的各遺址中,村落遺址尤以姜寨最為完整。姜寨遺址建立於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北的姜寨,面積為5500平方米,呈圓形,村周圍有寬深都為2米的護村濠,村中央居住區是一個廣場。村落以氏族為組,有5組建築群共100多座房屋,每個氏族有一個大型公房,為中小型房屋所環繞。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種,多間房也逐漸流行。房屋多用三合泥鋪地,木骨泥牆。全家以老母親為中心,全家居於中房中,育齡婦女在小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時則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這時的農業已高度發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雖然這里的氣候乾旱,年降水量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於抗旱作物的生長。加之這里的黃土由於風成起因,土壤結構均勻,鬆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而且土壤中蘊含著較高的自然肥力。這些條件,就使得這里種植穀物極易獲得較高的收成。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功。文明的產生是與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的。所以說,仰韶文化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生活在仰韶文化時期的古人,無疑是中國人的祖先。

人類學家的研究還表明:中國人的人種特徵很大程度上是適應東亞中緯度的地理環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膚色與中緯度的日照、溫度相應,「蒙古眼」、平鼻可能與中亞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

但是,中國人的人種構成也不是單一的,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亞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廣東發現的一些人骨化石則有明顯的澳大利亞—尼格羅成分,商代殷墟發現的人頭骨也包含了幾種不同種族的人。因為,在石器時代以前,人類處於長期和大幅度的遷徙中,只有人類進入了有史時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人類的生活才相對穩定。因而,在中華民族形成一個獨立整體和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中,總是要融匯眾多的要素,即使在中華民族形成之後,也在不斷地吸收著新的成分。

Ⅶ 中國是什麼人種

世界交流廣泛了,中國目前除了原來的亞洲黃種人,還有白種人,棕色人種,黑色人種,混血人種。

Ⅷ 被劃分為三大人種,中國人屬於什麼人種

是四大人種,中國人屬於黃色種人,又稱蒙古人種。

黃色人種包括:

1、東亞:

中國(中國人),朝鮮半島(朝鮮族),日本列島(大和民族)。

2、北亞:

蒙古語族(也有學說認為屬於漢語族鮮卑語支A)。

3、東北亞:

通古斯語族(也有學說認為屬於漢語族鮮卑語支B)。

4、西伯利亞地區: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古西伯利亞諸語言)。

5、南亞:

南亞類型處在東亞類型和馬來類型之間(這里的南亞類型指的是南亞黃色人種,不是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

或者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之間的混血印度人,說苗瑤語系、壯侗語系和南亞語系,很多學者認為苗瑤語系、壯侗語系與南亞語系之間有關系);

6、東南亞:

部分為南亞類型(這里的南亞類型指的是南亞黃色人種,不是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之間的混血印度人,說苗瑤語系、壯侗語系和南亞語系)其餘為馬來類型(印度尼西亞語族)。

7、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梅里納人為馬來類型印度尼西亞人血統(印度尼西亞語族)。

8、美洲:

印第安諸語言。

9、大洋洲:

大洋洲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為印第安人血統(波利尼西亞語族)。

(8)中國人是什麼人種擴展閱讀:

根據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徵,生物學家以本質主義方式(即以體質特徵為標准)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

1、歐羅巴人種(又稱白色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或歐亞人種)。

2、蒙古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或亞美人種)。

3、尼格羅人種(又稱黑色人種或赤道人種)。

4、澳大利亞人種(又稱大洋洲人種或棕色人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種

Ⅸ 中國主要有那些人種

中國人的種族來源,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歐亞部落的血統,一部分是古亞洲人的血統。古亞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歐亞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擴張的人群。古亞洲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矮黑人(D-YAP),他們和非洲黑人(尼格羅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另一種是棕種人(C-M130)。純種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達曼人,東南亞的維達人等,而純種的棕種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們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亞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種人先後從亞洲南部北上東亞後,膚色變淺。矮黑人中最進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蝦夷人),它們是紋繩人的後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擁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稱為中東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為歐亞部落(K-M9),其餘進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屬於暗白人種。歐亞部落的原始人種屬於未分離的黃白人種,又演化成好幾支。其中一支形成東亞部落(NO-M214),被稱為黃種人(又稱華夏-芬蘭人種),另有一支形成中亞部落(P*),屬於早期的白種人。東亞部落的黃種人又分離為兩支,一支是芬蘭人,部分北亞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則形成中國人,東南亞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礎上,東亞地區的黃種人演化為華夏,東夷,百越,苗瑤,百濮,南島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亞部落也分化為兩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北亞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歐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進入歐洲的白種人是後來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羅的人,克爾特人的主要祖先(當然這些民族還有少部分其他來源)。這些生活在歐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對比較純的歐亞部落後裔(主要是中亞部落,少數屬於東亞部落),他們被稱為諾迪克人種(又稱北歐人種,白海-波羅的人種),屬於顯白人種,也是狹義上的白種人。他們和南歐的地中海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於純種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純種的諾迪克—雅利安人和東亞的純種黃種人血緣關系要更接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討論的基礎。北歐的諾迪克人種和南歐的的地中海人種在歐洲中部地區發生混血,形成了阿爾卑斯人種。一般認為,諾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種人,而阿爾卑斯人是典型的歐洲人,地中海人則接近中東人。亞洲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矮黑人大約在10萬年前就已經分離,而亞洲黃種人和北歐白種人大約在4萬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離,而傳統認為東亞的黃種人和歐亞大陸北部的黃種人大約在3.5萬年在阿富汗分離,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兩者的實際分離時間可能比原來的認識大大縮短,並且分離地點很可能在雲南一帶。另外需要說明,中國人也有部分芬蘭-烏拉爾黃種人的血統,不過和歐洲黃種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國,我們簡要得概括一下中國人大體上的血緣構成:
父系=壓倒性的黃種男人(F系下的K系)+極少量矮黑男人(M168下的C)+極少量棕種男人(M168下的D)+極少量的暗白種男人(M168下的F系)+極少量的顯白種男人(F系下的K系)((黃種成分南北差異不大))
母系=部分黃種女人(N系下的R系)+部分矮黑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部分棕種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少量暗白種女人(非非洲人的N系)+可能的極少量的顯白種女人(N系下的R系)((黃種成分由南向北遞減))
以上是以父系的Y染色體遺傳標記(父傳子不傳女,子傳孫)和母系的mtDNA遺傳標記(母傳子女,女傳後代,但子不能傳後代)為標準的大致比例構成。但決定體質的主要是常染色體。常染色體是一個人父親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和母親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的混合,但比較容易被環境改變而不太穩定。中國人身上具體到底有多少是歐亞人血統,有多少是古亞洲人血統,這是一個很復雜的,至今還未有定論的問題。但可以肯定南方人是比北方人更純的黃種人,中國最純的黃種人是在兩廣一帶,這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雖然南北漢族父系有80%以上的同宗,母系也有50%的同宗,但是從各種方法研究常染色體的結果來看,北方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日韓人棕種成分比較多,並且聚類在一起,南方漢族和東南亞人的黃種成分比較多,並聚類在一起,兩者之間以長江為界徑渭分明。這說明南方人總體上的的黃種血統普遍要多於棕黑血統,而北方人則不好說。(其實這個結論從母系遺傳的線粒體DNA各類型的分布情況就可以得出了)。由於歷史上北方漢族的大規模南下,使得今天的南方漢人融入了更多的古亞洲血統,和東南亞人區分了開來。當然,氣候也能影響常染色體的反映狀況,這種聚類也有氣候的因素。
在開始分析中國人的相貌特點以前,有必要列舉新亞洲人(純黃種人),古亞洲人(矮黑棕種人),諾迪克人(北歐人),地中海人(包括中東人)之間的一些體質上的性狀特徵如下:
1.純黃種人 棕色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中眼窩 中鼻樑 闊鼻頭 瓜子臉 面部線條柔和 深棕發 直發 長頭型 中顴骨 淺棕皮膚 身材中等修長 無羅圈腿 體毛較少 腦容量最大
2.古亞洲人 黑色眼睛 單眼皮 小眼睛 兩眼靠鼻 淺眼窩 扁鼻樑 塌鼻頭 驢窄臉 面部無立體感 純黑發 卷發 短頭型 高顴骨 深色皮膚 身材矮小粗壯 有羅圈腿 體毛發達 腦容量一般
3.諾迪克人 藍灰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中眼窩 中鼻樑 圓鼻頭 介於14 面部線條柔和 金黃發 直發 長頭型 中顴骨 白色皮膚 身材高大強壯 無羅圈腿 體毛中等 腦容量較大
4.地中海人 棕褐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深眼窩 高鼻樑 鷹鉤鼻 橢圓臉 面部立體感強 棕褐發 卷發 長頭型 高顴骨 淺棕皮膚 身材中等較壯 無羅圈腿 體毛發達 腦容量一般
需要說明的是,人類學中一般不用眼睛,皮膚,頭發的顏色作為判定種族的根本依據,因為這些在史前的進化過程中是很容易改變的。即使在進化的自然選擇作用大大降低的現代社會,一個民族的高矮胖瘦也是比較容易改變的。所以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人種特徵。判定種族差異的根本區別主要在於人的骨骼方面,尤其是測定各項頭骨數據,因為骨骼尤其頭骨比較穩定不容易被環境改變。這樣,我們可以發現,除去某些處於邊緣化的印第安人在北亞的近親部落以外(北歐人與地中海人混血而成的阿爾卑斯人是後來形成的),東亞的純黃種人和北歐印度的純白種人其實是整個歐亞大陸上血統最接近的人種!這不僅在已經遺傳科學上獲得了證明,而且在體質觀察中也可以被確認。
寫到這里,積累了上面的這些基礎知識,現在就可以著手解決標題所提出問題:既然北歐人的祖先和中國人的祖先血緣關系如此接近,為什麼中國人長得和北歐人不一樣呢?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強壯的體格,高鼻深目,金發碧眼,白色的皮膚呢?

我國人的種族來源,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歐亞部落的血統,一部分是古亞洲人的血統。古亞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歐亞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擴張的人群。古亞洲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矮黑人(D-YAP),他們和非洲黑人(尼格羅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另一種是棕種人(C-M130)。純種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達曼人,東南亞的維達人等,而純種的棕種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們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亞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種人先後從亞洲南部北上東亞後,膚色變淺。矮黑人中最進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蝦夷人),它們是紋繩人的後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擁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稱為中東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為歐亞部落(K-M9),其餘進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屬於暗白人種。歐亞部落的原始人種屬於未分離的黃白人種,又演化成好幾支。其中一支形成東亞部落(NO-M214),被稱為黃種人(又稱華夏-芬蘭人種),另有一支形成中亞部落(P*),屬於早期的白種人。東亞部落的黃種人又分離為兩支,一支是芬蘭人,部分北亞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則形成我國人,東南亞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礎上,東亞地區的黃種人演化為華夏,東夷,百越,苗瑤,百濮,南島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亞部落也分化為兩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北亞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歐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進入歐洲的白種人是後來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羅的人,克爾特人的主要祖先(當然這些民族還有少部分其他來源)。這些生活在歐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對比較純的歐亞部落後裔(主要是中亞部落,少數屬於東亞部落),他們被稱為諾迪克人種(又稱北歐人種,白海-波羅的人種),屬於顯白人種,也是狹義上的白種人。他們和南歐的地中海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於純種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純種的諾迪克—雅利安人和東亞的純種黃種人血緣關系要更接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討論的基礎。北歐的諾迪克人種和南歐的的地中海人種在歐洲中部地區發生混血,形成了阿爾卑斯人種。一般認為,諾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種人,而阿爾卑斯人是典型的歐洲人,地中海人則接近中東人。亞洲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矮黑人大約在10萬年前就已經分離,而亞洲黃種人和北歐白種人大約在4萬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離,而傳統認為東亞的黃種人和歐亞大陸北部的黃種人大約在3.5萬年在阿富汗分離,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兩者的實際分離時間可能比原來的認識大大縮短,並且分離地點很可能在雲南一帶。另外需要說明,我國人也有部分芬蘭-烏拉爾黃種人的血統,不過和歐洲黃種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國,我們簡要得概括一下中國人大體上的血緣構成:
其實,中國人的父系祖先還是比較高大強壯的,只是不如白種人(指北歐人種)高大。在生物學中有兩個個規律,一個是海拔越高的地方進化成長的物種就越高大粗壯,反之亦然。還有一個是溫帶地區形成的人種最高大,熱帶和寒帶形成的人種都比較矮小。在人種形成的初期,受外界的自然環境選擇作用是很大的。中國人的祖先出非洲後,曾經在伊朗阿富汗一帶的中緯度的高原上進化了很長的時間,然後才通過印度緬甸進入雲南的中低緯度的高原,又進化了很長的時間,最後才擴散到中國各地,取代了原來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古亞洲男人。其中華夏族又在西部甘肅的中緯度的高原上生活了很長的時間。北歐人和印第安人的共同祖先和中國人的祖先在伊朗高原上分離以後,進入了中亞的中高緯度的高原地區進化了很長時間。北歐人印度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接著和印第安人的祖先分離,並分兩批向西進入歐洲或印度。第一批進入歐洲的是西歐的克羅馬農人,第二批是近兩萬年後才進入歐洲的從南俄草原進入的作為征服者的印歐人。
印歐人的另一部分向南進入印度,伊朗,阿富汗,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雅利安人。在兩批進入歐洲的北歐人之間,隔著一批在農業擴張時代進入歐洲的中東農民,他們帶來了歐洲人中的地中海人種的基因,甚至一部分非洲黑人基因(不過和班圖黑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另需提醒,歐洲的緯度高於東亞。史前的歐洲不僅緯度高,而且經歷了寒冷的冰川期,地中海人種的某些體質特徵的形成某種程度上就拜這次冰川期所賜,克羅馬農人也受到過一點影響。地中海人由於生活在炎熱的中東時間更長,所以高鼻深目的特徵就更突出。印歐人6000年前征服了歐洲後,由於和被征服者克羅馬農人,中東農人混血,加上相同地區的相同地理氣候條件下產生的趨同進化,使得所有的歐洲人面目特徵都看上去比較相似。
在中世紀,歐洲的氣候仍然很寒冷,一直到近代大西洋暖流的形成。北歐人雖然長期生活在北歐寒冷的高緯度平原地區,但是由於他們的種族特徵主要形成於溫帶的高原地區,所以並不矮小。中國人的父系祖先也是在高原上進化出的人種,因此先天的身材並不矮小乾瘦,只是緯度沒有北歐人高,氣候條件也比北歐人暖和一些,所以先天基礎沒有北歐人高大強壯。飲食習慣和營養條件對人種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不過因為和身材矮小瘦弱的古亞洲女人混合,導致了後代的中國人身材,體格被大大拉低。但影響身材高大強壯與否的除了人種的先天基礎外,還與人種大致形成後的氣候條件,飲食習慣和營養條件息息相關。古代北方中國人長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人種之一,不亞於歐洲人。倒是歐洲人歷史上有一些時期由於營養不佳,身材比今天矮小很多。
再說一下「高鼻深目」的特徵。相比於現代東方人的扁平的五官,純種的黃種人其實是可以稱得上「高鼻深目」的,只是沒有中東和南歐的地中海人種那麼得誇張。「高鼻深目」本來就是M89的中東部落後代的特徵(應該來自於非洲祖先),只是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實在是進化得有些誇張了。而M9的歐亞部落後代則要柔和很多,這應該和歐亞部落在較高緯度的地區進化過一段時間有關。不過和大餅臉的古亞洲人相比,純種的黃種人具有明顯的歐亞黃白人種的特徵,五官立體感要強很多。今天的亞洲基本已經沒有純種的黃種人了,不過這可以參考一下黃種血統比較多的某些東南亞人,以及介於黃白之間的某些北美印第安人。某些東南亞民族,他們是比南方漢族更純正的黃種人(當然也是和矮黑人棕種人混血過,只是比例要稍低一些)。
而南方漢族,是比北方漢族更純正的黃種人。漢人中黃種血統最少,矮黑人棕種人成分最多的是土生的西北漢族(新疆漢族屬於中原移民,另當別論)。另外,南方的四川地區有些特別,矮黑血統比其他南方人要多,這是因為四川是屬於矮黑種的歷史上的氐人的老家。韓國人類似於西北漢族。而歷史上的各種北方胡人(白鬍除外,包括滿蒙),日本人,基本上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黃種人。即使今天的兩廣人,也不是純正的黃種人,只是黃種成分比其他中國人更多。很多人污衊廣東人是「馬來人」,殊不知,廣東人的某些「馬來特徵」,恰恰是黃種祖先的原始相貌特徵的一些反映。
北方人和韓國人的大餅臉小眼睛,才是棕種土著的相貌特徵!(本人是江南人,非廣東人,無意於刻意美化廣東,醜化北方)對於廣東人,福建人來說,也不必一看到鼻子高一點,眼窩深一點,就不假思索動不動地「阿拉伯波斯血統」。適當的高鼻深目本來就是原始黃種人的特徵。因為和面部扁平的古亞洲人混合,使得今天的中國人失去了黃種祖先的這一相貌特點。在東半球另一頭的日本阿伊努人,由於也經歷了同樣寒冷的那次冰川期,出現了和地中海人接近的高鼻深目的五官特徵,以至於長期被外界誤以為他們屬於高加索人種。東亞的黃種人,由於一直生活在溫暖的雲南,廣西,廣東,一直到冰川期結束後才向北擴張,所以沒有受到這次冰川期的作用影響而形成類似於歐洲和中東的地中海-高加索人的那種種族特徵。而且由於中國人的黃種父系祖先和東亞的古亞洲女人的大量融合,導致了混血而成的後世中國人的歐亞人特徵大大弱化,使原本父系祖先的和北歐人的祖先類似的外貌特徵最終在感官上消失。
更不幸的是,相比於父系血統,母系血統對於一個人的體質影響更大。因為一個男人從母親那裡得到的遺傳比從父親那裡得到的遺傳多出了一條常染色體的信息量(Y染色體攜帶的信息量和X性染色體攜帶的信息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記。X性染色體通常沒什麼特殊作用,並且會和常染色體發生混合,所以一般可當常染色體看待),形成了23:22的遺傳優勢。這就是為什麼漢人尤其是南方漢人的實際血統更偏向歐洲人,但是長相卻偏向古亞洲人血統占絕對優勢的的蒙古人,滿洲人,日本人的重要原因。當然,同一地區的相似氣候環境下趨同進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樣的,北歐人和南歐人,中東人長相的類似,主要也是因為他們母系血統的接近。印度人,中國人,都大體屬於「白父黑母」的類型(純黃種人實際上就是白種人的一個分支),而北非人則剛好相反,他們屬於「黑父白母」的類型。
這里再說一句,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在血統上絕對比日本人更接近歐洲人,大家如果看見有些日本人長得比較歐化一些,請不要自卑。那樣的日本人真正的和歐美混血的比例應該並不高,他們看上去長得更歐化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蝦夷人血統(日本人的蝦夷父系後裔佔35%,母系自然更多)。如我上文所說,蝦夷人的類高加索人長相是和中東人,南歐人在同一次冰川期內的趨同進化的效果,在基因上則是天差地別。所謂蝦夷人,就是東南亞矮黑人在高緯度地區的變種。

Ⅹ 中國人是啥人種

北大知名教授孔慶東曾說,日本不可能是秦始皇的後裔,他們是「雜交」而來。根據研究發現,日本人的土著是第四紀末次冰期進入日本的「矮黑人」。後來,扶餘人以及半島土著從中國東北地區經過朝鮮半島進入日本,再加上部分「渡來人」進行融合,進而形成了雜合民族。日本的漢文化就是由經過朝鮮半島的漢化少數民族傳播的。

因此,如果從日本人起源做一個剖析,大致是這樣的:
一、本土土著
這些人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就居住在日本列島,是繩文人的主體。
二、朝鮮半島遷入
這些人舊石器時代開始就居住在朝鮮半島,鐵器時期大規模進入日本,是彌生人的主體。
三、中國大陸起源
這些人在舊石器時代的時候,居住在中國大陸,新石器時代有部分已經進入朝鮮半島,剩下的部分在鐵器時期分批次通過朝鮮半島進入日本。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是什麼人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的朗音怎麼讀 瀏覽:738
印尼xl電話卡怎麼用 瀏覽:446
印尼中國之間賣什麼好 瀏覽:397
印尼什麼時候開通飛中國航班 瀏覽:414
在印尼買什麼手錶好呢 瀏覽:124
印尼到海倫多少路公交 瀏覽:418
印尼到邯鄲什麼貨物最多 瀏覽:668
印尼麵包怎麼樣 瀏覽:354
中國哪個城市考駕照好考 瀏覽:226
印度教人怎麼來的 瀏覽:990
中國股民的群體是什麼 瀏覽:271
伊朗回國人員能帶多少斤東西 瀏覽:580
印尼鎳礦是什麼礦 瀏覽:810
中國為什麼不團結 瀏覽:670
越南特種兵用什麼槍 瀏覽:887
印度手抓飯有什麼講究 瀏覽:642
伊朗故居門票多少錢 瀏覽:56
為什麼義大利人悼念科比 瀏覽:395
英國公寓國內怎麼支付租金 瀏覽:626
哈佛中國史如何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