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史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三、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 。四、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五、明、清(鴉片戰爭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貳』 如何系統的學習中國古代史
一般根據以下接個主線來系統學習。
1、年代主線。根據朝代的變遷,把主要歷史事件貫穿起來。
2、制度主線。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在變遷,封建制度也是不斷的完善變革,並逐步走向君主專制的頂峰,後又走向衰落。
3、經濟文化的主線。制度的變遷,伴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繁榮----衰落。
『叄』 中國古代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有多少個朝代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三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一、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
三、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會分成五個階段(公元前475年-1840年):
1、戰國、秦、漢
2、三國、兩晉、南北朝
3、隋唐五代時期
4、遼、宋、夏、金、元
5、明清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古代史結束。
(3)中國古代史是如何進行的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
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肆』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http://www.wikilib.com/wiki?title=%E4%B8%AD%E5%9B%BD%E5%8E%86%E5%8F%B2&variant=zh-cn
『伍』 中國經歷了無數個朝代,中國古代要怎麼進行分期
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變化很快,一般只要皇帝進行了更換他的朝代年號也會進行更換。
『陸』 中國古代史概述
我國古代史始於一百多萬年前,止於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歷史。
我國古代史可分為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末夏金元、明清(鴉片戰爭以前)六個時期。
(一)我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大約在l 7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原始社會後期,我國發明了種植粟和稻等農作物,發明養蠶和織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玉器文化。古老的炎帝黃帝傳說,反映了華夏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公元前2l世紀,我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商朝和西周時期,奴隸制度得到發展。夏、商、周三代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經歷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巨大變革。戰國時期,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新興地主階級進行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商鞅變法使秦國日益強盛,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都有重要成就。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突出反映了這一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
(二)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秦末農民戰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
西漢初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推動了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漢武帝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改革,積極經營邊疆,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西漢後期政局混亂,終於導致滅亡。
東漢前期,國力強盛,經濟進一步發展。中後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統治黑暗,東漢王朝衰亡。
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一些農業、手工業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兩漢時期,邊疆得以開發,各民族經濟文化聯系加強。我國和亞洲各國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
這一時期,許多科學技術發明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文學藝術絢麗多彩,哲學、史學有傑出成就,儒學定於一尊。佛教傳入我國,道教形成,對後世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許多北方民族內遷到黃河流域,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對舉薦人才,起過一定作用,後來卻造成士族壟斷政局的現象。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對北方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一時期,由於中原屢遭戰亂,江南相對穩定,南方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南北方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有新的發明,商業活躍。生產的發展和民族融合,給人們的社會生活注入新的內容,也為全國的再次統一創造了條件。
這一時期,科學技術有突出成就。佛教、道教廣泛傳播,玄學一度盛行,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魏晉南北朝文學有很大發展,石窟藝術是世界藝苑瑰寶,書法繪畫創一代新風。
(四)隋朝的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於隋場帝實行殘暴統治,終於導致農民起義爆發,隋朝被推翻。唐朝前期實行的政治經濟改革,有利於社會的發展,「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繁榮昌盛時期。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逐步走向衰落。藩鎮割據和唐末農民戰爭,加速了唐朝的瓦解。
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有許多新的建樹,對我國封建社會有長期影響。
隋唐時期,經濟有很大發展。農業產量提高,手工業有新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繁榮,國力強盛,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這一時期,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進一步發展。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漢族與邊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頻繁。唐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遠遠超過以往各代。長安、洛陽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隋唐文化空前繁榮。科學技術走在世界前列,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期,書法、繪畫名家輩出,音樂、舞蹈絢麗多彩,學術、宗教、教育全面發展。
(五)五代十國是唐朝藩鎮割據局面的繼續,但統一的趨勢也在發展。北宋建立後,進一步加強了專制統治。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夏、女真族建立的金,先後同北宋和南宋對峙。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戰爭頻繁,但各族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柒』 中國的歷史該怎麼系統的學
在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知曉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中國古代的歷史,時間長,內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勢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也會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對課程內容進行精選是十分必要的。
《標准》中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圍內,這是指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現象,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現象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掌握的。
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最先學習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中國古代史的基本知識,還要使他們初步學習如何去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掌握一些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學好中國古代史,也為他們以後的歷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導言在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識讀歷史圖表,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較為清晰地敘述相關的史事,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
(7)中國古代史是如何進行的擴展閱讀
歷史不是塵封的記憶,也不是埋沒於故紙堆的故事。毛澤東同志說過,「讀歷史的人,不等於是守舊的人」。領導幹部學習歷史,是為了創造新的歷史,重在以史資政、古為今用。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歷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
比如,不追求一時顯績,多下打基礎、利長遠的苦功;不依賴個人主觀,多做察實情、匯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讀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不讀死書、經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句話說得好: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千年未有的大變革中,從全面深化改革藍圖的落實,到推進治理現代化的考驗,再到破解種種現實問題矛盾,各級領導幹部格外需要鏡鑒啟迪,格外需要從歷史這部教科書中汲取繼往開來的力量。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不斷提升歷史素養、增厚歷史底蘊,我們就能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寫下勿忘昨天、無愧今天、不負明天的雄渾篇章。
『捌』 如何教好中國古代史
①語言描繪歷史情境
相對其他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而言,運用教學語言創設情境是最簡捷、最方便、最經濟的教學手段。歷史本身是已發生過的一幕幕精彩動人的立體生活畫面,這就決定了中學歷史教學必須突出生動性。教學語言的技巧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沉浸到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教學語言的生動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對一些無法運用實物直觀、物像直觀展示教學情況的內容,可運用語言的聲調、節奏、情感等多種因素,繪聲繪色地勾畫、描述情境。
②直觀教學展現歷史情境
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整合,為學生創建一個興趣盎然的歷史學習環境,已成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在歷史教學改革中的一個新的努力方向。
③角色表演體驗歷史情境
通過角色表演體驗歷史情境符合當代中學生參與意識強烈,善於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通過表演,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和感受歷史過程,探索和認識歷史問題,從而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親切感,並加深了其內心對歷史的認識。
1.採用點-線的呈現方式,盡量做到「點」明、「線」突。
2.盡量做到縱向與橫向、微觀與宏觀、地方課程資源與國家課程資源的統一。
3. 根據高立意設計思路確立教學目標及其教學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