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一、探索出一條正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並形成了一條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
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是領導中國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並注重從思想、作風、政治、組織等方面加強黨的建設,保證了革命主體的先進性。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黨逐步意識到要把黨建設成為一個能夠領導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戰爭的黨。
三、能夠爭取革命的大多數,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而建立起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擁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形成了革命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反蔣統一戰線,以盡可能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孤立少數,達到分化瓦解的目的,這些統戰工作成為黨奪取全國政權的關鍵因素。
秋收起義與中國革命道路
秋收起義雖然開始以攻佔中心城市為目標,但在遭到嚴重挫折後,毛澤東在革命斗爭實踐中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適合中國國情,必須探索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以,他改變中央要求攻打長沙的指令,選擇向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根據地,開始了全黨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戰略轉移。
這是中國革命具有轉折意義的偉大起點,為各地起義部隊建立、發展農村根據地樹立了榜樣。秋收起義和由此而開創的井岡山道路,成為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開創井岡山道路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把新的革命實踐上升為革命理論,逐步從實踐上和理論上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位一體」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②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近現代革命的新道路到底有幾條
有兩條,一條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也稱舊民主主義革命;一條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也稱新民主主義革命。
③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
1、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斗爭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方針。八七會議以後,舉行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2、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農村為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以後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要求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而毛澤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3、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進攻的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社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明確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徵;還科學闡明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於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議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4、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是對1927年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它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
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做堅決斗爭基礎上形成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5、隨著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紅軍游擊戰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
毛澤東對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歷程
從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間,毛澤東的探索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過渡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復經濟,經濟發展問題也就相應地被提到黨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過渡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從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二是從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單一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
從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前,可以說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這10年中毛澤東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考和實踐,主導方面是正確的,取得成績和經驗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盡管在具體方針上有失誤,遭受過挫折。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如何在新的生產關系下發展生產力,成為當時經濟發展首要解決的問題。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6年,剛剛渡過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爆發了。這場「大革命」是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他的出發點是要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並尋求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他認為,「一大批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已經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里和文化領域的各界里,
相當大的一個多數的單位的領導權已經不在馬克思主義者和人民群眾手裡。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中央形成了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過去的各種斗爭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實行「文化大革命」,公開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發動廣大群眾來揭發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資派篡奪的權力重新奪回來」。
④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內容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土地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階段。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地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了中國革命新道路。
(4)中國革命的建設道路有哪些擴展閱讀
秋收起義雖然開始以攻佔中心城市為目標,但在遭到嚴重挫折後,毛澤東在革命斗爭實踐中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適合中國國情,必須探索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以,他改變中央要求攻打長沙的指令,選擇向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根據地,開始了全黨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戰略轉移。
這是中國革命具有轉折意義的偉大起點,為各地起義部隊建立、發展農村根據地樹立了榜樣。秋收起義和由此而開創的井岡山道路,成為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開創井岡山道路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把新的革命實踐上升為革命理論,逐步從實踐上和理論上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位一體」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⑤ 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有哪些
農村包圍城市
⑥ 在中共的歷史上,產生哪兩位偉人分別創立了那兩條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共同點是
毛澤東——領導中國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人民革命走向勝利,建立新中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
鄧小平——領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兩手抓兩手硬,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共同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國的事情中國人來自己辦,不能完全依靠外國插手。
⑦ 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是什麼
一)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斗爭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方針.
八七會議以後,舉行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二)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農村為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以後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要求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而毛澤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三)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進攻的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社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明確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徵;還科學闡明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於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議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是對1927年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它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做堅決斗爭基礎上形成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隨著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紅軍游擊戰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
特點如下: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國革命的具體特點而決定的.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他們之間相互勾結,力量強大,占據著我國發達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權和財富以及龐大的反動軍隊.而另一方面,我們的革命隊伍相對還比較弱小,主要力量是工人和農民,手中沒有政權,也沒有足夠的武裝與反動派進行斗爭,這些就決定我們不能像蘇聯的十月革命那樣以城市暴動的方式來奪取政權,必須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道路.走上這條道路之後,我們就避開了敵人統治集中的城市,在廣大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依靠當地環境和廣大人民群眾,以武裝斗爭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權.
這條道路的重要意義在於找到了適合於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從此擺脫了反動敵人的鎮壓,尋找到了能夠與敵人抗衡的方法,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
⑧ 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三條道路是什麼
1、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
2、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⑨ 中國革命道路是什麼,建設道路是什麼列舉
1.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國革命的具體特點而決定的。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他們之間相互勾結,力量強大,占據著我國發達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權和財富以及龐大的反動軍隊。而另一方面,我們的革命隊伍相對還比較弱小,主要力量是工人和農民,手中沒有政權,也沒有足夠的武裝與反動派進行斗爭,這些就決定我們不能像蘇聯的十月革命那樣以城市暴動的方式來奪取政權,必須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道路。走上這條道路之後,我們就避開了敵人統治集中的城市,在廣大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依靠當地環境和廣大人民群眾,以武裝斗爭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權。 這條道路的重要意義在於找到了適合於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從此擺脫了反動敵人的鎮壓,尋找到了能夠與敵人抗衡的方法,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
2.中國特色建設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