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一句話概括鄉土中國是什麼

一句話概括鄉土中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4 17:29:25

⑴ 《鄉土中國》的大概內容

《故鄉》是李箕永的作品,李箕永,生於1895年,卒於1984年,是朝鮮現代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的優秀代表、傑出的創始人之一。《故鄉》,反映了「卡普」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也是朝鮮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在朝鮮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地主安承學是《故鄉》中反動勢力的代表。他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也是地主閔判書的凶惡管家和爪牙。他靠高利貸和收租而成為村裡的暴發戶。他剛剛來到元德村時,本是一個毫無所有、一貧如洗的流浪漢。由於狡猾詭詐,善於鑽營,在郡里弄到了一個雇員的差事。

接著,這個人人唾罵的壞蛋又得到了地主閔判書的垂青和信任,讓他成為地主的代理人。他到處催租逼債,為非作歹,人面獸心。他認賊作父,同日本警察勾搭起來,又是一個奴顏婢膝甘當洋奴的民族敗類。

《故鄉》的藝術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首先,他塑造了符合於時代要求的新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金喜俊,這是具有開創意義的。金喜俊是作家早期創作同類革命知識分子的繼續和發展。作家曾說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給『卡普』作家們提出了創作與運動的新形勢相適應的主人公的光榮任務。《故鄉》就是這一課題的回答。」應該說,這一光榮任務,首先由李箕永勝利地完成了。

其次,《故鄉》中生動地展示了朝鮮農村的民俗風貌。如:農樂隊的歌舞、婚禮的歡慶和生日的祝賀以及其他民間習俗的描繪,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

再次,善於利用景物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借景抒情,把人物精神面貌和感情活動,通過自然景物生動而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如:抗租斗爭勝利的一章中的黎明的描寫:

……灰黑色的雲彩已經開始在天空的一角漸漸地散去,它彷彿向人們預告:光明就要來臨……」這種景物描寫是寓意深刻的,使人們清楚地意識到:斗爭的勝利就在眼前。

⑵ 鄉土中國的概念是什麼

概念。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怎麼樣的社會?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提煉出的一些概念,它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生活的各個方面。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

泥土。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土,即泥土。我們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開的,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土」是命根,直接靠農業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

居住。在中國,大多數的農民是聚村而居的。這一點對於我們鄉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稱一個單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事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

地方。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繫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兩種社會。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Tonnies的話說:前者是Gemeinschaft,後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後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在這里,我想說明的是在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並不是由於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需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生育制度。孝是什麼?歸結到心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觸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後去承他們的歡,做到自己的心安。這說明了鄉土社會中人和人相處的基本辦法。

智力。鄉下人沒有見過城裡的市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樣應付汽車,那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正等於城裡人到了鄉下,連狗都不會趕一般。「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麼識字不識字卻 並非愚不愚的標准。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機會學習,不論他有沒有學習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麼的。鄉下孩子在教室里認字認不過教授們的孩子,和教授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不過鄉下的孩子,在意義上是相同的。這不是他們日常混熟的環境。

知識。這樣看來,鄉村工作的朋友們說鄉下人愚,顯然不是指他們智力不及人,而是說他們知識不及人了。這一點,依我們上面所說的,還是不太能自圓其說。至多是說,鄉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上是不及城裡人多,這是正確的。

語言。文字是一種雙方用來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語言本是用聲音來表達的象徵體系。象徵是附著意義的事物或動作,我說「附著」是因為「意義」是靠聯想作用加上去的,並不是事物或動作本身具有的性質。這是社會的產物,因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為的時候,個人才需要有所表達;而且表達的結果必須使對方明白所要表達的意義。所以象徵是包括多數人共認的意義,也就是這一事物或動作會在多數人中引起相同的反應。因之,我們絕不能有個人的語言,只能有社會的語言。要使多數人能對同一象徵具有同一意義,他們必須有相同的經歷,就是說在相似的環境中接觸和使用同一象徵,因而在象徵上附著了同一意義。因此在每個特色的生活團體中,必有他們特殊的語言,有許多別種語言所無法翻譯的子句。提倡文字下鄉的人,必須先考慮文字和語言的基礎,否則開幾個鄉村學校和使鄉下人多識幾個字,也許並不能使鄉下人「聰明」起來。

學習。學是模仿,習是反復,反復地做,靠時間的磨練,是一個人慣於一種新的做法。

文化。文化是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護著的社會共同經驗。這樣說,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著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還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歷史對於個人並不是點綴物,而是實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礎。我們不但要在個人的今昔之間築通橋梁,而且在社會的世代之間也得築通橋梁,不然沒有了文化,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經驗。在鄉土社會中,歷代不移的結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長大,而且還在熟悉的地方上出生長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極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也必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時間的悠久是從譜繫上說的,從每個人可能得到的經驗說,確實同一方式的重復上演。同一戲台上演著同一的戲,這個班子里演員所需記得的,也只有一套戲文。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於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⑶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主要講了什麼

《鄉土中國》是費老實地調研的社會學經典之作,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的作品。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這位最近於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間一切的閑事。他們象徵著可貴的泥土。

費老說:「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的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後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著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費老認為他的《鄉土中國》「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嘗試回答他自己提出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我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而起點從而綿延發展的文明古國,農耕國度的人民,時代在田間勞作,自給自足,他們不會去侵犯別人的財產。所以費老在書中說,鄉土社會不是一個富於抵抗能力的組織,農業民族受侵略比較多。然而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卻不同,他們血液中便流淌著征服欲,所以這也可以解釋中國人求穩求和,家和萬事興的心態。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可以綿延五千年,原因也在於中國人愛好和平,反對戰爭,但是中國人並不懼怕戰爭。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農耕文明佔有巨大作用,因為農業是直接取自於土地,以農業為生的時代家庭定居是常態。我們可以看見許多農村家庭好幾代都不會搬離自己的家庭,時代棲居在一個地方,由此鄉土社會中,每個人的活動范圍是非常狹窄的,人與人的接觸也是局限於小范圍的人群,即大多是熟人,而現代城市人每天遇到的幾乎都是陌生人,你必須時常拿出通訊錄看看他們的名字,而鄉村哪裡需要什麼通訊錄呢。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是開篇《鄉土本色》的第一句話。「鄉」指的是鄉下人生活的村落,「土」指的是土地、泥土。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村與村之間較孤立;以土地為生的人們世世代代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不流動是常態,遷移是非常少見的。在這樣一個以村落為單位的聚居環境中,鄉土社會的生活富於地方性,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人而言,村子裡的人都是他長時間、經常頻繁接觸到的「熟人」。在這個熟人社會里,人們互相知道對方的底細,從熟悉中得到信任。而在陌生人社會里,口說無憑,這才需要法律的制約;鄉土社會中法律無從發生,它的信用不建立在契約之上,而建立在熟悉的基礎上。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繫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依費老所言,「禮俗社會」在社會學上的性質是「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法理社會」則是「為了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這兩種社會情態,最重要的不同在於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與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鄉土社會由「禮」來規范,維持「禮」的力量是「傳統」(對傳統的敬畏感);而現代社會秩序由「法」來制約,法律靠國家權力推行。

在討論權利的性質時,費孝通給出了四個概念:

a.橫暴權力:發生於社會沖突,是利用來剝削被統治者以獲得利益的工具

b.同意權力:從社會合作面向來看,是分工體系的產物

c.教化權力:社會繼替中發生的長老權利,屬文化性,非政治性的強制

(社會繼替指人物在固定的社會結構中的流動)

d.時勢權力:發生在激烈的社會變遷過程中

(社會變遷指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

橫暴權力的誘惑力正相關於此權力所能帶來的經濟利得,在經濟收益越貧瘠的地方,橫暴權力漸弱。同意權力是分工的產物,分工越發達,此種權力越強。在農業性的鄉土社會中,自上而下的橫暴權力受到經濟的制約(此種權力太強,低層人活不下去了要揭竿而起);同時鄉土社會是小農經濟,並無旺盛的分工需求。

所以整個鄉土社會呈現出來的權力結構名義上是「專制獨裁」,實際上是鬆弛的、無為的。社會層面的民主也因為分工並不興旺的原因,將同意權力的范圍縮小到幾乎關門的程度。

在這其中,教化權力又在社會繼替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化權利一定是在結構固定的社會中才能發揮效用,此種權力將村莊的新人(孩童)引導到村莊既有的生活中來,在其中承擔教化的作用。而時勢權力,則是在社會結構本身的變遷劇烈時才會興起,所謂的「時勢造英雄」。在社會變遷劇烈的背景下,固守舊癖不願接受新鮮事物成為有害,新時代敢於嘗試敢於冒險的人就得了這個權力。

《鄉土中國》是前現代中國的國情咨詢報告,歷經37年的風雨,仍以強烈的現實性再次引起人們的思索。書中所提出的「禮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間傳統習俗為基礎,進行社會管理,並提升為一系列制度的社會管理模式。它作為治國理政的藍圖,為歷代聖賢所推崇。以禮治秩序來概括鄉土中國,是認識前現代中國社會國情,切入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

閱讀全文

與一句話概括鄉土中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撒丁島的海是什麼海 瀏覽:755
中國空間站微博如何進入 瀏覽:595
越南姑娘用什麼東西煲湯 瀏覽:255
在越南人眼中中國人怎麼樣 瀏覽:649
2020年新發明有哪些中國 瀏覽:752
中國怎麼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防控 瀏覽:765
我的世界中國版最新如何自定皮膚 瀏覽:370
印度人怎麼在中國買車 瀏覽:147
伊朗雪崩什麼時候 瀏覽:23
義大利黃金大運河在哪裡 瀏覽:473
印尼有什麼好看的風景 瀏覽:815
印度鑽石怎麼賣 瀏覽:911
義大利為什麼是五星 瀏覽:34
印尼語打車怎麼說 瀏覽:94
印度什麼可以治血糖高 瀏覽:979
英國碩士保錄需要多少錢 瀏覽:900
什麼是印度拉格 瀏覽:895
中國野戰軍一共多少 瀏覽:638
巴西人喜歡中國什麼 瀏覽:52
為什麼中國遊客不去澳洲了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