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民俗表演包括哪些
中幡、抖空竹、吹糖人、叫賣、劃龍舟……
2. 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表演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表演有: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3. 在我國有哪些慶祝元宵節的表演
我國慶祝元宵節的表演其實是很多的,最常見的就是花燈的表演,另外還有一些舞龍舞獅的表演,踩高蹺的表演,這都是元宵節的保留節目。
4. 表演形式有哪些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5.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主要的表演方式是什麼
主要的表演方式應該就是唱。然後把自己心裏面想說的話或者是想要抒發的感情,通過戲曲的方式唱出來。
6. 中國傳統雜技有什麼
一、力技:
狹義的角抵就是指角力,爭交相撲之類以力量較量為主的節目,在中國古代「百戲」中佔有重要地位。漢畫中常可看到人與人,人與獸,獸與獸之間角抵的圖像。百戲表演者中有一類為「象人」,研究者認為就是專業的斗獸士。河南南陽一處出土的漢墓畫像石中,就有二十多處「象人鬥牛」、「象人斗虎」、「象人斗犀」等圖繪。「載竿」節目中同樣顯示了表演者的力量,山東安丘漢墓百戲圖中的「載竿」一人舉竿上面有10人表演,其力量可達千鈞。
二、形體技巧:
中國雜技早在漢代就形成以「頂功」為中心的形體技巧,頂功就要求有過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這種傳統一直至今。漢代表現頂功技巧的畫像磚石很多,山東嘉祥武氏祠的這兩幅就很典型。
三、耍弄技巧:
中國古代的「跳丸弄劍」、「舞輪」都是經常表演的節目,四川出土的漢畫像磚「丸劍樂舞宴飲圖」就是很有名的一幅。
四、高空節目:
中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像中都有高空節目的記載,像撞技,走索和戲車,皆有高空表演,緣竿之技在漢代很盛行,基本有兩種類型:一是在平地表演,一是在車上表演前面「百戲圖」中戲車上樹立雙竿雙台,表演的少年演員,正從前撞翻跟斗落到後撞的小台上。今天雜技中仍保留此類技巧,「跟斗過車」就是一種。
五、馬戲與動物戲:
「馬戲」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桓寬在他的論著《鹽鐵論·散不足論篇》中說:「綉衣戲弄,蒲人雜婦,百戲,馬戲……」。把馬戲與百戲並舉,可見當時馬戲的興盛。沂南「百戲圖」中,就有三個馬戲表演,其中一個還將馬裝飾成龍形。
六、幻術:
漢代是中土與西域甚至西方國家進行幻術藝術交流的時代。當時中國本土的幻術有兩大類別,一是由皇家和貴戚支持的大型幻術表演,多以巨大的道具裝置和眾多演職員共同的表演,如漢武帝的角抵大會中的「魚龍曼衍」,實際是兩個相連接而演出的大型幻術。